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不韋投資
秦始皇出生在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兼並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殘酷,規模也更大。各大國都擁有雄厚的武裝力量,三晉、齊、燕各有帶甲之士數十萬人,秦、楚兩國各有"奮擊百萬”。作戰時往往是大量出動。戰國末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出兵40餘萬。秦為了滅楚,動員兵力達60餘萬人之多。春秋時的大戰,有時數日即告結束,戰國時則短者要數月,長者可以曠日持久達數年。戰爭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有時一次戰役中被斬首的士兵便達數萬乃至數十萬。正如《孟子》所說:“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戰爭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而一次大戰損失的物資則是"十年之田而不能償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都意識到,單純依靠武力很難達到兼並別國的目的,運用外交手段,聯絡盟國的策略開始提到各國政治家的議事日程上來。
公元前266年,正值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宰相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兼並方針,得到昭王采納。秦昭王一麵大力進攻與秦接壤的韓、魏二國,一麵通過與趙結盟來破壞三晉的聯合。按當時慣例,成盟之後要互送人質,以示信任。人質往往由國君的兒子或孫子充當,故又稱"質子”。秦、趙兩國成盟後,秦始皇的父親子楚便被作為質子送到了趙國。
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名柱,妻妾眾多,僅兒子就有20多人,子楚排行居中。子楚的母親名夏姬,安國君不喜歡她。母親不受寵,自身又非長子,所以子楚便被充作了質子。到了趙國首都邯鄲後,秦國無人問津,趙國也就不把他當回事,以至於生活窘迫,受人鄙視,成為一個流落異國的寒酸公子。
也是子楚命不該絕,就在此時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呂不韋的投機商人。此人從事投機生意多年,往來於各國都市,販賤賣貴,成為戰國時期的著名商人,人稱"陽翟大賈”。由於商業投機受政局影響甚大,所以呂不韋在多年的經商生涯中也練就了一雙敏銳的政治眼光。因此,當他一見到子楚時便立即發現了他的投機價值。
呂不韋對秦國宮闈的內幕了如指掌。他知道安國君最寵愛的姬妾是華陽夫人,但美中不足的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如能通過遊說華陽夫人扶持子楚得到王位,那自己就可以"定國立君"之功大發一筆政治財。
呂不韋的投機心理從他與父親的談話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呂不韋問父親:“耕田能夠獲利多少?"
"獲利十倍。”父親回答。
"如果投資經營珠寶呢?"
"獲利百倍。”
"如果投資政治,立君王、定國家,又能獲利多少?"
"那就無法計算了。”
父親的回答更堅定了呂不韋做這筆政治投機生意的決心。
呂不韋不愧為一位有氣魄的投機商人,他一次就拿出1000金,500金交給子楚,讓他改善處境,廣交賓客;500金用於采購珍奇玩物,自己帶上西遊秦國。
呂不韋到秦國後,不是直接求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先拜訪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使出渾身解數,把子楚吹得天花亂墜。說子楚胸懷大誌,是一個抱負遠大的青年;說子楚身居異國,日夜思念的是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常說"夫人就是子楚的天",往往到深夜還在流淚,不能入眠。這些近似肉麻的吹捧加上一份厚禮,通過華陽夫人姐姐之口,傳到華陽夫人的耳邊,逗得華陽夫人心花怒放,對子楚頓時好感大增。
呂不韋巧妙地利用了華陽夫人的弱點,通過華陽夫人姐姐的攻關,終於為子楚取得了秦國的王位繼承權,而呂不韋則被請為扶助子楚的師長。
從秦都返回邯鄲的呂不韋,躊躇滿誌,與子楚廣交天下豪傑,隻等子楚坐上王位,再大展宏圖。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秦、趙關係這時卻發生了突變。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秦攻占韓的南陽(今河南沁陽一帶),使韓和其上黨郡隔絕。郡守馮亭便以上黨降趙。秦、趙為爭奪上黨郡便發生了有名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1年,趙派大將廉頗坐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抗拒秦軍。廉頗深溝高壘,固守不出,秦軍欲進不能,兩軍形成長期相持的局麵。
這種對抗的態勢,對子楚的生命安全和呂不韋的政治投資構成了直接威脅。
呂不韋在苦悶中選取了一位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趙國女子同居,姑娘出身邯鄲富豪,史稱趙姬。有一天子楚去拜訪呂不韋,一見到趙姬便情有獨鍾,當場提出索取要求。呂不韋正為局勢攪得心情煩躁,且知趙姬剛剛懷孕。麵對子楚的無理要求,雖心裏惱怒異常,但想到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押在了此人身上,為一個女子得罪子楚太不值得。況且趙姬腹中若為男兒,如此移花接木,豈不可一箭雙雕?於是便爽快地將趙姬送與子楚。趙姬便隱瞞身孕,轉從子楚同居。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趙姬生下一子,即為秦始皇帝嬴政。因他生於趙都邯鄲,故以趙氏為姓,又因正月出生,便起名為正,又作政。趙政歸秦後才改秦姓嬴。生子之後,趙姬也被子楚立為夫人。
嬴政出生時恰逢長平大戰剛剛結束。一年前的七月,秦用反問計使趙王換掉廉頗,換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趙括冒進,被秦軍切斷補給線。趙軍斷糧46日後突圍不成,全部降秦。結果40萬趙國降兵悉數為秦將白起坑殺。到十月,秦軍穩定上黨局勢後,又分兵兩路,攻城略地,直逼趙都邯鄲。為了遏止秦軍銳勢,趙國隻得委屈求全,割地求和。但是這種和平關係僅僅維持了數月,是年九月,秦軍便又發起了對趙國的攻勢,鋒芒直指趙都邯鄲。次年九月,秦軍完成了對邯鄲的包圍,隨即在秦將王齕指揮下向邯鄲發起強攻,邯鄲危在旦夕。趙王念及新仇舊恨,即打算殺死子楚以解對秦的切齒之恨。值得慶幸的是,子楚在趙王行動前得到了消息,即與呂不韋商討對策,呂不韋花重金向守軍行賄才使子楚逃出邯鄲,回到秦軍陣中。
子楚隻身逃走,留下嬴政母子,趙王隨又打算殺趙姬母子。由於趙姬係邯鄲富豪之女,頗有勢力,母子二人在娘家的掩護下才躲過殺身之禍。
邯鄲一役,因晉、楚、魏出兵救趙,秦國落了-個無功而返的結局。此後,秦趙關係緩和了長達20餘年。這期間趙國為取悅秦國,便於昭王五十六年將趙姬母子送歸秦國。這時昭王已逝,繼位的便是安國君,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當仁不讓地成了皇後,子楚也就成了太子。
曆史似乎格外青睞嬴政。秦孝文王正式即位3天便死了,接著便是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但是莊襄王也不長命,即位僅3年也去世了。莊襄王三年(前247),13歲的少年嬴政順順當當地登上了秦國王位。
真可謂:不韋投資,嬴政受益。
二、翦滅異己
秦始皇從繼位到親政,其間經曆了9年時間。這期間的秦國政權便落在了母親趙太後和相國呂不韋的手中。這就使得與君權對立的兩大政治集團的勢力得到了惡性膨脹。
一是呂不韋的呂氏集團。呂不韋在莊襄王繼位時做了相國;封為文信侯,並得到洛陽10萬戶的食邑。秦始皇繼位後,其勢力又得到進一步擴張,而且還攫取了作為國君長者的"仲父"尊號。更為囂張的是,呂不韋還招養門客3000人,著寫《呂氏春秋》,目的就是企圖在秦始皇親政後,使其仍然按照呂不韋的意圖去統一和治理天下。
《呂氏春秋》反對君主獨裁,主張君道無為,天下為公,德治教化,華夏一統。這些觀點顯然與秦始皇皇權無上的思想是根本對立的。但已經利令智昏的呂不韋已不可能認識到這一點,他甚至把《呂氏春秋》公布於鹹陽城門,聲稱誰能改動一字便可得賞千金。自負和無上,對秦始皇不能不說是一個強烈的刺激。
另一個是以趙太後為首的後黨集團。趙太後在丈夫死後,耐不住寂寞,與呂不韋舊情複萌,隔三岔五便要做些舊時勾當。是時秦始皇已漸通人道,呂不韋恐事情敗露,禍及自身,便為自己找了一個名叫嫪毐(音牢哀)的替身,薦給趙太後。這嫪毐本是一個市井無賴,為人刁鑽,且巧舌如簧,侍奉太後沒多久便把太後哄得暈頭轉向。趙太後懷孕後,為避人耳目,幹脆假借神靈指引要隱居避人,移居雍地(今陝西鳳翔)故宮,兩人在此日夜鬼混,先後生下二個私生子。這時太後對嫪毐更是倍加寵愛,除了自己所掌政務全部交與嫪毐決斷,還將其封為長信侯,把山陽(今太行山東南地區)作為他的封地,把河西(今陝西東南部)和太原(今山西中部)二郡更為毐國。依仗太後權勢,嫪毐為所欲為,不僅大肆揮霍國家財富,而且廣泛搜羅黨羽,圖謀不軌,許多朝廷重要官員都投靠到他的門下。
麵對兩大政治集團的弄權示威,秦始皇親政前表麵上一直采取了忍的策略,暗地裏卻做了掃除兩大障礙的充分準備,表現了一個英明君王的高超的鬥爭藝術。
秦王九年(前238),按秦國製度,秦始皇到秦故都雍城的蘄年宮舉行加冠典禮。嫪毐乘機矯秦王禦璽和太後璽發動暴亂,企圖進攻蘄年宮,殺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備,立即命令相國昌平君等人率軍平叛,活捉嫪毐。九月,將嫪毐車裂,誅滅三族。同黨骨幹20餘人皆梟首示眾,舍人被判處徒刑,受案件牽連的4000餘家全部奪爵流放蜀地。
對生母趙太後秦始皇也毫不留情,兩個私生子皆被處死,她自己則被隔離在雍城陽宮監視居住。對此群臣紛紛進諫,認為君主斷絕母子私情有違國統人倫。對大臣的進諫,開始秦始皇一概拒絕,並下令:凡為太後求情者一律斬首。結果進諫者一連被殺27人。最後還是足智多謀的客卿齊人茅焦用激將法說服了秦始皇。
秦始皇問:“你不見台階下積的死屍嗎?"
茅焦從容不迫地答道:“臣聞天上有28宿,階下現在才死27人,我來就是想湊足28宿之數,並不懼死。臣聞活著的人不可忌諱死,當國君的人不可忌諱亡國。忌諱死就不可以得生;忌諱亡就不可以得存。生死存亡是聖明君主急欲知道的,難道陛下就不想知道嗎?"
秦始皇問:“你這是何意?"
茅焦說:“陛下釀成大錯,難道還不自知?隔離生母,有不孝之行;處死諫士,有暴君之舉。如天下人知道此事,就會逃離秦國,無人願為效力,臣恐怕秦會亡國,暗為陛下擔心。我的話已完,請陛下殺吧!"
秦始皇大概考慮到自己剛剛親政,如果連自己的母親尚且不能容納,確實容易招致天下人誤解,這才接受了茅焦的勸告。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還表現在他對呂氏集團的處理上。
嫪毐事件已經牽扯到呂不韋,秦始皇也早已感到了呂氏集團對自己君權的威脅,但秦始皇並沒有一鼓作氣乘機鏟除呂氏集團。秦始皇這樣處置是有道理的,呂氏不比嫪毐,他輔佐先王繼位,又任相國多年,在秦國根基深厚,如操之過急,不免欲速則不達。
秦王十年(前237),秦始皇根基已穩,於是開始逐步解決呂氏集團的問題。他先是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位,將其轟出鹹陽,趕到封邑洛陽居住。一年後又果斷決定置呂氏於死地,以絕後患,派人去洛陽逼呂不韋服毒自盡。呂不韋死後,他的家人不分男女老幼,悉數到官府為奴,賓客或驅逐出境或削奪爵位,還有的流放邊郡。
秦始皇親政不久,順利鏟除嫪毐、呂不韋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君權,為其實現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招賢納士
秦始皇在國內局勢穩定後,立即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準備工作。
實際上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是惟一能夠擔負起統一全國的曆史使命的國家。
秦自秦孝公任用商鞅經過變法,成為新型的地主階級政權,一百多年來,變法的成果始終沿襲不變,經過六代先王的努力,疆域不斷擴大,國家日益富強。到昭王末年,屬於三晉的上郡、河東、上黨、河內、南陽等地都被秦攻占。秦南麵有巴蜀以及漢中郡、黔中郡、巫郡。疆域之大,六國沒有能與之匹敵者。尤其是中原的不少經濟、文化先進的地區大都為秦攻占,大大增強了秦的實力。而這時關東六國勢力已大大削弱,像韓、魏兩國甚至已向秦稱臣,秦國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秦始皇正是在這樣一個曆史關頭,接過了先王手中未競的事業。
雄心勃勃的秦始皇並不比他的先王遜色,而且更懂得"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為了廣泛搜羅完成統一大業的文武骨幹,秦始皇求賢若渴,甚至到了低三下四的地步。
例如有一個名叫尉繚的人,對兵法研究造詣很深,秦王十年(前237)呂不韋罷相後來秦。秦始皇接見他,交談後深感人才難得,非常重視,不僅常在一起吃飯,連衣服也共同穿用,對其親密無間,行同好友。而尉繚卻對人講:“秦王這個人,高鼻子,長眼睛,鷙鳥胸脯豺狼聲。這種人缺乏恩惠,心如虎狼,儉約時容易謙卑,得誌就會輕易吃人。我是布衣百姓,但秦王見到我往往低聲下氣,如果秦王真的得到天下,天下人就都成了他的奴虜了。不能與他長期相處。”並打算逃走。秦始皇知道後仍執意挽留,且委以重任,讓其擔任國尉,主管秦國軍事。
秦始皇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投奔到他的麾下。當時,秦始皇的文武骨幹約有20餘人。其中王翦、王賁、蒙武、蒙恬都是將門世家,善於用兵,能征慣戰;頓弱、姚賈能言善辯,機敏過人,精於從事和組織間諜活動;而尉繚和李斯則是足智多謀的得力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