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如始趙匡
一、少小磨難
後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在中州古都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中,誕生了一個男性嬰兒。家裏給這個剛生下的男孩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香孩兒。據說,在這孩子出生時,正值明宗皇帝在宮中焚香禱告,當孩子生下來後,體有異香,且三日不散,故名香孩兒。
香孩兒並非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父親姓趙,名弘殷,河北涿縣人士,當時在後唐禁軍中擔任正捷指揮史,屬騎兵中級指揮官。
幾年後,香孩兒到了讀書的年齡,趙弘殷才正式給他起名為趙匡胤。這個名字意義頗深,對於當時文化水平不高的一介武夫,能想出如此含義深刻的名字,確實不易,可見他對於自己的兒子是寄有厚望的--匡者,匡複、保佑也;胤者,胤嗣、後代也。小匡胤也沒有讓父親失望,他不但喜歡讀書,熟知曆史典故,而且同父親一樣,在愛好習武,並且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在讀書之餘,他纏著父親教他習武。幾年下來,他已是一個弓馬嫻熟。小有名氣的騎手了。一次,有人拉來一匹尚未馴化的烈馬,等不及配上馬鞍和籠頭,趙匡胤就騎了上去。不料,那馬剛朝正路跑了幾步就竄上了回城的斜道,朝城門狂奔而去。在場的人眼看著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在城樓門楣上摔了下來,都嚇壞了,以為他肯定會撞成重傷。誰知他卻從容地從地上躍起,奮力追上烈馬,縱身躍上,終於將這匹烈馬製服了。
趙匡胤出生之時,正是大唐帝國消失後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最激烈的時期。先是朱溫廢掉有名無實的唐哀宗,建立了後梁王朝;接著,後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攻滅(於公元923年),在一片廢墟中建立起後唐政權;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位還沒坐上幾年,就被他的養子李嗣源發動的政變推翻了。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本是莊宗李存勖所寵愛的戰將,但自從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後,也許因為篡位的李嗣源把他視為莊宗的人,從此趙弘殷便官運不佳。十幾年裏,朝代已是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職卻沒有得到提升。這期間,趙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艱難。可以說,少年時代的趙匡胤,和千千萬萬個同齡人一樣,過著十分平常的生活,並沒有一點點將來成為真龍天子的跡象。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父親一年比一年衰老,趙匡胤開始要為貧困的家庭分憂解難了。19歲這一年,趙匡胤結婚成家,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成家應當立業,可是家中貧困潦倒的現實告訴趙匡胤,依靠家庭的幫助幹一番事業的路子是走不通的。21歲那年,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妻子,離家出走,決心到外麵去打開一片天地、幹出一番事業來。
他先是去投奔現在已經當了大官的父親以前的戰友。但是,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些有錢有勢的前輩那裏得到關懷和幫助,反而遭受到不少的白眼和冷遇,根本不肯認他這個晚輩。一天,他來到了鳳翔節度使王彥超的府上。希望謀得一個安身的差使。王彥超不但不見他,反而像打發叫花子一樣,差人給他幾貫錢就將他趕走了事。此時的趙匡胤已是囊中空空,隻有這幾貫錢,眼看求職無門,為了今後的生計,他想通過這幾貫錢換取更多的錢來,於是就加入到了當時十分盛行的賭錢的行列。由於他單身一人,無依無靠,常常受到賭徒們的欺負。往往他是輸多贏少,既使他贏了,賭徒們也會一擁而上,一陣拳打腳踢,將他的本和利搶個淨光。於是,後來在賭場上流行了這樣一句話:“趙匡胤的賭--許輸不許贏",就是由此而來的。當他輸掉了最後一個銅板後,不得不踏上沿街乞討的流浪之路。
不知不覺中,他度過了兩年的流浪生涯。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雖然,這兩年的流浪生活十分艱苦,食無定時,居無定處,並常常受到富家子弟的欺負。但是,也使他得到了鍛煉,他的意誌和性格被磨練得更加堅強,眼界也變得更加開闊了。後來,當他發跡時,每每回憶到所經過的這段時光,他總是感慨萬分,認為這期間的艱苦磨練,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一天,他流浪來到了漢水之濱的重鎮襄陽,求宿於一家寺院。這家寺院的主持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老僧,飽經滄桑,閱盡人間世故。他見到趙匡胤紫麵豐頤,豹頭環目,雖滿臉塵埃,卻掩不住英武之氣;一身破衣,卻不帶有寒酸之態,不禁暗暗稱奇。經過一番交談,更覺得其氣度不凡,料定將來必成大器。於是,他十分誠懇地告訴趙匡胤說:“當今世界群雄爭鹿,天下一派大亂。相對而言,漢水以南的各個政權比較穩定,而北方卻戰亂不止。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我覺得你將來必成大器,所以應該北上,而不應南下,要到北方去成就一番大業。”趙匡胤覺得十分有理,當即決定北上,謀求發展。臨走時,老僧不但向趙匡胤贈送了金錢、食品,還將寺院中惟一的一頭小毛驢送給了他,讓他以驢代步,能早一大到達目的地。
告別了老僧,趙匡胤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踏上了北去的小路。一次,他起早趕路,看著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溫暖的陽光籠罩著大地,心裏不禁一陣激動,隨口吟詠出一首打油詩來:“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還有一次,他露宿野外,一覺醒來,隻見一輪明月高掛中天,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輝,他稍加思索,又吟出了兩句:“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這些詩,也許並不像詩,平鋪直敘,缺少文采,但氣度非凡,感情豐富,是一種心情的宣泄。這也足以說明,此時此刻,趙匡胤北上的心境是相當亢奮激昂的,有著前所未有的豪情。
乾枯三年(950),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到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郭威看到這個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將門浪子,愉快地將其留下,當了一名士兵。在郭威的帥幕下,趙匡胤終於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立足點。這一年他23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好年齡。
二、陳橋兵變
在趙匡胤投奔郭威麾下的第二年(乾佑四年,公元951年),郭威發動兵變,滅亡了後漢,建立起了後周王朝,郭威受禪即帝位,是為後周太祖。趙匡胤作為軍中一員,在擁立郭威這一事件中,積極拚殺,立下戰功,深得郭威賞識,被提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兩年後,郭威又任命趙匡胤為滑州(今屬河南)副指揮使。此時正值皇太子柴榮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由於柴榮與趙匡胤曾在軍中並肩作過戰,所以很了解他的勇武與才能,就要求太祖把趙匡胤留在自己的軍中。於是,趙匡胤又被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身邊的貼心人物。這一選擇,對趙匡胤今後的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不久,郭威病死,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就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又來到了柴榮的身邊。顯德元年(954)二月,北漢聯合契丹對後周發動進攻,世宗率軍親征,趙匡胤與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領牙兵1000隨行。兩軍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相遇,遂展開激烈的戰鬥。漸漸地,北漢的部隊占了上風,後周的騎兵將領樊愛能、何徽被敵方的氣勢所嚇倒,不戰而退,望風而逃,一時間,軍隊大亂,不少士兵已向敵方投降。情形十分危急,世宗隻好率領親兵督戰。趙匡胤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但此時頭腦卻十分冷靜,他知道此時是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了。於是,他奮不顧身地站到了隊前,振臂大呼:“主上危險,我們還活著幹什麼?讓我們以死殺敵吧!”並對張永德說:“你手下的士兵箭法很好,趕快帶領他們去搶占左翼的製高點,我率兵從右翼包抄。後周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拚了!"說罷,便赤膊上陣,帶領2000騎兵衝入敵營。此時的北漢主正穩坐大帳,飲酒行樂,隻等勝利捷報傳來。不料,趙匡胤已率軍將他的部隊衝得七零八碎,隻好率殘部落荒而逃。
高平之戰,是中原政權由亂而定、轉弱為強的開端,頗為後世史學家所稱道。這場關係到後周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使趙匡胤更加得到周世宗的賞識,周世宗感到,趙匡胤不隻是一介武夫、僅有匹夫之勇,而且是一個智勇雙全、具有戰略眼光的將才。於是,不但破格提拔他為殿前都虞侯,成為後周禁軍的高級將領,而且還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手中掌握了一定的兵權,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幹一番自己想幹的事情。在他的主持下,首先將禁軍中不能衝鋒陷陣的老弱殘疾者調離出去,又從其他軍隊中調來了一批身強力壯的勇士充實其中,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一支殿前司諸軍。這樣一來,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一步。
在整頓禁軍的過程中,趙匡胤也開始在軍隊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利用主持整頓禁軍的機會,將自己的生死之交羅彥環、郭廷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中任領軍,便於控製整個禁軍。同時,又以自己高級將領的身份,與其他的中高級將領來往密切,並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結拜為義社十兄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軍中從上到下,無人敢與之爭雄,為以後的稱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趙匡胤當時並非禁軍的最高統帥,他的殿前都虞侯職務還遠遠地排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以及四五位正副都指揮使之後。由於他控製、結交了禁軍中的一大批中級以下的少壯派將領,使得他在禁軍中有很大的活動能量,特別是在指揮禁軍作戰方麵,遠比他的上司們得心應手。顯德二年(959),周世宗派兵攻打後蜀,先是派大將王景、向訓率領羅彥環、潘美等部前往,但受到後蜀軍隊的頑強抵抗,一直拖了很久,軍隊及裝備都消耗很大,也沒有一丁點兒勝利的跡象。趙匡胤見此,心裏非常著急,按捺不住,積極向世宗請戰。開始時,周世宗考慮到他官職低微,怕派他去不能服眾,後來見局勢越來越危急,於是就改派他前往觀察戰局,相機行事。趙匡胤來到前線後,經過對敵我雙方情況的分析,及時調整了禁軍的布置,有針對性地向敵軍發起了猛攻,結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奪得了後蜀的秦、風、成。階(在今甘肅成縣、武都等地)四個州的大片領土,贏得了周世宗以及朝廷上下的一片讚揚。
從顯德三年(956)到顯德五年,周世宗對南唐前後發起過三次進攻,逼迫南唐將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讓給了後周。在整個戰役中,趙匡胤表現得最為突出。這除了他足智多謀、身先士卒、勇猛善戰外,部下的拚死效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製服南唐以後,周世宗論功行賞,大拜群臣,趙匡胤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史。這樣以來,趙匡胤就集權力、位置於一身,成為後周王朝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早在10年前趙匡胤四處流浪時,曾在河南商丘的高辛廟裏占了一卦,"聖茭"上提示他有"大吉"之相,將來能成為天子。當時他對此並未放在心上。隨著地位的提高、權力的不斷增大,他越來越相信那一卦是真的,必然能變成現實。自此以後,他在處事待物上都與以前大不相同了。以前,他隻注重在軍隊中結交武將,現在對文人也比較重視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都是在這期間被他團結在麾下而成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他自己也開始留意經史,一改從前那種不喜詩書的草莽武夫作風。攻打南唐時,他曾在敵人手中收集到了數千卷史書,令專人攜帶在身邊,供他隨時閱讀。周世宗對趙匡胤的這些變化也頗感驚訝,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受皇上信任,常感力不從心,所以要多學多聞,增加見識,以不辜負皇帝的重托。”世宗聽後,不但不起疑心,反而大加讚賞。與此同時,他除了對以往的朋友更加拉攏外,還通過他們,更大範圍地結交朋友,以至於那此資曆較深的老牌將領、節度使、當朝宰相以及宗室貴戚等,都成了他的座上賓。
在結交親朋好友的同時,他還注意打擊敵對勢力,除掉異己分子。如,逼死與其相對立的宰相王樸,借助周世宗殺害與之有利害關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等。徹底掃清了自己爭奪權力頂峰的障礙。
顯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後周政權隨即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局麵。這時的趙匡胤,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點檢,掌握軍政大權已達6年的時間,並巳威望極高,基本上達到了"一聲令下,餘者皆從"的程度。眼下後周這種"主少國疑"的局麵,自然為不甘寂寞的趙匡胤取代後周統治提供了極好的機緣。
但他並沒有馬上采取行動。世宗之死,比較突然,在諸多關節尚未認真研究、部署的情況下倉促起事,必然遺留後患。再者,作為上任時間不太長的最高統帥,盡管趙匡胤威望很高,但畢竟根基不太牢固,如果匆匆奪權,也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其可能引發的兵連禍結、相持難下的局麵,卻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考慮到以上問題,趙匡胤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多的時間裏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抓緊時間整頓部隊,把一些主要將領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積極密謀策劃,研究製定奪權的步驟和對策,以防出現任何不利的局麵。當一切都準備好了的時候,趙匡胤取代後周朝廷、建立新政權的大幕便徐徐拉開了。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朝廷上下正在慶賀新年,突然接到趙匡胤派人提供的假情報:北漢、契丹聯兵南下,攻打後周。宰相範質、王溥借小皇帝之名,令趙匡胤統帥禁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領兵出城。當大部隊行至離首都開封40裏的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因天色已晚,趙匡胤便令軍隊駐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