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白起(1 / 3)

常勝將軍白起

一、初創奇功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蕩,群雄爭霸不休,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將領脫穎而出。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小時候,白起就經常聽他父親講述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長大以後,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有軍事天份,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逐漸精通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初步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大驚。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表麵上聯合,實際上各懷心思,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麵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麵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派精兵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死屍遍野,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戰鬥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占了中原重鎮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同時宛還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昭王派馬錯占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被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為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畏於秦的強大攻勢,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籌商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裏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裏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雄心,加速了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魏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改變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震捍鄰國,東方的齊國在齊煖王統治下也大力發展,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煖王又挑起戰端,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煖王,在屢屢勝利下,雄心大增,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台,由他來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責他而被綁到街市上斬首。陳舉規勸他,齊煖王又把他綁到臨淄(齊國都城)東門處決。齊煖王的倒行逆施,使齊國民怨沸騰。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機會來了,日夜加強戰備,準備伐齊。燕昭王向樂毅諮詢伐齊的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地廣人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聯絡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理由,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嗎。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更容易,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煖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出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煖王急忙調兵遣將,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戰就下令退兵,隻身逃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餘部,繼續與聯軍作戰,於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無可挽回,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占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迅速占領了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秦國將進攻的矛頭改變。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鬥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後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麵得到了穩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後,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著力對抗楚國。

二、迫楚遷都

秦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白起率領主力部隊,由漢北地區南下,先奪鄢之後再奪楚都郢;另一路由蜀守張若率領側翼部隊,由四川出發,進攻巫、笮、黔中一帶,然後沿長江東下,配合主力部隊,牽製楚國兵力,使楚軍顧此失彼,首尾無法接應,同時奪取楚國西部地區。

白起率領秦兵包圍鄢城後,遭到楚國軍民的奮力抵抗,使戰鬥一時無法向縱深發展。鄢是楚的別都,距離楚國都城郢很近。鄢是郢的西大門,鄢城失守,郢將不保,楚國竭盡全力守衛鄢城。楚王為了保衛京師,派精兵良將,加強守衛。白起深知鄢城戰略地位的重要,他決心攻下鄢城,以打開進軍楚都的通道。

身經百戰,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白起仔細思量,尋找破城方略,他詳細審察了鄢城附近的地理形勢後,斷然決定實行水攻的策略。

原來鄢城西有一條鄢水,發源於荊山與康限山之間,向東南注入漢江。白起就命士兵在鄢城以西修築堤堰,攔截鄢水,積水為湖。待水升到一定高度時,他就下令決堤放水。滔滔洪水,一瀉而下,一下子就吞沒了鄢城。大水從城西灌人,從城東北角潰出。楚國軍民猝不及防,一時陣腳大亂。被大水淹死的達數十萬。屍體流入河中,時值夏日,屍體腐爛,臭氣衝天,人們把那裏稱為臭池。

白起以水淹之計擊潰楚軍,順利地占領了鄢城。又乘勝疾進,攻下安陸(今湖北安陸)。接著乘勝迅速占領了楚都郢。楚軍狼狽潰逃,秦軍窮追不舍,一直追到洞庭湖邊,並占領沿湖地區。秦兵過西陵(今湖北宜昌縣)時,將楚先王之墓夷陵燒毀。楚王在秦軍的重創之後,把國都遷往陳(今河南淮陽)地。公元前278年,秦設置了南郡,治所郢,管轄新占領的地區。白起因這次攻楚立了大功,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

白起拔郢勝利,楚國已成日落西山之勢,楚國從此失去了強國的地位,已不再作為秦國的強勁對手而存在了。白起為秦國最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又一基礎,其功勞是很大的。

秦國打敗楚國之後,進攻目標指向趙國和魏國。趙國是秦國進行兼並戰爭中所剩下的唯一強敵。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率軍長途奔襲,一路急行軍,與趙、魏聯軍大戰於華陽(今河南鄭州南)。秦軍不顧長途行軍的疲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攻敵陣。趙、魏聯軍聽說與之對陣的是料敵如神、百戰百勝的武安君白起,先已怯了三分,在秦軍的迅猛攻擊下,落荒而逃。秦軍乘勝追擊,俘虜魏軍三名將領,斬首13萬,乘勢占領華陽,隨後,白起指揮軍隊進攻賈偃率領的趙軍。趙軍失去魏軍的支持,頓失信心,毫無鬥誌,與秦軍交戰不久,即大敗而逃。秦軍窮追不舍,結果使2萬趙軍溺斃水中。

三、長平之戰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秦相魏冉命白起為將,率軍遠征齊之剛、壽,擴充地盤。恰在這時,魏國人範雎來到秦國,針對秦相魏冉舍近求遠,勞師遠征,得不償失的做法,他對秦王說道:"穰侯(魏冉封號)命武安君為將,越韓國、魏國而攻齊之剛、壽,其計差矣。齊地離秦甚遠,中間夾有韓、魏二國。出兵太少,則不足以害齊,若出師太多,則對秦不利。昔日魏越趙而伐中山國,既克其地,旋即為趙占有。為什麼呢?因為中山國與趙相連而遠離魏國也。如今伐齊若不克,則為秦師之大辱;若伐齊而克,秦軍班師,則所克之地就會被韓、魏所占,如趙之占中山也,於秦有何好處?"接著,範雎向秦王建議道:"於今之計,莫如遠交而近攻。遠交以離人之歡,近攻以廣我之地,自近而遠,如蠶食葉,漸漸地,天下不難歸秦矣。"

秦王聽了範雎的巧言相對,龍言大悅,乃細問如何施行遠交近攻之策略。

範雎答道:"遠交莫如齊、楚,近攻莫如韓、魏。既得韓、魏,齊、楚能獨存乎?齊、楚已下,則燕國唾手可得,天下歸一矣。"

秦王更是拍案叫絕,即拜範雎為客卿,號為張卿。不久又拜範雎為丞相,以代魏冉之職,號為應侯。聽從範雎的建議,決定東伐韓、魏,命白起伐齊之師回朝。

在範雎"遠交近攻"總原則指導下,公元前264年,秦昭王命白起率軍攻韓,斬首5萬,攻占了韓國重鎮陘城(今山西曲沃)等5座城池,一路又占領了晉南大部地區。在接二連三的克敵製勝的情況下,白起再接再厲,把他的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到了頂點,指揮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戰,也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輝煌一筆--長平大戰。

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戰爭。這次大戰的第一仗,是上黨之戰。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韓,勢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韓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與韓國都城(今河南新鄭)的聯係通道,使駐守上黨的韓軍成為孤軍,引起了韓國上下的恐慌。

上黨守臣馮亭見大勢已去,急中生智想出一條"嫁禍"之計,企圖把秦國大軍引向他國,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他對上黨軍民說道:"秦軍占據野王,則上黨非韓所有。與其降秦,不如降趙。一旦上黨歸趙,秦怒趙得地,必移兵於趙。趙受秦兵,必與韓結好,韓、趙同盟,共抗強秦,或許可以取勝。屆時再見機行事,上黨也許能再回到韓國手裏。"這條建議得到了軍民的支持。

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持書並上黨地圖,獻於趙孝成王。

一日,趙孝成王作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身穿一件左右異色的新衣,正好有一條飛龍白天而降,來到自己身前,趙王乘之,龍就向天上飛去。正飛之際,自己突然從龍身掉了下來。落地之後,原以為必死,不料一點事都沒有,睜開眼睛一看,見兩旁有金玉兩座大山,光彩奪目,閃著耀人的光輝。趙王正得意之際,不料夢醒,即召大夫趙禹,把異夢告訴了他。趙禹聽後,對趙王說:"左右異色者,合穿也。乘龍上天,有升騰之象。墜地者,象征得地也。金玉成山者,象征貨財充足也。大王眼下必有擴地增財之喜,此夢大吉。"

趙王聽後非常高興,但又不敢完全確定,又召專管卜筮的官吏敢來解夢。敢對趙王說:"異衣者,殘也,乘龍上天,不至而墜者,事多中變,有名無實也。金玉成山,可觀而不可用也。此夢不吉,請大王謹慎從事。"

趙王因崇信趙禹之言,對筮吏之言並沒放在心上。三日之後,上黨太守馮亭派使者攜書至趙。使者說明出使的意圖,將書信呈給趙王,趙王打開書一看,書中略日:"秦攻韓急,上黨將人於秦矣。其吏民不願附秦,而願附趙。臣不敢違吏民之願,謹將所轄十七城,再拜獻之於大王。惟望大王辱收之!"

趙王看完後,非常高興,說:"趙禹所言廣地增財之喜,今日驗證矣!"

平陽君趙豹諫阻道:"臣聞不勞而獲,無故受利,必遭禍殃,請大王三思,接受韓國之禮一定要謹慎。"

趙王隨聲道:"上黨之人懼怕強秦而心向趙國,故而來歸,怎麼能說無故受利?"

趙豹對道:"秦蠶食韓國土地,攻占野王城。斷絕上黨與其國都之道,遂使聯係中斷。秦眼下自視上黨為掌中之物,唾手可得。一旦上黨為趙所有,秦幹戈苦心經營數年,豈容他人坐收漁利,一定要對趙發動進攻。此臣所謂'無故受利'也。且馮亭所以不納地於秦,而納於趙者,企圖嫁媧於趙,以解韓之困也。惟大王詳察。"

趙王再召平原君趙勝商量,趙勝乃戰國四大公子之一,平生最喜結交賢士、廣收門客,門客最多時有數千人,他對他們始終待之以賓客,深受門客的歡迎。然而在這件事上他卻十時疏忽,使趙國招致滅頂之災。

他對趙王說道:"以前我們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去攻打他國,經歲曆年,甚至得不到一城一地。如今我們不費一兵一卒,不戰而得十七城,這樣的好事,千載難逢,此時不得,更待何時?"

趙王道:"君之言,正合寡人之意。"

乃使平原君趙勝率兵5萬,前往上黨領取土地,封馮亭以三萬戶,號華陵君,仍為上黨太守。其縣令17人,各封以三千戶,皆世襲稱侯。

平原君來到馮亭府前,稍作停頓,讓人通報馮亭。不料馮亭閉門而泣,拒見平原君。平原君不明其中緣由,堅決要求相見,馮亭讓人傳話道:"吾有三不義,不可以見使者。為主人守地未死即降,一不義也;賣主人之地而得富貴,二不義也;未得主人命令,擅自作主,將地獻給趙國,三不義也。"平原君歎道:"馮亭真忠臣也!"遂在其府前等侯三日,不肯離開。

平原君的誠意感動了馮亭,乃出來與之相見。見麵時,猶垂淚不止。平原君對之撫慰一番,勸其保重身體,莫太內疚。馮亭表示感謝,並提出交出土地,辭去官職,請另選良守。

平原君竭力婉留道:"君之心事,勝已知之,勝深欽佩君之為人。除君之外,無人能孚上黨吏民之望。故請君莫再推辭,仍為上黨之守。"

馮亭見無法推辭,隻得再領太守之印,但辭去了華陵君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