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功臣徐達
一、出身貧寒
元朝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夏天。淮河流域的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縣太平鄉。
這是五月的一天,一群年輕的莊稼漢子,正圍著幾個頭裹紅巾的士兵有說有笑,親熱異常。
為首的士兵頭兒,身材魁梧,臉部黝黑,高額頭長下巴,模樣古怪中帶著威嚴。他一邊熱情地跟大家打招呼,一邊眉飛色舞地講道:"鄉親們,我這次回來,是奉郭元帥的將令來招兵買馬,擴充隊伍的。如今兵荒馬亂,大夥在這裏也沒什麼活頭,既要忍饑挨餓,還得擔驚受怕,不如幹幹脆脆出去闖蕩一場,興許日後還能闖出個天地來。蒙古人的氣數已經快到盡頭了。大家都知道濠州城被圍困了7個月,5萬多官兵硬是打不下來。最後,連他們的主將賈魯也不知什麼原因竟然得病死了。賈魯這一死,官軍便成了一盤散沙,隻好退兵回徐州去了。"
"嘿!重八大哥,我們心裏就是那樣想的。"大個子徐達一拍大腿喊道:"大家早就有心想投奔紅巾軍,殺幾個蒙古官軍出出多年的怨恨。隻是沒人牽線。現在你回來了,這下好了,我們都聽你的。你還記得咱們小時候放牛肚了餓得難受,殺了田主家的小牛烤肉吃的事嗎?隻要將來能過個好日子,弟兄們願意跟著你打到天邊去。"
聽了徐達這麼一說,周德興、郭興、郭英、費聚、邵榮等人也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同意。
這位名叫"重八"的黑臉大漢,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過這時,他還沒多大本事。一年前,他是個四處雲遊的和尚,出家所居的皇覺寺被元兵一把火燒得精光,隻好走"逼上梁山"的造反之路。
朱元璋這次帶著幾個士兵回到家鄉,是來招募士兵的。雖說身份才隻是個小頭目,但畢竟不同於以前的放牛娃了。左鄰右舍的鄉裏鄉親,兒童時代一塊長大的夥伴朋友,聞訊後都聚攏來了。其中徐達小時候和朱元璋一塊放過牛,倆人從小就要好。這次見麵後,又談得非常投機。
在朱元璋和徐達等人的奔走聯絡、遊說鼓動下,不到10天功夫,便招募到700多人。這些人大部分都親朋故裏,遠近多少都有些宗族關係,沾點婚姻親戚,一旦有人出頭號召,自然就會群起響應。他們後來便成為朱元璋軍中的骨幹將領。史書上稱為"淮西老將"。
當朱元璋帶著新招募的隊伍回到濠州城裏,元帥郭子興欣喜異常。不久,他便任命朱元璋擔任鎮撫職務。從此,朱元璋便一躍而成為帶兵官員了。
朱元璋從招募的這700人中,挑選出24名淮西老鄉,擔任軍中的大小頭目。其中首選人物就是徐達。
徐達應募投軍的這一年,是23歲,正值青壯年。他比朱元璋小3歲,人長得身材魁梧,強壯有力,高高的顴骨,性情剛毅,作戰勇敢。他的家庭,是世世代代務農為生的莊稼戶。在徐達從小到大的這20多年間,淮河流域的老百姓,備受天災人禍的煎熬,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先說蒙元統治者的殘暴壓迫。在蒙古人統治中國的70多年裏,民族壓迫尤其野蠻苛刻。蒙古人征服中國後,將天下人口劃分為四等:第一是蒙古人,地位最高貴;第二是色目人(西北地區各族人和來到中國的中亞、東歐人),被蒙古人利用來壓迫較後被征服的漢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第三是漢人(原金朝的漢、女真、契丹、渤海、高麗人,以及四川地區的漢人);第四是南人(原南宋地區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地位最低賤。蒙古統治者賤稱漢人為"漢子"、南人為"蠻子"存在著嚴重的民族歧視。並且規定蒙古人毆打漢人時,漢人不得還手。即使蒙古人打死漢人,隻不過判處當兵出征和罰交燒埋銀。但是,如果漢人打了或打死蒙古人,罪責就大了。
南宋滅亡後,蒙古統治者將南人助戶編為一甲,作為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甲主由蒙古人擔任。甲主對甲內的居民有絕對的權威:衣服飲食任其調發享用,童男少女唯其所命。甲主糟蹋霸占平民的妻子女兒,人們眼巴巴地毫無辦法。甚至夜間禁止平民通行,違反者要笞打27下。這些雖然是南宋滅亡後初期的情形,但它留給南人的慘酷印象和屈辱心理,卻是世代難忘的。
天災人禍並行。在徐達十二三歲時,淮河一帶旱災、蝗蟲、瘟疫相繼而來。天氣異常幹旱,田地下裂開一條條龜縫,禾苗稀稀疏疏,沒有幾根。蝗災又如同雪上加霜,把那稀毛般的莊稼吃了個精光。旱蝗之災過後,又流行起了疫病。吃野菜樹皮草根的窮苦百姓,肚子都填不飽,哪裏有錢買藥治病,眼睜睜看著親人渾身發熱,上吐下瀉咽了氣,大家才明白這是鬧上了瘟疫,又慌不擇路地拖兒帶女逃命他鄉。徐達和家人也曾離鄉背井,逃避瘟疫,過後才又返回老家的。至於朱元璋家中,就是這個時候,三個親人相繼死去,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他隻好出家當了和尚。
在蒙元王朝統治的末期,不隻是淮河一帶災禍頻繁,民生凋殘。在中原地區,同樣是苦難深重由於官府不修水利,黃河連年決口,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到處是人煙稀少,淒涼黯淡的景象。
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反抗蒙元殘暴統治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趁著官府督修河道的機會爆發了。成千上萬的貧苦農民,短衣草鞋,頭裹紅巾,手持竹竿鋤頭,長矛大刀,殺盡貪官汙吏,攻占縣城州府,開倉散糧,破牢放囚。起義軍傳唱著"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歌謠,蒙元王朝已是大廈將傾。
紅巾軍大起義如同燎原烈火,迅速燃遍了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首舉義旗的是穎州(今安徽阜陽)劉福通,緊接著徐州芝麻李、趙均用,蘄水(今湖北浠水)徐壽輝,湖北襄縣孟海馬,濠州郭子興等人相繼起義。此外,還有非紅巾軍係統的浙江台州方國珍,江蘇泰州張士誠等起義軍,皆各據一方,自立名號,創建政權,把個蒙元王朝攪得一蹋糊塗。
話說在濠州舉事起義的郭子興,祖籍山東曹縣,打他父親這代起來到安徽定遠縣居住謀生。郭子興兄弟三人因善於經營盤算,慢慢地成為當地有名的大家富戶。紅巾軍大起義爆發後,定遠、鍾離一帶的農民揭竿而起,群起響應迅速達到數千人馬。常言道"亂世英雄起四方,有兵有糧草頭王"。1352年二月間,早已加入民間秘密宗教--彌勒教的郭子興,招集了幾千人,連夜偷襲濠州,衝入州府官衙,殺了元朝州官。然後,郭子興和起事的頭目孫德崖等五人都號稱"濠州節製元帥"。
濠州城頭紅旗一舉,遠近的窮苦農民紛紛前來投奔,義軍的勢力大增。朱元璋是在濠州起事後兩月投軍的。他先當後卒,不久,就因機敏能幹受到郭子興賞識,被調到帥府擔任親兵九夫長。又過了幾個月,朱元璋因作戰勇敢,有勇有謀,重義氣得人緣而名聲四傳,郭子興便把他當作心腹體己看待,還將幹女兒馬姑娘許配給他為妻。並給他取名"元璋"。
前麵說到濠州被元兵圍困,那是1352年冬天到次年春天的事情。元兵因主將病死退走後,城裏的紅巾義軍得以休息片刻。由於圍城期間折損了不少兵馬,朱元璋征得郭子興同意後,回到家鄉招募隊伍補充兵員。
再說濠州城裏的五個義軍元帥,並不是心有宏圖遠誌的人物,互相之間常為了一些小事鬥來鬥去,消耗實力。就連帶頭起事的郭子興,也是心胸狹窄,貪圖財貨,遇事缺乏決斷。而朱元璋卻是個胸有大誌,深謀遠慮的英雄豪傑。他看出總呆在濠州城裏,隻是坐以待斃。所以,他便想打破僵局,開拓新地盤,發展勢力。
朱元璋向嶽父郭子興說明自己的想法後,便帶著徐達、費聚等24人,南下定遠縣,準備掠地招兵。定遠是郭子興的家鄉,他的旗號在這裏很有影響。朱元璋利用這個地利人和之便,連續收編了幾支地主武裝,再加上陸續前來投奔的人數,幾個月的功夫,達到兩萬軍。對這支生力軍,朱元璋重新編製,加強訓練。他特別重視軍紀,嚴禁搔擾百姓。
軍勢壯大之後,朱元璋在謀士馮國用、李善長的參謀下,決定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縣)。滁州的元軍防備較弱,被朱元璋軍隊沒費多大力氣便攻占了。不久,郭子興也從濠州來到滁州駐紮。
1355年正月,由於滁州缺糧,郭子興派朱元璋去進占和州(今安徽和縣)。攻取和州後,朱元璋被任命為總兵官,負責鎮守。
從南下定遠到攻取和州,徐達一直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善於出謀劃策,逐漸顯示出了統兵作戰的軍事才能。朱元璋看到徐達的才幹謀略非常出眾,便在郭子興麵前為他請功,並建議提拔重用。郭子興采納了朱元璋的建議,任何徐達為鎮撫。
三月間,和州城裏的紅巾軍內部又出現了鬥爭。因濠州缺糧而來到和州就食的孫德崖,與郭子興積怨很深,決定率領自己的隊伍離去。朱元璋為了緩和一下矛盾,親自送孫德崖的隊伍出城。誰知沒走多遠,後麵傳來消息,說是郭子興將殿後的孫德崖抓了起來。孫德崖的將士也不分青紅皂白,也將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後,派人通報郭子興換人。但是兩邊堅持不下,都怕對方不守信用。
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兩天,朱元璋在孫軍中差點沒命。在這個關鍵時刻,新任鎮撫官徐達挺身而出,向郭子興請求:他願先到孫軍中作人質,換回朱元璋,與孫德崖交換。
郭子興正在一籌莫展之際,見徐達這樣挺身赴險,急忙同意。最後,當孫德崖被放出城回到軍中後,徐達才得以釋放,平安無事。這件事,使徐達的形象更高大起來。
二、南征北戰
捉放孫德崖這件事,使郭子興一肚子火無處發泄,氣惱之下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郭子興一死,他的次子郭天敘繼任了元帥職位,郭子興的妻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的地位雖不及前二位,但因他身邊有徐達、湯和、馮國用、李善長等勇將謀士,再加上他招募收編組織起來的軍隊占多數。所以,實際上朱元璋大權在握。
1355年六月一日,朱元璋與徐達、湯和、李善長、馮國用等人率領3萬大軍,乘船渡江,殺向南岸。與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路(今安徽當塗),是富庶的產糧區。朱元璋決定先占領太平路,而後再尋找機會進取集慶(今南京)。
長江南岸的要塞采石磯,是太平城的咽喉之地。元將蠻子海牙早已率弓箭手和長矛手嚴加防範。朱元璋的紅巾軍兩次衝擊都被元軍打退,初戰不利。勇將常遇春和胡大海身先土卒,經過三次猛衝,終於殺散元軍,登上南岸。朱元璋和徐達等人指揮大軍乘勝進攻,一鼓作氣攻占太平城。
元軍並不死心。棄城而走的蠻子海牙從水路以戰船封鎖采石;陸路由陳埜(ye)先率地主武裝"義軍"數萬人直撲太平城。
朱元璋早有防範。他派徐達、鄧愈兩人各率一支精銳騎兵埋伏於城南山中。陳壁先仗著人馬眾多,親自督促"義軍"拚命攻城。就在城上城下攻守雙方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南山中的兩支伏兵奔襲而來,徐達、鄧愈二馬當先,從背後殺人"義軍"陣中。陳埜先腹背受敵,驚懼失措,慌忙領軍奪路而逃,結果被鄧愈活捉。水路元軍得知陸路"義軍"失利,隻好溯江而下直奔集慶。
太平城轉危為安。接著,徐達又帶領數千人馬。出太平向東攻占了溧陽、溧水,從南麵對集慶形成包抄之勢。1536年(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會合水陸諸軍,攻取了集慶城。元朝守將福壽戰敗身死,軍民共計50餘萬人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取得集慶後,改名為應天府。這時,朱元璋剛剛有了稍許活動的基地,周圍是元軍或其他起義軍,處於四麵鄰敵的狀況。於是,他從長遠考慮,決定以應天為中心,先給自己營建一塊根據地,而後再作遠圖。
應天東麵的鎮江,由元將定定在那裏坐鎮。如果鎮江落到割據東吳的張士誠手中,就會對應天構成威脅。因此,朱元璋在應天停留了沒幾天,即命徐達統兵進攻鎮江。在出兵時,為了嚴明軍紀,朱元璋與徐達商量演了一場"苦肉計":他故意找徐達的過錯,然後裝作很生氣要從重處治,經李善長等人再三求情,才準予戴罪出征,立功免罪。
徐達被任命為大將軍。大軍出發時,朱元璋再三告誡道:"我自起兵以來,從不妄殺無辜。你要體諒我的心意,嚴格約束部下。攻取鎮江後,不許燒殺擄掠。若有違犯者,定依軍法處置。"
徐達頓首領命,率軍浮江東下,先占領了鎮江。軍中號令嚴明,百姓稱道。然後又分兵掠取金壇、丹陽等縣。朱元璋任命他為統軍元帥,駐守鎮江。
此時,張士誠已占據常州,派水軍來攻鎮江。徐達又在龍潭大敗元軍,急派信使請求朱元璋派兵進圍常州,用來牽製敵軍。朱元璋派3萬大軍增援徐達。張士誠也派遣兵將馳援常州。
徐達考慮到敵方援軍來勢凶猛,不易強取,便在常州城外18裏設下兩支伏兵,又派大將王均用為奇兵,然後親自督軍迎敵。張士誠的援軍首遭徐達重創,又受王均用側翼橫衝,敗陣而退。這時,兩支伏兵齊發,敵軍四散逃去。徐達擒獲敵方兩員大將,乘勝揮兵包圍常州。
常州被圍既久,城內糧草缺乏,人心渙散。徐達與湯和督軍猛攻,終於在次年三月攻克了常州。朱元璋將常州改路為府,設立長春樞密院,任命徐達僉樞密院事,湯和為樞密院同僉,共同領兵鎮守。
四月,徐達又與常遇春等將在朱元璋親自指揮下,進占了寧國。七月,徐達派前鋒將趙德勝攻常熟,活捉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張士德有勇有謀,為張士誠攻取了浙西大片地盤。他被俘後絕食而死,使張士誠非常痛心。
1358年十月,徐達與邵榮等人聯兵奪取了宜興。這樣一來,朱元璋相繼攻占了應天周圍的許多城池,在東麵擋住了張士誠西犯的門路;在西麵對徐壽輝采取以守為攻的戰略。
1360年五月,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殺害。陳友諒自稱皇帝,國號漢。他占有江西、湖廣大片地盤,是起義各部中力量最強,最有雄心的人。他派使者與張士誠相約,東西夾攻朱元璋。然後統率大軍沿江東下,進逼應天。
朱元璋命諸將分頭埋伏於應天城內外各險要地點,而後派陳友諒的熟人康茂才假裝投降,誘使陳友諒進入埋伏圈中。伏兵四起之後,陳友諒情知中計,但已來不及後退了。此時,徐達伏兵於南門外,看見朱元璋黃旗揮動,隨即帶兵殺出。這一戰擊潰陳友諒的主力,生俘7000餘人,繳獲幾百艘戰船。
陳友諒乘船逃脫,奔還江州(今江西九江)。
徐達乘勝統兵收複太平,幾路兵馬會合,攻克安慶。
正當朱、陳兩軍在江南交戰的同時,江北的紅巾軍受到重創,情況緊急。1363年,投降元朝的張士誠圍攻安豐(今安徽壽縣),劉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如果安豐失陷,應天就顯得很孤立了。朱元璋帶領徐達等將渡江北上救援劉福通。
就在這時,陳友諒乘機發兵60萬,大舉進攻,首先包圍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率軍拚死抵抗,等待援兵。
七月,朱元璋親率大軍至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開戰第一天,徐達衝鋒在前,率部下打散敵軍前鋒部隊,殺敵1500餘人,繳獲一艘大船。俞通海等將發起火攻,燒掉敵船20餘艘。徐達戰船著火,敵軍乘勢反攻。徐達一馬當先,帶頭撲滅大火,奮勇殺敵,與朱元璋派來的援兵一起殺退敵軍。
兩軍於湖上不分上下。朱元璋擔心張士誠乘虛進犯,便命徐達連夜回應天負責守備。徐達在應天修城備糧,整頓士卒,警惕防守,使朱元璋得以一心對敵。
鄱陽湖一戰堅持一月有餘。朱元璋依靠火攻終於大勝敵軍。陳友諒在激戰之中被飛箭射死,主帥一失,全軍潰退回武昌。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自立為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朱元璋從起兵以來,部下將帥中有三個得力助手,第一位就是徐達。另兩人是常遇春、邵榮。
三、兵逼平江
朱元璋消滅了兵強地廣、雄踞長江上遊的陳友諒,解決了西麵的強敵,實力大增。他的下一個進攻目標,便是占據東吳的張士誠。
張士誠是淮南泰州(今江蘇泰縣)人。泰州靠海,居民多曬鹽為生。張士誠兄弟幾人從小到大,是靠撐船販賣私鹽為生。他為人慷慨,是當地私鹽販子的頭目。地方上的大戶和官府常常欺侮勒索鹽船,人們恨之入骨。1353年,張士誠趁著天下大亂的形勢,帶著兄弟朋友共18位壯士,舉事造反。貧苦農民、鹽民、無業遊民群起響應,很快攻下泰州、高郵,占據了36鹽場。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
經過六七年的東征西征,張士誠的地盤達兩千餘裏,盛產糧食,又有魚鹽桑麻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但他生性遲重,待人寬和,缺乏遠見,隻想守住自己的地盤,無甚大的野心。他手下的武將文臣,大多是當年窮愁潦倒的江湖朋友。如今有了地盤,成了氣候,這些人就不思進取,爭著修房子建園子,平日裏更是隻知享樂,歌舞宴樂,已經很快地蛻化了。
從元至正十六年(1356)起,朱元璋便與張士誠地盤相連,雙方互相攻伐,大小衝突不繼,僵持了近10年時間。由於朱元璋以全力對付陳友諒,所以對張士誠基本上隻是防備而已。
張士誠的地盤被長江分成兩截。江南的浙西地區防守比較堅固,而江北的淮東地區防守則相對薄弱。朱元璋東征張士誠,采取先北後南的進攻方略。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天,徐達受命為總兵管,統率常遇春、胡美、馮勝等將,帶領步、騎、水軍,渡江北上進攻淮東地區。
徐達率軍沒費多大力氣就攻克泰州,捕獲守將嚴再興等人。然後,分兵命部將劉傑攻取興化,他自己進兵包圍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深入敵境,孤軍奮戰,便命其退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蘇盱眙)。
張士誠為了分散牽製江北的朱元璋軍隊,出兵攻擊江南的宜興。朱元璋命徐達渡江還擊,擊退了張士誠的軍隊,生俘敵士卒3000餘人。然後,徐達又返回進攻江北,攻打高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