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叛王劉濞2(1 / 3)

景帝又問:“即使如此,又有什麼對策呢?”

袁盎說:“良策自是有的,但希望皇上讓身邊的人退避。”

景帝拂了拂手,內臣待女全都退下,獨留得晁錯一人。景帝催袁盎快講計策。但袁盎仍不肯說。

景帝奇怪地問:“你怎麼還不說呢?”

袁盎又把方才的話說了一遍,要求讓皇上身邊的人退避。

景帝十分奇怪地問:“難道,還要讓晁錯退避嗎?他可是咱們的禦史大夫,是決策平定吳楚二軍的關鍵人物,他是不應該回避的。”

袁盎答道:“我所要求的,關鍵就是要禦史大夫退下。因為我的對策,隻是說給皇上您聽的,而不是講給禦史大夫聽的。”

晃錯一聽,十分尷尬,滿麵通紅,他不待景帝發話,便狠狠瞪了袁盎一眼,快步躲到了東邊的廂房。心中對袁盎極為不滿。

晁錯走後,袁盎才說:“這次吳、楚起兵的理由,想必皇上是知道的,還不都是晁錯引起的嗎?據說,吳王給楚王的信是這樣說的:‘高帝分封子弟各有自己的領地,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管理經營已有好幾十年了。這麼多年來,從未有人敢輕易打這些封地的念頭,就連曆代皇帝也不例外。可是,如今奸臣當道,晁錯掌權,他竟然挑唆皇上要削減諸王的封地,真是可惡至極。我們決不能忍受這種作法,令不殺晁錯,怎平諸王心頭之恨。所以,我們舉兵起事,這並不是想反叛朝廷,而是維護原來的製度,反對削地,鏟除奸臣,珠殺晁錯,然後推翻昏君景帝,保證高帝開創的基業千秋萬代,永遠牢固。’照此看來,吳、楚的目標,主要是晁錯啊!皇上何不殺了晁錯以謝天下,派使臣赦免吳、楚七國,歸還他們被削掉的封地。那麼,七國之兵,便可以不戰而自退,象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平定天下退七國之兵,皇上何樂而為不呢?”

景帝聽後沉默了好久,這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計策了?朕知道,晁錯這個人雖然十分固執,但卻很正直,他沒什麼大錯呀!他提出削減著王封地,減少藩王權力,也是從皇家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和庶民們的利益來考慮的,並不是他個人想圖什麼啊!如果就這樣把無事之火殺掉,是會堵塞賢路,天下人定會不服。”

袁盎說:“到了這個時候,一般的道理已很難說清楚為什麼要處死晁錯。我知道,晁錯是皇上的老師,是禦史大夫,又是皇上最親信的人,他人也不壞,確是沒有什麼大錯的。可是現在,為了皇家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和庶民們的利益,也隻有殺了晁錯。七國反叛,是衝晁錯而來,不殺晁錯,他們便會衝皇上和朝廷而來,那就隻有和他們交戰了,就要有千百萬的人頭落地了。而且,我們也不能小看七國的軍隊,他們勇有膠西王,謀有吳王,其謀士如雲,猛將眾多,各國兵加上匈奴兵、東越兵,少說也有百萬之多,與我朝廷較量,誰勝誰敗現在也說不準。既然殺一晁錯可平七國之叛,保全漢象王朝以及百姓們的生命,皇上何必姑息一個晁錯的生死呢?換著我袁盎的話,如果能用我的腦袋,換來千百萬人的生存和國家的平安,死而無憾,可是這不行啊!我的話,已經清楚明白地說出來了,請皇上您裁訣吧。”

景帝終於被說動了,但他仍有些猶豫地說:“如果殺了晁錯,七國兵仍要進攻朝廷,那該怎麼辦呢?”

袁盎說:“那怎麼可能呢?他們起兵就是為了殺晁錯,我們殺了晁錯他們仍不退兵,那就是他們的不是了。如今,理在人家一方,如殺了晁錯,理就跑到我們這一邊,他們要麼不戰自退,要麼一戰即潰,皇上不必多慮。”

景帝沉思一會兒,終於下定了決心,忍痛殺掉晁錯,他無何奈何地說:“也許,就隻有這個辦法了,我隻有不愛惜一個人而向天下道歉,以此來平定七國之亂。”

袁盎說:“這下,七國退兵和保全朝廷就有指望了,因為皇上您終於下定了決心。我不是沒有想其它對策,可我愚蠢的策略再沒有超過這個計策的了,這也是使七國退兵,平定天下之亂的最好辦法了。”

“可是,用什麼理由在什麼地方殺死晁錯呢?”景帝又問。

袁盎說:“這次殊殺晁錯,主要是殺給七國之王看的。七國反叛,大軍進攻,不可能應邀前來親眼目睹晁錯的被殺,那麼,就隻有在光大化日之下稠人廣眾麵前殺死晁錯,把他的首級送到七國國王那裏,傳消息於普天之下,他們才會相信,否則,就達不到我們殺死晁錯的目的,七國就不會退兵。我想過,漢朝最大的城市莫過於洛陽,洛陽最熱鬧的地方是東市,如讓晁錯在東市巡視,出其不意,乘其不備,把他殺死,可以達到人人知曉的效果,這算是最佳的辦法了。”

景帝聽了,連連稱讚:“朕總是稱晁錯是‘智囊’,他如果是‘智囊’的話,你便是‘智袋’了。你的計策天衣無縫,不失為上上之選,就這麼辦吧!”

袁盎又十分嚴肅地說:“皇上還必須切記一點,這件事情,隻有你我君臣二人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知曉。”

景帝不等袁盎說完,就迫不及待地說:“那麼,我這就傳旨,讓晁錯立即巡遊東市,派人把他殺了,事情不就了結了嘛!’”

袁盎搖搖頭說:“操之過急不行,晁錯是皇上的老師,皇上不會不知道地的脾氣。今日他對我心中不滿,縱是皇上叫他巡遊東市他也不會去,去也會吊個臉,等過幾天,他一見沒事了,高高興興巡遊東市,就可趁機把他殺死,這不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景帝同意了。

第二天,晁錯果然托病未來上前,景帝便任命袁盎作太常,又起用吳王的侄兒德侯作宗王,想借此緩和與吳王的矛盾。

景帝和袁盎秘密計議,讓袁盎做好去吳國的準備,準備與吳王談判。幾天之後,景帝派中尉去叫晁錯,騙他坐車巡視東市。因為生袁盎的氣,晁錯幾天都未上朝,他也不想和皇上鬧別扭,想找個台階下。聽到巡遊的旨命後,使華車朝服,巡視於東市。正巡視間,忽有一隊亂兵衝上來,聲稱奉詔誅殺亂臣賊子。晃錯毫無準備,突然被殺於東市。

四、吳王兵敗身亡

晁錯被殺後,景帝又派袁盎以祖宗的名義,宗正用親屬的身份按照袁盎的策略去通告吳王。

他們到達吳軍軍營時,吳軍、楚軍已經進攻梁軍的營壘了。宗正因為是吳王的親屬,先進去會見,告訴吳王讓他們接詔。

吳王聽到袁盎來了,知道他隻想遊說自己罷兵,便笑著回答:“我已經做了東方的皇帝,還向誰行禮?”不去會見袁盎。袁盎沒有辦法,隻好自己去見吳王,但拒不行禮。

吳王說:“好一個袁盎,現在到我的國土,你怎麼敢不行禮呢?”

袁盎說:“我是堂堂漢朝的大常,代表皇帝前來出使,為什麼要向一個藩王行禮見?再說,我此番來,還帶來了一份您最需要的禮物,不知您是否有興看一看?”

吳王說:“單憑你曾經是我的丞相,你也應該給我行禮的。可是,我有容人之量,不與你一般見識,倒是想看看你送來的禮物。”

袁盎讓人呈上一個精致的木匣。

吳王命人打開本匣,不僅嚇了一跳,因為裏麵盛的是一個沾滿鮮血的人頭。

袁盎笑道:“知道這是誰的人頭嗎?晁錯的。這下,大王總該知道這份禮物的重量了吧。”

吳王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又仔細地看了看,果然是晁錯的首級,不由一陣驚喜,但他畢竟老練奸猾,因為正麵對著談判的對手,他先談談一笑,又不緊不慢地說:“你以為我很喜歡你送來的這個禮物嗎?我隻是有一點喜歡。但是,如果將這個腦袋換成另外一個的腦袋我會更加喜歡,那就是漢景帝劉啟的腦袋。因為當年他做皇太子時,曾殺了我的太子。所謂‘殺人供命,欠債還錢’,即使皇上也不能例外。如不這樣做,他就不稱職,不稱職的皇上要他幹什麼,就由我來替他做好了。所以,我要的是劉啟的腦袋,是漢朝的天下。對於你,我很賞識,我看出你是一個非凡的人才,所以你在吳國做丞相對我很重用你。後來你離開了吳國回朝中去了。現在,我既然做了擁有半壁江山的皇帝,那麼我仍想讓你做我的大將。你已讓劉啟殺了晁錯,這是你的第一功,如果能殺了劉啟,那才是你最大的功勞。真要是立了這一功,你就是我最大的功臣了,我可以封你為王,將天下的三分之一都劃歸你,這不是挺好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