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奸相楊國忠1(1 / 3)

盛世奸相楊國忠

一、楊貴妃專寵

楊貴妃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與唐玄宗之間曲折而動人的愛情故事,既為盛唐氣象增添了斑讕的光彩,又與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息息相關。

楊貴妃(719-756),小名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出生在蜀州(今四川成都)。她出身官宦世家,楊玉環的高祖父是隋朝名臣楊注。父親楊玄琰在開元初年曾任蜀州司戶,底從七品下的刺史衙史,掌管戶籍、計賬、道路、逆旅、婚田等事務。楊玉環還有兩個叔叔,一名揚玄矽,似在家鄉;一名揚玄璬,官為河南府上曾參軍事,也是七品下衙吏,掌管津梁、舟車、舍宅、百工眾藝等事務。楊玉環前麵有三個姐姐,史稱“大姨”、“三姨”、“八姨”,一個哥哥,名楊銛,另外,還有一個從兄,名楊錡,是叔父楊玄珪之子。楊玉環十歲左右,父母雙亡,叔父楊玄璬把她領到河南洛陽撫養,視為掌上明珠。

開元二十二年(734)正月,唐玄宗率文武百首、宮妃、皇子、公主等巡幸東都洛陽,成為空前之盛況。次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冊立楊玉環為壽王李瑁的妃子。當時楊玉環剛剛十六歲,有絕世之姿容,已成為洛陽第一美女。

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為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所生,深得父親寵愛。開元二十四年(736)各十月,唐玄宗從洛陽返回長安。楊玉環也隨同壽王到了京城,度過了四年餘的王妃生活。

武惠妃過世後,唐玄宗常鬱鬱寡歡。一方麵,他畢竟寵愛武惠妃長達二十多年,自然是對她難以忘懷;另一方麵;苦於找不到中意的新人而懊惱不已。太監高力士摸準主子心態,四處選美,楊玉環最後成了合適的人選。楊玉環與壽王成親以來,始終沒有生育,無子女牽累。壽王李瑁自母親武惠妃死後已漸漸失寵,眼看著自己的妃子被奪走,豈敢怨怒。

楊玉環天生麗質,傾國傾城,白居易的詩中稱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她入宮以後,唐玄宗就把後宮的三千佳麗拋到九霄雲外,“專寵”她一人。他們天天廝守在一起,形影不離。楊玉環每次乘馬,皆由高力士親自為她牽馬執鞭。唐玄宗每年十月幸臨驪山,一定要楊玉環與他同乘輦車,以顯示她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聽說楊玉環愛吃新鮮荔枝,討她歡心,唐玄宗不惜興師動眾派人從四川涪州將荔枝用快馬運往長安。後來,唐玄宗迷戀於楊玉環,連早朝都不上了。天寶四載(745)八月,二十七歲的楊玉環被正式冊立為貴妃。

客觀地講,唐玄宗迷戀楊貴妃,主要還是感情上、誌趣上的情投意合,而不隻是對她容貌的癡迷。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情愛,本來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國之君,唐玄宗沉潤聲色、荒於政事,在政治上種下了隱患。為了顯示對楊貴妃的寵愛,抬高她的身價,唐玄宗對楊氏一族全都大加封賞。楊貴妃的生母被封為涼國夫人,亡父楊玄琰累贈太尉、齊國公,叔父楊玄珪升授光祿卿,見楊銛為殿中監(後授三品、上柱國),從兄楊銛為待禦史。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魏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三位夫人都是才色雙全,唐玄宗稱她們為“姨”;她們也得到玄宗的恩寵。可隨便出入宮掖,勢傾天下。每人年得脂粉錢一千貫。唐玄宗每得四方上貢的珍異之物,都要分賜給楊家姐妹兄弟,每家一份,五家都一樣。唐玄宗每次到臨潼溫泉去度假,楊貴妃陪駕、楊氏姐妹兄弟五家也一起隨行。五家每家為一隊,各穿一種顏色的衣服,五家合隊,色彩絢麗如百花盛開。在京師長安,楊氏姐妹兄弟五家的第宅,極其豪華,可以和皇宮相媲美。他們每造一堂一室,動輒花費千萬。

在唐玄宗的寵愛遷就下,楊氏家族很快衍化出一股腐朽勢力。他們仗著楊貴妃是天子的紅人,濫用特權,窮奢極欲,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但楊氏家族最為得勢的人物,還不是這五家,而是楊貴妃的一個遠親——楊國忠。他不但在生活上驕奢淫逸,較之前幾家尤甚,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平步青雲,顯赫一時,成為楊氏家族政治上的代表,最終左右和影響著整個大唐帝國的命運。

二、楊國忠發跡

楊國忠,原名楊釗,與楊貴妃是從祖兄妹關係,親戚關係疏遠,不是直係。楊釗的祖、父輩都定居於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父親楊珣,曾任宣州司主參軍,家中生活窮苦。母親張氏,是武則天寵愛的麵首張易之的妹妹。楊釗從小品行不端,不學無術,行為放蕩,吃喝嫖賭,為族人鄉裏所不齒。少年時代特有的生活經曆造就了他精明機靈的特性。

三十歲時,楊釗在家鄉混不下去,就發憤從軍,到蜀郡當屯田兵,因成績優異本應該提職。益州長史張寬不喜歡他的為人,就借故先打了他一頓,然後任命他當新都尉。任期滿後,楊別更加窮困,無以為生。蜀中有人叫鮮於仲通的富豪,看他相貌堂堂,言詞機敏,就在經濟上給予資助。這一時期揚釗和堂叔父楊玄琰家有一些小來往。楊玄琰死時,他去幫助料理喪事。不料一來二往,竟和從妹(後來的沈國夫人)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當時楊玉環已隨叔父去了河南,和這位堂兄並不相識。

後來楊釗在成都賭博,輸了個精光,便逃往關中,當了幾天扶風尉。因為不稱心,又回到四川,依附於鮮於仲通門下。娶四川的倡伎裴柔為妻,養了幾個兒子,生活貧苦,潦倒不堪。

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的消息傳到四川後,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打聽到楊貴妃出生於蜀,就想方設法派人到長安與她家結交,以尋求政治上的靠山。鮮於仲通和章仇兼瓊有很深的交情,就把楊釗推薦給他。章仇兼瓊見楊釗精明機靈,能言善辯,非常高興,委任他為“推官”。以上貢“春綈”為名,前往京城長安打點關係。

天寶四載(745)十月,楊釗抵達長安。他挨個拜訪楊氏諸兄妹,分送上精美的蜀貨,並說;“這是章仇公送的。”於是,得了人家好處的楊氏諸兄妹常在唐玄宗麵前誇獎章仇兼瓊,博得了玄宗對他的好感;並把楊釗引見給玄宗,說他精通“樗蒲”(一種賭博遊戲)。唐玄宗得知楊釗是貴妃的親屬,就把他留在京師充職,允許他可隨供奉官出入禁中,不久又任命他做金吾兵曾參軍。這雖說是個閑職,但給楊釗日後升官發財創造了條件和機會。

在長安站穩腳根以後,楊釗利用楊氏姐妹的關係,巧為鑽營。一方麵,他經由虢國夫人為媒介,接近楊貴妃,小心侍奉唐玄宗,竭力討他歡心;另一方麵,楊釗千方百計巴結權臣。有一次,楊釗參加內宜宴會,做“樗蒲”遊戲時,負責計數。他記錄得又詳細,又精確,唐玄宗看到後戲稱他是個“好度支郎”。度支郎中是戶部負責統計核算財賦收支的官吏。唐玄宗這樣說,無非是借此誇獎楊釗的算機精明。但楊氏姐妹抓住玄宗的那句話不放,多次提及讓楊釗擔任此職。唐玄宗順水推舟,命他在禦史中丞王鉷手下做判官。

天寶時期,權相李林甫陪客太子李亨,利用楊釗是皇親國戚,得玄宗寵愛而敢在他麵前進言,竭力拉攏到自己麾下。楊釗乘機投靠,作為自己向上爬的機會,因而夥同楊慎矜、吉溫等人充當爪牙,積極參予迫害太子李亨勢力的各種行動。他們在京師另設立推院,屢興大獄,把太子的許多黨羽除去。李林甫先是提拔楊釗當監察禦史,後又提拔做檢校度與員外郎,兼傳禦史等。楊釗又善於揣摸玄宗的心思而投其所好,以聚斂有功,很快升為度支郎中。天寶七載(748)六月,又升遷為給率中,兼禦史中丞,專判度支事,成為很有影響的重臣。

天寶八載(749)二月,為了顯示天下殷富的景象,唐玄宗率領百官參觀左藏,特賜楊利紫衣金魚袋,以表彰他的聚斂之功。次年,楊釗兼任兵部侍郎。同年十月,唐玄宗根據標釗的請求,平反為張易之兄弟。為了表示忠心,楊釗說自己的名字帶有“金”和“刀”兩字,大不吉利,請唐玄宗另賜一名。唐玄宗便賜其名為“國忠”。在唐玄宗看來,楊釗是“忠”於“國”的,可以委以重任。

短短幾年中,楊國忠從一個小小的判官,一躍成為僅次於宰相李林甫與禦史大夫王鉷的重臣;可謂官運亨通。誠然,楊國忠是依靠楊貴妃的裙帶關係而步入仕途的,但究其飛黃騰達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天寶時期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和他本人善於斂財的本領。如果隻靠裙帶關係而沒有一定的才能,以及過人的精明,他是不會爬得這麼快的。

楊貴妃在楊國忠的升遷之路上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誰也不清楚。史料顯示,楊貴妃本人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從不過問政事,但她客觀上還是助長了楊國忠為首的腐朽官僚集團勢力的興起。為了鞏固自己在內宜的專寵地位,她需要借助外成勢力的大力支持,楊國忠的發跡恰恰具備了這一條件,成為她政治上的靠山。他們是互為靠山的。楊國忠的權勢越大,這種關係就越顯重要。唐玄宗前半生對外戚的寵遇是很有分寸的,通常隻授予閑職、散官,開元初對王皇後家屬,開元中對武惠妃家屬,都不委以重任。因為他深知外成專權的危害,這股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連君王都難以控製他們,最終禍國殃民。但對楊氏外戚一族,唐玄宗卻是過於縱容,可見其晚年是何等的昏庸、糊塗。就算唐玄宗是出手牽製李林甫專權和控製朝臣的目的,也應該把握好尺度和火候。但實際上他卻沒有。

楊國忠能發跡,還有一個人起了很大作用,這人就是宦官高力土。他為了討好楊貴妃,處處幫楊氏一族的忙。因為朝廷內有李林甫,外有安祿山,楊氏一門要在朝中站穩腳跟,非得有人撐起門戶不可。楊銛、楊錡皆庸碌之輩,難當重任,隻有楊國忠胸有成府,心狠手辣,善於玩弄權術。高力士看準這一點,就極力扶植楊國忠,使楊國忠不斷得到升官掌權的機會。從開元到天寶,選擇宰相一級的高官,唐玄宗大多聽取高力士的意見,李林甫、韋堅、安祿山、高仙芝等,全都得到過高力士的幫助。有了高力土的鼎力相助,楊國忠如虎添翼。

楊國忠在朝廷混到高官顯位以後,對上層統治集團內部情況知道得更全麵深入了。他發現權相李林甫有安祿山東北方鎮軍事力量等支持,太子李亨也有西北方鎮軍事力量或明或暗的支持,而這兩大軍事集團自己根本進不去。如果沒有地方方鎮軍事力量的支持,自己在朝廷中的權力、地位就有很大限製。特別是發生一些不測事件時,更是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才可能安全。因此,他急需籠絡軍事力量,作為政治上的後盾,而可能支持他的就是他所熟悉的劍南軍鎮。

當時,南詔已歸附唐朝,南詔清王常帶妻女來謁見漢族地方長官;路過雲南時,太守張虔陀總要強留諸王的妻子,供他奸宿,並敲詐勒索。南詔王閣羅風不肯受此屈辱,張虔陽惱羞成怒,就命人辱罵他,並向朝廷奏報反而誣陷閣羅鳳並給他捏造罪名。閣羅鳳被逼無奈,就發兵攻陷了雲南郡,殺死張虔陀,占領夷州三十二個。唐玄宗聽說閣羅鳳造反不禁大驚,準備發兵攻討。時值天寶九年(750)年末,楊國忠升為京兆棄不久,就乘機推薦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率兵攻打南詔。楊國忠把這當作一舉兩得的事情:既安插了同黨,又可借此機會樹立軍功,以培植西南軍鎮勢力。

不料鮮於仲通是個無能之輩,既無政治才幹,又不懂軍事。他率軍八萬,分兵兩路,大軍行至曲州(今四川陽通)和靖州時,南詔王閣羅鳳見唐軍聲勢浩大,懼怕抵擋不住唐軍進攻,就派使者前來和談,表示願送還俘掠的人口和物資,修複雲南郡城歸唐。鮮於仲通卻扣押了使者,輕率地拒絕了和談請求,下令繼續進兵。天寶十載(751)四月,兩軍在西洱河交戰。結果,唐軍大敗,六萬多名士卒被殺,統帥鮮於仲通差點丟了性命,狼狽逃還。閣羅鳳怕後軍再次攻擊,於是歸順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