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幹燥鱗莖。
【炮製方法】
一、淨製 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燜潤後掰瓣去心,曬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二、切製 揀去雜質,篩去灰渣,碾成細粉,過細絹篩,取細粉備用。將原藥除去雜質,略淘,潤軟,切極薄片,幹燥。
川木香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或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 Var.cinerea Ling的幹燥根。
【炮製方法】
一、淨製 揀去雜質,及“油頭”。
二、切製 揀去雜質,除去黑焦頭,用水洗浸,潤透切片,幹燥。
三、炮炙 煨製 取川木香片,按1層川木香,1層草紙,鋪約3-4層,置爐火旁烘煨,至川木香中所含的揮發油滲至紙上,取出,放涼,去紙。
川牛膝
【來源】
本品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icinalis Kuan的幹燥根。
【炮製方法】
一、淨製 除去雜質及蘆頭以。
二、切製 除去雜質及蘆頭,洗淨,潤透,切薄片,幹燥。揀去雜質,清水洗淨,撈出,燜潤或蒸透後,去蘆,切斜片1.2-1.5mm厚,幹燥。
三、炮炙
1.酒製 酒牛膝
(1)取川牛膝片,加酒拌勻,潤透,置鍋內用交火炒幹,取出,放涼。每川牛膝片100kg,用黃酒10kg。
(2)取牛膝片篩淨灰屑,每100kg生片加白酒5kg。將藥放入鍋內用文火炒熱,再加白酒邊炒邊灑酒,炒至酒幹藥片淡黑褐色,鏟出晾涼即成酒炙牛膝片。
(3)揀淨雜質,去蘆,清水淘淨,微晾,用黃酒拌勻至吸盡,置容器內蒸約1小時,取出,切薄片,曬幹,亦有生用。
2,鹽製 取川牛膝片,加鹽水拌勻,燜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川牛膝100kg,用鹽2kg。
3.炒製 取川牛膝片,用微火炒至呈焦斑或黑灰色。
4.製炭 常法炒炭。
5.麩製 先將鍋燒熱,加入川牛膝片及蜜製麥麩炒至老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川牛膝片16kg,用蜜製麩。
6.酒麩製 取川牛膝片用白酒拌勻,以麩炒法炒至暗褐色為度。每川牛膝片100kg,用白酒12.5kg,麥麩適量。
川烏
【來源】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幹燥母根。
【炮製方法】
一、淨製 除去雜質。
二、切製 衡生川烏,用時搗碎;製川烏,切片。切簿片。
三、炮炙
製川烏
1.煮製 取淨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幹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嚐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6成幹,切片,幹燥。
2.甘草製 取泡過的川烏與甘草間煮10餘小時至內外發軟,燜潤1天,切薄片,曬幹。每川烏100kg,用甘草10kg。
3.蜜製 將川烏用文大炒熱後,傾入煉蜜中,拌炒至蜜盡黃色時即可。
4.醋製 取泡過的川烏,加醋煮至醋完全滲入藥內為度。每川烏100kg,用醋20kg。
5.黑豆製 先將黑豆煮至膨脹,再將泡透的川烏倒入鍋內同煮至熟透為度。每川烏100kg,用黑豆10kg。
6.豆腐製
(1)取泡過的川烏放銅鍋內,用沸水煮半小時,傾去液汁,加豆腐與清水蓋過藥麵,煮沸2小時,曬1小時,使表麵水分幹燥,繼續晾至半幹,再燜至內外潮潤一致,切1-1.2mm厚的片,曬幹。
(2)先將豆腐放在銅鍋內,加大量水燒至水沸,加入川烏煮1小時,至無白心為度;陳半幹,再陰幹,切片時再用開水略燜透,切1.5mm厚的片,曬幹。每川烏100kg,用豆腐25kg。
7.甘草、白礬製 將甘草煎煮2次,2次濾液與白礬混合,與泡好的川烏同煮,至內無白心,口嚐稍有麻辣感時,撈出,晾至7成幹,燜潤,切片,幹燥。每川烏100kg,用甘草0.5kg,白礬3.5kg。
8.甘草、皂角製 取川烏加甘草、皂角水浸泡3-5天(每天換水2次),切成兩半,再加甘草、皂角煮至無白心,曬半幹,燜至內外水分均勻,皮較硬時,再切1.5mm厚片子,幹燥。每川烏100kg用甘草5kg皂角10kg。
9.甘草、銀花製 將甘草、銀花煎湯去渣,再與泡過的川烏同煮,用大火煮至內無白心,晾6成幹,燜2-3天至透,去蘆,切1-2mm厚的片子,曬幹。每川烏100kg,用甘草2.5kg銀花2.5kg;或甘草5kg,銀花2kg。
10.生薑、黑醋製 取泡過的川烏,加生薑汁,黑醋浸透,煮熟切片,曬幹。每川烏100kg,用生薑25kg,黑醋25kg。
11.生薑、豆腐製 取川烏與生薑、豆腐加水煮3小時,燜12小時,取出,揀去生薑及豆腐,曬2小時,切1.5mm厚片子,曬幹。每川烏100kg,用生薑12.5kg,豆腐400塊(約37.5kg)。
12.甘草、醋製 生川烏大小個分開,與甘草同置水中浸泡,夏秋天泡10天左右,每天換水3次;春冬天泡15天左右,每天換水2次。泡至口嚐稍有麻舌感為度,撈出,移置鍋內,加醋與適量水共煮,至中心無白心為度,取出,晾至半幹,切順刀片0.8-1mm厚,幹燥。每生川烏100kg,用甘草6kg,醋18kg。
13.甘草、黑豆製 取泡至稍有麻舌感的川烏,與黑豆、甘草湯共煮至內無白心無麻辣味時,出鍋,曬至6-7成幹,燜潤後切片,幹燥。每川烏100kg,用黑豆10kg,甘草5kg。
14.甘草、黑豆、白研製 取泡至微有麻辣感的川烏,與甘草、黑豆、白礬湯共煮至內無白心,取出,微晾,切1.5mm厚片子,晾幹。每川烏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白礬2kg。
15.甘草、黑豆、生薑製 將泡透心的川烏與甘草、黑豆、生薑共煮,至內無白心,口嚐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6成幹,燜潤切片,幹燥。每川烏l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生薑10kg。
16.生薑、皂角、甘草製 揀去雜質,大小分開浸泡,春冬3-4天,夏秋2-3天,每天換水1-2次,撈出。另取生薑、皂角、甘草搗碎,與川烏共傾入鍋中加熱煮沸(約2小時),至透心為度,取出,除去輔料,晾至7成幹,切2-3mm片,曬幹或烘幹,篩去灰屑。每生川烏100kg,用生薑10kg,皂角3kg,甘草5kg。
17.黑豆、甘草、生薑、白礬製 將生川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夏秋泡10天左右,每天換水3次;冬春泡15天左右,每天換水2次。泡至口嚐稍有麻舌感時,撈出,置鍋內,加生薑、甘草、黑豆、白礬同煮,至透心為度,取出,除去輔料,晾至半幹,切順刀片0.8-1mm厚,幹燥。每川烏100kg,用黑豆12kg,甘草、白礬、生薑各3kg。
18.生薑、甘草、皂角、麻黃、桂枝製、取漂過的川烏,加水煮1時10分鍾,加冷水漂1晝夜,再加清水與以上藥料同煮1小時,取出,曬半幹,切3mm厚的片,曬幹。每川烏100kg,用生薑10kg,甘草、皂角備5kg,麻黃、桂枝各2.5kg。
【現代研究】
1.烏頭經炮製後平均生物堿含量減少78%-82%,最後1次是用豆腐煮沸後,則烏頭堿含量又會顯著減少。同時進行不同階段各洋品中紙層析斑點試驗,並與烏頭堿及其水解產物比較,顯示烏頭炮製前後生物堿的種類性質上變化不大,即在未炮製階段樣品均有烏頭堿、烏頭次堿和烏頭原堿同時存在。
2.為了尋找一種較好的烏頭炮製方法,以烏頭堿含量為指標,對各省市有代表性的12種烏頭炮炙方法進行了減毒效果比較測定。炮製品製法以川烏水漂至無麻辣味(約15天),加不同輔料煮至無白心為度,撈出曬幹研粉,對照品同法但不加輔料。結果生品為0.6002%,對照品0.1164%,甘草黑豆法為0.04514%,其它輔料如生薑、明礬、雙花、皂角、豆腐、醋等或與甘草配伍,其烏頭堿含量都在0.04526%-0.07788%之間,因此認為黑豆甘草炮炙為好。
3.以實驗比較鹽煮烏頭片(取烏頭浸軟,切片,用飽和鹽水煮4小時,溫度為107-109℃,撈出,漂至無鹹味,60℃烘幹)。豆腐製烏頭等幾種不同炮製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贍蜍心髒半數強心有效量觀察,認為鹽煮法為佳,是由於增高一些溫度,加速了烏頭堿的分解。又提出炮製品經煮後其總生物堿的減少遠不及毒性降低為多,以生物堿的含量作為毒性指標是不適合的。
4.實驗結果認為傳統方法確使毒性降低很多,可減少22-26倍,並發現室溫對川烏毒性實驗有顯著影響,室溫愈高,浸出毒性增大。
5.用緩衝紙層析測得日本市售川烏頭及其炮附子(卦片)中的烏頭堿量為:川烏頭(1)0.23%,川烏頭(II)0.13%,炮製於(I)0%,炮製子(II)0.01%;川烏頭(側子)0.26%-0.1%;市售的白河附子內的烏頭堿含量0.3%,陳久保存不良者幾乎檢不出烏頭堿。
6.比較了各種炮製品的生物堿含量:生品0.8803%,甘草水煮烏頭0.3065%,加壓(1.5kg/cm2)甘草水蒸0.7218%-0.7447%,加壓(1.5kg/cm2)常水蒸0.7206%。烏頭經炮製後,均能達到口嚐無麻辣痛感,甘草水煮法使大量烏頭堿溶於水而流失,甘草水蒸與常水蒸差別不大,認為以加壓常水蒸法為好。
7.蒸、幹烘、濕烘等幾種加熱方法多能降低毒性,其中以個子100度幹烘3小時以上最理想,去毒效果好,方法簡便。個子幹熱或濕熱效果相似,藥粉效果不好。
8.在比較傳統法的基礎上,提出清水製新工藝:取淨川(草)烏用清水浸至潤透(一般36-48小時,每天換水1-2次),浸至內無子心為度,取出,置鍋內加清水高出藥麵,加蓋,加熱,連續煮沸4-5小時後,以揀個頭大而質堅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嚐無麻或微麻舌感為度。取出,切片,片厚1.5-3mm,曬幹或烘幹,篩去灰屑,即得(為保證安全可控製炮製品的小鼠iPLD50在9g/kg以上)。
9.比較了城南製川烏和中試製川烏(煮6小時)的毒性與藥理作用,結果:中試品LD50為41.59g/kg±2.118g,城南烏頭製品ID50為15.52g/kg±12.85g城南製川烏毒性>中試製川烏。兩者鎮痛作用很相似,消炎作用城南製川烏>中試製川烏。
10.台灣市場的烏頭生物堿含量:川烏0.58%,草烏0.41%,川草片0.09%,烏附片0.061%,刨附片0.047%,其中烏頭堿的含量川烏0.27%,草烏0.2%,川草片0.072%,烏附片0.048%,刨附片0.034%。經煮沸後含量常常減少,經4小時煮沸後幾乎不再變化。以上分離的各種附子類的生物堿毒性比較結果,第四級生物堿毒性比第一、第二、三級的弱得多。他們認為附子類的最低有效量(MED)與毒性LD50的比率非常接近,對其安全性實有考慮的必要。
11.川烏炮製後總生物堿含量明顯下降,其毒性成分亦相應減少,故川烏炮製後能降低其毒性。從本實驗結果看:煮川烏工序多,周期長,高壓蒸川烏則更具簡便、周期短等優點,酯類生物堿含量亦高。
川芎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幹燥根莖。
【炮製方法】
一、淨製 除去雜質。
二、切製 洗淨,潤透,切薄片。
三、炮炙
1.酒製 酒川芎
(1)取淨川芎片,用黃酒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kg,用黃酒10kg。
(2)取川芎,洗淨,置容器內,加入酒與適量清水,使吸盡潤透後,蒸3-4小時,取出,切薄片,曬幹。每川芎100kg,用白酒10kg。
(3)取原藥材洗淨,加水浸1天,煮至內心金黃色為度,撈起,保留原汁,加酒悶1夜,曬幹,再用原汁潤透切片,幹燥。每川芎l00kg用酒地1kg。
2.炒製
(1)炒黃 取川芎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2)炒焦 取川芎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
3.麩製 將鍋燒熱,撒下麥麩,至冒煙時加入川芎片,炒至深黃色,取出,篩去麩,放涼。每川芎片100kg,用麩皮18kg。
4.酒、麩麩製 用酒拌勻川芎片,將鍋燒熱。加入麩皮,炒至深黃色,取出,篩去麩,放涼。每川芎片100kg,用白酒10kg。
大黃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及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幹燥根及根莖。
【炮製方法】
一、淨製 除去雜質,洗淨。
二、切製 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幹。大小個分開,略浸,撈出,淋潤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塊,晾幹或低溫幹燥。加水稍浸泡,潤透,切成1.5-5mm厚的片,曬幹或晾幹。取大黃片,用低溫烘脆,磨成細粉,過篩即可。
三、炮炙
1.酒製
(1)取大黃片,加黃酒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黃酒10kg。
(2)將大黃片與酒拌勻,燜潤至酒盡時,取出晾幹。每大黃片100kg,用黃酒18kg。
2.蒸製 取大黃塊,加黃酒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燉製或蒸製至酒吸盡.或蒸製至內外均呈黑色,取出幹燥,每大黃塊100kg,出黃酒30kg。成品稱“熟大黃”時,噴淋清水,取出,晾幹。
4.醋製 取大黃片,用米醋拌勻,燜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米醋15kg。
5.酒蜜製 取大黃片或塊置鍋內,加水滿過藥材,用武火加熱,煮約2小時至爛時,加入黃酒(100:30)拌勻,再煮成泥狀,取出曬幹。再粉碎,取過100目篩細粉,與黃酒煉蜜(100:45:40)混合成塊狀,置籠屜內蒸約2小時至透,取出揉勻,搓成直徑約14mm的圓條,於50-55℃低溫幹燥,烘至七成幹時,裝入容器內,燜約10天內外濕度一致,手摸有挺勁時取出,切厚片,晾幹。每大黃100kg,用黃酒75kg,煉蜜4Okg。成品稱“清寧片”。
6.炒製 取大黃片,置熱鍋中,用微火炒黃或炒至微黃,放涼。
7.鹽製 取大黃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噴入鹽水。每大黃片1kg,用鹽30g,水適量。
8.蜜製 先將蜂蜜置鍋內,加熱至沸,加入大黃片,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廢,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煉蜜18kg。
9.藥汁製 先將梗大黃揀淨雜質,用清水浸泡約6-8小時撈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濾淨泥沙雜質後,傾入鍋內。每百公斤原幹藥加輔料(鮮車前草10kg,鮮側柏葉10kg),與大黃分層放入鍋內,用武火煮4-6小時,煮全水將近幹時,加入白酒10kg,拌勻,再用文火煮約10-20分鍾,吸幹水分,取出。除去車前草、側柏葉,將大黃曬晾至五成幹時,用刀切成7-10mm的小方塊,曬幹或烘幹。曬時勤翻動,以免發黴。
【現代研究】
1.比較研究了生大黃、水浸大黃、酒炒大黃、酒蒸大黃、大黃炭的蒽甙含量,結果表明,其含量依次降低,其ED50相應依次升高而增強,大黃炭的結合蒽醌含量最低為1.87,而鞣質為2.92,與生大黃結合性蒽醌3.19,鞣質3.39相比,降低44.6%和25.7%。可見鞣質降低幅度較結合蒽醌降低幅度小。
2.比較研究了大黃及其炮製品的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中蒽醌類化合物及鞣質的含量變化。實驗表明與生品相比各炮製品中所含總蒽醌、結合性蒽釀、結合性大黃酸、結合性非大黃酸及鞣質均有所減少。其中結合性大黃酸、結合性蒽醌及鞣質量的變化相似,與加熱時間的長短和溫度的高低成平行關係,但總的看來鞣質的損失量均較少。
3.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大黃經炒製、蒸製、煮製及製炭,對其所含的大黃蒽醌類衍生物均有影響,其中酒炒與醋炒製品僅遊離蒽醌衍生物減量;酒燉、醋煮等製品無論結合型與遊離型衍生物均減量,而大黃炭各種蒽醌類衍生物含量均大幅度下降,此等均受高熱而分解破壞有關。
4.在試管內及近似胃腸道的生理條件下,大黃炭對胰蛋白酶、胰澱粉酶的活性沒有明顯影響;酒燉大黃對胰蛋酶的活性有較弱抑製能力,對胰澱粉酶的活性沒有明顯影響;酒燉大黃和大黃炭對胰脂肪酶的活性抑製能力最強。醋炒大黃對胰蛋白酶的活性抑製能力最強。酒炒大黃和清寧片對胰澱粉酶的活性抑製能力最強。當存在血清時酒炒大黃對胰脂肪酶活性抑製能力不明顯,醋炒大黃有較弱抑製能力。
5.通過大黃的瀉下ED50值測定,瀉下出現時間、瀉下次數及排泄物性狀與幹重的測定,結果表明:酒炒與醋炒大黃的瀉下效力比生大黃降低30%左右,但瀉下出現的時間、次數、性狀等與生大黃無明顯差別。酒燉大黃、清寧片等瀉下效力降低95%左右,瀉下出現時間明顯延長,次數明顯減少,多為軟便。大黃炭幾乎無瀉下作用。但無論生品、製品在同等劑量下,排泄物幹重基本一致。在劑量加大時,排泄物亦相應增多。
經瀉下成分番瀉甙及大黃酸甙的測定,結果表明:酒炒、醋炒製品中未受影響,而酒燉、清寧片、醋煮及製炭的製品其瀉下成分明顯減量,大黃酸甙減量1/2、1/3,番瀉甙僅微量成完全破壞。各樣品番瀉甙量的變化與其瀉下出現時間、次數、排泄物性狀基本上呈平行關係,且番瀉甙的減量程度與瀉下效力下降程度較為接近,而大黃酸甙量的變化與生物測定結果相差甚遠。發現在同等瀉下效力劑量下各製品的大黃酸甙量均高於生品,而番瀉甙量除大黃炭和酒燉大黃外,其他製品亦稍高於生品0.4-3.5倍。推測大黃中可能還有其他較強瀉下活性物或起協同作用的物質存在。
6.體外測定表明:大黃生品、製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酒燉大黃、酒炒大黃與生品的抑菌效力基本一致,對綠膿杆菌及傷寒杆菌抑製作用優於生品。醋炒大黃、石灰炒大黃及大黃炭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弱,但對綠膿杆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仍保持了較好的抑菌效力,而石灰炒大黃對大腸杆菌的抑製作用明顯優於生品及其他製品。
7.大黃對人血清抗原抗體反應及抗體形成作用影響的實驗結果,認為去探質的生大黃煎劑對人血清中的天然抗體(lgMA、lgMB)與免疫抗體(lgGD)的特異性抗原抗體血凝反應有明顯的阻斷作用;大黃炮製品中以酒燉大黃煎劑對人血清抗原抗體反應阻斷作用最強。口服生大黃及酒燉大黃混懸液9天,未見對大鼠抗綿羊血抗體形成影響。本實驗為進一步探討大黃及其炮製品可能具有的體液免疫抑製功能具有一定的意義。
8.采用薄層一分光光度法測定了大黃生品、酒熟大黃、蒸熟大黃中番瀉甙、5種蒽醌甙元及其結合態、遊離態的含量。結果表明:在炮製熟大黃過程中,其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或轉化,酒熟大黃與蒸熟大黃均不再含番瀉甙;蒸熟大黃中的蒽醌類有效成分的含量較酒熟大黃為高。
9.用薄層色譜分離-反應-分離薄層色譜和薄層掃描技術,對生大黃、炒大黃、大黃炭進行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結果:薄層定性:生大黃、炒大黃。大黃炭的總蒽甙元在性質上無差別,但其甙組分有些差異;薄層掃描定量結果水解後總總醌甙元的含量均為生大黃>炒大黃>大黃炭,遊離蒽醌甙元(除大黃酚外)的含量是炒大黃>大黃炭>生大黃。以上表明,大黃炮製後化學成分的量和質的變化致使藥性和功效不同,炒大黃和大黃炭中的大黃酚含量為生大黃的2.7倍,大黃素--6-甲醚分別為生大黃的4.5倍和4.1倍左右,其止血作用的成分確實增加;抗菌消炎的蘆薈大黃素和大黃素,炒大黃為生大黃的2.7倍和3.4倍,大黃炭為生大黃的1.9倍和2.8倍。證實大黃的炮製及其臨床功效、藥理和化學成分變化三者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