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電子工業的輝煌成就和無限未來
當代中國的電子工業,從極其微薄的基礎上起步,經過三十六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行業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工業體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科研開發和人才培養體係,成為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新興工業部門,為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和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三十多年來中國電子工業取得的成就是偉大的,發展的速度也是較快的。但是,同“四化”建設的要求仍不適應,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落後狀況。中國電子工業的廣大職工,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工業發展道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的教訓。回顧三十六年來的發展曆程,中國電子工業有哪些主要的曆史經驗可供借鑒呢?
一、堅持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服務,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
中國電子工業起步以軍工為重點,實行軍工管理體製,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這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是必要的、正確的。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國電子工業能夠迅速地成長壯大起來,保證了國防建設,特別是國防和科技尖端發展對電子技術產品的需要。但是,電子工業是為整個“四化”服務的基礎工業和高技術工業,是改造工業以至改造整個國民經濟的手段。新技術首先滿足軍事需要,卻不能停留在單純為軍事服務上。作為新的生產力,它應該實行軍民結合的體製,將軍工生產技術很快轉到民用,轉向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可以說,為軍事服務發展起來的技術部門,到一定時機把服務範圍擴展到廣闊領域,這是帶有規律性和曆史必然性的現象。轉得及時,有利於推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反之就會影響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長期以來,電子工業部所屬主要骨幹企業的產品結構,偏重於軍工,由於服務麵沒有廣泛地打開,嚴重地影響了電子工業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品的發展才被擺到重要位置上來,民品生產的局麵才逐步打開,隨之整個電子工業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局麵。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凡是軍品民品的關係處理得好的時候,電子工業的發展就順利;而每當忽視民品生產的時候,電子工業的發展就會出現大的波動。曆史經驗反複證明,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堅持麵向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麵向人民的社會生活需要,是符合中國電子工業發展規律的。
在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方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隻搞製造業,沒有注意抓維修業、服務業、軟件產業等。實際上是把自己限製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沒有把其他領域的應用納入自己的工作範圍。這種狀況說明,電子技術還沒有滲透到各行業中去,電子工業沒有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裝備部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服務部。電子工業的發展,不僅在於本身的技術進步,很重要的一麵是把電子技術應用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麵向應用,以用立業,這才是電子技術和電子工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技術的發展上,要注意和做到軍品技術和民品技術的相互轉移。在保證軍品科研試製任務的前提下,把相當一部分技術力量轉向民品的研製開發,促進軍用技術向民用技術的轉移;同時,在開發生產民品時,改造、引進先進的和軍品生產工藝相近的技術和設備,又可以促進軍品技術的提高和發展。要注意做好軍品和民品的標準化、通用化工作,這是貫徹軍民結合方針的一個重大措施。
在民品的發展上,要處理好消費類產品與投資類產品的關係。一方麵要大力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為國民經濟現代化服務,為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服務。消費類電子產品是宣傳工具、信息工具、管理工具、教學工具,同時也是文化工具,其社會價值遠高於本身的經濟價值。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不僅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帶動整個電子基礎工業,形成規模經濟,擴大產品出口,增加資金積累,促進電子工業內部的良性循環,也都有重要作用;一方麵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積極發展投資類產品,發展維修、服務、軟件業,把電子技術滲透到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中去,使電子工業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裝備部和人民群眾生活服務部的作用。發展投資類產品取決於兩個方麵的因素:一是取決於國民經濟的投資能力,取決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應用水平,即國民經濟對電子行業的依賴程度。二是取決於在國家投資能力的範圍內,電子工業能不能滿足這個需要。投資類產品要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特別在更新換代方麵要有一個大的突破,任務是艱巨的,要下大氣力抓緊抓好。
二、走“引進、消化、開發、創新”的道路,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