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電子工業(1 / 3)

福建電子工業

解放前的八閩大地,政治腐敗,經濟落後,電子工業更是一片空白。新中國的誕生,給福建帶來了生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電子工業也應運而生。但是,由於受到地理條件以及封閉型經濟的限製,福建的優越條件沒有及時地得到充分發揮,電子工業幾經曲折方初具規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為福建經濟的振興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年輕的電子工業迅速崛起,短短幾年時間,就由過去長期處於比較落後的地位躍居全國地方電子工業的前列,成為福建省一個重要的新興工業部門。

早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初,伴隨著對外通商的發展,福建省出現了無線電修理業。但是,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政府腐敗統治的束縛下,為數不多的無線電行社風雨飄搖,瀕於倒閉。

一九四九年福建解放,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福建省第一個從事無線電修理的國營事業單位——福建人民廣播電台服務部於一九五○年初開業。與此同時,從事無線電修理的私人行社也得到發展和壯大。特別是一九五六年實現公私合營後,各地這類行社進行了調整、聯合,力量得到集中,廣播電台服務部和少數聯合後的無線電行,逐漸發展到以製造為主,但總的說來,電子工業仍處於萌芽狀態。

一九五八年,在群眾性“大辦工業”中,福建電子工業也“破土而出”。福州的“廣聲”、“新華”兩個無線電行,合並成了福州電訊器材廠。接著,省郵電局、省廣播電台、廈門、泉州、漳州、南平、龍岩等市縣也分別辦了電子工廠。前後一年多時間裏,全省辦了11個電子工業企業。這些廠規模都比較小,除福州電訊器材廠、廣播器材廠外,一般都不超過百人,主要生產擴大機及低檔收音機,以及少量簡易元件。由於這些企業都是倉促上馬,基礎不牢,在一九六一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中,除福州無線電廠、省有線電廠、省廣播器材廠得以保留外,其餘8個廠均被合並或解體。

經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福建電子工業又出現新的生機。原保留下來的3個老廠進一步恢複擴大,另外在幾個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通過老廠帶新廠,輕工、手工企業轉產電子,以及大專院校辦電子廠等途徑,又新建了約30個電子廠點。這些新辦的企業基本上都不是國家投資,而是依靠其他行業或學校力量,由幹部、技術人員、工人艱苦創業,由小到大,走內涵式的路子發展起來的。這批工廠,由於有老廠或學校的支援,都能較快地拿出社會需要的產品,逐步成為各地電子工業的基礎廠點。這段時期試製和生產的氦質譜檢漏儀、超聲波測厚儀、陀螺馬達動平衡儀、廣播發射機和矽平麵三極管半導體器件,均達到一定水平。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福建電子工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當時,中央確定將福建電子工業納入國家規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這樣,在福建很快掀起了一個大辦電子工業的熱潮。這次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國家投資在閩西北的明溪、泰寧、順昌、南平等山區遷建或新建了一批小三線工廠。這些工廠擁有當時國內較先進的生產設備,固定資產總值占全省電子工業固定資產總值三分之二以上,形成了福建電子工業的一支骨幹力量。與此同時,市、縣電子工業也從30多個廠、點發展到110多個。但是,由於“左”的錯誤的幹擾,這批廠家的產品重複,質量差,成本高,缺乏競爭能力,不得不於一九七二年再次進行調整,使一批企業下馬或轉產。在小三線建設中,也由於廠址選擇不當,鑽山太深,給生產帶來很大困難,以後逐步將這樣的廠點遷出。

從一九五八年開始起步的福建電子工業,經過幾度起落,在曲折中緩慢發展。到一九七六年,全省隻有65個廠、點,1.3萬餘名職工,工業總產值12,876萬元(一九七○年不變價),僅占全國電子工業產值的1.18%,在地方電子工業中居第十八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福建電子工業經過調整、整頓,才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到一九八○年底,全省已有電子工業廠、點102個,職工總數20,649人,固定資產總值8,310.7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1.32億元(按一九八○年不變價)。在產品方麵,開發生產了雷達、廣播電視設備、有線無線電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元件、器件、光學鏡頭等13個門類、500多個品種。

隨著電子工業生產的發展,電子工業管理機構也逐步健全起來。一九七五年五月,成立了福建省電子工業局,電子工業比較集中的市亦先後成立了電子局或電子工業公司。此外,為適應電子工業的發展,還先後成立了電子器材公司、電子技術研究所、電子工業學校、技工學校和電子進出口公司等機構,初步建立了一個以省屬企業為骨幹,以小型企業為主體,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生產規模和產品開發能力的工業基礎,形成了生產、科研、供應、銷售、外貿、教育相配合的工業體製,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規定對福建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從而使福建地處沿海的優勢得到發揮,為福建電子工業插上了起飛的翅膀。經過一兩年的調整摸索,福建電子工業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方針的指引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一、“三來一補”的興起

一九七八年,省電子工業主管部門和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城市,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發揮廣大僑胞愛國愛鄉的熱情,先後從香港承接了電子計算器、薄膜可變電容器、荷包式收音機、電位器、中頻變壓器等產品的來件裝配,邁出了對外經濟技術聯係的第一步。到一九八○年,已有12個電子工廠承接20多種產品的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業務,並隨散件引進了部分裝配生產線及測試儀器,按照國外的先進生產方式組織生產。

“三來一補”業務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福建電子工業的發展,除解決了部分企業任務不足和部分社會青年的就業問題,還在泉州、廈門發展了4個新的電子廠、點。同時,隨著這類業務的開展,各企業對國外新技術的接觸機會增多,逐步開辟了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發展新產品的路子。福建電子計算機廠的前身是福建前哨機電廠,主要生產電子測量儀器,門路窄,效益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該廠開始承接來件裝配電子計算器,第一批試裝即獲成功,合格率超過合同要求,獲得信任,產品免檢進入香港市場。一九七九年,全廠來件裝配的電子計算器達到55萬餘台,不僅獲得了加工外彙,也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知識。在搞來件裝配的同時,該廠還開始了國產化計算器的研製工作,從一九八○年開始,“百靈牌”電子計算器以其質量優良、品種齊全、維修服務好而享譽國內市場,在一九八二年度全國電子計算器集中測試評比中名列前茅。隨後,該廠又陸續引進、研製並生產了函數型、程序型、一般型、混合型4大類、60多種型號的電子計算器,成為國內電子計算器的主要生產廠家之一。該廠還從一九七九年下半年起,與福建電子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始微型電子計算機的引進、研製工作。到一九八四年止,這個廠共生產了微型計算機1,606台,單板機1,542台,袖珍電子計算器207萬台,經濟效益發生了根本變化。一九七八年該廠工業總產值為180.88萬元,虧損50.79萬元,一九七九年開始扭虧為盈,一九八四年,產值達到8,154萬元,實現利潤1,221萬元。這個廠的迅速發展,使福建省電子計算機的研製發展工作,以跳躍式的步伐躋身於先進省市行列。

二、小企業展現新貌

“三來一補”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技術效益。但此類業務規模較小,加之運輸條件限製,發展不快。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福建電子工業麵貌,一九八○年下半年,省電子工業主管部門決定,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抓引進先進技術,改造現有企業,提高企業的技術素質,增強競爭能力方麵。

福建電子工業企業大部分是一九七○年前後依靠自力更生,因陋就簡發展起來的,規模小,資金短缺。在中央對福建實行財政包幹後,國家電子工業主管部門不能向福建直接投資,省財政撥款也有限,這些方麵的因素,決定了福建電子工業的引進改造工作必須走“小、省、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