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子工業
一、規模與特點
上海電子工業的發生和發展,可以追溯到本世紀二十年代中葉。當時,隨著電信事業在上海的發展,開始出現一批由民族資產階級興辦的電信器材的經銷和維修企業,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成長一批小型電信工廠(場)。這些小廠大多亦工、亦商、亦修(理),生產很不穩定,主要原材料全靠進口,對國外有嚴重的依賴性;廠房設備簡陋,生產方式落後,缺乏批量生產的能力,發展十分緩慢。到解放前夕,有很多工廠瀕臨破產的境地,難於生存。據一九四九年底的統計,全行業尚有大小工廠企業187家,職工3,075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奮鬥,上海電信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建成了具有相當生產規模、整機和元器件基本配套的獨立的電子工業部門。上海電子工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國家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電信企業,采取扶持政策,把有限的生產技術力量積蓄和培養起來,並通過對私營電信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上海電子工業鋪平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上海傳統工業的原有基礎,先後進行三次較大規模的調整改組,使之走上一條內涵式發展生產的道路,實現了工業化大生產。
第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利用上海城市各個方麵的有利條件,不斷探索和掌握新興科學技術,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建立起一批骨幹工廠和新的工業門類。
第四,依靠技術進步,發展生產,堅持技術改造,把技術引進的立足點放在增強自力更生能力這一基點上。
第五,不斷進行整頓、提高,加強經營管理,較好地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統一。
上述特點,促成上海電子工業的蓬勃興起,使其成為全國電子工業重要基地之一。
二、現狀與分布
上海電子工業作為一個重要基地,到一九八四年已具備生產20多個產品大類、500多種電子整機和3,400多種電子元器件的生產能力,在全國電子工業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據一九八四年的統計,上海電子工業企業戶數為全國電子工業企業總戶數的6.3%,職工人數為全國的9.5%,而完成的工業總值為全國的16.2%,達到34.69億元,利潤總額為全國的20.2%,達到5.6億元。
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所屬電子工業是上海電子工業的主體,一九八四年底擁有工廠企業113個,科研機構6個,大專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19所,職工12萬人。其中,全民所有製企業有64個,職工8.13萬人;集體所有製企業有48個,職工3.14萬人;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1個,職工3,050人。這些單位分別由廣播電視、電子元件、半導體器件、電真空器件、電子儀器設備、後方儀電等6個工業公司進行專業管理。
為了加速電子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一九八四年三月,又成立了上海市電子計算機公司,下屬工廠企業4個,研究機構1所,職工4,230人。
此外,電子工業部在上海設有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等5個研究機構,和華東電子器材公司等3個企業單位。
除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歸口管理的企、事業單位以外,據一九八四年底的統計,上海市航天工業局、市手工業局、市輕工業局、市農機工業局、市農場局,以及各區、縣工業局等係統尚有電子產品生產廠點160多個。
三、成就與效益
三十五年來,上海電子工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具有相當水平的電子產品。在消費類電子產品方麵,累計生產了電視機892萬部,收音機5,637萬部,錄音機388萬部;在投資類產品方麵,累計生產了各種型號的電子計算機1.37萬部,雷達4,993部,各種通信設備15.3萬部,電子測量儀器79.9萬台,電話機771萬部,交換機535萬門,傳真機1.4萬部;在元器件方麵,累計生產了電子元件86.5億隻,半導體分立器件14.1億隻,集成電路1.01億塊。在產品數量增長的同時,產品技術水平也從低到高,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五十年代初期的擴音機、揚聲器一直發展到八十年代的運轉速度為500萬次/秒的大型電子計算機、遠洋導航雷達、漢字智能終端、3毫米微波測量裝置、寬頻帶全景頻譜分析儀和300兆赫寬帶示波器等等。這些產品的開發成功,標誌著上海電子工業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在人才開發方麵,通過興建一批科研機構和學校,全市電子行業培養和建立了一支比較強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到一九八四年,上海電子工業已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2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0%,比五十年代初期增加了200多倍,並擁有一支文化水平較高、技術熟練的工人隊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科研工作受到進一步的重視,全市取得了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獲得國家、電子工業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獎的有256項,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金質獎的1項、銀質獎的18項,獲得電子工業部、上海市優質產品獎的138項。
在國家的扶植下恢複生產:
一、生產的迅速恢複與好轉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解放,國家對國民黨政府的官僚資本企業進行了接管,其中有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以及民航局所留下的一批人員和器材。一九五○年十二月,由於美國政府無理凍結中國在美的財產,中國政府被迫對美國在華企業,包括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公司和中美合資的中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管製和征用。
上海解放時遺留下來的私營電信企業,已經奄奄一息,瀕臨絕境,除了開工不足、生產萎縮不振外,還麵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和轟炸,加之舊上海遺留下來的投機商人興風作浪,搗亂市場,哄抬物價,使原料、燃料和電力的供應受到影響。
但是,在國家的關懷和扶持下,私營電信工業很快從恢複走向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麵恢複好轉和廣播宣傳、交通運輸、工礦企業的發展,全國各地來滬采購電信器材的日益增多。在國家新的工廠未建成前,上海要承擔起很大一部分國家在建設中所需要的電信器材的生產任務,因此,政府對上海私營電信企業的生產十分重視,從各個方麵進行了扶持。首先是從收購產品開始,然後發展為加工訂貨,而且多是先預付定金70%,幫助私營電信企業擺脫困難,迅速發展生產。據對中國自動電信器材廠等5個私營電信工廠的統計,一九五一年的營業額比一九五○年上升了1.2倍,其中國家收購和加工訂貨占營業額的比例從一九五○年的65.8%增加到一九五一年的74.9%。
國家對私營電信企業扶持的另一個渠道,是通過國營工廠的加工協作,從技術、管理上加以領導和幫助,把私營工廠的生產間接地納入國家計劃軌道。
一九五○年十一月,全國電信工業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軍事委員會通信部王諍部長在這次會議報告中指出:"國營電信工業需要及早組織起來,自己組織好了,才能談到領導私營工廠的問題。"因此,在三年恢複時期,上海共建立了4個國營電信工廠,即上海二十三廠(後遷武漢)、上海廣播器材廠、上海有線電廠和上海燈泡廠。這4個國營電信工廠建立後,很快便對上海電信工業起了主導作用。特別是在抗美援朝中,上海電信工業除提供收發報機、電話機、交換機、特殊照明燈、探空地麵設備、坦克用電氣配件以及為數眾多的電子元件外,還承擔了大量的電信設備維修任務。
由於國家的扶持,到一九五二年底,上海電信工業的生產,已大為好轉,不少產品供不應求,三年內,新開辦的私營工廠共有558家之多。但是,在形勢好轉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自發傾向。
二、私營電信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整個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內,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製和改造的政策。一九五二年的"三反""五反"運動,為上海私營電信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這一年電信工業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範圍從部分工廠擴大到整個行業,從整機產品擴大到元件配件。據一九五四年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劉寅局長率領的調查組與上海市第二重工業局聯合對10人以上的83家私營電信工廠所作的調查,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占整個營業額的比重(行業平均),已從一九五二年的60%上升到一九五四年上半年的78%。
私營電信企業擴大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的範圍,生產日趨穩定,任務充足,合法利潤得到保障,一九五三年生產比一九五二年增長90%,工廠企業戶數從一九五二年的745家增加到一九五三年的863家,行業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隨著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對電信產品的品種、質量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增高,私營電信工廠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這明顯地反映在:
(一)產品種類少,質量差,外包協作關係複雜,管理落後,產品趕不上國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絕大多數工廠規模狹小,廠房簡陋,設備落後,需要國家統一規劃,用新的技術裝備去加以改造,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
上海私營電信企業當時已有近三十年的曆史,在職工隊伍中有一支十分可貴的技術力量,珍惜這些技術基礎,對發展電信工業是十分有益的。如據83個電訊工廠的調查,在2,300多名職工中,技術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占生產工人總人數的比重均較大,技術人員占職工人數的比例為7%;六年以上工齡的技術工人數占生產工人總數的比例高達49.5%。對此,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曾明確指出,保存好這一部分技術力量對將來發展電信工業是很重要的。
因此,私營電信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成為形勢的要求和曆史的必然。當時在上海私營電信工業企業中,很多資本家也看到走社會主義道路前途光明。因此,一九五四年亞美股份有限公司、萬利電機廠、中國自動電訊器材廠、亞浦耳燈泡廠等27個廠家先後提出合營申請。一九五五年首批被批準實行公私合營的有亞美股份有限公司、鍾聲電氣工業社、中原電話器材製造廠、大中原電阻廠、環球電器廠等5個單位。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日,政府批準了上海全市資本主義工商業要求公私合營的申請。於是,上海私營電信企業便順利地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進入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統一管理的軌道。
國家對上海電信工業的扶持和改造,是很成功的。一九五五年與一九四九年相比,上海電信工業企業戶數由187家增加到1,035家,職工人數從3,075人增加到8,760人,工業總產值增加了7倍,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國家對電訊器材的需要,並且積蓄和培養了生產技術力量。
在傳統工業基礎上發展新型工業:
上海電子工業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利用了原有的傳統工業基礎,走內涵式發展生產的道路,先後經曆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調整改組。
第一次調整改組是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九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成立了上海市電訊電器工業公司。在公司直接領導下,歸口的1,031個工廠(工場)中的713個分散的和分布不合理的公私合營電信工廠(工場)進行了裁並改組,組成123個初具規模和比較集中的公私合營電信工廠,其餘318個工廠(工場)下放歸各區管理,初步實現了專業生產,改變了私營時期那種作坊式生產、管理落後和分布不合理的狀況。一些新的工業門類如電子管、半導體器件以及若幹基礎材料,都是在這一期間內布設了研製和生產的廠、點。同時,開始籌建上海無線電技術研究所、上海無線電工業學校和上海無線電技工學校。這些調整改組措施,為六十年代上海電子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調整改組,是在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進行的。當時電信工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被人們所重視。為了加快發展上海電子工業,一九五九年,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決定,從部的技術措施費用中撥出2,000萬元,作為發展上海電子工業的資金。一九六○年,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並作出決策,從輕、紡工業中,劃出10家大型工廠企業、20餘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8萬名職工和一批機械加工設備,支援電子工業,從而使上海電子工業在當時國家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能遵照"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繼續前進。
在調整中,利用從輕、紡工業調整過來的廠房、設備和人員組建起來的一批大、中型電子工廠,迅速成為發展上海電子工業的骨幹力量。這些廠家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大生產,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建設資金,並贏得了時間。
通過調整,企業提高了專業化生產水平,從產品的專業分工進一步走向零配件和工藝協作的專業化。如從上海無線電十一廠分離出上海磁性材料廠(磁性材料),從上海無線電二廠分離出無線電二十七廠(電訊變壓器),以及將亞光膠木廠改為印刷線路板專業廠等。
在調整中,組建了專業技術情報所、工藝研究所和測試計量室;擴大了無線電技術研究所,為發展品種,提高質量,開展科研工作建立了基地。同時,還把90多種質量穩定,生產比較簡單的產品擴散給30多家街道工廠生產,播下了街道辦電子工業的種子。
通過第二次調整改組,上海電子工業物質技術基礎得到大大增強,全行業的固定資產增加了3.1倍,工廠占地麵積增加1.3倍,建築麵積增加4.3倍,各類設備總數增加86%,並在全市統一規劃下,初步形成了漕河涇儀表電子工業區。
第三次調整改組從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是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指引下進行的。為了扭轉十年動亂所造成的電子工業布局混亂和技術進步不快的狀況,市人民政府決定把原來分屬輕工、手工等係統的金星金筆廠、人民無線電廠等88個工廠企業、3.7萬名職工,分批劃給儀表電訊工業局進行統籌規劃。市儀表電訊工業局總結過去近三十年來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把調整工作提高到振興電子工業的高度,從正確處理軍品與民品、基礎件與整機、"長線"與"短線"、生產與科研、教育等方麵進行了新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