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業教育
舊中國的電信工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工人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工程技術人員也為數很少。新中國成立後,電子工業各生產企業普遍開展了職工教育,掃除了大量文盲。青壯年職工在各自原有文化基礎上,分別提高到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程度。很多工人不但在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文化上也逐步地翻了身。到一九五二年底,電子工業職工隊伍擴大到9,700多人,技術人員已占職工總數的6.55%。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電子工業進入有計劃建設時期以後,一方麵舉辦學校,培養新生力量;一方麵繼續開展職工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從工人中培養企業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各有關高等院校輸送給電子工業的畢業生達2,068人,電子工業係統自辦的中等專業學校有畢業生1,646人,技工學校畢業生3,520人。一九五七年底,電子工業職工隊伍發展到8.5萬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了7.8倍,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重增加到10%,經過技術訓練的新工人占職工總數的27.4%。
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五年,電子工業院校和職工教育部門加速了人才培養工作。八年中全國各高等院校為電子工業輸送畢業生10,744人,電子工業直屬院校培養了大學畢業生13,750人,中專畢業生19,619人,技校畢業生5,870人。到一九六五年,職工隊伍發展到25萬人,直屬單位技術人員的比重上升到15.77%。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五年,電子院校和職工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兩所高等院校連續六年沒有招生,13所中專和技工學校,有12所改為工廠。職工教育也幾乎全部停辦,職工隊伍中補充大、中專畢業生為數很少。到一九七五年時,職工隊伍雖然發展到86萬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長了2.3倍,但技術人員比重卻下降到9.2%。
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四年,各院校抓緊恢複和發展工作,迅速培養人才。八年中全國各高等院校為電子工業部部屬企業輸送了7,520人;部屬院校培養了研究生274人,大學畢業生10,403人,中專畢業生5,174人;在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三年的六年中,部屬企事業開辦的職工大學(包括電大、函大、夜大在內)畢業15,460人,職工中專畢業6,000多人。一九八四年部直屬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比重,上升到16.34%。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四年,北京、上海、天津、江蘇、遼寧、廣東、新疆、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省、市、自治區所辦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12,432人,職工大學畢業14,590人,職工中專畢業3,760人。與此同時,全國各有關高等學校不斷向地方輸送大學畢業生,地方電子工業職工隊伍中的技術人員比重,已從一九七七年占職工總數的5.2%上升到8.67%。
一九七六年以來,職工隊伍的文化、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文化大革命”中進廠的,實際文化程度不到初中畢業,沒有經過初級技術訓練的新工人,各單位普遍進行了初中文化和初級技術補課。在直屬企業中,應補文化課的8.9萬人,已補合格的占64.71%;應補技術課的8.6萬人,已補合格的占53.8%;在北京、上海、江蘇、天津等4個省市的地方企業中,應補文化課的24.5萬人,已補合格的占67.96%;應補技術課的14.3萬人,已補合格的占57.4%。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四年,電子工業係統所辦技工學校共畢業53,037人,電子職工隊伍增加了新生力量。
三十六年來,電子工業職工隊伍擴大了357倍,而科技隊伍擴大了469倍。到一九八五年,電子工業已經形成了一支專業門類基本齊全,層次結構基本配套,能夠承擔電子工業科研、生產兩大任務的職工隊伍。但是,這支隊伍和電子工業發展要求相比較,在文化、技術、業務水平方麵還有很大差距,高級技術人員和一些專業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尚待今後發展教育事業,加以解決。
院校教育:
舊中國培養電信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極少,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九年的十八年中,全國各高等學校電機係畢業生僅有4,252人,其中學習電訊專業的約占20—30%。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建設和電子工業的發展,電子院校教育事業有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基礎的創立
到一九五一年,全國有36所高等學校設置了電機係或電訊係,在校學生4,600人。一九五二年全國進行院係調整,調整後設有電機係或電訊係的高等院校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大連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學院、山東工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四川大學。到一九五七年,設有電子類專業係的高等學校增加到22個,在校學生16,427人。在這些高等院校裏執教的陳章、孟昭英、畢德顯、馮秉銓教授等,為培養電子高等技術人才做出了努力,對中國電子科學技術和電子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重點培養國防建設所需要的高級技術人才,在院係調整以後,國家新建了一批工科專門學院,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它的前身是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一九五二年,大連工學院電訊係並入該校組建成通信工程學院,設速成係、指揮係、無線工程係、有線工程係和雷達工程係。一九五六年第一批五年製本科生畢業,一九五八年遷至西安,一九六六年更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
一九五五年,國家為了改變高等學校過於集中在沿海少數大城市的狀況,決定將一些學校的同類專業(係)內遷,組建新校。一九五五年六月,國務院決定以上海交通大學電訊係、華南工學院電訊係和南京工學院無線電係的一部分為基礎,在四川建立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為新興的電子工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該校於一九五六年九月正式開學,設無線電工學、有線通訊、電真空技術、無線電零件及絕緣材料4個專業係。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電信工業局在抓工業建設的同時,開始創辦電子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第一批中等專業學校建立在電子工業比較集中的南京、北京和成都地區。一九五三年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成立,一九五四年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成立。一九五六年,以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雷達專業為主,在四川成立了成都無線電工業學校。在綿陽、鹹陽、廣州等地籌建了3所中專學校,同年,又接辦了成都機械製造工業學校和石家莊工業企業管理學校。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期間,還先後在天津、南京、成都、綿陽、西安創辦了7所學校,各校在校學生都在1,400名左右。由於發展過快,學生驟增,學校建設跟不上,一九五七年底這7所學校全部停辦,有的改為工廠。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內,院校教育與工業建設同步發展,一批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相當操作能力的中專畢業生和技工學校畢業生,走上生產崗位,及時地支援了電子工業第一批重點企業的建成投產。這一時期建立的電子院校,不僅是電子工業培養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後來院校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曲折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建設的需要,推動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一九五八年以後,許多工科院校紛紛開辦電子專業,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和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開設了半導體、計算機、電視、導航、遙控遙測、偵察幹擾、自動控製、無線電測量、無線電設備結構與工藝、微波技術、天線與電波傳播、無線電物理、電真空化學、信息論等新專業。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也在一九五八年增設了半導體器件和電子計算機專業。
一九五八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骨幹十分缺乏,而現有院校又無法滿足這一需要。針對這一情況,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是擴大老校規模,增加招生。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一九五八年在校學生不足2,000人,一九六一年發展到8,000餘人,翻了兩番多;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一九五七年確定的規模是5,000人,到一九六○年改為15,000人;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等5所中專學校的規模也由一九五七年確定的8,400名學生,擴大為15,600人。二是創辦新校和接辦老校。一九五八年首先恢複正在改廠的天津二九一技工學校,增設中專部,校名改為天津第一無線電工業學校;一九五九年接辦天津市的一所職業學校,成立了天津第二無線電工業學校;一九六○年又建立了無錫、太原、重慶、寶雞4所中專學校,以及西安、蘭州、新鄉、武漢4所技工學校,接辦了桂林機械專科學校。三是由電信工業局與省市工業廳(局)聯合辦學校。采取這種方式辦起的有長沙、長春、開封、遼寧、安徽、江西、福建、雲南、武漢等地的9所無線電中等專業學校。四是發展廠辦中專學校和廠辦技工學校。一九六○年廠辦中專學校發展到24所,廠辦技工學校發展到10所。這個時期,省市也興辦了一批電子中等專業學校,計有上海儀表電訊工業專科學校、天津儀表無線電工業學校、常州無線電工業學校、遼陽無線電工業學校和北京電訊工業學校等5所。
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和對教育建設的基本規律認識不足,誇大了主觀的作用,急於求成,院校建設發生嚴重困難。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指導下,電子工業教育係統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有的延長學製,減少招生,有的裁並,有的停辦,有的撤銷。學校建設曆程上出現了曲折。
一九六二年,電子工業教育部門貫徹執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和《國防工業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實行“四定”(定任務、定規模、定專業、定編製),調整了學校規模和科研、生產任務,加強了教學第一線的人力物力配置,整頓了教學秩序,基礎理論教學、課堂教學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新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隊伍也進行了必要調整,對於在“大躍進”中從高年級學生裏“拔青苗”上來的教師,安排他們繼續進修提高。遵照中央“先解決有無,再逐步提高”的原則,教育部門組織教材工作小組,統一編審通用教材。至一九六五年底,由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主持的國防工科無線電專業教材委員會,出版教學用書24種。中專學校共選編專用教材87種,其中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47種。技工學校編寫了課程教學大綱14種,選編了工藝學教材5種。這對保證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九六四年,第四機械工業部以接辦的浙江機械工業學校為基礎,建立了培養中級企業管理人才的杭州無線電工業管理學校,同年由天津第一無線電工業學校支援,興建了長春無線電技工學校。為了使學校布局與電子工業的發展相適應,一九六五年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無線電元件製造專業和機電磁部件製造專業遷往景德鎮,成立了江西無線電工業學校。一九六五年,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天津、長春、寶雞3所技工學校改為半工半讀學校,另外還將一部分學校的某些專業改為半工半讀班。“文化大革命”前夕,設有電子係科的高等學校增加到54所,電子學科專門高等學校2所,部屬中專學校9所,技工學校4所,省市所屬電子中專學校7所。院校教育重新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麵,學校工作穩步提高,畢業生質量普遍比較好,許多人已成為電子工業係統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的骨幹。
三、嚴重的摧殘
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電子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兩所電子高校停止招生長達五年之久,部屬13所中專校和技工學校有12所改成工廠,教師調走改行,下放勞動,幸存的隻有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
一九七一年,電子工業教育開始有所恢複,兩所電子高校建製仍在,可以少量招生;13所中專學校和技工學校,能夠恢複招生的隻有6所,由於實行“廠校一體”,以生產為主,招生人數有限。為了彌補人才短缺,一九七三年三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凱裏興建了貴州技工學校,次年改為中專學校;同年在貴州、四川等地興辦了5所技工學校。北京、天津、上海、江蘇、遼寧等省市辦的中專學校23所,技工學校45所,也陸續恢複招生。部分學校除在社會招生外,還應工廠之急,舉辦了各種類型的職工培訓班。
電子院校的廣大教師相信黨、相信社會主義,熱愛教育事業,即使是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宣揚“知識愈多愈反動”的年代裏,依然如故地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多做貢獻。許多教師借接受“再教育”的名義,走出學校,向工廠、農村傳播技術知識,幫助解決生產難題。一些教師身居逆境,仍然不忘學術研究。如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林為幹始終注意了解國際微波技術的發展動態;學部委員劉盛綱,在“電子回旋脈塞動力學理論”方麵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保錚教授在數字化信號處理方麵不斷探索,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堅持的研究工作,後來都取得了顯著成果。學生進校以後,廣大教師全心全意做好教學工作,努力培養又紅又專人才,但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直接插手教育戰線,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破壞,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壓抑,與“文化大革命”前相比,教學質量嚴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