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工業
廣播電視工業是生產聲音廣播和圖像廣播(通稱電視)設備的工業部門,是中國電子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品分為投資類和耐用消費類兩大部分。投資類是各級廣播、電視台(站)和團體單位所使用的設備,主要有節目信號錄製、播出、發射、傳送和差轉設備,以及應用電視、盒式錄像和有線廣播設備等。耐用消費類是廣大人民群眾日常使用的收音機、收錄機、電視機和電唱機等。這些產品對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報導國內外信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等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具。
一九四九年前,中國沒有廣播設備專業製造廠。國民黨政府在一些城市中設立的廣播電台,其設備大都是進口的。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創辦的幾個無線電設備修造廠隻能生產一些低功率的廣播設備。這些廠和為數不多的民族資本經營的無線電廠(行),雖能生產一些電子管式收音機、電唱機和擴音機等,但所用的電子管等主要元器件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廣播電視工業的發展。三十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播電視工業由於認真貫徹執行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的方針,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麵。
一、優先發展廣播發射設備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對國內外廣播的急需,國家十分重視廣播事業的發展,廣播發射設備的設計製造能力發展很快。
一九五三年前,國內研製和生產中、短波廣播發射機的廠家主要是北京廣播器材廠和南京無線電廠。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兩廠克服設計經驗缺乏和生產設備簡陋等許多困難,自行設計製造了10餘部從1千瓦到20千瓦的中波和短波廣播發射機,供中央和省、市的廣播電台使用。這一時期,由於電子基礎工業還很薄弱,電子管、電容器、絕緣材料等仍依靠進口。當時所生產的設備雖然技術水平不高,但在舊中國那樣薄弱的工業基礎上,能在短時期內發展到這種水平,進步是大的。這些設備對解決當時對內、對外廣播的急需,對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五三年,中國生產的短波廣播發射機的最大發射功率隻有15千瓦,還不能適應對外廣播的需要。為了擴大向全世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內對外政策和建設成就,研製大功率廣播發射設備已成為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為迅速提高大型發射機的製造水平,從一九五四年開始,首先進入了仿製蘇聯產品階段。至一九五九年,先後仿製了15、50和120千瓦短波發射機。在引進蘇聯產品的同時,還全麵學習其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由於中國電子元器件工業尚未興起,整機設計製造技術水平還較低,因此,在仿製蘇式產品中,需克服許多困難。北京廣播器材廠研製的120千瓦短波發射機,是這個時期仿製的典型產品。該廠經過三年時間的艱苦工作,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使這部在當時世界上屬於較大功率的短波發射機製造成功。該機結構比較複雜,全部圖紙有7,000多張,零件30多萬隻,製造這些零件動用了從東北到四川等地的100多個工廠。這部短波廣播發射機的製造成功,一方麵發展了中國對外廣播事業,另一方麵,則標誌著中國的廣播發射設備的研製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一支科技隊伍在實踐中迅速成長。
一九五九年國慶節前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北京廣播器材廠在總工程師隋經義、產品總設計師周仲義具體組織領導下,開始自行設計10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兩部500千瓦機並機),以代替原計劃從蘇聯購買的5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這項任務是配合當時政治形勢,加強對外廣播而急建的一項重點工程。在二機部劉寅副部長領導下,元器件廠和整機廠共同協作,解決了許多重大難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試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全部采用國產元器件、獨立設計、自行製造、在發射功率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000千瓦中波機,並於一九六○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接著又試製生產了2000千瓦中波自動屏調發射機(4部500千瓦並機)。這些重點工程的勝利完成,在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為進一步縮小中國廣播發射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六十年代中期又開始新一代廣播發射機的研製。首先,借鑒國際會議報導的先進經驗,於一九六四年試驗成功大中型功率發射管的蒸發冷卻技術,甩掉了過去長期使用的龐大水冷係統,實現了大型廣播發射機冷卻技術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與此同時,還采用了大功率金屬陶瓷四極管、槽路真空電容器、大功率矽半導體整流管和真空開關等一係列新器件。這樣,在六十年代後期,中國生產的廣播發射機除因一些國內元器件的原因而造成的可靠性、使用壽命以及總效益較差外,其主要電性能指標都已接近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至一九七○年,中波廣播發射機累計產量672部、10,938.4千瓦,短波廣播發射機累計產量272部、10,436千瓦。進入七十年代後,中國的中、短波廣播發射機的設計製造已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同時,開始研製和生產調頻廣播發射機。
二、降低產品價格,促進半導體收音機的發展
收音機是人民群眾日常使用的電子產品。新中國成立後,電子管式收音機是首先發展的民用電子產品。一九五二年,南京電子管廠首次試製成功並生產八腳式全套收音機電子管,從此結束了中國收音機電子管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麵。一九五六年,北京電子管廠開工投產,開始大量提供拇指式小型收信電子管,從而又進一步促進了電子管式收音機的發展。至一九五七年,先後自行設計和生產了三燈、四燈、五燈、六燈、七燈收音機。一九五○至一九五七年,全國共生產電子管式收音機51.91萬部。
在六十年代初期,由於國內生產的半導體器件性能尚不穩定,且成本較高,半導體式收音機隻處於研製階段,不能大量生產。為了促進半導體器件和半導體式收音機的生產,一九六三年八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商業部、財政部和廣播事業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廣播收音機專業會議,明確指出收音機是向廣大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傳播科學知識和豐富文化生活的宣傳教育工具,近期要大力促進半導體式收音機的發展。對於國內剛剛開始發展的半導體式收音機,為扶植其成長和發展,國家製定了降低收音機銷售價格、調整收音機稅率和對半導體收音機的生產實行定期免稅的經濟政策。裝配半導體式收音機用的小型元件和半導體器件亦免稅一年,同時還對收音機用的幾種主要材料也適當降低價格。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日起,收音機價格平均降低21%。這一係列經濟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半導體器件和收音機的發展。全國生產電子管收音機的企業,開始轉向半導體式收音機的研製和生產,三管、四管來複外差便攜式、台式和較高檔次的六管、七管、八管便攜式、台式半導體收音機大量湧現。同時,南京的“熊貓牌”、上海的“美多牌”、北京的“牡丹牌”等多種型號的半導體超外差式收音機相繼研製成功,並開始批量生產。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九年,半導體收音機的產量占全國收音機總產量的22.8%。進入七十年代,半導體式收音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到一九七九年,半導體收音機在全國收音機總產量中已占到96%。到一九八三年,中國停止了電子管式收音機的生產。
由於半導體式收音機的大量生產,促進了半導體器件的品種和產量迅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價格逐漸下降,使用領域不斷擴大,各種擴音機、錄音機、黑白電視機等都向半導體化發展。半導體器件的發展又為消費類電子產品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改革與開放為廣播電視工業帶來生機和活力
(一)巨大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和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中國廣播電視工業有了巨大發展,其中尤以消費類電子產品增長最快,出現了飛躍發展的形勢。收音機,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年間,累計生產了7,628.2萬部;而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的七年間,就累計生產了15,985萬部,增長1.1倍。電視機,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生產到一九七八年累計生產144.1萬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的七年間,累計生產4,868.95萬部,增長32.8倍。錄音機和收錄機,一九五七至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二年間,累計生產37.96萬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的七年間,累計生產3,267.74萬部,增長85.1倍。並且,這種飛躍增長的勢頭還在繼續。由於以收音機、收錄機和電視機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的迅猛增長,廣播電視全行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麵,工業總產值和經濟效益同步上升。一九八五年工業總產值達118.98億元,實現利稅17.87億元。
(二)以改革精神製定宏觀發展決策。
按照專業化協作原則改組廣播電視工業,是廣播電視工業改革的重要內容。一九七八年四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電子工業領導幹部會議上,首先確定在廣播電視工業中進行電子工業改組的試點。隨後,開展了調查研究,製訂了改組方案。同時,各省市對廣播電視工業的改組也開始進行,如上海市對原儀表電訊工業局、輕工業管理局、手工業管理局的電視機廠和一些配套件廠實行統一領導,成立了廣播電視工業公司。北京市上收了有關的區屬工業,按照專業“梳辮子”,成立了廣播電視工業公司。
一九七九年二月,國家廣播電視工業總局在北京召開了廣播電視工業領導幹部會議。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廣播電視工業總局局長李元如代表部和總局提出了廣播電視工業在新的發展時期必須實現五個轉變:
1.從分散、落後的小生產方式,轉變到社會化的大生產上來。實現工廠專業化,生產社會化。
2.從產品技術落後、產品質量差的狀況,轉變到技術先進、高質量、高水平上來。使電視機、錄音機和高檔收音機達到或接近國際上同類產品的質量水平。
3.從低效率的落後生產技術狀況,轉變到高效率的先進生產基礎上來。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改變手工作業的落後麵貌,收音機、電視機、錄音機等大批量生產的整機及關鍵配件的生產,要有一批自動化水平較高的樣板生產線,掌握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
4.從落後的管理,轉變到符合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科學管理上來。加強統一規劃和綜合平衡,保持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5.從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轉變到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大膽進入國際市場的軌道上來。引進既要積極,又要有重點,要把引進先進的產品技術和著力於提高質量的生產技術放在首位。
這次會議對中國廣播電視工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會議之後,國家廣播電視工業總局會同各地廣播電視工業主管部門,按照全國一盤棋、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地區分工、各有側重、互相協作配套的原則,在全國範圍內打破部門、省市之間的界限,大膽而又穩妥地對廣播電視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和改組,確定了整機生產企業和專用配套件生產企業,這些專業性生產企業均由各地廣播電視工業主管部門統管起來。從一九八○年起,在全國經濟體製改革和廣播電視工業改組中,還先後出現了一些科研、生產、銷售、服務四位一體的鬆散經濟聯合體。如南京無線電公司、天津無線電聯合公司和重慶無線電聯合公司等。
(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全行業的高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濟、技術貿易往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發展的起點,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加速實現上述5個轉變,促進全行業高速發展的關鍵。
1.為迅速縮短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提高中國廣播電視工業現代化生產能力,八十年代初期以來,以引進電視機等較先進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為重點,引進了許多產品及其關鍵配套元器件的生產技術。在整機生產方麵主要有:彩色電視機、收錄機、立體聲收音機、汽車收放機、錄象機、投影電視、電視差轉機、調頻立體聲發射機以及測試儀器等。關鍵配套件生產方麵主要有:黑白和彩色顯象管、線性集成電路、全頻道電視機高頻頭、彩電電子調諧器、行輸出變壓器、彩電延遲線、陶瓷濾波器、錄音機機芯、錄音和錄象機磁頭、電容傳聲器等。此外還引進了一批通用元件和半導體器件的生產技術。
中國廣播電視工業從事各類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產已有多年,雖然生產的產品水平還不高,但已具有一定的科研、生產能力和為數眾多的職工隊伍。上述各類產品生產技術引進後,很快便開花結果,使這些產品的生產技術迅速接近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在引進國外生產技術的同時,通過工業改組和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專業化工業大生產基本形成,年產能力迅速提高。一九八○年以前,電視機和錄音機生產基本上處於分散的小生產狀態,一九七八年生產電視機的廠點有63個,總計年產電視機51萬多部,平均每個廠點年產量不到1萬部。一九八○年全國年產電視機超過10萬部的企業隻有4個,而錄音機行業中沒有1個工廠年產量達到5萬部。“小而全”的產品結構在各企業中占居主要地位。通過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行全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從一九八二年起,開始湧現出一批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產量較大的骨幹企業。到一九八五年,年產電視機在10萬部以上的工廠已達43個,其中年產量在20萬部以上的有23個,全國電視機的年產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長30倍,並形成了上海、江蘇、天津、北京、遼寧、廣東、福建、陝西等電視機生產基地。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了電視機製造廠,列入國家計劃的電視機廠有58個。此外,按照專業化改組的原則,全國還形成了60多個專門為電視機生產配套件的工廠,生產能力也大大提高。如丹東電視機配件廠,能年產600萬隻電視調諧器;北京電視配件三廠能年產200萬隻電視機的行輸出變壓器;上海無線電二十一廠能年產2萬平方米印製線路板等等。在錄音機生產中,年產錄音機整機10萬部以上的工廠已達25個,一九八五年的產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長233倍。除個別自治區外,每省都有錄音機製造廠,其中列入國家計劃的有69家。生產錄音機機芯的骨幹工廠有12家。為錄音機機芯生產配套件的工廠有27家,錄音磁頭、馬達、計數器等配件均能製造。這些專業化生產程度高的工廠,不但產量大,產品質量好,而且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3.借鑒國外經驗,開展全麵質量管理,產品質量顯著提高。較長時間以來,由於許多企業隻重視產量、產值,不重視產品質量,沒有嚴格的質量管理製度,沒有開展全麵質量管理,抓不住影響產品質量的核心問題,廣播電視的產品質量普遍較差,特別是電視產品經不起高溫、使用和搬運的考驗,電視機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隻有幾百小時,年平均返修率很高,群眾反映十分強烈。一九七九年,第四機械工業部在濟南召開了提高電視機可靠性的質量會議,明確了測試可靠性的方法和對可靠性的具體要求,並交流了提高可靠性的經驗,對提高全行業的產品質量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自此廣播電視工業開展了以提高可靠性為重點的全麵質量管理,其內容包括產品設計質量和為達到設計質量所應采取的質量保證手段,對元器件進行質量認定和擇優選用,建立工序工藝質量管理、日抽樣例行檢驗和售後質量信息反饋等製度,加強了對產品從設計到使用的全過程的全麵質量管理工作。
通過開展全麵質量管理和以提高高溫負荷可靠性為重點的質量攻關,使廣播電視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不少產品的質量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廣播電視產品獲國家銀質獎30項,電子工業部優質獎73項。
4.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新材料,產品品種不斷發展。積極采用新技術,按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品種,是民用電子產品保持和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關鍵。進入八十年代,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廣播電視工業各單位學習和掌握了許多較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采用了許多新器件、新材料。
這些新工藝、新器件、新部件和新材料的應用,對發展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等起了重要作用。在七十年代,廣播電視產品主要以電子管和半導體式機型為主,進入八十年代後,則以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機型為主,並湧現出許多款式新穎的品種。這些新品種的開發與生產,適應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同時,也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增添了活力,收到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四)加強企業經營服務工作,從生產型逐漸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在八十年代以前,廣播電視企業與其他電子工業企業一樣,不重視經營服務。隻抓生產,不抓產品銷售;習慣於按上級指令性計劃完成任務,不注意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企業長時期處於單純生產型的封閉狀態。進入八十年代後,廣播電視各企業積極貫徹國務院關於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的要求,開始重視經營服務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為適應市場需求,建立生產經營型企業的各種保證體係。多數企業都建立了生產指揮體係、質量保證體係、經營服務體係、新品開發體係以及經濟核算體係。這5個體係是企業轉軌變型的重要保證。特別是在經營服務上,廣播電視企業開展得比較活躍。如大抓銷售網點的建立,提高產品的自銷能力;工廠積極與商業部門掛鉤,實行產銷結合、工商聯合、展銷試銷、聯合經營等。為了對產品實行包修,在許多城市廣泛建立了維修網點,為維修部門義務培訓技術維修人員,開展郵寄服務、上門服務、巡回服務等。有些企業還深入農村和邊遠地區、革命老區,送貨下鄉,配合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幫助農民興辦“電視村”等。這些技術服務活動的開展,既方便了用戶,又提高了行業的信譽,並取得了產品質量和市場信息的反饋。
2.開展市場調查與預測,探索廣播電視產品的市場需求規律,加強宏觀指導。一九八三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播電視公司的技術經濟情報網,根據全國消費類電子產品銷售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從宏觀上探索了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需求現狀與發展。一九五二至一九七七年,人民平均消費水平不高,消費類電子產品銷售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例在4.34‰以下,人民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購買力處於“低需求階段”。一九七七年以後,國民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至一九八○年,消費類電子產品銷售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20.04‰,增長3.6倍,人民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購買力進入“較高需求階段”。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用於購買耐用消費類產品的比重繼續增長,有更多的較高級消費類電子產品如彩色電視機、立體聲收錄機等,進入中等消費水平家庭,其銷售額將進一步增長,人民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購買力將處於“旺盛需求階段”,這一階段從八十年代起,將保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今後,隨著人民購買力大幅度提高,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購買力將進入“高需求階段”。根據這樣的預測,消費類廣播電視產品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廣播電視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如今已滲入到社會、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各個角落。為不斷滿足各個領域的需要,廣播電視產品品種發展很快,已有17個類別。各主要類別的發展概況如下:
(一)收音機。
收音機是中國發展最早的廣播接收工具,隨國產八腳和拇指型電子管投產,逐漸得到了發展。五十年代後期,研製成功半導體式收音機,六十年代初期半導體器件轉入大量生產後,半導體式收音機開始發展。至一九八三年,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式收音機完全取代了電子管式收音機。八十年代以來,向增加花色品種方向發展,如各類台式、便攜式、袖珍式、落地式、汽車式、鍾控式等,其中以袖珍式、便攜式產量最大。集成電路的應用,使收音機的體積、性能、成本都有較大改善。小型元器件的不斷湧現,使價廉物美的袖珍式收音機應運而生,受到用戶歡迎。如無錫無線電五廠生產的“詠梅牌”、“冠達牌”袖珍收音機,年產量突破300萬部,每台成本降至10元以下,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三年間,共出口238萬部。各類收音機由於吸收了進口收音機的特點,注意對外觀、音響效果和維修方便的綜合設計,普遍采用了塑料噴塗、絲印、熨印等新工藝,外觀裝飾有了明顯改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一般可達1,000小時,有的產品超過3,000或5,000小時。
(二)電唱機。
一九五二年,中國唱片廠開始生產102型和103型唱機,後發展為用晶體唱頭拾音和半導體管放大器的107型唱機。一九六四年,中國唱片廠參考國外樣機,設計和生產出“中華牌”206型電唱盤,至七十年代末,國內大多數電唱機生產廠家都仿製生產。進入八十年代後,有些單位開展了立體聲電唱機的研製,特別是北京廣播技術研究所和中國唱片廠合作,首先研製出直接驅動、轉速鎖相控製的立體聲電唱盤。有些廠家還積極研製轉速準確、抖晃率小、信號噪聲比高、動態範圍大、頻響寬(30—18,000赫)、能與高保真音樂中心係統配套使用的產品。今後的發展方向是立體聲和激光數字式唱盤,有些研究單位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工作。
(三)擴音設備。
五十年代中期,中國開始生產250瓦和500瓦電子管式擴音機。國慶十周年時,有關生產廠家曾為首都天安門廣場、東西長安街和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國慶工程提供了多套擴音係統,產品長期使用可靠,在當時具有一定先進水平。七十年代,擴音設備基本上仍以電子管式為主,設備能耗和體積均較大。進入八十年代後,半導體管擴音機逐漸增多,並已能生產全半導體式的整套有線廣播設備,如播音控製台、輸出和電源配電立櫃、各種自動控製設備等。曆年生產的有線廣播設備對建立和發展中國城鎮、農村的有線廣播網起了很大作用。一九八四年,為滿足加強近海島嶼宣傳的需要,研製成功新型15千瓦的大功率有線廣播設備和大功率電動式和氣動式揚聲器。這套設備具有耗電低、音程遠、頻響寬、音質好、組聯方便、工作穩定可靠等特點。
(四)錄音機與收錄機。
五十年代後期,國內開始電子管盤式錄音機的研製和生產。一九七二年,半導體盒式磁帶錄音機研製成功並投入生產。但由於對錄音機芯等生產技術未全麵掌握,致使整機產量一直上不去。一九七三至一九八○年,全國累計生產的錄音機隻有120萬部左右,而且質量還不穩定。八十年代,有關部門先後采用三種辦法來促進錄音機的發展。一是從國外進口全套散件進行組裝;二是進口機芯和關鍵部件;三是引進機芯和關鍵部件的生產技術,使國內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實現錄音機和收錄機全部國產化。到一九八五年,生產錄音機機芯的專業廠已達12個,整機生產廠有180多個,其中專業骨幹廠69個,產量飛躍增長。短時期內能得到如此迅猛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通過技術引進解決了錄音機機芯及關鍵配套件的製造技術,並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到一九八五年,普及型機芯的年產能力已達1,400萬隻,除能滿足國內整機生產需要外,還可出口。
進入八十年代後,產品品種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各生產企業通過市場調查,注意了不同層次的需要,發展了普及型低中檔機和高檔機以及專業用錄音機。按結構分,有袖珍式、便攜式、台式、落地式。特別是調幅、調頻立體聲收錄機最受歡迎,一九八五年的產量占全部錄音機產量的60%。為適應市場對新機型的需求,許多企業抓緊開發新品種,並形成了行業競爭的局麵。在產品質量上,堅持了“質量第一”、“用戶第一”的方針,在生產過程中實行了對基礎元器件的質量認定、負荷老化篩選,對產品開展例行試驗和質量信息反饋等,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據一九八五年的統計,錄音機的開箱合格率已達95%左右,比一九八○年提高30%;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比一九八○年提高4倍左右。榮獲第二屆錄音機質量評比一等獎的產品,其可靠性、音質和安全性方麵均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
(五)電視機。
中國的電視機已發展成為黑白電視機和彩色電視機兩大產品係列。
1.黑白電視機。
一九五八年三月,在天津無線電廠黃仕機工程師和廣大職工努力下,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式黑白電視機,並投入小批量生產。至一九八五年,電視機已經曆了電子管式、半導體器件式和集成電路式三代產品。半導體式電視機始於六十年代末期。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五年,電視機行業一方麵淘汰了電子管式黑白電視機,把半導體式黑白電視機推進到鼎盛時期,同時大力發展了集成電路式黑白電視機。在電視機屏幕尺寸方麵,七十年代中末期以9英寸為主。八十年代後,以12英寸、14英寸和17英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