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裏的小主人

紙的由來

世界上諸多發明之中,紙這種記事材料大約可算是最偉大的一種了,因為它使人類的文明得以傳播和延續。

任何物件的發明,都有其產生的特定背景,都是無數發明的交融遞變的產物,紙的發明也不例外。

今天,我們使用的紙的發明至今不過2000年,而人類的文明史卻更長得多。我們之所以能知道那段遙遠的曆史,還真得感謝在真正的紙發明之前,人類所發明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紙”,感謝我們的先人為之作出的努力。

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從秘魯出土的古代文物“基普”。如果你有幸看到這件稀世之珍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它隻是一些打上好些繩結的爛繩子。原來,基普是古代印第安人用來記事的。

在世界各民族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有過這種結繩記事方法。我國古籍《易·係辭》中寫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的人是靠在繩子上打結來處理問題的,後來的聖人才用在紙上書寫來代替它。

今人考證,這種用結繩來記事的方法也頗為複雜。人1們約定以各種不同大小、式樣、顏色的繩結來表示不同的事情,希望用繩結來幫助記憶,或用來傳遞信息及用來傳示後人。如果要記載的信息較多、較複雜,這繩結也弄得很複雜,有時是一串繩結接二連三地打在一起,有時是一根繩結上派生出許多小繩結。古人用這種繩結記的事,今人根本無法猜度。就拿秘魯的那件基普來講吧,如果今天的每個人就那些繩結作出自己的解釋的話,恐怕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解釋。

有意思的是,在紙這種記事材料發明很久以後,在世界上一些文化落後的地區,人們仍在用類似遠古人類結繩那樣的原始方式來記事,隻不過將繩結改成了表達略為明確一些的實物而已。這種實物記事真可以稱為是活生生的“出土文物”了。

公元前1312年,埃及人與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發生了戰爭,一打就是16年,互有輸贏,損失慘重。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講和了。公元前1296年,在埃及法老的王宮裏,赫梯人派來的使團與埃及人達成了雙方結束戰爭的協議,締結了和約。

在沒有紙的年代裏,想到將文字刻下來的,不僅僅是中東的人。

公元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清朝主管教育的高級官員——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國立大學,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王懿榮生了病。醫生診脈後開了處方,家裏人取回藥,王懿榮在一種叫“龍骨”的藥上發現了一些人工留下的花紋。他仔細看了一下,覺得2這些花紋很特別,就叫家人再去藥店買些花紋更清楚的“龍骨”來。

“龍骨”其實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中醫用來醫治驚悸、久瀉、自汗盜汗等症。在遠古時代的東西上,為什麼會有人工刻鑿留下的痕跡呢?王懿榮素來對考古極有興趣,他對此好生奇怪。

王懿榮收集了不少絲紋清晰的“龍骨”,並打聽到這些“龍骨”是從河南安陽地下挖出來的。安陽是商代的都城。經過王懿榮及其他一些學者的考證。果然證明這些花紋就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的古文字,因為它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就被稱作為“甲骨文”。

在對甲骨文進行考釋後,人們才知道,這種龜甲和獸骨,在當時主要是用來占卜的。殷人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聽命於上天鬼神,所以凡是祭祀、種植、狩獵、出征、疾病、刮風、下雨、生兒育女等,都要占卜。

占卜完了,要把結果記下來。記在哪裏呢?最方便的就是記在占卜用的骨上了。殷人用一些堅硬的東西將字刻在甲骨上,大的字超過半寸,小的如同芝麻。甲上的文字,使我們對3000多年前發生的事,多少有一點了解。

後來,占人又把字用刀刻,或用漆、墨等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種竹片、木片大約有一二尺長,每片可以刻上十來個字,多的可以到三四十個字。古時,竹片叫“簡”,木片稱“牘”,信為“書簡”、“尺牘”,因為當時的信是用這種竹、木片“紙”寫成的。早先,漢字之所以由上到下豎寫,而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多數由左到右橫寫,也是由3簡牘的書寫特點而決定的。

古時人們寫信用不了多少竹片,如要寫一本書,就不然了。必須用繩子將竹片連起來才能閱讀。現在我們稱書的量詞為“冊”,就是將一片一片的簡、牘穿起來的象形字。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這種用竹、木片“紙”寫成的書必定是笨重而不便攜帶的。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學富五車”的典故即出於此。顯然,這種笨重的“紙”,嚴重地影響了文化的發展。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衝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隻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裏島錫安河畔錫臘庫紮附近正瀕臨凋萎幹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汙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