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2 / 2)

顯然,環境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快樂,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反而決定了我們的心情。耶穌曾說:“天堂在你心內,當然地獄也在。”

隻要我們都能度過災難與悲劇,並且戰勝它。也許我們察覺不到,但是我們內心都有更強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我們都比自己想的更堅強。

已故的美國小說家塔金頓(BoothTarkington)常說:“我可以忍受一切變故,除了失明,我絕不能忍受失明。”

可是在他六十歲的某一天,當他看著地毯時,卻發現地毯的顏色漸漸模糊。他看不出圖案。他去看醫生,得到了殘酷的事實,他即將失明。有一隻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隻也將接近失明,他最恐懼的事終於發生了。

塔金頓對這最大的災難如何反應呢?他是否覺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令他驚訝的的是,他還蠻愉快的,他甚至發揮了他的幽默感。這些浮遊的斑點阻擋他的視力。當大斑點晃過他的視野時,他會說:“嗨!又是這個大家夥,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兒去!”

命運怎麼能這樣的捉弄他呢?不,答案是不能。完全失明後,塔金頓說:“我現以接受了這個損失,也可以麵對任何狀況。

為了恢複視力,塔金頓在一年內得接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隻是采取局部麻醉!他會抗拒它嗎?他了解這是必須的,無可逃避的,惟一能為痛苦付出的隻有優雅地接受。他放棄了私人病房,而和大家一起住在大眾病房。想辦法讓大家高興一點。當他必須再次接受手術時,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運,“多奇妙啊,科學已進步到連人眼如此精細的器官都能動手術了。”

平凡人如果必須接受十二次以上的眼部手術,並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潰了。塔金頓卻說:“我不願用快樂的經驗來替換這次的體會。”他因此學會了接受。他因而相信人生沒有任何事會超過他的容忍力。如約翰·彌爾頓所發現的,此次經驗教導他“失明並不悲慘,無力容忍失明才是真正悲慘的。”

新英格蘭的婦運名人格麗·富勒(MargaretFfuller)曾將一句話奉為真理,這句話是:“我接受整個宇宙。”

湯斯·卡萊爾在英國聽說此事時,他說:“她最好如此”。是的,你我也最好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如果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惟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我知道,因為我試過。”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也說:“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件不可改變的情況。我像個蠢蛋,不斷作無謂的反抗,結果帶來無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慘。終於,經過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實。”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WaltWhitman)所說:

“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饉、意外與挫折。”

一個有十二年養牛經驗的牧羊人說過,他從來沒見過一頭澤西母牛因為草原幹旱、下冰雹、寒冷、暴風雨及饑餓,而會有什麼精神崩潰、胃潰瘍的問題,也從不會發瘋。

舉這個例子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該像羊那樣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嗎?不,絕不是的,那隻是宿命論。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能挽回了,我們就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後,拒絕麵對。

哥倫比亞大學的堆克斯教務長,有一個值得所有人記住的座右銘(是從兒歌改過來的)

“麵對任何病痛,先看有無藥方;有,就去尋找!沒有,那就算了。”

麵對生活,我們同樣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唯其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