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灘頭痛擊英法聯軍(1 / 3)

大沽灘頭痛擊英法聯軍

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離口30餘裏處有攔江沙一道,稱為“口外之險”,大船不便航行。海口南北兩岸建有炮台四座(北岸一座,南岸三座),是清廷防護京津的要衝。

1858年2月,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決心將艦隊開往上海,以威逼清政府簽訂新約,若不能達到目的,便北犯白河口,在京津同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3月底,侵略者要求清政府派全權代表到上海談判的要求遭到拒絕後,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就決計率領從香港集中到上海的艦隊分批北上,挺進津沽。

(一)第一次大沽之戰的失利

3月21日,鹹豐帝接到兩江總督何桂清關於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欲赴天津的奏報後,才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等“於海口各要隘,不動聲色,嚴密防範”,以防意外。4月19日,譚廷襄與直隸提督張殿元、布政使錢炘和等率兵約8000人,並攜帶神機營大炮,倉促前往大沽口設防。

4月20日,英、法、美、俄四國公使齊集白河口外,24日即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到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遭到清政府的拒絕。延至5月19日,陸續抵達大沽口外的英、法、美、俄等國艦船共約30艘,有足夠武力作後盾的侵略者決心使用武力使清廷屈服。

5月20日上午8時,英國公使額爾金和法國公使葛羅分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津。並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否則武力占領。10時,聯軍兩隊炮艇開入口內,同時轟擊南北兩岸炮台。當時,北岸炮台由遊擊沙春元率部防守;南岸的主炮台由總兵達年和遊擊德魁率部防守,左炮台由都可訥勒和等率部防守,右炮台由遊擊陳毅等率部防守。四座炮台的防兵已增加到3000人,大炮200餘門。麵對敵人的進攻,各台守兵奮起反抗,擊沉敵舢板4隻,斃敵近百名。法炮艇“霰彈”號遭到重創,艇長被打死,11人被打傷。與此同時,兩隊炮艇繼續轟擊炮台,不久,北炮台的三合土頂蓋被擊毀,南炮台炮牆亦被轟塌,有的火炮被炸壞,守台兵遭敵炮轟擊,傷亡甚重。11時,聯軍的兩支陸戰隊乘舢板強行登陸,接近炮台。守軍衝出炮台,與敵人展開了肉博戰。他們的頑強抵抗精神連敵人都不得不承認:“中國兵械雖不甚精,而兵弁大都忠勇”。正當炮台守軍與敵人艱苦鏖戰之時,譚廷襄、錢炘和等人從後方倉煌逃跑,致使士氣大挫,兵勇驚潰,沙春元、陳毅等中彈犧牲,各炮台相繼失守。所有火炮、器械,全被敵軍掠獲。26日,英法聯軍炮艇沿白河而上,駛抵天津城下。6月4日起,清政府不得不坐在談判桌前,屈辱地和列強討價還價。到27日,被迫同美、俄、英、法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其中規定2年以後互換條約。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政府仍不滿足於從中國攫取的種種特權,叫嚷“條約中有關商務的條款不能令人滿意”,蓄意利用換約的機會,重新挑起戰爭,向清廷勒索更多的權益。

(二)第二次大沽之戰的勝利

1959年3月,英國政府訓令前一年接替包令為駐華公使的普魯斯把對華事務管理總部由香港遷往上海。6月,經與法新任駐華公使布爾布隆進行策劃後,雙方共同決定拒絕同等候在上海的清朝全權大臣桂良、花沙納會晤,再次北犯大沽,“不惜用武力來打開白河的大門,並繼續向京城挺進”:《1860年中國之征》)。美國新任駐華公使華若翰也決定隨同英、法公使此上,進京換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