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之戰與寧波之戰(1 / 1)

鎮海之戰與寧波之戰

英國侵略軍在鴉片戰爭中第二次占領定海後,為達到長久盤據、控製浙江海域的目的,接著又出兵鎮海、寧波。鎮海軍民奮起抵抗,直至城陷;寧波守軍不戰潰逃,被英軍輕易得手。這兩次戰役的失敗,表明清政府在浙江戰場上已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麵,對整個戰爭的形勢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鎮海位於甬江北岸,招寶山屹立於海口,山上有明代防禦倭寇時修建的城堡。金雞山位於甬江南岸,和招寶山互為犄角,尤為險要。甬江口外10餘裏處,有笠山、虎蹲、蛟門等島嶼,它們構成了鎮海之屏障。1841年2月,道光帝派裕謙為欽差大臣,兼程馳赴鎮海,會同浙江提督餘步雲專辦攻防事宜。裕謙,原名裕泰,字魯山,蒙古鑲黃旗人。他是清朝開國功臣的後裔,承襲誠勇公的祿位,嘉慶年間中進士,曆任文職。鴉片戰爭中,他力主抵抗,堅決反對英軍侵略。

2月27日,裕謙從上海抵達鎮海,在派兵加強定海的防務的同時,對鎮海的防務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定海陷落敵手後,更加不敢懈怠。10月4日,裕謙在上道光帝奏折中詳盡說明了自己的布防情況:“已派委翼長狼山鎮總兵謝朝恩、江蘇候補知府黃冕,統領弁兵,嚴行防禦。其招寶山上,本有遊擊張從龍等帶兵駐紮。提臣餘步雲,親統精兵駐於招寶山下之東嶽宮。又東嶽宮以西,有攔口埠炮台,徑對口門,與金雞、招寶山,互相犄角,現有衢州鎮總兵李廷揚帶兵駐紮。並於兩岸密派火攻水勇船隻,凡有可以爬越偷渡之處,亦皆分駐兵勇,排挖暗溝,密布蒺藜,防其水陸並進。並據鎮縣城鄉士民,按戶出丁,協同守禦。奴才督率寧紹台道鹿澤長、鎮海縣知縣葉坤,堅守縣城,鎮靜以待”。可見,鎮海軍民對英軍的來犯早有思想準備。麵對迫在眉睫的戰爭,裕謙在眾人集會時表示,不管形勢怎樣艱危,決不離開鎮海一步,不與英軍議和,誓與鎮海共存亡。在他的激勵下,廣大愛國官兵群情激昂,士氣高漲。決心與敵死戰。

但遺憾的是,大敵當前,浙江提督餘步雲產生畏懼之心。再加之與裕謙素不相能,積怨較深,難以協同一致對敵。英軍還未到來,餘步雲就建議留條退路,裕謙令其防守招寶山下之東嶽宮,他也沒有盡職盡責。這種不顧民族利益,斤斤計較於個人恩怨得失的作法,極大地削弱了抗英的力量。

10月8日,英軍從定海出發,發起進攻鎮海的戰役。途經黃牛礁時,英軍統帥璞鼎查等人偷偷地到笠山、虎蹲一帶偵察地形等情況。9日,英軍的艦隊進泊鎮海口外。10日,天剛放亮,英艦“複仇神”號載兵400餘名,在甬江南岸強行登陸,另一艘輪船“弗萊吉森”號則載兵1000餘人從一個小港口登陸,兩路夾攻金雞山炮台。總兵謝朝恩率眾開炮轟擊,奮勇抵抗,被敵人炮火擊中,落海犧牲。英軍蜂擁而上,清軍與敵短兵相接,戰鬥十分激烈,金雞山終被侵略者所占。該險要之處失守,對清軍戰事十分不利。

接著,英艦“威裏士厘”號、“伯蘭漢”號、“布郎底”號和“摩底士底”號等開炮猛轟招寶山炮台。上午11時左右,招寶山炮壘被毀,防禦工事被夷為平地。一股英軍在正麵招寶山麓登陸,另一股敵人則繞至招寶山後,攀援而上,使清軍腹背受敵,形勢危急。裕謙親臨前線,在鎮海東門督率官兵開炮轟擊敵人。這時,餘步雲離開自己的防守之地,建議裕謙“以保全數百萬生靈為詞,請遣外委陳誌剛前赴夷船上,暫事羈縻”。實際上是想向英軍謀求妥協,但被裕謙嚴詞拒絕。隨後英軍侵犯緊急,餘步雲“不令兵開炮;夷甫至山麓,攀援欲登,……(餘等)遽棄炮台走”。這種臨陣脫逃,貪生怕死的行徑,事後受到清政府的嚴懲。

不多久,英軍從東城緣梯攀登城牆,清軍潰亂。裕謙見大勢已去,投水殉節。同他一起犧牲的還有鎮海縣丞李向陽,守備王萬隆、把總汪宗賓、解天培,外委林庚、吳廷江等。

英軍占領鎮海後,立即溯甬江而上,進攻寧波。10月13日下午,英艦隊抵達寧波城下,侵略軍“登岸劫掠,城門洞開,直入無人之境”。。提督餘步雲、知府鄧廷彩等潰逃至上虞。英軍兵不血刃,攻占寧波,奪得了大批糧食和物資。

定海、鎮海、寧波的相繼失守,使清政府浙海戰局每況愈下,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