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能源與我國現代化(1 / 1)

四、能源與我國現代化

(一)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並與現代化休戚相關。首先是因為能源是現代生產的主要動力來源。現代化生產是建立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基礎上的高效生產,所有這些過程都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現代化程度越高,對能源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也就越高。現代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也要消耗大量能源。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的一切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是用能源換取來的。

社會經濟發展的曆史證明,能源消費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發展,有一定比例關係。而且可以用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來定量表示:

上述公式中的能源消費指的是能源的總消費量,它包括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工業發達國家中非商品能源所占比重甚小,而發展中國家的非商品能源所占比重很大。例如,我國1979年非商品能源消費量在全國能源總消費量中占32%。然而,我們通常所分析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主要是指國民經濟發展與商品能源之間的關係。

公式中的國民經濟發展指標,在資本主義國家裏,一般指國民生產總值。東歐一些國家,一直是指國民經濟總產值,兩者有一定差別。在我國曆年的統計中,缺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指標,一直以工農業總產值來表示國民經濟的發展。

我國1954~1980年的曆年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列於表4-1。從表可以看出,我國1977年以前的23年中,有16個年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大於1.0,6個年頭小於1.0;1968年接近0。

1963~1966年是大躍進以後的經濟調整年份,大批能耗大的小土群下馬,能源生產和消費都大幅度下降,工農業總

產值也大幅度減少,造成能源消費彈性係數遠小於1.0。

1977年以後的四年裏,由於提高了對能源問題的認識,並調整了工業結構,使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小於1.0。

我國從1980~2000年,預計工農業生產總值要翻兩番,但是由於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限製,能源隻可能翻一番。這樣,20年間能源消費年平均彈性係數隻能為0.5。要實現這一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節能便成了舉世矚目的大事。

國外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在1973年能源危機發生以前,除市場蕭條、經濟發展停滯的年份外,大多數工業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一般也都在1.0以上。例如,1962~1972年間,美國平均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1.10,日本1.14,意大利1.76,加拿大1.20,前聯邦德國和法國均為1.0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各國平均為1.13。隻有英國經濟發展速度較低,同期能源消費年平均彈性係數為0.79。

能源危機以後,工業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都大幅度下降。1972~1977年間,美國平均為0.12,前聯邦德國0.05,法國0.23,加拿大0.38,日本0.41,意大利0.50。英國還出現了負值(-0.75),即在能源消費下降0.9%的情況下,經濟發展速度平均增長1.2%。但能源危機後,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並不是每年都小於1.0的。例如,1976年石油供應情況好轉,石油價格趨於穩定的情況下,美國、前聯邦德國、法國等的能源彈性係數都大於1.0。

如果從發展中的變化來觀察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最好是用能源消費(或生產)對於國民收入的彈性係數來表示,即年平均能源消費增長率比上年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分析曆史資料以後可以看出,在工業化期間,年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往往超過年平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即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大於1.0。在經濟發展進入成熟期以後,生產向高精尖產品發展,能源消費增加不大,但產值增加很大,因而能源的彈性係數逐漸減少。不過,在一些發達國家裏,由於生活用能迅速增加(例如私人小汽車猛增、空調和各種家用電器的普及),即使進入了經濟成熟期,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也可能大於1.0。

綜上所述,無論從國內外經濟發展與能源增長關係規律看,還是從我國能源發展潛力分析,以能源翻一番保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難度是很大的。能源在我國今後經濟發展進程中,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製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