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3)

風水學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不單是一種理性精神,而且也有一種浪漫情致;就不單是一門科學,而且也是一門藝術。總之,是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科學與藝術的共生。

1.風水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的獨特文化體係

風水學與民間的“風水術”雖然同是“風水”,但其有著很大的差異,必須明確劃分,不能混為一談。

風水學,實際上是融合了地球物理磁向、星體天文氣象、山川水文地質、生態建築景觀和宇宙生命信息等多門學科於一體,並與哲學、美學、倫理學和宗教、民俗等眾多的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具有綜合性和係統性很強的獨特文化體係。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製地利用和調諧自然,營造良好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獲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風水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通過理論思維,形成了實用性很強、並獨具特色的風水學科。

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生存環境進行選址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範圍涉及住宅、宮室、寺廟、村鎮、城市規劃建設等等。風水學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一是對基址的選擇,即選擇能在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良好信息的地理環境條件;二是對居所住處的布置和處理,包括自然環境的利用和調諧,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通道、供水排水等方麵的定位與調整;三是在上述基礎上裝飾增加某些符號信息,以滿足人們避凶趨吉的心理需求。

風水學所倡導的尋求理想生存環境,是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人類如何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還得依靠人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至於在一些風水學的名著中經常出現的“吉”與“凶”、“生”與“煞”、“神”與“鬼”以及“陽”與“陰”等,即是“福”與“禍”、“好”與“壞”、“善”與“惡”和“正”與“反”等的相對應形容詞,甚至是為了特別提醒人們引起重視的用語,比如把東北方向的過渡段“土用”稱為“鬼門”等,絕不是恐嚇,更不是“迷信”和“神秘化”。

而民間的“風水術士”卻是把風水理論加以神秘化,使其顯得極為玄奧、深不可測,什麼“主富貴”、“主升官”……則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如果人們不去努力、不去爭取、不去利用,甚至濫加破壞,那麼再好的環境、再好的條件也都是無用的、不存在的。為此,我們應該深入學習風水學的真諦,倡導、宣傳和在實踐中弘揚風水學,使其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

2.風水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儒、道、釋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和對自然的認識,幾千年來不斷形成和發展所認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高超和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周易》所指出的“天人感應”、“道出於天”等內容,就已認識到人類社會是廣闊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漢代大儒董仲舒更進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際,合二為一”的主張。到了宋代儒學派的理學發展,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張,把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說得更清楚、更透徹。

風水學,實質上是基於農耕文明的文化,緣起於“大地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最基本的哲學內涵,提倡人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自然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生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也是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崇尚“和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風水學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觀深深地滲透在風水學之中。風水學以中國古典哲學陰陽思想為根本,來認識大地,選擇地形。古代的民居、聚落都依賴於自然、順應氣候和地勢等自然條件來進行布局。因,此,可以說風水學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觀,是一種蘊藏著豐富哲理、可資借鑒的人類環境文化觀。

風水學在我國的建築選址、規劃、設計和營造中幾乎無所不在,成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靈魂,是中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技術。風水學與營造學、造園學共同組成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風水學在建築規劃和營造中的科學應用

不隻是我們人類,即使是動物,也懂得選擇適當的環境居住,因為環境與其安危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的動物,總會選擇最安全的地方作為其棲息之處,而且該地方一定能讓它們吃得飽並能養育下一代。像我們常說的“狡兔三窟”、“牛羊擇水草而棲”、“鳥擇高而居”等就包含著這方麵的意思。人類經曆風雨,在生存鬥爭和生存適應中不斷進化。從棲身樹林到蝸居洞穴繼而搭木成屋。住宅從一開始就不隻具有居住及避險的功能,大多數住宅都集避難、集物、儲藏、寄情、生產、流通、交換等功能於一體。在這過程中,人類也逐漸認識到,住宅如果完全沒有封閉,就不能給人類以安全感並滿足遮蔽隱私及上述諸功能的需要;然而住宅如果完全沒有開放,就不適合常人居住而隻能作為令人窒息的牢籠。在不斷發展和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對待生態環境的認識,經曆了“聽天由命”到“人定勝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與“天”(大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樣一段段曲曲折折的過程。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好的環境,避風向陽、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就能為人們提供空氣清新、幽雅舒適的環境。從而淨化人們的心靈,陶冶高尚的情操。追求理想的環境,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人類的生產、生活係統,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製並反作用於周圍的環境係統。人與環境之間的這種複雜關係,正是風水學的研究對象。因此,如何對外在的環境係統進行選擇,則是風水學的理論核心內容。

風水學有著鮮明的生態實用性,庭院園林要與地形、風和水的運作相聯係,風水學就是人類在居住選址、規劃、建築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一門富含科學性的獨特文化體係。

(1)風水學與選址

風水學選址的原則包括:立足整體,適中合宜;觀形察勢,順乘生氣;因地製宜,調諧自然;依山傍水,負陰抱陽以及地質檢驗,水質分析等。這對於建築、園林的選址,乃至村落和城市的選址及規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①村落選址。村落風水學的環境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後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單元。如果用風水學來表達,那就是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中所稱的:“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麵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首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在旺門庭。”這在中國宗族文化最為珍貴的家譜史料中都保存了大量關於村落選址的內容便是例證。

②城市選址。中國古代城址的選擇十分慎重,它關係到未來事業是否興旺發達,關係到族人與國家未來的前途與命運。古都選址也充滿了禮儀規範和天人相應的文化意識。

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受風水學的影響,表現在:

1)注重“脈絡”的都邑形勢。大小不同的城市,在空間尺度上對脈絡形勢也各有差異。

2)注重水在中國聚落選址中所占的重要作用。水能聚氣,特別是呈環抱狀的水最能聚氣。

3)要求城市所處交往運輸方便。

4)必須具備安全防禦的功能。風水學的典型模式要求後有鎮山,左右有沙山護衛,前有碧水環抱,這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防禦的功能。這種風水學的模式也還隱含著風水穴的生生不息,實際上就是追求一個富有勃勃生機的生息之地。

《易經》所稱的“設險以守其國”是中國古代建置城市的主要目的,要達到這一點,將城市布置在依山靠水的地理環境中,顯然十分必要,因為這樣可以“就地之勢”,使自然山水無形中構成了一道城外之“城”,從而收到“守者不出,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千而當萬”的效果。我國大多數的城市位置可以說是在風水學理論指導下選定的。

(2)風水學與城市規劃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的文化觀念裏,自然與人是相互感應並相通的,天、地、人這三大係統叫做“三才”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機體。都城和國家都是這個機體的反映,所以強調城市規劃布局與天文、氣象的相互聯係,組成一個有機的建築景觀生態係統,這也就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原則。

風水學對於選址的功能在於確定城市的外部環境,並對城市內部的空間進行組織,使其與周圍環境和天文、氣象和諧統一。風水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城市的重點布局與城市中軸線的確定上。享有盛譽的北京城是以它那規劃嚴整的街市和輝煌壯麗的宮闕聞名於世。現代科學的進步,專家從航拍的圖像中發現北京城有水、陸兩條龍。一條是沿北京中軸線豎向起伏律動的陸龍,龍頭在天安門,左腳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右腳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龍身即為紫禁城、景山至鼓樓、鍾樓。另一條是位於陸龍之西側水平逶蜿多姿的水龍,龍頭在南海,龍身為中海、北海至前海、後海、西海。水陸兩條龍,一為屈曲流動,一為體正端重。兩龍相伴,一曲一直,動靜對比;陰陽相伴,有機結合;交相輝映,諧和有情。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呈現了既嚴謹有序又富於變化的無限魅力,充分展現了風水學的偉大成就。

古代北京城是風水學運用的傑出代表。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建築、精神意識和藝術巧妙結合的一個風水學的實體展現,它是我們祖先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生活、奮鬥而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等的綜合體現。特別是明、清兩朝代,更是按照風水學的理論原則,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壯麗。

①以宇宙為象征確定城市中心。“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也深受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成為宇宙的象征。天上的紫微宮是北極星周圍的一個星座,是人們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心建有象征天象的紫宸殿或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它位於東、西和南、北軸線的交叉中心。宮城用“紫微”顏色裝飾,象征著宇宙中心——北極星的光輝。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的須彌台座九層台階,象征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裏是陰陽調諧、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

為了把皇宮渲染上神聖的光輝,古代的匠師們借助風水學理論作為基礎,在北京城的規劃中努力把北京的紫禁城組織為都城的中心,以象征為宇宙的中心。

②以主體建築群構成城市中軸線。中國古代的京城建築,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離、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為南北中軸線和東西中軸線兩端(南、北、東、西)四正方位的象征。明、清兩代的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在南北中軸線上,皇城的南門為天安門、北門為地安門也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來規劃的。

以全城的主要建築群構成中軸線,背靠祖山、主山,麵對朝砂、案砂等山峰構成一組對景,以壯城之形勢。北京紫禁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後的萬歲山(景山)五峰叢峙(風水學中的主山),中峰處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當南北兩城牆之中,形成了全城的製高點,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莊嚴而又勻稱大方。建帝王居所的主體大殿在它巍峨實體的依托之中。以城市的中軸線控製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

③以水環抱金城。風水學的典型模式是要求北有靠山,南有彎環朝抱之水,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財源的象征,所以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尤為重視水的作用。或臨水建城,或引水人城。總之,有城就必有水。位於北京紫禁城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河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都是向南凸成“金城環抱”狀,以體現風水學中所謂“環抱有情”的意象。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財源滾滾的向往心理,還在客觀上改善了城市空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