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1 / 3)

一個時代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唐詩、宋詞曾完美地詮釋了唐朝、宋朝絢麗多彩的文化,為我們展現了那些朝代的人文曆史,在我們為之驚歎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另一個時代的另一種文化表達,那就是戰國時代的楚辭。

戰國曾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而楚辭也成了那個“軸心時代”的文化背景符號,從這個文化背景符號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領略著那個時代的人文思想、學術文化。那麼,這種濃縮了幾千年文化背景的符號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這裏不得不提到一位凝聚著中國文人精神的世界文化偉人——屈原。因為正是屈原,才讓楚辭成為了文人墨客們沉醉於其中的文體——楚辭體。

楚辭體又名“騷體”或“騷”,因屈原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離騷》的“騷體”和《國風》的“風體”分別被大家認為是中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鼻祖。因而,世人常以“風騷”來代指詩歌;而用“騷人”代指詩人、文人。

下麵詳細說說楚辭的由來。

楚辭又稱“楚詞”,首創於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後經他的弟子宋玉等人完善而形成一種詩體。楚辭靈活地運用了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著楚地的山川江河、人物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楚辭最早出現在漢代,劉向把屈原的首創作品以及宋玉等人的“承襲屈賦”編輯成集,最終取名《楚辭》。

楚辭代表的是在痛苦和掙紮中對高潔情操和崇高理想堅持不懈的屈原精神,它的出現,成了繼《詩經》以後又一部對我國文學有著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

楚辭發展到西漢初期的時候,已經不單單是指劉向所編輯的《楚辭》了,還包括其他一些楚地作品,楚辭也就成了一種代表著楚地特色文化的作品統稱。

有以下曆史資料為證:

《漢書·朱買臣傳》:“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

從這句話裏可以看出,由於漢代皇帝是楚地人,所以才有人以楚地文辭作品來取悅他,屈原的作品多是悲愁之言,漢代皇帝應該不可能隻看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

“楚辭”中的“楚”,是指楚地,有著地方色彩;“辭”,則是先秦和漢代流傳了很久的一種連篇屬文泛稱。所以黃伯思在《東觀餘論·校定楚辭序》中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當然,“辭”在先秦還隻是一個泛稱,並沒有成為一種文體,隻是指楚地特色的文學作品而已。直到南北朝,蕭統選編《文選》的時候,排了一個目錄,進而形成了一種文體雛形。到了西漢,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整理出來,集結成集,為了讓大家便於記住,就想貼一個熟悉的標簽,便題名《楚辭》。

從此,“楚辭”便由一個泛稱逐漸演變成為以“屈騷”作品為核心的專稱。

目前,我們雖然是將“楚辭”等同於“騷體”來看的,但實際上“楚辭”比“騷體”的範疇要廣得多。由於漢人將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稱之為賦,有些人又將其稱為“屈賦”,所以“楚辭”“騷體”和“屈賦”就讓很多人弄不清了。

它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楚辭”是清晰地說明楚地言辭的作品,所以它包括“騷體”;“騷體”,是對“楚辭”在體式和精神性質上的一種定位,也就是以屈原的《離騷》為模本;而“屈賦”則是漢人對“楚辭”在文體上的一種界定。

弄清楚了“楚辭”這種文體後,我們再來看看《楚辭》的作者。

前麵說了,《楚辭》的作者是以屈原為代表的一群人。

《楚辭》的靈魂人物,也是《楚辭》的創造者——屈原。除了大名鼎鼎的屈原外,還有幾位楚辭作者也在文學史上很有名,他們是:宋玉,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湖北襄樊)人,相傳是屈原的學生,曾在楚國頃襄王、楚莊王時做過官,喜好辭賦;賈誼,雒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淮南小山,此人生平不詳,據說是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人,西漢著名詞賦家,在政治方麵頗有天賦,但漢武帝始終將他當仆人看待,不被重用;劉向,字子政,本名劉更生,楚元王的後代,沛縣(今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王褒,字子淵,西漢蜀郡(今四川)人,文學家;嚴忌,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本姓莊,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的忌諱,改為嚴,西漢初期辭賦家;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以下重點說說《楚辭》的原創者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