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格、性格障礙研究集錦(2)(1 / 3)

三、孩子任性怎麼辦

有些孩子常常不聽大人的話,自作主張,頂撞父母。有的家長因此感到很緊張,認為這是孩子藐視家長尊嚴的表現,並用各種簡單、粗暴的辦法,試圖阻止孩子任性的發展,使孩子聽話。

其實,年齡階段的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長身體、增才智的迅速發展時期,隨著他們的活動範圍、身體素質和運動量的日益增加,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個性也日益增強,表現出強烈要求獨立的願望。比如,他們比過去會更多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會對一些事物做出獨立的分析和判斷,意誌也相對地堅強起來,這些都是孩子發展到“反抗期”時的自然表現。但是,如果對孩子的行為不加分析、沒有因勢利導地給予適當的教育,而隻是一味地打罵、恐嚇的話,其結果就會使孩子將來形成冷漠、孤獨,甚至反社會的個性傾向。

因此,對待任性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有針對性地克服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首先,不要無原則地一味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任性的養成往往是溺愛、寵順的結果,有的家長平時總順著孩子,孩子稍有哭鬧就有求必應,當孩子意識到家長“吃”他這一套時,就會用任性這一“法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對待這一類孩子,應該較多地壓製他的無理要求,逐漸消除他的不良行為。例如,可以針對他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耐心反複地和他講道理,同時堅持正確的觀點不退讓。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知道自己的“武器”已經不管用了。

其次,必須一致配合,要共同針對孩子的任性行為製訂一套行為準則和教育方法,以求采取一致的態度。有的時候管教態度不一致,一會兒認為該處罰的,一會又縱容,或是意見完全相反,使孩子更容易被寵壞。這樣時間長了,不僅其任性行為得不到改善,反而會增添說謊等不良行為。

最後,應該學會利用注意力的轉移來分散孩子對單一行為的專注。有的孩子的抑製能力比較差,意誌力也不強,當他開始有任性的表現時,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新鮮刺激的事情來吸引他,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說“咦,那是什麼?我從來沒見過……”等來促使他的關注點轉移到新事物上,使之放棄不正確的願望和要求。另外,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從小、從早抓起,否則時間一長,再改就難了。

四、怎樣對待攻擊性強的孩子

一般來說,剛會走路的一歲左右的孩子就會攻擊別人,其中,大多數原因是由於東西被人搶走,或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是孩子常有的表現。不過,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的孩子就得好好管教管教了。

獨生子女多數攻擊性較強,因為他們從小就是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寶貝,集全家寵愛於一身,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很少有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然而,當他進入集體生活中時,同伴們並不買他的賬,一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他就會變得像個小暴君似的,肆意攻擊對方。

攻擊性強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孩子精神上焦慮不安,從而對人采取攻擊性的態度。比如,孩子沒有和別的小孩子接觸的機會,想和人一起玩兒又不能如願;或者因為其他原因造成與同伴有隔閡,心中不滿,精神緊張,也會輕易地攻擊別人。

對待攻擊性強的孩子,千萬不可以用暴力隨便體罰和打罵孩子,因為那麼一來,孩子反而會把這種行為當作模仿的對象,應用於別的孩子身上了。有研究表明,打罵教育是造成孩子使用暴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以嚴格的態度來管教被寵壞了的孩子,盡量與其溝通,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改善他欲求不滿足就攻擊他人的不良行為,建立起孩子對事物的是非概念和善惡標準。在攻擊他人時,不但要嚴厲喝止,更要說服他在事情之後向被攻擊的一方賠禮道歉,使他明白攻擊別人的行為是不被人讚許的,是可恥的。

對於那些由於焦慮心理而攻擊別人的孩子,一定要多觀察他、接近他,給他放鬆和表達願望的機會,切不可急躁行事,否則將會事倍功半,甚至會造成孩子將來性格上的偏差。

五、孩子“人來瘋”怎麼辦

有的孩子在家裏來客人時,會顯得特別興奮,一反常態地喋喋不休,或者舉著玩具跑進跑出,一刻也不停。孩子的這種反常現象被稱為“人來瘋”。

一般來說,愛鬧“人來瘋”的孩子大多被關在家裏,沒有朋友,生活比較單調,缺少集體生活,自控能力差。當他在日常生活中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把家裏來客當成自己發泄精力的一次機會,做一些誇張的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借以炫耀自己。這是興奮過度的一種幼稚行為。

那麼,造成“人來瘋”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孩子都渴望熱鬧的玩耍。但是,很多家長一見孩子興奮地叫喊,就毫不猶豫地將孩子的欲望否定掉,並且又打又罵,或者把他關在小房間裏任他哭喊也不加理睬,剝奪了他們快樂的機會。這種極端的做法很容易在孩子心靈中留下陰影,等客人再來時,他不是一聲不吭,就是更變本加厲地吵鬧。

當孩子出現“人來瘋”時,不要在客人麵前責罵他使他難堪,應順勢讓他表演一些節目給客人看,讓他有表現的機會,多給他一些關注,表示他不瘋不鬧才是一個受人喜愛的好孩子。這樣,下回再有客人來訪時,他就會在平和的氣氛中度過熱鬧的時光。

假如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適時地表揚他的安靜行為,請一些同齡孩子到家裏來玩,帶他到戶外活動,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見識,發泄孩子富餘的精力,主動參與孩子的遊戲,那麼孩子“人來瘋”現象就會慢慢消失。

六、如何對待自以為是的孩子

五六歲的小孩最會編造理由了,媽媽叫他去關窗子,他會說:“是你開的,應該你關。”或者說:“我正在畫畫,等一下!”當他的回答令父母生氣時,表示自以為是的時期來臨了。這時父母也許會罵孩子說:“你哪裏來的那麼多理由?”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窗子的確是家長開的,當然他要說“是你開的,應該你關”。再者你也常會對小孩子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認真地做!”所以孩子會振振有詞:“我正在畫畫!”告訴你不要打擾他。你一定認為這個理由太勉強,但你可知道,這理由在小孩看來都是正確的、毫無疑問的。你一定也有這種經驗,當小孩求你幫忙時,你總是說“我現在很忙、沒時間”而無視孩子的要求,那就怪不得孩子照葫蘆畫瓢了。你說父母是否也有責任呢?

幼兒自以為是的情形,多半屬於這種性質。在單純的小腦袋瓜裏,他們的一切都是對的,他們還無法權衡環境、世間的不同而改變行為的標準。正因為他們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所以會想出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你會發覺,在某一段時間,小孩的理由特別多。也許我們可視為小孩心智發展的自然現象。但是孩子犯錯,父母也任他找借口來搪塞的話,孩子就會養成得過且過的惡習,這是值得為人父母者注意的。這時家長若也自以為是地責罵孩子,那麼,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就會學到這種三段式的罵人方法。另外,對孩子搪塞的理由也說出一大篇道理來責罵他,孩子也會模仿大人,以後說話時也以大道理作開場白,那就像個老學究,一點也不可愛了,並且他為了責罵,一定會想出更多的理由,這真是惡性循環啊!

應該如何應付自以為是的兒童呢?首先,決不能生氣,必須以平靜、和藹的態度指正他的錯誤。假如小孩說:“窗子是媽媽開的?應該媽媽去關。”這時,做母親的千萬不要說一大堆理由,然後吼著:“你去給我關窗子就是了!”而是應該態度和藹,以拜托的口吻說:“現在媽媽很忙,拜托你去關一下好嗎?”以這種態度讓他幫忙,他也許就會乖乖地去關了。

這種現象時間不可能太長,隻要孩子長到稍微能辨別是非時,就不會有這種回答了。

如果大人經常反駁孩子,不尊重孩子,孩子就算明知道自己不對,也會繼續錯下去而死不認錯。父母必須用寬容的態度來打開他心中的結,這是很要緊的。

七、怎樣對待愛說謊的孩子

嬰幼兒的謊言,多半是一種出於想象的結果。他們有時說話不準確,是因為他將腦子裏想的事情當成確有其事的了。這種不真實幻想的表現不是有意的,而是受當時孩子的形象思維特點所影響——他無意說謊,隻是想當然罷了。對待這種情況下“說謊”的孩子,大人無需太擔心,等孩子日漸長大後自然就不會再“說謊”了。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有些孩子從過去的生活經曆中獲得了這樣的體驗:自己做錯了事情肯定要受到懲罰。出於避免受責或討大人歡心,於是有意說謊,這種情形若連續出現,就得值得注意了。比如一個6歲的孩子說:“這不是我幹的,是隔壁小明打碎了玻璃。”很明顯這是怕挨罵而說謊的。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設法了解孩子的心情,不要一味逼問。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要是不老實說或者撒謊的話,老師會很傷心的。”或者說:“老師喜歡的是一個敢承認錯誤的好孩子。”這種態度不會使孩子感到害怕、威脅,他們大多會願意說出事情真相。

但是,請老師們一定要記住:千萬別一開始以好言好語誘出孩子的真話後,又嚴厲地打罵他,出爾反爾,這是最糟糕的事。因為孩子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在以後類似的情形下更不敢說真話,甚至更容易說謊。

八、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所謂有盜癖的孩子,是指行為不良的孩子。不過,有些幼兒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他人的。在這種情形下擅取他人的東西,若視為行為不良,就未免小題大作了。

孩子大約四歲以後才能分別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三歲左右還沒有分別的能力。因此四歲以下的孩子有這種行為,絕不能視為偷竊。孩子上了幼兒園,能分辨自己與同伴的不同,偶爾也會毫不客氣地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這要視為偷竊行為而加以糾正。

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時,大人不宜大驚小怪,這時的孩子尚似懂非懂,不該把他的行為與成人世界的偷竊行為相提並論,否則情況更糟。大人要教導孩子,使他明白擅取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行為。父母在家裏就要教導孩子區別每一件物品的歸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該擅自據為己有。孩子在經過教導後,出外時,就不會一聲不響地擅取別人的東西。如果在家裏不先教導,到了外麵,再對孩子的偷竊行為嚴加嗬斥,這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孩子把鄰居的東西帶回家時,父母一定要親自帶著孩子將東西還給人家,並教導孩子向人家認錯,父母千萬不可因自己羞於向人認錯,而將事情含糊過去,這是最要不得的態度。

再者,不妨讓孩子們玩借貸的遊戲,借此培養孩子對“我之物”的觀念。此外,孩子在家中不宜太孤單,要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習與他人相處的經驗。憑著這些經驗,才能逐漸了解別人擅取他的東西時的感覺。

稍大的幼兒一再偷竊時,要試著去了解其欲求是否得不到滿足,管教是否得當,家庭生活是否太散漫等等。

較大的兒童的偷竊行為,有的是故意惹人生氣,借以發泄怒氣;有的是故事使壞。有的家庭對孩子的偷竊行為熟視無睹,孩子對偷竊一事也毫無罪惡感;有些家庭,兄弟間互相偷取對方的零用錢。遇上這種情形,家長務必謹慎處理,對幼兒給予正確的指導,情況嚴重者,還要請教專家。

九、孩子虛榮心強怎麼辦

孩子日漸懂事之後,虛榮心也開始萌芽。在衣著或其他方麵,不斷地要求超乎家庭購買能力以上的水準,並且會向外人炫耀:

“我家有好多書!”

“我家有好多洋娃娃的衣服。”

從吹噓書和玩具開始,接著吹噓父親:“我爸爸有好多錢,抽屜裏全是!”

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連對自己也吹捧起來:“這些事我都會做,好簡單哦!”

吹虛自己的能力,以上小學的孩子居多,這時期的孩子彼此交談時,有如舉行一場吹牛比賽。為什麼這時期的孩子特別愛吹噓呢?原因很多。

成人虛榮心理,多半是自卑心的反作用。但六七歲孩童的虛榮心與成人不同,出發點完全是單純而熱烈的不服輸的心理。由於這種與人競爭的心理,自然引出誇大的行為。我們對孩子的吹噓不必太擔心,大可順其自然,這種行為絕非自卑感作祟的結果。

值得擔心的是,有些孩子的吹噓行為是模仿父母。這種情形相當麻煩,任其發展下去,這種孩子將來肯定會變成好虛榮的人。例如:母親成天講究打扮,揮霍無度,她教養出來的孩子,豈能不愛慕虛榮、重視體麵呢?這種孩子不但愛打扮得漂亮、愛炫耀,甚至看不起打扮得不如自己的孩子。

此外,獨生子女多半被嬌寵慣壞,這種孩子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誇示欲很強,東西一定要求最好的,不能忍受別人的比他好。

處處占上風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最終要受到同伴的嫌惡,小朋友都不喜歡跟這種孩子玩。為避免孩子受排斥,首先要教導孩子不可過分好強、愛虛榮。

對孩子絕不可以百依百順。孩子有所求,在合理的範圍內才答應他。適當地壓抑他,並培養他尊重別人的胸襟,才能克服他虛榮的心理。教導孩子,不僅要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而且整個家庭都要有樸實謙虛的風氣,這樣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