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審美教育的概念

審美教育,也稱美育,它作為審美實踐的一種活動形式,與作為審美實踐的另一種活動形式的審美創造不同,審美創造在於把審美經驗轉化為物態的或物態化的審美產品,審美教育則在於選擇和利用這些審美產品,喚起人們的審美經驗,以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包括審美創造力)和審美境界(態度)。審美教育選擇和利用審美產品,並不是盲目的、無計劃的,總是以一定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為標準和尺度的。由是可以說,審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選擇和利用適當的審美媒介,引發(受教者)審美經驗(感受、體驗乃至操作),以培養、陶冶審美能力和審美境界的活動係統或過程。

顯然,審美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控製的定向有序的審美塑造活動過程,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1)強調審美導向,即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去引導、控製審美教育;

(2)憑借審美媒介,即根據一定的審美價值取向選擇和運用審美客體,以誘發、引起相應的審美經驗;

(3)引發審美經驗,即通過審美媒介喚起審美感受、體驗和審美行為操作活動;

(4)導致審美效應,即通過審美經驗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和塑造審美境界。

這四個特點,實際是對審美教育這個概念含義的揭示,是對審美教育所做的質的規定。概括起來前兩個規定可歸結為審美教育媒介或手段,具有導向、控製作用;後兩個規定可歸結為審美教育效應或目的。這可以是區分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的基本依據,也是考察和確定審美教育不同形式的基本依據。一般說來,區分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主要著眼於審美教育的效應或目的方麵;區分審美教育不同形式,則主要著眼於審美教育媒介或手段的導向控製程度方麵。

學校審美教育,是通過符合某種審美價值取向的審美媒介,實行定向控製,從而取得審美效應。這是嚴格意義的審美教育形式,定向性、調控性、有序性十分突出。具體說來,學校審美教育是施教者調節、控製、引導下的一種有序進行的審美活動。施教者按照審美價值取向,即一定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以及預想的審美教育目標,結合受教者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引發受教者審美心理和行為活動,以培養和陶冶他們的性情和心靈。

社會審美教育,在審美媒介的導向控製方麵不如學校審美教育那樣嚴格有序,卻也注意審美導向控製。在當代中國,諸多文化活動,如藝術活動、旅遊活動、文物展覽、園林風光、社區景點、商品陳列、廣告宣傳……大都體現符合時代要求的審美價值取向,健康向上、簡潔明快、清新剛勁,一種現代審美觀念憑借諸多媒體呈現出來,誘導、培育著公眾的情感和心靈。

日常生活的審美教育,缺少學校、社會審美教育那樣嚴格有序的導向調控,卻不等於沒有任何導向調控,隻不過審美媒介的選擇和利用多為隨機、自發和偶然,導向調控多呈現為多向度和無序性,因而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非完全為預期的、積極的。

任何一種審美活動,總被某種審美客體所吸引、誘發,總具有某種導向調控性質,並導致某種審美效應,就這個意義說,都是一種審美教育活動。但是,就審美導向調控程度和預期的正麵效應而言,學校審美教育、社會審美教育、日常生活審美教育這三種形式確實是有區別的。按審美教育的全部規定,學校審美教育是嚴格的典型形式,社會審美教育是通常的一般形式,日常生活審美教育是通常的一般形式中無序而多向的形式。應在嚴格的典型的層次上全麵理解和把握審美教育的概念涵義,既看到媒介的導向意義,又要看到效應結果,正是媒介與效應、手段與目的結合統一,涉及到準確把握審美教育的實質問題。

第二節 審美教育的結構

一、審美教育的過程

審美教育是一個係統結構,可以看作一個動力過程。因此,先從它的動態方麵做一個描述。

審美教育過程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時代的審美理想,借助一定的審美媒介,陶冶、培養受教者的審美心理結構的過程。這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的審美培育的過程。它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第一,審美教育過程是按一定的審美理想對受教者的審美感受加以定向控製,它必須符合審美規律。

第二,審美教育過程是借助各種各樣的審美媒介施教的,它必須充分發揮審美媒介的影響作用。

正是由於審美教育過程具有上述兩方麵的特點,使它不僅與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以及體質教育過程不同,也與一般的廣泛生活中的審美教育過程不同。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過程。

因此,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學校,審美教育過程都不是自發進行的過程。社會的或學校的審美教育的施教者,總是按照審美教育的某種任務,有目的有計劃地吸引、引導受教者進入審美活動,表現出審美教育過程的秩序性和定向性。可以說,是一種審美定向控製過程。而自發進行的審美活動過程,往往是偶然的隨機發生的,由於缺少必要的誘導,常常表現為多向度性。這種自發的審美活動,有時會產生消極的審美教育效果。

審美教育過程作為審美活動係統最重要的一點是聯係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審美媒介的有目的的選擇和運用。受教者的審美經驗的產生,不在施教者的說教,而在他所選擇和運用的審美媒介的感染力和動情力。如果說一般的自發的審美活動,審美媒介的選擇和運用更多地在於受教者,那麼審美教育的審美媒介的選擇和運用,則在於施教者,因而它的定向影響的目的性顯得突出。

但是必須看到,審美教育活動係統,不是單一的走向過程,其中包括的三個環節,即施教者、審美媒介,受教者,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是一個雙向回環的過程,是很複雜的。施教者帶著自己的審美教育目的,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去影響和控製受教者的審美感受,而審美媒介又有自身的審美價值,不一定與施教者的審美教育意圖吻合,受教者也不是一張白板,他有自己的審美需要、期望,並且審美能力也與施教者不同,因而也不一定必然引起施教者所預期的審美效應。審美媒介的審美性質的豐富多樣性,受教者審美個性的複雜多樣性,必然使審美教育活動係統發生多向度的變化,這時施教者應根據實際情況來變化、調整審美教育活動,不能一味硬性規範、指導,隻有這樣,才會使審美教育過程順利進行。

二、審美教育的結構

審美教育作為一種係統結構,如從靜態方麵做一個分析,那麼可以看到,審美教育是由施教者、審美媒介、受教者三個因素組成的。

施教者是創造、提供、選擇、運用審美媒介,組織、引導受教者參加審美活動,從而使受教者產生審美感受的主體,他們組織並參加審美教育活動,是審美教育中最活躍的主導因素。他們不僅包括創造和提供審美媒介的藝術家、作家、設計家、生產者、工藝製造者,而且包括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的政府、單位、社會群體、教師。作為審美教育的施教者,必須具有審美教育眼光,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創造、提供、選擇、運用具有審美價值的審美教育媒介和工具。施教者是決定審美教育成效大小的關鍵。因此,他們必須具有較高的美學修養、教育學素養;具有健康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作為教師,還要有實施審美教育的藝術。隻有這樣,才能承擔起審美教育實施者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主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保證審美教育健康進行。

受教者,是審美教育的對象,就社會說,每個人都是審美受教者,就學校教育說,是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審美教育的效應,最終要落實在受教者身上,使受教者形成一個具有正確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較高審美能力的審美個體,從而成為美的生活的創造者。為此,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受教者的審美素質,引導他們采取一種審美態度,積極主動、輕鬆活潑地接受審美媒介的影響,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不要把受教者看作一塊白板,他們是活的審美個體,他們有愛好、期望、需要,有審美追求。相對施教育他們雖然是受教者(審美教育的對象),但是相對審美媒介來說,他們又是審美主體,他們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由於審美的特殊規律,應尊重受教者的個人審美判斷和審美領悟,不能像智力教育、道德教育那樣要求受教者。

審美媒介,即被用來實施審美教育的廣泛的審美對象,包括社會的、自然的、藝術的美的事物、作品。它們是聯係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中介環節,在審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審美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審美媒介的教育,有人把審美教育叫做藝術教育就是看到了審美媒介在審美教育中的重要性。審美教育的反饋與調控主要就是利用審美媒介來進行的。根據審美媒介在審美教育結構中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就是說,它既是審美教育的中介因素,又是反饋與調控的手段、工具,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審美媒介的選擇、運用、變換、調整,充分發揮審美媒介的作用。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靈活性,不要隻利用一種審美媒介。求新是審美的一個特點,審美媒介的更新,特別是隨著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選取反映時代審美觀念的審美對象作為審美媒介,應是一個基本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審美媒介的調控作用。

審美媒介作為審美教育的調控因素,是借助一定物質媒體傳遞審美信息的形式變換,是實現審美教育影響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依靠一定的物質媒體的形式,施教者和受教者就無法發生聯係,因而也就無所謂審美教育過程。審美教育過程的反饋與調控,是憑借審美媒介進行的,反饋與調控的優劣,直接關係著審美教育的成效。

審美教育結構,不是作為主體的施教者、受教者與作為客體的審美媒介的簡單湊合,而是以審美媒介為中介,施教者與受教者有機結合的動態結構。它具有不同層次和水平,這種層次和水平主要是由審美媒介所體現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審美信息交流的深度和效應決定的。審美教育係統結構可如下圖示意:

施教育、審美媒介、受教者組成一個審美教育的反饋調控係統。審美教育的係統結構又不可能孤立於社會之外。社會審美意識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審美教育活動的狀況與水平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和發展。審美教育是開放性的係統,而不是與外界隔絕的封閉性的結構。

三、審美教育的運轉

審美教育活動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係統,它的運行始終受兩方麵的影響、製約,受兩種動力的推動。一個是社會的推動,即社會實踐對審美教育提出的要求;一個是審美教育各因素之間的矛盾所引起的自身調節。

就我國現實來說,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要求審美教育為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材服務,要求審美教育按照社會主義審美觀念和共產主義審美理想去實施審美教育,為審美教育確定方向和目標。恰是這一方向、目標成為審美教育的巨大動力,成為審美教育的組織者、施教者以及受教者的共同需要,即轉化為他們的內在動力,而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盡可能地使社會要求與組織者、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審美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適應。這就是說,要在兩個“適應”的基礎上,實現兩個“轉化”,從而把審美教育變為組織者、施教者和受教者自覺進行的係統活動。所謂兩個“適應”,是指社會向審美教育提出的要求,不能超過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現有審美需要和能力,使他們不能接受,又不能低於他們的現有審美需要和能力,這兩個“適應”隨著審美教育的實施,也是逐步發展的,由低層次的適應走向高層次的適應。所謂兩個“轉化”,是把社會向審美教育提出的要求,轉化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自覺動力,成為審美教育運行的調節、控製、推動力量。

審美教育各因素之間的矛盾,即施教者,審美媒介、受教者之間的不適應,引起三者關係的變動,一般說來,施教者處於主動調節的地位,他按照社會向審美教育的要求,通過審美媒介的調整,引導受教者去接受,但是也必須以適應受教者的審美需要和能力為前提,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審美媒介提高受教者審美能力、滿足他們審美需要的作用。而受教者也要主動接受社會的要求,自覺去接受施教者通過審美媒介進行的教育。這是很複雜的運行過程,正如前邊已提到的,它不是單一的走向,而是雙向對應的過程,是一個多維係統結構。

審美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要求,不能脫離社會的宏觀控製與調節,否則將失去社會動力、方向、目標。在這個前提下,審美教育要注意自身的正常運轉,施教者擔負著特別重要的責任;在審美教育係統內部,施教者、組織者要經常注意受教者的反饋信息,以不斷調整、更新審美媒介,以逐漸適應受教者不斷增長的審美需要,保證審美教育向高層次發展。

第三節 審美教育的特點

一、形象性

審美教育是一種形象性的教育,它總是通過審美對象的鮮明形象來誘發和感染受教者的。這就和智力教育、道德教育有明顯的區別。智力教育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它離不開抽象與概括;盡管運用一定的形象,但這形象主要是作為理論知識、定理、法則的例證,而不是用作審美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道德觀念、道德規範的教育,並要求受教者形成符合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它注重於理性說教和行為意誌品質的培養。審美與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不同,它總是和特定的審美對象聯係的,它是借助審美對象的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激發受教者的。這個特點不僅是由審美媒介決定的,也是由審美教育的目的、過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