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進程中,結成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參加的,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在民主革命時期,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統一戰線仍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一個重要法寶。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在中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把這種多黨合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在四十多年的光輝曆程中,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的革命統一戰線,也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也沒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其一切成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同一九四六年在重慶召開的舊政治協商會議(簡稱舊政協)有本質上的區別。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會議之所以成為政治協商會議,是因為三年以前我們曾和蔣介石國民黨一道開過一次政治協商會議。那次會議的結果是被蔣介石國民黨破壞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次會議證明,和帝國主義、國民黨一道,是不能解決任何有利於人民的任務的。那次會議也使人民懂得,隻有推翻他們,其他道路是沒有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很快地覺悟起來,形成了全國規模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其集中代表者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一戰線,援助了人民解放戰爭,基本上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現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中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周恩來也明確指出,政協是沿用了舊的政治協商會議的名稱,但以它的組織和性質來說,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今天這樣的會,決不是發源於舊的政協。為了說明人民政協的產生經過,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從舊政協到中國人民政協這一段曆史背景。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在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慶賀這百餘年來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的時刻,一些有識之士卻是亦喜亦憂。是戰爭,還是和平?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還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一句話,“中國向何處去”,已日益緊迫地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麵前的重大曆史課題。
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順應曆史潮流,早在抗戰勝利前夕就製定了“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更廣大範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領導解放後的全國人民,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致電蔣介石:“請你立即廢止一黨專政,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毛澤東又於同日重申:“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這個主張,這就是‘聯合政府’的主張。實現這個主張,就可製止內戰。”中國共產黨關於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以及和平建國的方針,體現了戰後全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
各民主黨派一方麵歡呼勝利,另一方麵又擔心內戰。中國民主同盟八月十五日《在抗戰勝利中的緊急呼籲》一開始就說:“抗戰勝利了,國內一切更複雜更麻煩的問題都來了”,“假如我們在歡呼勝利的時候,能夠冷靜一點,也許一切複雜的情形可能簡單化,也許一切麻煩的情形可能輕鬆化,否則不是不可能演變得更糾紛更嚴重的。”因此,他們提出:“我們現在的口號是民主統一,和平建國。”這實際上代表著各民主黨派的共同願望。
國民黨戰後的基本動態是,急於搶占抗戰勝利果實,積極準備發動內戰,但要立即發動全麵內戰,又有許多實際困難。第一,內戰政策,必將違背飽嚐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渴求和平的根本意願。第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已有1億人口,近百萬正規軍,兩百萬民兵。第三,當時的美國政府試圖促成國共握手言和,組成以國民黨為主體的“聯合政府”,然後幫助國民黨在“聯合政府”中逐步擠垮共產黨,達到扶持蔣介石傀儡政權,實現美國控製中國的戰略意圖。第四,當時國民黨內部也有一部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民主進步力量以及主和人士,讚成同中國共產黨實行和平談判。因此,蔣介石於八月十四日、二十日、二十三日連續三次致電延安,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對於蔣介石的“邀請”,中共中央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赴重慶談判,並作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願意通過和平談判,有條件地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中國共產黨也就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形成國共兩黨及各民主力量合作的和平發展新階段。這樣在和平條件下實現國家的社會政治改革,當然有利於全國人民的休養生息。退一步看,即使由於國民黨不放棄內戰方針而使談判破裂,中國共產黨也可以利用與國民黨的這一政治鬥爭,充分表明共產黨人以大局為重的胸懷和主張和平的誠意,從而揭露國民黨的和平偽裝。如果國民黨仍要一意孤行地發動全麵內戰,它就在全國以至全世界麵前輸了理。這樣也可以教育人民,團結同盟者,澄清國際輿論,爭取政治上的主動。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代表團飛抵重慶。這是出於國民黨意料之外的,正如張群在談判中所說:“商談內容,在你們所提的辦法是事先經過你們黨內決定,……而我方事前黨內並未有任何討論,也未準備任何方案與中共談判。”九月三日中共代表團主動提出11項具體談判方案後,九月四日蔣介石才正式指定張群、王世傑、邵力子、張治中為國民黨方麵的談判代表。此後,以中共提出的方案為基礎,國共雙方代表進行商談。凡是雙方同意的,就把各自意見的要點記錄在案;凡是一方不同意的,就繼續談判。到九月下旬,經過8次正式會談,雙方基本達成協議。但是,國民黨遲遲不肯在協議上簽字。這是因為國民黨另有打算。原來就在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的第二天,國民黨就密令各戰區印發蔣介石的《剿匪手冊》,隨即以數十萬軍隊向晉東南和華北解放區發起進攻,企圖以軍事上的壓力迫使中共在談判桌上讓步。但是,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都被解放區軍民所擊退,解放區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共在談判桌上的鬥爭。十月十日,國民黨終於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上簽了字。這個協定是當時曆史條件下國共雙方互相讓步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從戰後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實際出發,在堅持保護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則基礎上,同意在蔣介石領導下長期合作,實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國民黨在國內外和平民主力量的壓力之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客觀現實,不得不同意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不得不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共商國是,也不得不同意進行一些民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