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生意,如何經營(1 / 3)

“小小”生意,如何經營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涓細流,無以成的江海。

一夜暴富,隻是急躁病者的夢想,社會上那些日進鬥金的億萬富翁,當初都是一分一厘地摳出來的。

生意不在大小,而在賺錢不賺錢。

不要因為小而棄之,隻要腳踏實地,認真經營,生意雖小,亦可有無限的利潤。

眼睛朝上,手腳朝下第一章第一章眼睛朝上,手腳朝下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發財機會到處都有,有的人被撩得眼紅手癢,恨不得一夜暴發,夢想奇跡般地擁有巨額財富。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急躁病。但這隻能是南柯一夢罷了。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有幾個人能在一夜之間暴富的呢?再睜開眼睛看看社會上那些日進鬥金的億萬富翁,當初不也是一分一厘地摳出來的嗎?所以想發財賺錢,必須老老實實地自己去幹點什麼,切忌誌大才疏,成天眼睛朝上。

在創業初期,資金較小,人手較少,做小生意就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其實生意不在大小,而在於賺錢不賺錢。能賺錢的生意就有希望,可以擴大規模,如果選錯方向或經營不善,後果則難以承受,因此,把握做小生意的基本訣竅十分重要。

1.從幹小事起步,由求小利做起

經濟生活中有這樣一條規律,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風險大,收益也大,風險小,收益也小,這是不難理解的。通常一些前景不明確,利潤情況不確定的行業或產品,資源投入量也不會大,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然供不應求,價格必然高於價值,收益也大。但是,正由於前景不明確,利潤不確定,也可能投入資金,沒有收益,這正是大多數人望而卻步的原因。

對於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且有多項業務的公司,為了贏得較多的利潤,有時冒點險是必要的,可以承受的。有了較大規模和較多資金,隻要不是孤注一擲,貼點錢是不會導致破產的。如果搞的是多元化經營,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兒賠了,那兒卻賺了,經營者還可以存在下去。但是,對於下崗的人們來說,應該是盡量避免幹風險大的事情,而應該將為數不多的一點資金投於風險小,規模也較小的事業中去,先賺小錢,再賺大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滾動發展,等資金雄厚了,再幹大事業,冒風險,賺大錢。

在曆史上,有不少企業家開始搞的都是很不起眼的小本買賣,然而很快因此而發財。下麵這個故事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

1928年,有一對叫麥克唐納(有人譯成麥當勞)的年輕兄弟,在美國東海岸西部的加利福尼亞,開了一個小電影院,同時兼營一個小食店,專賣漢堡包。說來也怪,漢堡包的生意比電影院的生意好得多,這種每15美分1個的漢堡包,看起來不起眼,可年營業額竟高達25萬美元,於是麥克唐納兄弟便幹脆專營漢堡包,並成立了麥克唐納公司。

1954年,一家規模很小的製造機器和紙杯的小規模公司老板克羅齊認準了經營漢堡包有發展前途,買下了麥克唐納公司的一個銷售店。以後,他又買下了麥克唐納兄弟的漢堡包和薯條兩種食品的專利。1961年又買下了麥克唐納兄弟公司在美國的全部店鋪,到1972年,麥克唐納快餐店發展到2500家,1982年,麥克唐納快餐店發展到12000多家分店,克羅齊擁有的資產達3.2億美元,建立起了世界上有名的快餐王國,這大概是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其實,不必非要舉國外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改革開放這20幾年裏從不起眼的小事幹起,逐漸滾動,逐漸積累而富甲一方的人也是有的。

前幾年在提出農村工業化的“溫州模式”的同時,在江蘇北部的宿遷縣(現為宿遷市)出現了經濟學家稱謂的“耿車模式”。其實在相鄰縣市的農民們看來,什麼“耿車模式”,他們倒沒有注意,他們注意的是宿遷縣不少村子因為處理垃圾而變成了萬元村或者億元村,湧現了一批“破爛王”。與周圍的泗洪縣、漣水縣等縣市村村隊隊蓋起釀造廠不同,宿遷縣的眼光卻盯住了城裏人看來不僅沒用,而且是生活中的麻煩的垃圾。他們從城裏運回垃圾,先進行分類、分揀處理,有些直接賣給廢品收購部門如銅材、廢紙、酒瓶、其他玻璃瓶等,有些則進行再生處理,如廢塑料,可樂瓶等,重新回爐做成各種新瓶子和新塑料薄膜,賣給各種用戶。這樣,很多農民在短時間內因從事垃圾處理而富了起來。當資金積累達到了一定規模後,有的農民不再從事垃圾分揀,而是通過到公開市場上去購買垃圾廢料來解決原料問題,專門從事廢舊物資的再生處理。有的農民專門去城市收購垃圾,在宿遷組織人力進行垃圾分揀,形成了一個垃圾分揀工廠。於是在蘇北宿遷,圍繞垃圾處理,形成了一個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大產業,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這個縣也因此名噪江蘇以至全國。誰能說中國的農民不聰明?

2.刻苦耐勞,從無到有

中華民族是一個刻苦耐勞的民族。依靠苦幹加巧幹,從無到有的白手起家者,不計其數。沒有本錢要想發財,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而其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去努力拚搏,去創造,去積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滾動,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成為富豪。

在今天,我國經濟迅速騰飛,為沒有本錢的人創造了許多發大財的機會。但不管怎麼說,最基本的辦法還是應當提倡。

新加坡大偉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許鎮國先生無本興家的故事,或許對我們有些啟發和教益。

許鎮國的家庭出身並不貧困,也不會受到饑寒的壓迫。但他對家庭的過分溺愛相當反感,認為這樣下去,隻能成為紈絝子弟,將來一無所成。因此,為了改變自己的養尊處優的地位,許鎮國執意要離家出洋,去經受一番磨練,幹出一番無本創業的驚人事跡來。

說做就馬上行動。許鎮國向他二姐借了100塊銀元,踏上了遠涉新加坡之路。到新加坡時,除去路上盤纏及各種花銷,隻剩下5元錢了,他按照離家前聯係好的地址,找到了經營商店的親戚陳永章,在他的店裏當勤雜工,晚上就睡在帆布床上。每月的薪金,是12新元。

幾個月之後,許鎮國省吃儉用,有了一點小積蓄,他漸漸感覺到,在店裏當雜工賺得太少,要完成創業積累太慢了,便改行到船上去打工。當時,陸地上的工作報酬相當低,即使是資曆很深的店裏老掌櫃,也隻有每月30來新元。而在船上工作,一個船工的收入都可以賺到100多新元。

許鎮國清楚地了解了這些,便毅然放棄店裏的勤雜工作,到船上來幫忙了。這次改行,奠定了他事業的發展方向。

1941年,許鎮國真是好事多磨。首先是婚姻問題。一波三折之後,他終於與來自印尼的南洋女中學生卓一春結婚了。之後,由於日軍進攻新加坡,他便乘船攜妻逃離,去了印尼。

來到印尼之後,許鎮國和嶽父一道合夥租了帆船,從事海上販運生意。他先從印尼運輸幹糧到新加坡銷售,之後,再從新加坡販運些日用品回印尼零售。每次往返,許鎮國都親自押運。有一次,他的帆船被日軍盯上了,被日軍炮火襲擊,滿船的貨物連同帆船一起沉入了海底。幸好許鎮國水性好,逃得快,才免於一死。後來許鎮國每提到這次曆險,都有些後怕。但是,為了養家糊口,還得繼續硬著頭皮幹下去。

許鎮國一麵做販運生意,一麵關心時局變化,在日軍宣布投降的前幾個月,許鎮國便預感到了。因此,他毅然用積蓄的一點資產,全部購買橡膠、煙土等印尼土產品,囤積起來,等待時機。日軍投降,新加坡光複之後,許鎮國便把全部土產悉數運往新加坡,一並賣給同盟軍采購部,從中賺了不少錢。這樣,他終於有了不少的本錢,便在新加坡安紮下來,著手創業。開始時,他便從自己最熟悉的土產入手,與人合夥組織了振業公司,專門經營土產品。

許鎮國經營土產一段時間後,發現另一行業更有可為,便於1957年退出了振業公司,同時與張先中、許天福等人組織了經緯有限公司,經營中國的冷藏食品生意,他從中國購入食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由於當時經營冷藏食品的公司在新加坡隻此一家,許鎮國因此賺了不少錢。

1967年,航運界形勢大好,許鎮國又與張先中等人創立了太平船務有限公司,許鎮國任董事會主席,與此同時,他又創辦了獨資大偉有限公司,發展冷藏食品業務。經營獨資公司有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受別人牽製。因此,獨資公司在開拓市場、發展業務方麵,有許多優勢。

1982年,許鎮國便退出了太平船務有限公司,一心一意去經營大偉公司的冷藏食品生意。大偉公司在許鎮國的率領下,業務已伸展到東南亞各國、美國、西歐和南美洲。公司每月冷藏食品的銷售量多達1000噸,共有牛、羊、雞、鴨、鵝等100多個品種。目前,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冷藏食品經營企業。

許鎮國這位冷藏食品業大王,當年離家涉洋,身無分文,白手起家,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依靠的是什麼呢?

許鎮國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說:“沒有什麼值得特別炫耀的,隻有一點可以肯定對每一個沒有本錢的人都適用,就是更刻苦耐勞。你沒有本錢,又不肯吃苦,錢從哪裏來呢?不刻苦耐勞,怎能取得成就呢?”

許鎮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確保貨源的品質,他常常不辭勞苦,四處奔波,親自到各國的畜牧場去實地考察,了解供應地的環境設備、衛生條件。

大偉集團是經營嘴巴生意的,許鎮國在經營手法上,特別講究貨色齊全,薄利多銷,他認為,冷藏食品行業競爭過於激烈,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隻有薄利多銷才能爭取到更多的顧客。即使有時候有些產品是虧掉老本,但為了穩住市場,蝕本生意也要做。隻要品種齊全,花樣繁多,顧客購買時省時省力又方便,就不愁沒利潤了。再說,生意做大了,有些小項目虧本也很正常。

許鎮國在從事冷藏食品業中,十分注意自己的商業信譽。他認為,做生意必須誠實待客,講求信譽。不誠實的欺瞞經營手法,或許能騙顧客一時,但終歸要露餡失敗的。隻有以誠相待,才能細水一樣長流不息。

許鎮國本身原先並不貧困,為了創業,他也嚐試了無本發財的辦法,並且取得了成功。而對於那些家境清貧,無依無靠的創業者來說,刻苦耐勞應當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古往今來,在中外聲名顯赫、富甲一方的許多大富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辛勤勞作而實現零的突破,進而實現從小到大的飛躍的。他們創業發家的傳奇般的經曆,歸結起來,集中到一點上,就是要吃得苦中苦。古話所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把這話放到發財空手道來研究,也是相當有借鑒意義的。許鎮國從零開始走向富豪的創業路,又再一次證實了這一點。許鎮國說,我永遠相信,刻苦耐勞是致勝的法寶,是致富的動力和源泉。誰會懷疑呢?記住吧:

第一就是要刻苦耐勞。

誰先做到了,誰就有了發大財的希望。

3.一冷一熱,大有文章

原北京醫科大學兩位畢業生90年代初分到了機關,一個月收入700元左右。一天到晚看看文件、報紙,幹一些瑣瑣碎碎、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兩位年輕人開始坐不住了。這樣混一輩子能幹成什麼事情?受了高等教育又有什麼用處?本單位許多中學畢業甚至小學畢業的人對付這樣的工作也綽綽有餘。再說,這樣下去,每月700元工資,吃飯勉強夠,以後結婚怎麼辦?於是兩個人決定一起辭職,主動“下崗”了。下崗後幹什麼?一沒經驗,二沒資金,三沒關係,如果幹大家都在幹的事情,很難與別人競爭。有一天這哥倆到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頑主》。在回家的路上,兩人一直沒有說話,突然,兩人幾乎是同時說:“咱們不能真的辦一個三T(替)公司嗎?”回到住處,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對這個想法進行了論證,認為我國城市第三產業不發達,有不少家務勞動需要社會專門機構提供服務。目前社會上有了搬家公司、室內裝潢公司等,但還有許多事情沒有人去做,成立一個專門為家庭提供服務的公司肯定有事情幹,有錢賺。於是,他們在鼓樓旁邊的一個小胡同內租了一間房,裝了一部電話,在北京的一家報紙上登了廣告,並在市內許多杆子上貼了告示。公司開張第一天,就接到十幾個電話,有幾個電話是退休幹部、退休工人打來的,說他們住5層樓6層樓,不和兒女住在一起,或沒有兒女,每個月換煤氣非常困難,求人幫助,周圍又沒有熟人,問他們是否可以提供幫助。他們馬上派人上門幫助解決,並在每月固定時間派人去,換一次煤氣罐收費10元。目前,這一項業務,每月可收入2000元左右。

又過了幾天,西郊海軍大院來了一個電話,說他們家安裝了一部抽油煙機,用了一年多,由於機內油垢積存太厚,目前已經轉不動,自己動手又不會幹,找人弄了一次,用洗衣粉、洗滌靈都洗不淨,問他們有無辦法。他們答應盡快解決,放下電話後,他們認為這種需求以後會很大,應做為重點發展,於是馬上與化工科研部門聯係,請他們研究專門洗抽油煙機的溶液,產品研製出來以後,由他們購買技術,組織生產。目前,他們一方麵提供清洗抽油煙機的服務,清洗一台收費20元,同時生產清洗劑,這兩項收入每月達十萬元,經過兩三年的發展,這個由兩個人創辦的家庭服務公司已擁有資產50萬元,《北京晚報》專門采寫了關於他們公司的通訊。

這個例子說明,抓住那些有市場需求,而目前又沒有多少人幹的“冷門”,可以馬到成功,風險小,盈利大,是剛下崗的朋友應選擇的行當。

與此相反,從事“熱門”行當也可以創業賺錢,不過這有一個前提,要在需求達到高峰之前,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的那個時期擠進去,需求高峰剛過,撈一把趕快抽身,不要陷在裏麵。這需要較高明的決策藝術。

北京有兩名工廠的業務員,手裏有3萬元錢家底,覺得呆在工廠沒勁,也辭職“主動下崗”了。1990年夏天剛開始,他們發現北京大街上有不少青年人T恤衫上印著各種各樣的俏皮話,如“別理我,煩著呢!”“出國,沒門!”、“練攤,沒本!”、“當官,沒路!”、“活著,沒勁!”、“你吃蘋果我吃皮”等等,即後來的“文化衫熱”。他們認為,雖然大街上不少人穿“文化衫”,也有不少人生產,但是以後一兩年內估計有更多的人要買、要穿,北京熱完,外地也要熱。於是他們以3萬元錢作抵押,要求一個印染廠按他們擬的詞句和樣式生產10萬件,一個夏天生產了4批,全部賣掉,一件賺兩元,他們一個夏天3萬元就成了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