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繪畫藝術的曆史發展脈絡與藝術流派
一、中國繪畫藝術的曆史發展脈絡與藝術流派
(一)中國原始、古代的繪畫藝術
1.原始繪畫藝術
繪畫起源於勞動。根據遠古石刻和稍後的陶繪,無論是魚紋、花葉紋還是奔馳的野鹿,跳躍的青蛙、飛翔的鳥雀,這些都是原始人類把勞動中的所見所聞用原始的方法刻繪下來的作品。
中國是世界古老的文明國家,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獨具魅力的藝術珍品。
遠在原始社會裏,我們的祖先已開始在生活中孕育了繪畫的胚胎。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中發現經過加工的鑽孔石珠、骨器、獸牙等遺物,那是距今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北京猿人的裝飾品,這些東西體現了一定程度裝飾意圖的美術活動。到了新石器時代,居住在豫西、晉南、關中一帶的原始人脫離了穴居生活,不僅發展了建築藝術,還發明了陶器,考石學家把以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稱為“仰韶文化”,彩陶正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形彩陶盆,生動地畫出了原始人的群舞場麵,反映了繪畫藝術的萌芽狀態。彩陶紋樣是我國原始社會繪畫藝術的集中表現。
2.夏、商、周時期的繪畫技術
夏、商、周(包括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製社會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時期,社會生產有了明確的分工,諸如玉、石、骨、木等器具的製作,紡織、製革、鑄銅等工藝的發展,都對美術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繪畫的發展。青銅器是商、周、春秋時期的銅鑄器具。青銅器不僅工藝精良,造型多樣,而且有各種精美生動的紋飾,如動物紋饕餮、夔、龍、蟠螭、虺、象、鶴、蟬等;自然紋飾、波浪等;幾何紋三角、方形、菱形等。後期還出現車馬、狩獵、樂舞、戰鬥等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紋飾,在美術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對我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我們今天通過長沙出土的兩幅帛畫:《龍鳳人物圖》和《禦龍圖》。可以看出,畫圖用墨線勾描,取立軸樣式,說明我國繪畫的傳統形式在那時就已基本確立了。
3.秦、漢、三國時代的繪畫藝術
秦漢三國時代,由於封建經濟不斷發展,促成了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潮,而繪畫藝術在此時期也有了迅速的發展。
秦王朝雖然時間短促,但造型藝術是相當昌盛的,如文獻記載的阿房宮建築,現代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及秦瓦當、畫像磚、壁畫殘塊等。
漢代崇尚厚葬,墓室內不僅有精美的壁飾圖案,而且有內容豐富的壁畫,真說得上“百態俱陳”,展現出漢代社會的生動圖景。近年來,在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幅帛畫,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的一幅帛畫,是漢代繪畫重要遺跡。
此外,漢代還有漆畫、石畫、磚畫等,它們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代繪畫的藝術水平。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
在這300多年的曆史時期中,國家處於分裂局麵,人民飽受戰爭的災難,然而繪畫卻得以飛躍發展,其原因是民族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佛教的興起導致佛教美術的興盛,士族的興起也對當時文化藝術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這個時期,除了人物畫十分發達,表現技法更為成熟以外,繪畫題材也擴大了,一些人物畫家也兼畫山水與花鳥。由於“玄學”思想的流行、山水抒情詩的影響,促進了山水畫的發育滋長。至南北朝時,出現了宗炳、王微寫的山水畫專論,闡述了山水畫的理法。
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繪畫,以石窟壁畫形式保留下來。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繪畫寶庫,它建於前秦,以後曆經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不斷修建,共開鑿洞窟1000多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美術寶庫。
5.隋唐時期的繪畫藝術
隋、唐是我國繪畫藝術全麵繁榮的時期。隋朝時著名的畫家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等都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起著承前啟後的橋梁作用。
唐代繪畫在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體裁上,人物畫登上了藝術的頂峰,山水畫得到迅速發展,花鳥畫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科。還出現一批善畫專門題材的畫家,如曹霸、韓幹的馬,戴嵩、韓的牛,薛稷的鶴,蕭悅的竹,都以其獨到之處稱譽於世。
6.宋、元時期的繪畫藝術
宋代繪畫是繼唐以後,在中國繪畫史上挺起的另一座高峰,而五代則是這個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準備階段。雖然這個階段隻有短短的50多年,卻為宋代山水、花鳥畫的大發展奠定基礎。五代山水畫出現荊浩、關同等著名畫家,他們以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奠基人而馳譽千秋。花鳥畫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風格,開創了後世花鳥畫的兩大流派。五代在繪畫史上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時期。宋代繪畫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以院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的繁榮,二是傾向於表現自我的文人畫的興起。
宋代中葉以後,畫壇出現了一股強調表現主觀意趣的重“理”輕“形”的藝術思潮,這就是畫史上所說的“文人畫”理論。宋代文人畫的標誌是水墨梅、竹成為獨立畫科,其代表人物是文同、蘇軾、楊無咎、趙孟堅、鄭思肖。
中國繪畫發展到元代,出現一個明顯的轉變: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少了,人物畫呈現衰落景象,而山水畫則有較大發展。元代畫家中有三分之一長於畫竹,李、管道、顧安、柯九思、楊維翰都是著名的畫竹專家;專寫墨梅的則以王冕、陳立善為一代冠冕;以墨花、墨禽著名的首推王淵。
7.明、清時代的繪畫藝術
明清兩代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繪畫上主要有兩個特點:一、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山水、花鳥畫繼續在畫壇上占統治地位。作品大多內容空洞,形式單調,而且創作思想上滋長著崇古保守,因循摹仿的傾向。明清兩代畫家眾多,流派紛雜。明代較大的流派有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以董其昌為首的華亭派,其他還有江夏派、武林派、江陵派等十多個派別。清代則有婁東、虞山、新安、金陵、江西、鎮江等派別。派係之風興起,固然表現畫家風格的多樣化,但也形成門戶偏見而至相互貶斥,有礙繪畫的發展。
明清繪畫還有一個突出成就,就是以木板畫為主的民間繪畫在蓬勃發展。一些著名畫家參加了版畫創作,如唐寅為《西廂記》插圖,仇英為《列女傳》插圖。至於陳洪緩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和《西廂記》插圖、《離騷》插圖,改琦的《紅樓夢圖詠》,都被公認為藝苑奇葩。
(二)中國近代的繪畫藝術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激化了中國社會的種種矛盾,近百年來的中國社會是在激烈動蕩與艱苦鬥爭中前進的。新舊社會思潮反映在近代中國畫壇上,則呈現矛盾紛繁、流派眾多的局麵。近代繪畫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五大體係,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派、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派,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革新派。
滬派以任伯年、吳昌碩為代表。京派基本上沿襲清代正統派的畫學思想,標榜“四王”,強調繼承古法,較著名的畫家有金城、肖謙中、姚茫父、湯滌、肖俊賢、賀履之等。
近代,是中國繪畫從衰落走向振興的過渡時期。各種畫學思想的激烈交鋒,各派藝術風格的爭奇鬥豔,在理論與技法上為中國畫的革新作了準備,這些是解放後中國畫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外國繪畫藝術的曆史發展
脈胳與藝術流派
(一)外國原始、古代的繪畫藝術
1.原始的繪畫藝術
原始時期,是人類繪畫藝術的萌芽期。最傑出的繪畫作品是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的壁畫。最突出的是法國拉斯科洞窟及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原始社會中後期人類活動開始成為繪畫的主要對象,以拉文特岩畫為代表,它以表現人物、動物的運動和速度作為特點,把運動中的人物表現成剪影效果,以拉長的四肢和誇張的動作強調動勢,但忽略細節刻畫。構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2.古代兩河流域的繪畫藝術
兩河流域是指縱貫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地區,古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條河之間的地區”)。這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表作為烏爾城出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板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麵。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麵、正身、側足為主,傾向於平麵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象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根據考古發掘,巴比倫城門牆上分布著橫向排列的黃色、褐色、黑色陶磚組成的動物,如牛、獅子以及長著蛇頭鹿身獸爪的神化動物。黃褐色的浮雕和藍色的背景構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王宮內牆同樣用彩色陶磚裝飾,並鑲嵌著植物圖形和獅子圖案。
3.古埃及的繪畫藝術
古埃及從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統一以後,大致經曆了三個時期,即古王國(前3000~前2300)、中王國(前2150~前1700)、新王國(前1071~前332)三個統一時期。其繪畫作品主要就是壁畫。
古王國時期的墓室壁畫為數不多,其代表作《群雁圖》。
中王國時期的地方貴族陵墓中,壁畫逐漸流行。壁畫在程式上仍遵循古王國傳統,但表現風格顯得更加活潑、圓潤和優美。
新王國時期,壁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它主要用來裝飾宮殿、廟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畫。它的內容多表現主人生前奢侈豪華的生活以及仆人們從事耕牧勞動的場麵,具有明顯的世俗性。
4.古希臘的繪畫藝術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代希臘人在科學、哲學、文學、藝術上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時期主要的繪畫作品是瓶畫。陶瓶是希臘人主要的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瓶的重要生產中心。在古風時期,情節性瓶畫的類型就已確立,先後出現了三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風格、紅繪風格。
5.古羅馬的繪畫藝術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包括鑲嵌畫和壁畫。18世紀龐貝城被發掘出來,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畫,根據這些壁畫,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第一風格即用色彩塗繪建築細部;第二風格是直接在平麵牆上描繪建築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並穿插以情節性繪畫,《密祭》就屬於這一風格;第三風格強調牆的平麵性,並繪以精致的靜物;第四風格將透視效果與裝飾紋樣相結合,在繁瑣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著人物活動,具有華麗的色彩以及空間感和動感,又被稱為“龐貝的巴洛克”。
(二)歐洲中世紀的繪畫藝術
1.早期基督教繪畫藝術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秘密流傳於羅馬帝國的疆域。如羅馬的普裏斯拉地下墓窟,約建於公元3世紀,其聞名於世的是天頂壁畫《善良的牧人》。這是早期基督教藝術最常見的題材,在造型手法上還繼承著古典的傳統,形象準確而逼真。基督肩托羔羊站立,生氣勃勃,線條簡明流暢,使人聯想到古希臘瓶畫,四周的圖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
2.拜占庭帝國時期的繪畫藝術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都城,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的國都,史稱拜占庭帝國。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聖維他爾教室的鑲嵌畫具有代表性意義。教堂的主要祭壇上方是鑲嵌畫《榮耀基督》,兩邊是皇室參拜的行列,一邊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長了,但顯得非常肅穆、莊嚴。另一邊是《皇後提奧多拉和女官》,在構圖上略有變化,但也顯得寧靜端莊,在服飾上充分發揮了鑲嵌畫的長處,顯示出珠光寶器、織綿彩緞的華麗,也給畫麵增添了幾分夢幻似的神秘感。
3.加洛林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藝術
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曆經數十年戰爭,把西歐大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終於建立起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召集了一批文人學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藉,讓藝術家仿照古典樣式進行創作,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複興古典文化的潮流,曆史上稱為“加洛林文藝複興”。
由於加洛林王朝重視恢複古典文化,在宮廷羅織了文人學者整理古藉,著書立說,自然也促進了書藉插圖藝術的發展。《聖馬太》是“查理曼福音書”的插圖(約800—810年),在風格上力圖恢複古代的寫實手法,在構圖、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狀態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充分顯示出“宮廷派”繪畫所具有的寫實技巧。
(三)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藝術
1.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藝術
意大利文藝複興開端期在繪畫上的代表人物是奇馬布埃和杜喬。奇馬布埃的作品以壁畫為主,保存下來的不多,他的祭壇畫《聖母子》沿襲了拜占庭的傳統樣式,但又注入了溫馨的世俗情感。
這一時期的另一重要畫家是喬托,他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也是文藝複興藝術的偉大先軀之一。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繪畫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複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喬托的主要作品是壁畫,喬托所創立的現實主義原則超越一般技法的範疇,而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念對文藝複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繼承和發展了喬托的藝術傳統的是馬薩喬。在美術史中經常提到他的兩幅名作是《出樂園》和《納稅錢》,這都是在1428年為佛羅倫薩卡爾米內教堂布蘭卡奇禮拜室而畫的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