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外影視代表作
一、外國經典名片
最早的經典名片當推1916年格裏菲斯編導的《黨同伐異》,其中的“最後一分鍾營救”成為後世導演反複使用的剪輯方式。1925年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則創造了“敖德薩階梯”這一引力蒙太奇傑作。
1925年出品的《淘金記》是喜劇大師卓別林編、導、主演的一部傑出影片。卓別林總是那麼善於製造笑料。淘金者吉姆與流浪漢查理無處覓食,隻好將皮鞋煮了吃,查理吮鞋釘如吮雞骨頭那麼仔細。餓得發昏的吉姆在幻覺中把查理當成一隻雞,險些將他殺死。卓別林注重通俗性但又拒絕媚俗。《淘金記》的結尾雖然是已成百萬富翁的查理與心愛的人終成眷屬,可情人喬治亞並不知他已成富翁。由於記者們要求查理穿上過去的舊衣衫照相,他擺姿勢時不慎掉進了三等艙,被查票員逼著買票,喬治亞趕緊為他買票,二人才得以成就良緣。《淘金記》是《每日影訊報》公布的當年美國10部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1926年俄羅斯導演普多夫金執導的《母親》係據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改編。片中在兒子欣喜若狂的麵部特寫與興衝衝歸家的母親的平行鏡頭間,插入了嬰兒無邪的笑靨,以及一潭潭小水窪,潺潺的小溪,水麵上閃爍的陽光,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如此富於獨創性地、視覺化地表現了“喜悅”。
1933年,由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片《瑞典女王》,因為嘉寶這個謎一般的女人而至今仍令人迷戀。影片的梗概是:克裏斯蒂娜女王很小時就繼承了王位,在繁瑣的禮節和宮廷鬥爭中長大。她在身著男裝出遊時得到西班牙來瑞典的特使唐·安東尼奧的幫助,誤以為他是個普通路人而賞了他一枚金幣。後來他倆在一家小客棧再度相見,由於客房已滿,二人被迫同室,女王暴露了少女身份,度過了初歡之夜。第二天在王宮二人再次見麵,傾心相愛,誓死不渝。安東尼奧不願身居宮廷,女王決心遜位。但安東尼奧為宮廷內的貴族謀殺。女王宣誓她將獨身死去,登上了駛往安東尼奧故鄉的大船。
女王的獨身宣言與嘉寶的孤獨一生相映出一種淒美的謎一般的色彩,給人們以永恒的歎惜與向往。嘉寶在片尾端坐船頭的那種美麗、高貴而絕對安靜、無動於衷的感情,成了一個不可重複的“零度表演”的例證。女王或者嘉寶,以她的孤寂的憂傷和受難的美征服了所有觀眾。
1941年美國奧遜·威爾遜執導和主演的《公民凱恩》是一部藝術上成功而商業上失敗的偉大影片。新聞界巨頭凱恩臨死前喃喃地說“玫瑰花蕾”,記者湯姆遜為了弄清“玫瑰花蕾”的含義也為了了解凱恩而費盡心機走訪了許多人,影片由此展開了凱恩的一生。記者終於一無所獲,觀眾卻從一把將要燒掉的雪橇上看到了這幾個字,那把雪撬是他童年歡樂的象征,但他失去了它,他被一個銀行家帶走並最後被造就成一個偉大的公民,然而盡管他享盡榮華富貴,仍不能挽回雪橇被剝奪的損失,不能找回童年的歡樂。這裏包含了一個普遍困擾人類的問題:人在不斷追尋、成長的同時也在不斷失落,人永恒的遺憾是時光一去不複返。這是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它需要理解,也隻有那些飽經滄桑、不再為虛幻的前景而熱血沸騰的人才能理解。
1961年法國阿侖·雷乃導演的《去年在馬利昂巴德》是新浪潮運動中出現的一部探索電影,編劇是著名新小說派代表作家羅布——格裏耶。這部影片的角色用X(男)、A(女)、M(男)表示,情節是X向A證明他們曾經相識,A起初不信,後來則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這時M出現,試圖挽留A,A卻走向X講的初識地點。這部片子認為現實的一切包括人名、地名都不重要,而執著地表現回憶、夢幻、遺忘、想象、潛意識,並且營造一種荒誕感來打破情節和主題的約束,也打破了傳統的時序,過去、現在隨意轉換,現實、想象隨意交錯。此片既被認為是“前所未有的最偉大影片”,也被斥為“故弄玄虛”。
1965年美國羅伯特·懷斯導演的《音樂之聲》是一部傑出的音樂片。它的情節本身有趣有險,前半段是瑪麗亞在特拉普男爵家以溫情贏得七個孩子及男爵的愛和信任,後半部是男爵全家借音樂會之機逃出納粹魔掌。另外作為一部音樂片,其中的許多曲子已成為深入民間傳唱不衰的經典樂曲,如《多咪》一曲,幾乎是英語國家兒童首選必學歌曲。
1968年法國、阿爾及利亞聯合出品,科斯塔·加夫拉斯導演的《Z》,以1963年轟動希臘的謀殺和平主義者、國會右派議員蘭布臘基斯事件為素材,矛頭直指希臘政府,因此影片在希臘遭禁映。憲兵隊將軍指使警察局長安排謀殺議員Z,一名年輕能幹的記者查清了真相,法官不顧上方壓力傳訊職位顯要的犯人。影片結尾采用拚補法,打出一幅幅新聞照片配以旁白,以事實表明政府的黑暗,邪惡仍在肆虐。此片開西方當代政治影片的先河。
1970年美國小弗蘭克林·夏夫拉導演、喬治·斯科特主演的《巴頓將軍》,是一部有爭議的影片。這是因為主人公巴頓將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巴頓將軍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非凡的戰爭魄力,但他太好戰,愛戰爭勝於生命,他用他的信念苛求士兵,就造成虐待士兵、草菅人命的錯誤,以此要求國家,就會損害全局利益和全體人民的願望。影片一開始,巴頓從巨大國旗的小小一角走來,顯示了導演的意圖:任何一位有才能的將軍,他與祖國相比是渺小的,他的事業隻有和國家利益乃至全世界和平結合起來才是偉大的。
1975年美國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的《飛越瘋人院》,是一個社會寓言。主人公麥克默菲被送進精神病院,他其實很正常,隻不過天性放誕。他與醫院秩序的代表——護士長拉布德屢屢作對,最後被切除了腦白質。他的朋友、印弟安人“酋長”則破窗而逃。該片反映了人與社會的衝突,社會對人構成強製,扼殺人的天性與正常要求,尤為可悲的是,許多人甘心接受這一切,那些較為健全的瘋子都是自願呆在醫院的,盡管麥克默菲的提議讓他們快活,但他們仍不敢越軌。隻有“酋長”,他本不是這一秩序中的人,所以他能為麥克默菲感召而逃出社會,回歸自然,回歸原始山野。護士長扼殺了一個健全的人,但她卻是站在正義的立場,為了維護秩序。當秩序本身已失去合理性時,建立、維護、甘心接受這種秩序的人都是可悲而可怕的。這部片子的深刻寓意使它獲得了五項奧斯卡大獎。
1979年美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即《巴頓將軍》的編劇)編導的《現代啟示錄》是一部著名的越戰題材片。美軍上尉威拉德奉命去尋找一個潛入柬埔寨境內的上校科茨。沿途威拉德經曆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後,他事實上已走過了科茨的所有曆程而變得和他一樣麻木冷酷、殘暴而瘋狂。他殺死了科茨,但他已變成另一個科茨。因為,科茨本身不是罪惡,而不過是罪惡的產物。這罪惡便是戰爭。
1979年聯邦德國、法國聯合出品,福爾克爾·施隆多夫導演的《鐵皮鼓》,也是以其象征意義而著名。主人公奧斯卡三歲時看見母親與她的表弟、他的生父私下調情,不能接受成人世界的虛偽醜惡,便跳樓摔斷了頸椎骨,從此停止生長。他三歲生日時得到一個鐵皮鼓,整天不離身,每當他敲著鼓發出尖叫時,玻璃就會粉碎。他以此抗議母親與生父的偷情,破壞養父舉辦的納粹集會。後來,他的母親染上不停吃魚的怪癖而死,生父也被納粹打死。他和養父同時占有女仆瑪麗婭,並使她有了一個小孩。他知道那是他的孩子,因為養父性無能。他參加一個侏儒馬戲團去慰問德軍,他的一個侏儒情婦被炸死。回家後養父被蘇軍打死,他挨了兒子一擊,又恢複了生長。這部影片寓意閃爍不定,大體包含兩層意義:一是成人世界的醜惡,包括偷情、種族偏見與戰爭;二是奧斯卡對成人世界的拒斥與抗議,並以他獨特的視角審視、批判成人社會。奧斯卡的畸形隻不過是荒誕、紊亂時代的一種副產品,他父母的婚姻,他母親的自虐、女仆的自虐與惡嗜(吃痰)、養父的狂熱好戰莫不是一種病態,當他母親、養父死去,戰爭結束,他也就開始向常態回歸。
國外的經典名片,還有約翰·福特導演的美國西部片《驛車》(1939)、日本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溝口健二導演的《西鶴一代女》(1952)、美國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導演的《後窗》、英國大衛·裏恩導演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意大利費德裏科·費裏尼導演的《八部半》、意大利安東尼奧尼導演的《紅色沙漠》(1964)、美國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的《出租汽車司機》(1976)、美國喬治·盧卡斯導演的《星球大戰》(1977)、美國邁克爾·西米諾導演的《獵鹿人》(1978)、意大利貝·貝爾托盧奇編導的《月亮》(1979)、英國卡萊爾·賴茲導演的《法國中尉的女人》(1981)、日本今村昌平編導的《山節考》(1983)、出日昌伸導演的《天國的車站》(1984)、西德維姆·文德斯導演的《得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美國西德尼·波拉克導演的《走出非洲》(1985)、巴西埃克托爾·巴文科導演的《蜘蛛女之吻》、美國奧立弗·斯通導演的《野戰排》(1986)、意法合拍、朱塞佩·托爾納托雷導演的《天堂電影院》及最近的《沉默的羔羊》、《本能》、《鋼琴課》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外國影星,如嘉寶、褒曼、阿蘭·德隆、史泰龍、讓·保羅一貝爾蒙多、奧黛麗·赫本、費雯麗、英格麗、馬龍·白蘭度、羅密·施奈德等等早已深入中國觀眾之心。
二、國產片、港台片與合拍片
我國早期的優秀影片有阮玲玉主演的《神女》(1934),趙丹、周璿主演的《馬路天使》(1937),白楊、陶金、舒繡文主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等等。《神女》寫一個妓女為了孩子所受的苦難,將母性的表現置於一個非人的女人身上,顯示出母愛的博大,它超越一切苦難,超越身份、地位乃至品性。而富有母性的受難者,則尤為讓人同情和感動。《神女》是中國無聲電影的傑出代表作,無聲電影時代最優秀的女演員阮玲玉在此片中的表演今天看來仍是那麼完美無暇。
《馬路天使》是著名電影藝術家袁牧之編導的重要作品。長盛不衰的明星趙丹在此顯示出他爐火純青的表演技藝,“金嗓子”周璿的《四季歌》和《天涯歌》不僅給影片錦上添花,而且幾十年來一直傳唱不衰。
《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編導是蔡楚生、鄭君裏。該片以“九一八事變”至抗戰勝利這一段曆史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女主人公素芬是一個溫柔賢淑、美麗善良的女工,夜校教師張忠良拒絕交際花王麗珍的求愛而與素芬結合。抗戰爆發,忠良去支援前線,被俘後作為勞工,好不容易逃出,到了重慶,走投無路,隻好去投奔王麗珍,逐漸沉迷於上層社會燈紅酒綠的生活,為王麗珍所勾引。素芬在公公被日本人逼死後與婆婆、孩子在上海苦苦熬著盼著。抗戰勝利後張忠良回到上海,住在王麗珍表姐何文豔家並與之通奸。素芬正巧到何家來當女傭,在一次宴會上素芬與忠良相遇,王麗珍、何文豔怒不可遏,素芬悲不勝悲。張忠良不敢表態,素芬絕望地投河自殺。這部片子的片名取自南唐亡國之君李煜的一句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它是融家仇與國恨為一體的,以家庭的悲劇來展示當時整個時代的曆史的悲劇。張忠良作為負心郎,並不完全是一個被譴責的對象,他是一個有誌氣、有德行、有深情的人,但是他在時代的大環境下不能自主。素芬的悲劇便遠遠高出秦香蓮的悲劇意義而成為對整個悲劇時代的控訴。
解放後、“文革”前的《林家鋪子》(1959)、《農奴》、《早春二月》(1963)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林家鋪子》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夏衍編劇,謝添主演。這部片子將一個精明而又無奈、善良而又狡詐、溫情而又凶狠的小老板的複雜心態、矛盾行為渲染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動亂社會、經濟崩潰時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主題。在政治掛帥的年代能塑造這麼一個既被剝削、壓迫又欺壓人民的中間階層形象,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夏衍、謝添這些大藝術家不能為。《農奴》係黃宗江編劇,反映西藏解放前農奴的悲慘命運和解放軍入藏後農奴的反抗、翻身。這是產生於西藏平叛後的一部政治影片,表明平叛和民主改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