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散文欣賞

第一節 散文鑒賞及其理論概述

任何體裁鑒賞的內容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其鑒賞對象的製約和影響。散文鑒賞亦是如此。由於散文體例的多樣性,致使散文鑒賞的內容也十分複雜,如按表現手段分,散文可以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它們各有獨特的規律,因而麵對它們的賞析就會形成不同的方法和內容。抒情類的散文偏重於情感的分析,敘事類的散文側重於人物、事件的分析,致於議論散文則把重點放在議論內容和邏輯方式的研究上。對小品文、雜文、隨感、回憶錄、報告文學等樣式的評論,也必然要照顧到它們各自的特殊規律。總之,由於散文體裁的形式多樣,手法技巧紛繁,給散文鑒賞帶來了內容和方法上的複雜性和多樣化。象散文思想感情的分析、意境、詩美、哲理的分析及構思、結構、情節、議論、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也吸收了或包容了詩歌、小說研究的方法。因此,散文評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評論各種體裁能力的綜合表現。一個優秀的散文鑒賞者必須具有對詩的領悟力、理論的知解力,對文學現象的解剖力,這樣他才能有能力遊刃有餘地駕馭散文這種體裁。

散文鑒賞由於涉及廣泛,內容繁雜,一般沒有什麼固定格局和程式。散文鑒賞也服從一般的文學鑒賞規律,但卻須從散文的體裁特點出發,下麵僅就一般鑒賞中經常碰到或要處理的基本問題作些概括性的說明和解釋。

一、散文的主題及把握

散文的主題一般沒有小說、戲劇那般大,但它是滲透於散文整體中的思想靈魂。主題是否深刻,顯示著一篇散文的思想價值和作者的思想水平,它是衡量散文藝術品位的圭臬。對散文主題思想的分析評價是散文鑒賞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一個優秀的散文鑒賞者,必須能準確地認識把握散文的主題,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對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判斷其得失、探究其根源、研究它的表現形態,從而影響和引導讀者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分析和評價散文的主題,首先要注意不同樣式的特點。抒情散文的主題往往是一種情感,而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則常常是一種思想、一種觀點。從風格而言,議論散文偏重於說理分析,因此旗幟要鮮明、觀點要明確突出,不能含糊隱晦,而抒情類的則要求適合傳統的審美習慣,它講求含蓄、耐人尋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樣,不同的散文樣式對主題的內容和形態便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對於欣賞者而言,隻有根據各自的標準才能切合各種散文的特點,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因此,要想成功地分析一篇散文的主題,就必須對散文的諸體例有充分了解。隻有透徹地把握住各種散文樣式的優勢和特長,了解了各種樣式在主題表現上的獨特之處,評論家才能進而深入準確地認識和分析各種主題的性質和形態,才能細致而敏銳地發現各種散文主體表現上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例如周作人、林語堂的一些散文多為抒發性靈的作品,表現的是趣味和生活的哲理,文化味較濃。而魯迅的散文則偏重於表現人世間的真情,因而他們所采用的散文體例也有所側重,隻有這樣,對各自散文的分析才能顯得切合實際。

另外,散文主題的分析評價,還要注意考察作品的精神境界。中國古代許多散文家和鑒賞家都十分注意這一點。唐代的韓愈就說:“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就是強調作者的思想和精神必須充實而深厚。他所謂“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也強調作者充沛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氣勢對文章的作用,因此,把握了文章的精神境界,也就從根本上掌握了作品的精髓和靈魂。

二、作者及其環境研究

散文往往是作家心靈的文字。這就使作者及其環境研究顯得很重要,盡管作家對自身經曆和環境會取不同的藝術態度,但這種外圍研究還是必不可少的。散文的精神境界體現在許多方麵,諸如作品中的人生觀念和是非觀念;情緒的內涵和格調、意境的開闊程度以及立意的深遠程度都與作家及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分析作家生平經曆、創作情況的文學批評方法也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方法是從創作主體的側麵,通過對作家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生活、創作以及思想觀念、社會理解等內容的研究來尋找產生作品的原因,發現其創作規律,從而正確地分析和評價各種文學現象,這種批評方法也稱為傳記批評。

散文鑒賞注重作家外圍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文學是作家創造的,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表現,是通過創作主體的釀造加工完成的。文學和社會、人生的相互作用的複雜關係以及文學創造的內在規律都和作家這個主體有密切關係,都可以從對他的研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和說明。別林斯基曾說:“從藝術家和社會的關係上麵去考察,研究藝術家的生活及性格等等也常常有助於理解他的創作。”這就要求我們盡可能詳盡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經曆,小至趣聞軼事,大到社會政治觀點都應盡可能地獲得第一手材料。這是散文欣賞批評的基礎,也是文學作品鑒賞的基礎。否則,如果僅僅停留於對作家生平一般了解,就很容易流於片麵和誤解。有關作家的社會經曆和思想變化的曆史資料提供了作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發展軌跡,展示著他的精神風貌和性格色彩,是我們從社會曆史角度研究創作規律、把握作品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作家及環境的研究還要收集作家的創作自白和文學見解,這方麵的材料表明了作家的藝術追求、藝術理想,還提供了作家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的習慣和特點,成為了解和研究作家創作道路和具體作品的重要內容。例如我們不了解魯迅的思想狀況就很難解讀《野草》。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及環境的外圍研究並不是萬能的。有些作家的創作談,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有時作家的話不能夠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特點和情況,他對自己的某些真實情況也會出現隱飾。對這些材料,我們要善於甄別,不可盲從。對待作家的趣聞軼事和細微的生活細節也是如此。這些材料往往以小見大,從一個側麵,一個角度反映出作家的愛好、趣味和審美理想,我們決不可視為談笑的資料輕易放過。但也必須材料是有根據的事實,不可道聽途說,聽信傳聞。

這種研究還要特別注意研究作家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曆史狀況。要站在曆史發展的高度,看清作家的時代主流和方向,看清作家所受到的思想和藝術影響的性質,看清作家所隸屬的社會團體乃至家庭親朋的思想狀況和藝術觀點。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在社會曆史的背景下,抓住作家的社會藝術觀點的本質內容,正確地評價他思想和藝術的進步性和消極性。從而科學地解釋和分析作家的人生道路和創作道路。總之,要在把握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把握作家人生藝術的發展規律。

作家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對生平研究分析來找到作家生平和創作的內在聯係,希望從作家主體的角度解釋散文創作的一係列問題。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生平和作品相互印證和類比,而是要在把握作家生平和作品關聯點的基礎上,考慮到許多間接的中介因素。如果沒有這方麵的研究,我們的欣賞便會孤立地就作品論作品,眼光如豆,視野狹隘,對作品分析和評價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是無法保證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辯證地看待這種分析,既要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又要注意它的有限範圍,不把它視為萬能的鑰匙,也不能視之如草芥。我們隻是借此多層次、多側麵、力求全麵把握散文複雜的現象。

三、散文構思及鑒賞

散文重構思。巧妙的構思是散文成功的因素之一。散文的構思集中地體現了一個作家的風格。一個作家即使有新鮮獨到的思想和材料,如果構思不巧妙,二者就很難融合為一個藝術整體,也難以形成動人的藝術魅力。散文的構思就象建築的藍圖,散文的材料豐富紛繁、形式也千姿百態,要想“形散神不散”,其構思的作用也就十分重要了。藝術構思是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是藝術家對生活原料進行改造、製作的一種複雜精神勞動。藝術構思的任務是生活素材的藝術形象化。形象化就涉及到藝術的內容與形式諸方麵的因素,怎樣理出一條中心線索?如何安排組織材料?從什麼角度展開?怎樣使材料典型化?這一切都與構思有關。構思得越巧妙就越能形成散文獨特的效果和風格,顯示出作家的匠心來。

一般從內容而言,散文的構思分析應該從散文的主題表現入手。作者從什麼角度運用什麼方式來突出主題;以什麼線索和結構來組織安排材料使主題貫穿全文是散文的核心問題。主題思想是作品的靈魂,它決定著題材的處理以及創作的其他方麵。構思的優劣高下常常也體現在這一點上。散文構思的成功,藝術形象典型化的程度愈高、愈完美、愈有普遍意義,作品的價值也就愈高。成功的構思一般體現在它的角度必然新穎獨特,能夠充分地展示主題,它的線索和方法必然別開生麵,生動有力。如果角度陳舊,方法運用不當,線索不夠明確、材料組織不妥,那麼散文的主題就難以藝術形象化,其構思也就應該否定。因此鑒賞散文,還得從作家的藝術構思說起,抓住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楊朔的散文《雪浪花》,內容豐富、畫麵繁多,有浪花和大海的描繪,也有現實和往昔的敘述,還有人物的行動、作者的感想,但是作者選準了一個襯比的角度,我們抓住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作家所要表達的主題了。角度是藝術分析家的“眼睛”,讀者通過它,才能看到散文詩意的內涵;有了這雙“眼睛”,我們便能從形似散亂的材料之中抓住行文的脈胳。它是謀篇布局的焦點,抓住了它,作者那種放射性的新奇構思就得到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散文的“眼”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伏爾加河纖夫背上的纖繩,也可以是《荔枝蜜》中的一隻小蜜蜂,還可以是父親的背影,甚至是一種色彩,一種聲音。欣賞者隻要抓住它,分析其中的奧妙和匠心,就能看到不同散文構思的特點和價值。

從散文文體的角度來說,散文藝術構思也便呈現出諸種不同的格調。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其構思也常常以情緒的變化發展為中心,議論散文則在立論方麵顯示構思的巧妙精當,敘事散文又在敘事寫人、狀物寫景上追求構思的新穎別致。藝術構思是一種艱巨的甚至是痛苦的探索,它需要有藝術的靈感,更需要藝術的耐心。曆代的散文家為後世提供了許多精妙的構思,它是寶貴的經驗材料,而且他們從事藝術構思的技巧和方法也會給散文創作及鑒賞以深刻的啟迪。我們從閱讀過的不同散文體例中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從體裁特點來看構思特點在構思分析中是非常必要的。

四、藝術感受及散文鑒賞

散文欣賞的主要部分還在於欣賞者的藝術感受。欣賞者對作品的把握,各有其不同的特點。有的人偏長於直接的把握,敏銳地、準確地發現美的作品和作品美的質地,他們是鑒賞家型的。鑒賞家在優秀的文學作品、優美的藝術形象、精妙的辭句麵前激動不已。這種發現和感受就是對作品最形象的評論。有的人偏長於精細的推理,細致地耐心地把一件作品解剖開來,有條理有係統地分析、綜合、推導、論證,指出作品的構成成分、構成方式。他們是分析家型的。在散文的鑒賞中在表現自己的感受時佐以藝術分析,才更符合藝術完整美的要求。

其實,每一個普通讀者,閱讀到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時,都會獲得充分的審美享受,產生強烈的審美激情。這享受和激情的因素本身就來自於讀者的藝術感受。當他想將這種願望傳達給別人時,他就得通過諸種文學手段把這種感受和願望表達出來,提升到鑒賞的層麵。因為藝術感受盡管最真實,但畢竟隻是初級層麵的,是一種審美愉悅的衝動。而鑒賞則能使自己的感受具體化、條理化,它是對好與不好、美與不美的超越。對藝術作品的閱讀和感受過程,常使鑒賞本身帶有敘事性。鑒賞者麵對讀者娓娓而談,顯得親切、且能充分表達自己對人物和生活內容的感情,因此也更能打動人。

用藝術感受的描述來把握散文作品,描述自己對作品的體驗和認識過程,等於以欣賞者自己為坐標,向別人展示作家作品發生的社會心理效應特別是審美心理效應的情況。每個人的藝術感受力不同,因此從作品中來的答案並不一樣,但這種感受式的鑒賞的意義並不在於給別人以一個什麼樣的答案,而在於審慎地、深思熟慮地有根據有分量地揭示部分內涵。他表明自己的觀點,沒有保留和隱瞞;沒有絲毫的遮遮隱隱,說出自己要說的真心話,因此它不是耳提麵授式的,它是一種平等的意見交換,毫無強加他人的味道,它的主要特點便是通過讀者的反應來折射作品的品格。它要求讀者、欣賞者對作品很細致、很深入地揣摩,把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剔出來,它是鑒賞者與作家心心相印的刹那靈感,是在紛紜萬象中發現美的歡喜,是在惶惑迷茫之後的領悟。簡單一瞥,僅見皮毛,隻有深入進去,才能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五、文學觀念與散文鑒賞

散文鑒賞是文學評論的一部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發現新觀念,並向社會、讀者提出這些觀念。方法隻是為觀念服務的,是發現新觀念,論證和表述新觀念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研究散文目的不在散文研究的方法,而在於促成散文觀念的建設與發展。方法與觀念相互依存 ,方法就是在構成文藝思想觀念的整體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為確立和論證文學觀念服務。同時,方法的形成又要受到主體文學觀念的支配和製約,散文鑒賞的方法亦是如此。

方法是可以分為幾個層級的。有的屬技巧範圍,有的本身就有很強的觀念性,如結構主義的方法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文學觀念。同樣文學觀念也有關於文學的本質特征的,也有關於一些具體問題的。在關於文學的根本性質方麵,各個學派的觀念的對立比較明顯,相應地方法也互相對立。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觀念與方法的一致。散文鑒賞的方法要由欣賞者來掌握運用。欣賞者用什麼方法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觀念,如果欣賞者不在探索和確立正確而新穎的觀點上下功夫,而隻是熱衷於變換方法,那是不會取得多少實質性的成績的。優秀的文學評論家,本身就是文學觀念的積極生產者,對於具體文學現象,他們總是從理論高度觀察與概括,因此,能把握對象的規律。多數欣賞者是用已有的文學觀念分析作家作品;總之,“觀念第一位,觀念高於方法”。其次,方法也有獨立性。並不是說隻要掌握了某種文學觀念,就自然而然地會掌握相應的文學研究方法。也不能說,在一種觀念指導下,隻能有一種方法從事欣賞。八十年代的方法熱為讀者及研究者提供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最好的明證。現成地簡單地搬用西方的各種文學評論方法和文學研究方法,而不考慮哲學上、美學上基本立足點不同,勢必事倍功半。那些表現強烈的後現代色彩的方法是很難被中國讀者全盤接受的。此外,由於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都很容易使方法與觀念剝離。因此,在上述的分析之中,我們麵對方法和觀念進行思考時,就應該注意吸收某種方法的時候,不是連帶地把它倡導的錯誤觀點也吸收進來。由於各民族文學各具特色,散文樣式的多樣性,具體文學現象的千差萬別,吸收既有的欣賞方法需要有吸納的工夫。一個出色的鑒賞家不隻在文學觀念的探索上表現出探索精神,而且也必然在方法上表現出創造性。恩格斯曾尖銳地嘲笑過官方黑格爾哲學,指出他們從老師的辯證法中學會的隻是搬弄簡單的技巧,拿來到處運用,常常笨拙得可笑。在這些人看來,黑格爾的全部遺產不過是可以用來套住任何論題的刻板公式,不過是可以用來在缺乏思想和實證知識的時候及時搪塞一下的詞彙語錄。馬克思則相反,他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倒過來,找到其合理內核,拋棄其唯心的因素。這應該是我們在借鑒西方現代的各種文學評論方法時應取的態度。

六、散文的形式分析與評價

散文的形式包括許多內容,象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運用、謀篇布局、表現技巧等等都屬於形式創造問題。一篇散文在形式上的成功創造,有的體現為各種形式要素的綜合,有的則在某一方麵匠心獨運、別出心裁。這就要求鑒賞者對各種形式要素要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必須掌握一些基本規律。另外,由於散文創作較少約束和限製,作者在形式上的創造更顯自由。他可以借助詩歌創作的手段,創造散文的意境美,構成散文的內質。也可以運用舞台藝術或戲劇藝術的手段,增加矛盾對抗的強度;甚至可以集種種體裁的手段於一身,翻出新意,總之,在形式上散文創作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這樣,對於評論來說也需具有開放眼光。評論家、欣賞者不可墨守成規,拘謹呆板,要以創造的態度去對待各種形式的創造,要去努力適應、理解各樣的形式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散文形式的分析評價,是一種創造性的評論活動,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創造發現是評論成功的首要條件。

散文形式的分析評價,首先得從散文的形式說起。從這一點來說,西方的形式主義研究方法對我們拓展散文的形式分析會有很大的幫助。皮亞傑的的結構三要素曾作為一種外在批評給文學評論帶來過十分強烈的影響。他的結構主義方法有一整套自覺的完整體係,具有豐富的內容,他的轉換發展的結構觀是很富有啟發性的,而且,我國評論界也曾對此投以熱烈的關注。

散文的形式分析還要注重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研究。從形式角度看,形式的根在於內容,它愈是和內容融為一體,就愈具有充實的內涵,愈富有生命力。任何散文的形式創造實質上就是尋找恰當的貼切的內容表現外貌。因此,形式和內容融合的程度如何,也就標誌著藝術形式的價值如何,作者的藝術水平如何。一切優秀的散文作品,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總是和內容血肉相依的,形式的色調、風貌簡直就是思想感情的外射,兩者相互充實、相互映照、不可分離。因此,散文評論家應該明確,無論散文形式上如何花樣翻新,如果它無法傳達內容或者不能夠與內容水乳交融,那麼它的價值就不高,就不值得肯定。

再次,從散文形神關係出發,評論家對散文的形式分析可以逐步深入。從風格上看,由於各個散文家處理“形神”關係的角度、方法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從各種不同的風格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藝術美的追求。不僅風格,其實色調、語言、技巧、結構等等都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色調是散文寫景狀物的基調,有的散文家常用熱烈奔放的色彩,總把景色、事物寫得很火熱、活潑,富有詩意美;有的散文家則喜歡淡雅,散文樸素清秀;也有的散文濃抹重彩,重堆砌和纖巧。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色調的處理實際上是思想情調的外觀,而且不同的藝術價值也可以得到正確的解釋和說明。從這個角度出發,散文的語言元素、技巧特征都可以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七、讀者的文化素養與散文的鑒賞

散文作為藝術思維的產品,它既涉及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客觀內容,涉及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又要涉及作品的藝術形式。因此,它對讀者的文化素養是有一定要求的。它要求讀者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曆和思想水平,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藝術感受力,正確的藝術觀以及多方麵的知識。

生活經曆對於任何形式作品的欣賞都有很大作用。它是人生閱曆的積累和總和,“行萬裏路讀萬本書”,這既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基礎,也是讀者參與藝術活動的基礎。一切藝術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如果沒有長期經營與日積月累的豐富的生存感受,離開了時代環境、社會生活和個人的經曆等客觀現實基礎,即使藝術家想象能力再強,也不能憑空創造出藝術作品來,讀者亦是如此,缺乏生活的積累,就很難理解藝術作品形象的內容。也很難具備較好的藝術感受力。

所謂藝術感受力是人們為了了解某一事物,對該事物獲得感覺印象進而把握其本質的能力。人的審美感覺屬於精神感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具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能欣賞散文藝術的起碼條件。文學的欣賞離不開審美感覺,對於散文作品缺乏審美感覺怎麼能領會散文的藝術世界呢?一個讀者所應擁有的藝術感受力,首先應該是語言感受力,即對作為文學家塑造形象的手段和材料的語言的感受能力。讀者要領會文學作品語言的音樂性以及回環往複帶來的語言形式美,要能夠迅速及時準確地理解詞句的意義,尤其要善於體會作家所賦予詞語的特殊韻味和色彩。對於語言形式美的獲得,要通過藝術感受力,而且還要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來捕捉那“無窮的經驗”,掌握善讀的藝術,善於在自己的頭腦中把語言轉換成文學形象,還原為那“無窮的經驗”。中國古代人曾主張在文學欣賞中不要弄得太清楚,即不是一一對應式地死扣字麵上的意義,力求體會作者為文之心,充分注意文學作品語言的間接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從不確定、模糊性達到清晰逼真。藝術感受力是多種感覺的綜合,語言感受力隻是其中的一種成分。每一個讀者藝術感受力的利鈍強弱不同,其組成成分和各種成分的結合方式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別。同讀一篇作品,各人所取的角度和側重點不一樣,有的凝神於意象的把握,有的關心著音韻的推敲,有的偏重於主旨的探求,因此,所得也就不一樣。一個讀者,在長期欣賞文學的實踐中,穩定地保持自己感受的側重點和特點,這就形成了藝術趣味。所謂藝術趣味,是對於文學作品的審美選擇的趨向和從藝術美中獲得審美享受的能力,是對於藝術美的愛好與領悟。對文學作品的評價、判斷是否得當,首先要看他的藝術趣味是否健康,藝術趣味是感受力的體現,是藝術判斷力的基礎。

然而,無論讀者的藝術趣味是多麼廣泛、豐富,他對不同風格的散文作品還會有喜有惡,這就是該讀者不可能抹去藝術趣味中的個人偏見。“一個真正名符其實的批評家,就隻該是一個無偏向、無私見的分析者”。這就要讀者有吸納百家的胸懷。其實,趣味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養成的,人的藝術趣味、藝術感受力既有個人的獨特性,又有社會性、曆史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以及不同階層和職業的人,其所處的文化環境、藝術環境各有其獨特性,這就使他們從小受到不同的熏陶。文學作品給人們提供審美對象時,也在對人進行審美的訓練,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藝術感受力。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趣味,同社會向他提供的審美對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它凝結了人類曆史、民族曆史和他本人曆史的諸種因素。

另外,讀者的藝術直覺也是其素質的一種體現。藝術感受力在實際運用中往往以直覺出現。讀者在接受作品的時候,不假思索地就能作出反應,而且這種反應還可能顯現驚人的準確性和深刻性。這種直覺是十分可貴的,它是欣賞者遵循人類認識規律的一種自覺,但讀者不能隻停留在直覺的層麵,文學藝術的欣賞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讀者還要有正確的藝術觀以及多方麵的知識。

藝術感受力以及生活閱曆是文學欣賞需要直接運用的能力,除了這個方麵外,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也是需要的。社會生活的範圍無限寬闊,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其內容也無限廣泛,它可以古今中外、各行各業都納入自己的範圍之內。同一個作家也不僅僅隻寫一種題材,其中必有一些作品所描寫的生活現象是讀者經曆過的。如果隻依靠自己直接的生活經驗來評論作品,他的趣味也隻是狹窄的,作家所寫的尚且不一定都親曆,更不必說讀者,這就是說在人的精神和實際生活中,間接經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讀者隻有在不斷獲取間接知識中,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的態勢。隻有這樣,讀者在散文欣賞中才會遊刃有餘。

當然,理論有時候是蒼白的,但有時理論並不蒼白。散文是心靈的文字,它相對於其他體裁而言也許更注重真實。當人們還不想丟掉真實的時候,也許他還是需要有那麼一把生鏽的鑰匙去理解深沉的曆史以及真實的人類的靈魂的。這也是文學藝術之所以頑強活下來的原因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會逐步找到解讀散文真正的金鑰匙的,到那時候,也該是有一部專門為散文創作、鑒賞作指導的理論專著的時候,它將是熱愛文學、熱愛文學殿堂中散文那一角的讀者的共同的期待。

第二節 現代散文諸種體例

當代著名女作家鐵凝曾為散文這一文體作出過自己獨特的見解:散文本不是人生道路上的“趕集”,散文是對心靈和精神的終生磨礪;世界上所有的散文本是因了人類尚存的相互惦念之情而生,人類的生存需要相互的惦念,即使最高尚的文學也離不開最平凡的人類情感的滋潤。這番話盡管是著眼於散文的內涵而言,卻也道出了散文的“神”性。對散文尤其是現代散文有一種眾所周知的說法,“形散神不散”,這“形散”二字,多是從散文的形式外貌而言的。指散文比起其他文學體裁,較少拘束和限製,舒展自如、活潑開放、放縱散漫。它取材廣泛,天南海北,社會自然無所不容;行文上可以是片段情節、點滴感想、個別場景,它不必象小說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必象詩歌那般押韻和講求節奏,它無禁區、無規定,運筆隨心。散文的這些特征一方麵顯示了它的開放性,給各種風格的作家都鋪展了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麵也為散文要求“散而不亂”提出了要求。如何放得自如,撒得充分,使作品搖曳生姿是頗費心神的。由於沒有什麼定規和法則,不同的作品在“散”上的形式,便更明顯地表現出不同的才能風格和價值。中國現代散文的諸種類型如小品、隨筆、雜文、報告文學盡管八仙過海,但總的說來,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尋的,本節將對散文的這幾種體例作一番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