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學之美(1)(1 / 3)

第一節 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與文學的產生

一、人天生就有愛美之心嗎

在了解什麼是文學之前,還是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審美意識。因為在我們看來,文學是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凡是藝術總是要給人們帶來美感的。

審美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如果我們給審美意識下個定義,那它就應該是人類在欣賞美、創造美的活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觀念,是客觀存在的各種審美對象(也就是那些可以讓人們進行審美欣賞的東西)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我們通常把它叫做美感,它包括審美活動的各個方麵和各種表現形態,其中審美感受構成了審美意識的核心。

審美意識並不神秘,我們不是經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和“人天生就是愛美的”嗎?這些話聽起來有一定的道理。“愛美”一是指喜歡美的事物,也指願意讓自己美起來。從我們每個人講,人人都是愛美的;從人類的整體講,早在原始時代,人們就開始了藝術活動。但如果“人天生就有愛美之心”這句話用來說從人類原始社會誕生一開始人們就懂得了審美,就顯得不那麼準確了。因為那個時候,雖然有了我們今天看起來可以稱得上藝術品的東西,如用石器、骨器等做的裝飾品,但那時這些東西有著和今天完全不同的用途,許多東西都帶有一定的實用目的,反映了當時社會內部的一些關係,是那個時代生活所必需的。原始人的自我意識還是比較弱的,審美注意力與對其它目的的追求混雜在一起,許多東西在他們看來究竟是有實際的效用還是其中包含有美的因素,往往搞得不十分清楚,而且有些實用價值甚至還是虛幻的,如佩帶某些飾物是為了避邪或是為了宗教用途。那時,正在向嚴酷的大自然爭取生存權利的原始人尚無暇顧及審美,我們今天稱做美的原始藝術在當時是為了生產需要,主要是為了獲取實用效益,並不單純為了審美。《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了中國遠古時代的一個舞蹈:“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樣的舞蹈中模仿了農作物的長勢和禽獸的舉動,表明在當時人們的主觀目的裏是為了感應和調動“天”、“帝”、“地”,祈求在狩獵、收獲等實際生產中得到幫助。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需要,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有低級的需要也有高級的需要。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就在於人能夠自覺主動地通過勞動生產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在與客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步產生出比生存需要更高級的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享受是在實際物質需要被滿足而且產生生理快感後,對心理快感的進一步需求。發展與人追求自身各方麵(尤其是精神方麵)的完善相聯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們決定了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健康的精神需要更多地表現了人的社會性,常常成為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審美需要這種高級的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發展的必然結果,成為人的需要係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要求一種直接呈現於人們感官的認知活動即審美欣賞,是一種純粹的心理需要。

審美意識是用來滿足審美需要的,但它不是與天俱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萌發的,它的產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人們的心理隨勞動實踐而發展。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的創造力得到了實現,人們也逐漸學會了在自己創造的對象中欣賞到自己的創造力,從而產生了創造的喜悅,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審美性,人們也開始以美的規律創造世界。這個時候,勞動過程和結果成為人類表現和認識自己的本質力量並從中獲得精神愉悅的對象,審美的特點就顯得相對獨立了。當人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可以獲取這種需要,看到一些東西不是先立即想到它們的實際用途,而是把它們當作觀賞的對象,感到的是心理上的愉快,獲得的是審美感受時,我們才能說人類的審美意識由此產生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僅社會生活在進步,而且人自身也在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增加了更多的社會性內容,不斷與生理快感相脫離,審美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獨立和發展。

二、文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人們對文學藝術起源的探討是由來已久的。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一問題提出了這樣那樣的解釋,都試圖從某一方麵揭開這一古老的奧秘。其中有四種說法影響最大,這就是(1)模仿說:認為藝術是模仿自然和社會生活,而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2)情感表現說:認為感情的表達是文學藝術發生的動力,人具有表現自己感情的本能;(3)遊戲說:認為美感和藝術產生於人過剩精力的渲泄,由感覺的衝動激發形式的衝動並結合成為遊戲衝動,於是超出實用範圍,成為一種享樂;(4)巫術說:認為原始藝術活動實際上是原始宗教的表現,人們為了借這虛幻的形式以期獲取實際利益,不惜花費精力使之臻於完美,慢慢地宗教因素退去,從而成為獨立的審美活動。

這幾種文學藝術起源說從不同的方麵探討了文學藝術起源的條件和原因,形成了考察的多維結構係統,但由於認識論基礎上的問題,還各自存在著局限性。模仿說揭示出自然是藝術最初的對象,還包含著對人由動物發展而來的心理機能的認識,但此說不能涵蓋原始社會藝術起源的全部情況,因為構成藝術形象的主要因素並非是簡單的自然形象加上人工創造,而是兩種因素在相遇時產生的新質。情感說進一步闡述了文藝形象的發生是人類一項特殊性質的文化成果,是大腦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發展的產物,不僅與人的心理能力有關,也隨審美需求而發展,但促使藝術發展的動因遠不止是情感的表達,其它如藝術發生過程中的形式因素也不能忽視。遊戲說所涉及的演化過程說明遊戲已有了初步鑒賞功能成分,但藝術的產生應該是建立在內在心理同外在世界的適應與調整的基礎上,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偏重於從生理特征去探討。巫術說說明人把超自然的力量歸因於自身,反之把超人性的力量歸結於自然,由此來促使藝術思維方式的產生,實用意識可以過渡到審美意識,但此說仍未認清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實踐,把藝術產生的動因和中介相混同了。

馬克思主義關於“藝術起源於勞動”的學說,才科學地論證了文學藝術起源和人類物質生產勞動的必然的聯係,深刻闡述了文學藝術產生的第一動力和最終根源,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學藝術活動發生的基礎。生產勞動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物質的實用對象,而且為人們提供了審美對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最先作為實用的物質對象中逐漸分化出了專門供人們欣賞的獨立審美對象,這就是藝術。藝術的出現適應了人們越來越豐富的審美需要,它是人類實踐尤其是勞動的結果。

生產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自身,也創造了從事文學藝術活動的生理條件,如發達的手、腦和感覺器官等。不僅文學藝術創作的物質前提是由勞動創造的,而且原始文學藝術的內容、形式及其產生過程,都與生產勞動存在著必然聯係。《淮南子·道應訓》中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魯迅在以後進一步證實道:“我想,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有節奏的聲響、呼喊與意義結合在一起,可以看成是最早的詩歌形式。當然這不過是一種“前文學”的雛形,說明了文學藝術的產生起源於人們的生產勞動,而隻有結合上審美意識,才能真正使文學藝術有了質的意義。作為真正的文學活動,創作者的思維和語言都要擺脫原始狀態,用以自由地反映生活、抒發感情,而不必再和生產勞動發生直接聯係。直到人們再聽到“杭育杭育”等這樣富有節奏性的音響,想到的卻不再是生產勞動,而是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精神的愉悅,我們就可以說,作為藝術的文學由此開始萌芽了,並為以後更成熟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必要的條件。通過這個曆史階段,人類積累了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積累了按照人類的各種不同需要改造自然的能力,積累了人類的審美意識,積累了人類的審美感受能力和表達這種審美感受的手段和技巧。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分工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它對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之後,文學藝術創作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精神生產部門,更多地擺脫了物質實用功利性,更集中地體現出人的審美意識,更加觀念化。在此基礎上有了專門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他們擺脫了物質生產勞動,一心一意地去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有更優越的條件去發展自己的藝術思維,掌握更豐富的創作手段和技巧,使藝術形式由單一發展到多樣,由粗糙轉變為精細,創作出更多符合人們日益發展的審美需要的藝術品來專門供人們去欣賞。而且在曆史繼承的基礎上,藝術家們的創作總的來說一代更比一代有發展。文學作為藝術的一個部門從原始藝術整體中分離出來後,表現內容越來越廣博,形式越來越精美,種類越來越豐富,因此文學也越來越具有審美功效。這樣,經過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文學也演進成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文學。

第二節文學的基本屬性

——審美性

一、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

文學在最高層次的社會本質上屬於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客觀現實在作家頭腦中能動反映的產物。產生於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文學現象,一開始就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學自身的發展,文學擺脫了對生產勞動的直接依賴,擴大了對社會生活的反映範圍。我們可以說,一切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就具體作品而言,可以看出:

(1)直接抒發內心感情的作品和直接描繪生活景象的作品,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隻不過在具體的表現方式上,後者是在作者對生活體驗後,再把自己的體驗還原為生活的具體麵貌加以表現;而前者並不需要再還原為生活的具體麵貌,而直接表現內心體驗到的感情,雖然常常看不見對精神以外現實的描繪,卻也正是反映了現實。

(2)描寫自然物的作品反映社會生活,是從藝術形象所滲透的思想感情、所寄寓的理想願望中體現出來。隻要不脫離具體的社會生活環境和作家的社會地位、思想、立場等條件,就能了解到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片靜寂寥廓的景象。冷峻的千山萬徑間獨顯出來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在仕途失意後企圖超脫俗世紛擾、保持人格獨立的精神寫照,顯示出落拓不羈、遺世獨立的情趣。

(3)神話、童話及其他充滿幻想作品中的想象和虛構,也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其中所描寫的矛盾鬥爭,仍是現實生活中矛盾鬥爭的反映,不過通過作家的幻想,對實際生活作了極大的誇張和變形。魯迅就曾說過:“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

(4)現代派文學作品常常失去傳統文學的基本特征,難以準確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些方麵,但作為文學現象來說,也是在一定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發生的,從中可以看出某些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如法國的超現實主義文學極度突出人的內在意識和心靈感受及夢幻,強調下意識書寫,使詞與詞、句與句的組合銜接達到純粹偶然和隨意,創造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效果和無法說清的意義,實際上它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傳統價值觀念的信仰危機,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就成了作家針對虛無主義的說教和大眾愚妄的樂觀主義所開的“救世良方”。

所以我們認為是人類客觀的社會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材料,作家應該無條件地首先向生活學習,把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依據和範本。另一方麵,文學創作也要繼承傳統,閱讀前人的作品,學習前人的創作經驗,以提高自己認識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有時還要借鑒前人表現過的題材和內容。但這是為了表現今天的生活,這種再創作也要從現實生活出發,不僅要了解和研究當時當地的生活,還必須借助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立足於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去處理舊的題材。前人作品中表現的內容也是從前人所處的社會生活中得來的,“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出來的東西。”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58頁。毛澤東的結論十分精辟,他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論文藝》。

文學反映社會生活並非消極的摹寫和簡單的複製,而是積極能動的創造,有取舍有加工。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能動反映的產物,是反映主體與被反映的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表現和再現的統一。作家反映社會生活時,總是將其審美理想、美學觀點、對生活的看法、對人生的理解以及思想情操、意誌感情等滲透和熔鑄到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中去,把他對生活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審美的評價和對生活的反映聯結、統一在一起,對生活原料進行選擇、提煉,以至加工、改造,從而表現出自己的意願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