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美是怎樣產生的?(1 / 3)

第一章自然美是怎樣產生的?

人類的出現僅僅是幾百萬年以前的事情,而據現代自然科學證明,約在45—50億年以前地球就已經形成,早在18億年以前地球上已出現了生命,經過長期的選擇和進化,到距今約6千萬年的新生代第三紀,就基本上形成了與今天我們見到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係列大體差不多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係列了,例如日月星辰、雲霞雷電、雨雪風霜、高山荒原、江河湖海、樹木花草、飛禽走獸等。但是,由於那時沒有人,沒有審美主體,自然之間所具有的隻是一種物物關係,因而就無所謂美醜。

是不是有了人便有了自然美呢?不是的。在人類形成的初期,自然界雖然已經成了初民們實踐和認識的對象,但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中卻仍然不是審美對象,例如太陽,我們今天把它看作是生命活力的象征,覺得它是美的,但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卻不是美的,在《後羿射日》這則神話中,天上有十個太陽,“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於是後羿彎弓射日,將天上的太陽射下了九個。在《誇父逐日》這則神話中,太陽是誇父的追逐對象。在這些神話中,太陽不僅不是審美對象,有時反而是惡的象征。這說明原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太陽之美。再如火,最初對原始人來說是一種十分可怕的自然力神,閃電雷擊引起火災,火山爆發燃燒森林,自然界的野火威脅人的生命,破壞人的生存環境,這時的火絕不會成為原始人的欣賞對象。在我國東北鄂倫春族的傳說中,火就是十分恐怖的自然現象。

為什麼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初期還沒有自然美呢?首先,正如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製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象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象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由於人沒有從動物群中分離出來,與一般的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不會說話,也不會製造工具,生命力特別脆弱,大自然時刻都威脅著人的生命,因而在原始人看來,大自然是十分恐怖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與自然抗爭,以維持自己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對原始人來說,大自然不可能是美的。其次,當時原始人的生產力十分低下,基本是動物式的生產,人們像動物一樣以天然食物如植物的果實、嫩葉、根塊和軟體動物之類為生。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維持自身生存和種的繁衍,生理需要占居著壓倒一切的地位,審美活動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第三,當時的人們活動在狹窄的地域內,生活在不大的群體中,意識和語言還沒有形成,感覺和思維能力極低,缺乏抽象思維和審美感受,有的隻是類似動物式的前原始思維。這就是說,這時候的原始人,不僅缺乏審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缺乏審美的能力,他們還不可能從事需要抽象思維的審美活動。一句話,由於原始人自身發展的限製,自然美不可能在原始社會的早期產生。

那麼自然美到底是什麼時候才產生的呢?根據專家們的研究,自然美產生於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有了語言,能夠製造工具,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的時候。

勞動在自然美的產生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勞動既改造了自然,也使人自身的潛力發揮了出來,因而在勞動過程中,人也改造著自己的“自然本性”,發展著人的各種能力。恩格斯說:“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在腦髓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覺器官,也進一步發展起來了。正如語言的逐漸發展必然是和聽覺器官的相應完善化同時進行的一樣,腦髓的發展也完全是和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同時進行的。”(《自然辯證法》)這樣,勞動不僅使人脫離動物狀態,逐漸發展成為社會人,同時也使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也逐漸脫離動物的自然本性或本能狀態,成為具有社會性質的人的感官,而不斷完善發展起來。通過勞動,人們可以了解自然(包括形體、色彩、音響等),改造自然,同時也鍛煉了自身,完善了自身,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各種主觀能力和豐富、敏銳的感受,使人對事物的感知和反映與動物有了根本的區別。

原始人在勞動過程中由於慢慢地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學會了製造工具,當他們在製造工具的時候,就必然將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他們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通過工具來體現出來。隨著他們認識的加深,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就會不斷地改進他們的工具。以石器為例,從四、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到六、七萬年以前的西安半坡遺址,石器工具的製作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不定型、不規則的尖狀器、砍斫器,到逐漸定型、有規則的刀、斧、鏃(箭頭)、杵、犁,從造型粗糙到細致勻稱,從外表凹凸不平到光滑平整。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由於原始人在勞動過程中慢慢地發現了規則的、細致勻稱、光滑平整的石器要比不規則、粗糙、外表凹凸不平的石器用起來順手、好用、效率更高,於是,他們便將所有的石器都製成規則的、細致勻稱、光滑平整的。

規則、細致勻稱、光滑平整這些我們看起來是形式美的因素,在早期原始人看來,僅僅能使工具好用而已,還是用實用的眼光去看待它們的,並沒有覺得那就是美的。隻是到了後來,當原始人漸逐地發現所有具有規則、細致勻稱、光滑平整的工具,不管是人工製成的還是天然形成的,都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勞動產品,於是,他們便慢慢總結出美的概念,感覺到所有具有規則、細致勻稱、光滑平整的東西都是美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開始脫離實用,按照他們所發現的規則,細致勻稱、光滑平整的原則來裝飾自己的勞動工具了。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與自然之間絕對的對立狀態有了改變,原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了,自然也不像先前那樣令人恐怖了。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總結出了美的規律。在製造工具時,他們發現了規則、勻稱、光滑等形式美,於是首先他們便慢慢覺得自然界中那些用來製造勞動工具,具有規則、勻稱、光滑等形式特征的石頭、木頭、動物的骨頭、角等是美的了。在狩獵過程中,他們發現,凡是具有勻稱、光滑等特點的動物都是健康有力的,反之就是老弱病殘。這就更加加重了他們對勻稱、光滑等形式美的崇拜。到了後來,在狩獵時,原始人慢慢地覺得,能獵取那些健康有力的猛獸才是有本事的人,才能使人信服。狩獵者在獵取猛獸之後,常把猛獸的角或者骨頭之類的東西取下來給人看,證明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這些東西就成了裝飾品,經常佩戴在獵人的身上了。一旦佩戴在身上的這些動物的角、皮、骨頭等成了一個人能力、意誌的象征,原始人就不僅僅崇拜這些佩戴在身上的東西,而會擴大到對自然界中所有具有這些東西的動物的渴望。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人開始把獲得的野獸圈養起來,以供不時之需。他們在圈養動物時,就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觀察動物,在這些動物的身上,他們就更直接、更容易、更具體地發現,勻稱、光滑、規則等幾乎是所有健康動物的特點。不僅動物如此,植物也有這些特點。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勻稱、光滑、規則等特點終於使原始人取得了共識。於是自然美中的形體美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