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幾個菲律賓職業管弦樂手來嶺南大學演出,冼星海在台下觀摩。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聽音樂會,聽職業樂手的演奏。他震驚了,職業樂手們的技巧太高超了,是他想都沒有想過的。節目進行到最後,是嶺南大學管弦樂隊的演奏,其中有一個是他的獨奏。不料人們找不到他了,後來跑到後花園,才找到他——他失去了登台的勇氣。大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好說歹說才把他勸了回來。他上台隻吹了兩支進行曲,就默默下台了,在他心裏,觀眾的掌聲被認為是對他的嘲笑。那幾個菲律賓人倒很熱情,找到他,讚揚了他的演奏,也指出了他的缺點。以後一連幾天,他都天天夾著薩克斯往菲律賓人那裏跑,虛心地向人家求教。
逐漸地,他對自己學習音樂的環境不滿意了。在廣州,沒有職業音樂人才,教授也隻是業餘搞搞,星海就隻能停留在業餘的水平上。“不!我要成為職業音樂家!”他把這想法對母親說了。母親的心裏是多麼舍不得他啊,但是母親也知道:孩子的前程比什麼都重要。她含著眼淚為星海收拾好了行李,千叮嚀萬囑咐,送他北上去了北平。——那裏,有剛成立的中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從此星海踏上了音樂的征途。他先到北平,後又到上海學習音樂。當他不滿意國內音樂水平的時候,他去了法國,在巴黎拜名師學習。他依然是身無分文,完全靠在街頭打工維持生活,但是他堅持下來了。他由樂器演奏,逐漸變成一個作曲家。回國以後,正趕上抗日戰爭,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的抗戰樂曲。後來他到了延安,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黃河大合唱》,成為我國首屈一指的著名音樂家。
〔個案分析〕
洗星海的成才,是眾多因素的綜合結果,這些因素包括:個人堅強的意誌力,無私母愛的支持與鼓勵,苦難的生存與求學環境的激勵,以及審美情趣的閃爍等。洗星海所從事的音樂事業,本身以極度的藝術美的形式存在,它要求個體具有較高的審美素質,洗星海即具有這種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與表現力。洗星海對音樂本能的癡迷,自覺的追求,最終推動他走向成才之途。當然,並非人人都能夠或是都必須成為一個藝術家,但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審美素質的充分發掘、培養和利用,將會豐富人生,提高我們生命的質量,進而共同創造一個美的世界。
6.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少年李嘉誠的素質分析
〔個案介紹〕
1928年7月29日對“而立”之年的李雲經來說,是一個最值得紀念的喜慶日子。他妻子莊碧琴在麵線巷老宅西屋臨產,順利生下了一個男嬰。孩子身量並不大,哭聲卻響亮,濃黑的胎發,高闊的額、直碩的鼻梁像母親;而一對晶晶黑眼珠,閉起成弧線的嘴唇,頗帶剛毅之氣,顯然承傳於父親。父母為他取名阿誠,母親欣悅地叫他“大頭誠”。
這個孩子,後來成為香港華人愛國企業家,他就是以巨富資財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享譽世界的李嘉誠。
這個嬰孩當時成為李家掌上珠玉,在窄長的麵線巷,他隻是一“點”,一個小不點兒。然而此後的二三十年間,在另一片天地,他這個“點”不僅成“線”,成“麵”,而且以他的聰明才智、眼光氣魄,鏖戰商海,力克群雄,將事業發展成一個令舉世矚目的巨大立體,巍然屹立在“東方明珠”的港島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亞聖孟軻老夫子這段話,大概道出了天下有才有成者奮鬥成長的普遍規律。
李嘉誠三歲能背誦一些唐詩名句,不到五歲就被父親送到北門街海觀寺小學去讀書。留在記憶中的入學儀式,真是調動了人的全部器官:色聲味香形俱全。到學校拜禮拜師之前,媽媽特意為他做了三道菜,久遠的習俗頗講究豬肝炒芹菜,豆幹大蔥和燒鯪魚。三道菜各取一個吉祥諧音,便是勤(芹)、聰(蔥)、靈(鯪),有了這樣三種資質,讀書自然暢通日進,將來能掙個好前程。吃罷送行宴,嘉誠穿著新衣服,頭顱高昂,雙目炯炯,跟父親到學校,先向孔夫子神位焚香,供上“明糖”,然後行叩拜禮。禮畢又認老師,向老師深深三鞠躬。恭敬肅穆的氣氛裏,阿誠覺得自己一下子長高,成為一個“大人”了。
從學校回來,在家門口,父親撫著嘉誠的頭感歎著說:咱們門口這裏,從前有過一座高高的碑座,是插旗用的。你祖父曉帆先生考過清朝的秀才,你伯祖父旭升先生是個拔貢,這個等級每十二年才科考一次。讀書不單是光耀門庭的事,做一個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對國對家對自己,才算是有價值有光彩的人生。嘉誠自一懂事,對父親的循循善誘入耳浸心。久而久之,這番道理化為他的思維和意誌。
小學校很簡陋,嘉誠讀書卻刻苦用功。兩年多以後,他又跟父親到庵埠鎮宏安崇聖小學,父親在那裏任校長。夜裏他讀書入了境界,常常忘記時間,直到父親來催促,把燈吹滅,他才上床睡覺,嘴裏還念著要背誦的句子。考試時他經常名列前茅,數學十之八九是滿分,他很喜歡訓練思維的數學。
但是,他的讀書生涯不久就被鋪天蓋地的炸彈槍炮聲轟滅了。日本侵略者實行滅亡中國的法西斯計劃,侵吞東北三省,進犯華北,再直衝華中、嶺南。畫著血色標記的日軍飛機,向寧靜的韓江,向古城潮州投擲炸彈。敵寇到處燒殺掠擄,想以血腥恐怖逼迫中國人降服。城內的百姓紛紛逃亡。教師要疏散,書不能讀了。嘉誠忘不了那個撼動人心的“最後一課”,上課的是曆史老師,他眼含熱淚,忍住哽咽,盡量沉穩有力地說:
“我們潮州西邊的海上,崖山附近有個地方叫零丁洋。當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寫的《過零丁洋》,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詩句,千古傳響。同學們,而今咱們麵臨國破家亡的局勢,災難當頭,我們應當常想著嶽飛,想著文丞相。”
老師流了淚,孩子們義憤滿腔,有人嗚嗚地哭起來。老師振作精神,聲調宏亮地說:“同學們請切記,我們中國不會滅亡的。我們學過曆史,曆史上沒有一種黑暗罪惡能夠永遠或者長久地存在!”
上個世紀法國作家都德寫過《最後一課》,嘉誠銘記的這“最後一課”,比小說中教師在黑板上寫“法蘭西萬歲!”的結尾,更為激昂,更鼓舞人心。
回到家,見全家正在收拾東西,要逃難到鄉下去。後溝村是祖母的娘家,他們暫時擠住在向親戚借居的房子裏。這時候,嘉誠又有了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他們還不大懂事。雖然嘉誠也隻剛過十歲,他卻早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災難流離中,他主動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和小妹。後來在全家逃到鬆坑村時,傳來祖母在後溝去世的消息。父親連忙奔去安葬,在那裏跟叔叔見了麵。父親身上隻有一元錢,國破家亡,他萬分悲戚,憾恨對不起生育自己的老母親,兄弟倆抱頭痛哭。
有一天,黑夜沉沉,月隱星遁。平常愛思慮的嘉誠終於開口,向父親提出一個心裏琢磨了好久的問題:“爸,日本那麼小,中國這樣大,它怎麼敢,怎麼能欺負中國呢?”
父親望著兒子,長歎一聲說:“隻因為中國窮,中國弱。不單日本,中國受外國人欺淩搶掠,割地賠款,已經一百多年了。”
中國窮,中國弱!讓祖國富起來,強起來!這顆種子在嘉誠幼嫩的心田萌芽、長大,終於長成參天鬆柏,指引他一生堅韌不移為之奮鬥。
怎樣養活一家五口人,怎樣讓孩子上學受教育?壓在父親心頭的這個大問題,一天天漲大,一天天沉重。他終於下了決心,跟妻子莊碧琴商量:
“咱們的活路隻有一條:到香港去!”
促使李雲經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有一個隻有妻子知道的隱密原因。一位長輩在日本占領潮州後,接受偽任做了官。他再三遊說李雲經回城任事,養家活口自不成問題。雲經堅定地拒絕了。為了免去糾纏,他迅速打點,快快離開。一天夜間,夫婦倆帶著三個孩子,悄悄離開鬆坑村,踏上艱險重重的逃亡之路。
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漆黑的夜,凜冽的風,泥濘,荊棘,犬吠狼嗥;敵人的封鎖崗哨不時響起槍炮聲,跋涉十幾天,終於租到一隻小舢板,又在海浪中顛簸一天一夜,才踏上香港那塊陌生、動蕩的土地。
對於十二歲的李嘉誠來說,這一路叫他深切體驗到什麼叫精疲力竭,什麼叫心驚膽戰,什麼叫前進一步生,後退一步死,什麼叫堅韌和義無反顧。這些對他此後的生活,對他的命運以及事業成就,產生出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果不是走這一條路,李嘉誠完全可能是另一種境遇,做另一番拚搏。
在高樓林立、機器轟鳴、人群忙碌如蛟的香港,等待李嘉誠和他父母兄妹的,並不是飽暖、安定和殷實。1941年香港淪陷,日寇橫行,經濟蕭條,人心浮蕩。父親為了養家,拚力掙紮,終於身心超負荷,得了肺病,不得不住院治療。當時托親友援助,嘉誠被送到中學讀書。知道學習機會得來不易,他勤奮用功,僅用一年多時間便掌握了原來沒有基礎的英語。爸爸一病,嘉誠幼弱的肩膀擔起了雙重負擔。侍奉父親時,他極力控製自己,從不流露一絲哀傷頹唐的情緒。
父親終於不行了。彌留之際,他用枯瘦的手撫著兒子的肩膀,眼裏熱淚滾滾:“嘉誠,這個家今後就靠你了……”
“父親,你一點不用擔憂,我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十四歲少年的話落地有聲,字字千斤。
在李嘉誠生命旅程上,父親的逝世是他遇到的又一道險關。然而,剛毅、沉著、清醒,他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迎擊風浪的膽識,使他闖過險關,邁上了自我奮鬥、自強不息的新裏程。
嘉誠不得不離開學校,一麵打工一麵自修。他先在舅父的鍾表公司當學徒,做雜活。迅速利落地做好一應需幹的活後,他便留心觀察工人怎樣裝嵌鍾表,店員怎樣接待顧客,經理怎樣洽談商務。由於幹得出色,他被派到高升街鍾表店去當店員。這時,他能每日接觸消費人群,對商業社會的一切現象,他悉心觀察,學會思索,學會交往,也學會忍耐。兩年以後,他眼光更敏銳,處理更沉穩,被聘到五金製造廠和一家塑膠褲帶製造廠去當推銷員,浮進了商品流通之海,開始了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緊張而多彩的生涯。
推銷員,商海中的勇敢水手。在產銷相銜的關鍵環節上,他以精明的頭腦研究供需關係、消費心理和銷售網絡,鑽研其中的技術技巧,勤奮要強,劈風斬浪,成績卓著。“伯樂”們看中了他,先提升他為業務經理,二十歲時又被晉升為總經理。
日本投降,香港形勢大變,他想起了小學老師的話,堅信“天道酬善”。而自己已經奮鬥出的初步成績,使他堅信“地道酬勤”。父母在艱辛流離中持家節省的榜樣,更使他不疑“家道酬儉”。以後,他數年的交往處事,證明了父輩在給他取名字時寄托的期望,他永遠認定“人道酬誠”。1950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籌措的資金,獨立開辦起生產實體長江塑膠廠,開始了他一生艱苦而輝煌的創業。他要以行動求聲譽,在他揭起的大旗上大書一個“信”字,他堅持並且堅信“商道酬信”。
“五酬”,是李嘉誠生活與事業的宗旨,也是他獲得巨大成功的指南。
〔個案分析〕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許多成才的人都以堅韌不拔的性格驗證和昭示著這一真理,李嘉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艱辛的人生與創業之途中,李嘉誠剛毅、沉著、自我奮鬥、自強不息,堅信“五酬”,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性格,反映著一個人的生活、特點,同時也影響著他的生活方式和事業的成敗。性格,這個個性係統中的非智力因素,一次又一次地在個體成才之路上,顯示出其不容忽視的指南作用。所以,青少年一定要努力培養自己良好,性格品質,以適應目前學習和未來工作的需要。
7.龍馬精神海鶴姿——少年包玉剛的素質分析
〔個案介紹〕
港城寧波,這座東海海岸的重要商埠,港灣船舶如林;沿岸則鋪展著一片片錦繡般的稻田、水塘。湛清碧綠中有一座小村名鍾包村。村中有一戶祖輩經商、頗有積蓄的小康之家。本世紀初,這家的主人包兆龍,承繼父業,在漢口經營一家鞋帽店,每到年關才能回家團聚。
沉穩務實的包兆龍,娶當地望門之女陳賽琴為妻,夫妻琴瑟和諧,已經有個兒子名玉書。1918年農曆十月,陳氏夫人臨產,又生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屬馬,父親名兆龍,馬繼龍蹤,自是嘉慶之兆。給第二個男孩取個什麼名字呢?宗譜排序趕上一個“起”字,這個字本義就有奮發矗立的意味,那麼就進一步強調它,命名起然,字玉剛。“玉剛”,集潔、貞、堅、強等寓意。唐代詩人李郢有詩示:“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做父親的包兆龍自然不會料到,他這個馬年出生的兒子,數十年後以“龍馬精神”在商界創業,從海、陸、空奮翼起飛,形如大鵬,令全世界仰頭矚目,讚歎嘖嘖。
寧波早得開放風氣,多年間俊傑輩出,風氣熏染成習,百姓看重知識文化。起然七歲上了當地有名的中興小學。這座學校是清末資本家葉澄衷先生早年捐資興辦的,師資優良,設備齊全,校風嚴謹,教學紮實。起然念書很用功,教國文的丁伯榮老師喜愛他,常常稱讚,還細心幫助他修改作文,刊登在學生們辦的牆報《鍾聲》上。那時孫中山先生剛剛逝世,升國旗,背誦“總理遺囑”,起然對這些事又認真又熱心。教英文的支家英老師覺得包起然素質好,也常指導他,告訴他說:“起然,中國人要把事情做好,今後必多跟外國人打交道,你要領悟這一點,把英文的底子打好。”小時候在家塾裏隻讀《中庸》、《大學》等舊典,現在學校學了新功課,他才知道世界原來那麼大,有那麼多國家。中國有唐太宗,有康熙爺……外國有華盛頓,有拿破侖,還有科學家愛迪生……這時,老師帶他們大聲朗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起然稚嫩純淨的心間便幻出一幅幅壯闊、繽紛,有色有聲的圖景。他一心要當船長,望著無際的大海,他覺得自己正指揮著一艘大船,在萬頃波濤中揚帆遠航。
起然升到五年級時,中興小學要跟周圍的學校舉行聯合運動會。自然這是顯示學校成績和師生風貌的大好機會。學校看重這件事,特地撥出經費組建一支軍樂隊。全校選出品學兼優、體格強健的高年級學生做鼓手、號手,八名鼓手、十二名號手的名單公布在布告欄上,引來全校學生的羨慕。跟起然很要好的張惠耀,由於身材高,被選為大銅鼓手。可平時表現好、很受老師器重的起然卻榜上無名。少年時期的要強、自尊和榮譽感,烈如篝火,激如噴泉;那些日子,聽見校園裏到處傳響的鼓聲、號聲,起然心內如焚,坐臥不寧。“我什麼地方不如人呢?”他自我反省著、拷問著,卻終不得要領。他被折磨得忍不住,跑到老師屋子,哽咽著提出心裏的疑問。
老師一聽笑了,手撫著起然的肩膀,告訴他:“先公布鼓號手,因為那需要提早練習。你呢,你有另外更重要的差事,運動會那天,軍樂隊前頭要一名旗手,帶領全校同學入場,接受各界人士檢閱。你就是那旗手!”
運動會開幕那天,中興小學學生一律穿校服,步伐齊整,精神昂揚;隨著鼓號的節奏,引導隊伍的是一麵白紡綢製的鑲邊校旗,旗上繡著一個古銅色鍾鐸。而昂首挺胸、容光煥發的旗手,跨著有力的正步第一個入場,熱烈的鼓掌聲久久震響。這個十二歲的小旗手,正是包起然——包玉剛,此時此刻他強烈地體驗到了出人頭地做領頭人的特殊感受!
小學畢業時起然十三歲,正如幾輩寧波人那樣,他很想出外去闖生活。母親擔心孩子年歲小,風險大,她說:“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出門的苦楚可是說不完呢。”兒子說:“我上武漢,先去爹那裏,有什麼不放心的?”不久,起然父親來信了,同意兒子的打算。母親終於被說服了,她為兒子打點行裝,送他上船。起然先到上海,然後從那裏坐船溯長江而上,到達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