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習的藝術
學習的藝術
何傑是高中一年級的新生,入學三個月以後,他得知自己的學習成績處於班級中下水平,為了迎頭趕上,他在自己寢室床頭掛了一副對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並製訂了精密的學習計劃。他認為成人每天睡眠時間不需要8小時,隻要大腦稍事休息3~4小時就足夠了。他每天早晨4點起床,開始背英語單詞,然後跑步以刺激大腦,接下來練口語,然後上課去,午飯後再抓緊時間鞏固早晨記憶的單詞,晚上繼續學習直至深夜12點。但是,他隻堅持了一星期,就帶著熬紅的雙眼來到了心理谘詢室……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貫穿於人的一生。而對青年來說,學習更是第一位的任務,是活動的主要形式。
就學習本身而言,學習是現代人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學習能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因而,學習對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學什麼、學多少、怎麼學、在什麼環境下學等,需要青年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學習計劃能力,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與內容;需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自覺性、自主性及自製能力。否則,或是忙亂不堪、不得要領,或是浪費時間、所學甚少。
所以,我們必須研討學習策略,但在探究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分析認識以下幾種觀點:
1.“隻要有學習欲望就行”。
這種看法認為:隻要願意學、肯奮鬥就行,不存在方法之類的問題。
當然,不想學習,即使勉強坐在書桌前也不會見效。但有學習欲望並積極學習的人憑自己興趣隨意進行,往往也是效率極差的。我們應該根據有關學習的生理乃至心理學的研究所闡明的種種事實,努力探討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2.“學習成績好的人學習方法也好”。
這種看法就是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大概掌握著好的學習方法,其實這也是不科學的。各種研究結果和實際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限於未受過關於學習方法的專門指導,或自己沒有經常進行特殊訓練,無論學習成績好壞,一般都使用效率低的學習方法。隻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才能對學習起作用。
3.“學習時間越長越好”。
認為學習時間越長越好也是不對的。因為學習的效果與其說是學的數量,不如說是學的質量。關鍵問題是一天中什麼時間學、用什麼樣的方法學。
4.“隻要努力就行”。
人們往往相信這樣的說法,但事實上努力要與方法、信心、熱情等起合起來才行,單純的努力,效果並不理想。
然而,哪種學習方法好,什麼時間最適合自己學習,不能一概而論,“符合自己口味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時間”是要靠自己去尋找、去確定。但無論哪種學習方法,必須做到下麵幾點:
1.定時學習。
對於學習的規定時間,理想的是要選擇一天中大腦思索功能最好的時候。可是情況表明,這一點沒有被很好地遵守。
研究大腦生理功能的學者們認為:一天之中大腦功能最好的時候是剛睡醒以後的3~4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上午10~11點左右,是最好的學習規定時間,另外,也有在下午2~3點能夠再一次達到頂峰的說法。
不管怎麼樣,都可以這樣說:學校的上課時間就是最好的學習規定時間。所以,同學們課餘學習也應該以課堂學習為中心而進行預習和複習。但在學習時間定時的同時,一天當中還有很多其他活動,如睡覺、吃飯、其他活動等,也都要按其規定時間進行。
我國有句俗話:“一日之計在於晨。”外國也有句流傳較廣的諺語:“夜間是作家的天堂。”選擇什麼時間,完全是因人而異的。
2.科學用腦。
科學用腦的形式,常用的是製訂合理的作息製度。作息製度一要定向——主學什麼,兼學什麼;二要定量——學多少;三要定法——怎樣學;四要定時——學多久。
科學用腦,不僅要顧及社會活動規律,而且不同年齡的人也應該有所區別。青年正在長身體時期,應當養成正常用腦的好習慣,不適於長期的夜間用腦,在校學習的“貓頭鷹型”學生如因夜間大腦高度興奮而失眠,勢必影響身體健康和第二天的課堂學習,也影響同宿舍同學的休息,應該進行調整。如果是正在寫論文、研究階段的學生,適當延長用腦時間問題也不大。但必須指出,這種用腦活動應該是在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腦細胞興奮的狀態下進行的,如果體乏力盡,腦細胞出現保護性抑製了,還要用“刺股懸梁”的方法刺激腦神經,那非但效率不高,而且會有損於健康,不宜提倡。
合理安排學習和創造的用腦時間,是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隻有掌握了自己的大腦活動規律,才能在單位時間內作出較大的成果。如果在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時做事務性的工作,而在腦細胞處於抑製狀態時去記憶、去創新,實在是用腦藝術上的一種失策。
當然,一般規律或多數人的情況與個人實際不一定完全相符,每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設計,這樣,才能使學校學習生活既緊張、又愉快。
學習上如果進入順利進行狀態的話,就提高了效率。必須銘記在心的是: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
一、青年為何立誌
“成功”,一個多麼誘人的字眼。王明向往成功、期盼成功、追尋成功、力求成功。從“心想事成”、“順心遂願”到“事業有成”、“飛黃騰達”,王明心底最美好的祝福,都同指向成功、描繪成功密切相關。
同時,王明也知道,“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成功,他必須付出、必須行動。但現在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並且總擔心既使確定了目標,追求下去也不一定會成功,另外他還擔心自己的未來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王明該怎麼辦呢?
“誌向”,亦即“理想”,是個人對未來有可能實現的奮鬥目標的向往和追求。通俗地講,“誌向”就是一個目標,是人積極向往和追求的對象,它體現著個人的願望,並指向未來。作為心理學中人的“個性傾向性”的一個方麵,它也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動力之一。
青年是時代的支柱,社會未來的希望,隻有樹立宏偉誌向,才能推動學習,不斷完善自己。在樹立誌向時,從以下幾個方麵注意,會大有裨益。
第一,目標要明確。將精神比做一個自動裝置,一個自己不思考的計算機。認為它隻執行你所決定的事項,如果不給它明確的信息,就不能有明確的機能和行為。像“快樂”、“充實”、“健康”這樣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計算機是無法依從動作的。但是,如果你說每個月和好朋友聚談兩次、讀一本好書,每天鍛煉半小時、體重保持在55公斤的話,它立即會對這些明確的目標產生反應,立即開始“監視”與目標有關的反饋信號,並調整你相應的行動。
第二,目標要遠大,即“誌當存高遠”。斯大林說過:“隻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研究表明,誌向水平高的學生,即在學習活動之前對自己將要獲得的學習等第或成績的估計,對自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的程度的設想比較高者,必然追求高學習目標,因而能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機,成績也較好;高遠的誌向,更多地突破一己之私願,與社會要求相溝通,所以更容易得到承認獲得支持,其動力作用也就更強大。
第三,目標要集中,不可以過散。如果不能因地製宜、找準優勢發揮優勢,就可能徒勞無益、勞而無獲。有一位房產商人,他居然記不清自己手頭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築物的生意,接著增加到兩座,後來信用更大了,終於擴展到別的業務。他回憶道:“刺激得很,我在試驗自己的極限。”有一天,銀行來了通知,說他擴張過度,冒了太大風險,並停止給他信貸。這位奇才於是失敗了。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銀行,埋怨職員,埋怨經濟環境。最後他終於認識到:“我明白我沒有量力而行,欲速不達”於是他重定目標,再操他拿手的生意——發展地產,苦熬幾年,又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第四,目標要適中。心理學家阿特金遜根據人的表現劃分出兩種傾向:追求成功和恐懼失敗。不同傾向的人,對任務難度的定向不同。追求成功的人,往往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因為這其中機遇和挑戰並存,成功和失敗摻半,最能激勵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後者因為懼怕失敗,往往把目標定得很高,這樣便永遠有一個很好的借口——失敗並不是自己無能,而是目標太高了;或者他們就選擇很容易達成的任務——雖沒有挑戰,但穩妥。青年人在不了解實際情況的時候,常常把夢想頂在頭上,好高騖遠,一旦遭遇挫折又會妄自菲薄。所以,我們一方麵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方向,另一方麵最好也能及時問誌於良師諍友,減少自己審時度勢時的盲點。隻有知己知彼,將目標調整到適當高度,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