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試論學習中的逆反心理(2)(1 / 3)

一、逆反心理分析

1逆反心理的分類

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可分成兩類,即主動型逆反心理和被動型逆反心理:

①主動型逆反心理:個體對某些現象有片麵的看法,產生了有意識的對抗情緒,它帶有一定的目的,有較強的進攻性,也會在群體中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具有破壞性。

②被動型逆反心理:個體受到某件事的直接刺激而使意願受到抑製,或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而產生違背教育者意誌的心理狀態,它有一定的隨意性、盲目性和動搖性,它隻有受到刺激才會產生,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表現出來。

2逆反心理的表現

①學習方麵的表現:學習不是一種自覺的行動,變成家長、學校、老師逼著他學。“你越要我學,我偏不學”,學習態度不認真、作業不完成、考試作弊等。

②紀律方麵的表現:認為紀律是套在自己頭上的枷鎖,總想擺脫規章製度的約束,甚至明知故犯、起哄、製造惡作劇、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等。

③對教師教育幫助的表現:對老師的教育幫助持懷疑、反感和不接受的態度,對自己的錯誤不以為然,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強詞奪理,甚至跟教師無理頂撞。

④心理方麵的表現: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是否合乎我的心意來判斷事物、決定行動,狂妄自大、性情暴躁。你越說要辦的則堅決不辦,你越說不能辦的則非幹不可。

3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是阻礙青少年心身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危害性表現在:

①消極性。逆反心理嚴重的人外表往往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但其內心充滿自卑,對未來沒有信心,不思進取,自甘落後。

②對抗性。憑個人狹隘的人生體驗對現實作不公正的判斷,把善意的批評看成是對自己的刁難,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或消極抵抗、或針鋒相對,反其道而行之。

③破壞性。逆反心理破壞班風、學風的建設。個別同學的逆反行為能影響班上的其他同學,甚至形成一股勢力,幹擾各項正常的活動,使規章製度得不到落實、教學計劃難以實施。

二、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兩方麵,一是中學生特有的主觀內在因素,二是特定的客觀環境刺激。

1中學生的主觀內在因素

所謂中學生的主觀內在因素,就是指中學生的自我意識狀態。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之間,這個年齡階段恰好是青春發育期。在這個時期,中學生生理、智力、心理、行為等方麵發生了一係列突變,記記力、分析理解和判斷問題的能力迅速提高,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萌發了朦朧的性衝動。同時,中學生的學科門類增加了許多,在學科體係上,已接近於科學體係,知識範圍擴大了,興趣愛好更加廣泛和深入,社會活動麵更寬,並有了充分的交往自由,因此,他們都有如下可能引起逆反反應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強烈的自尊和獨立的心理追求;迅速發展的生理狀態和半成熟的心理水平所導致的煩燥和衝動的情緒;缺乏辯證的態度,對問題和現象習慣於作直線思考和回答的心理;好奇和探索的衝動;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較低的心理承受水平;過高的自我評價;純真美好的理想和幻想;狹小的心理相容度,等等。

2中學生經常遇到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的客觀環境刺激

(1)否定的態度。對他們的能力、成績、努力和要求作出消極或輕視的反應。例如,不能主動滿足他們的各種需要,不重視他們的合理意見,嘲弄他們某些純真的想法,輕率地否決他們的正當要求,不尊重他們的內心情感等等。(2)片麵的評價。教師在感情上容易傾向於優等生;家長則往往兩極化,在感覺上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才能,在方式上又容易為孩子的錯誤和缺點而責備過分,同時,評價者經常以中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依據。(3)單調的方式。中學生經常接受簡單、重複而沒有變化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例如:在家庭,父母數不清的嘮叨、訓導;在學校,千篇一律的授課方法,平淡的語調,僵化的表情,永遠是一個模式的課堂安排,沒有變化的生活節奏等等。(4)過度的強製。中學生在非自願情況下,正常的需求和正當的行為受到外來力量的過份幹預。例如,不許看電影電視,不許春遊,不許擴大課外閱讀,拆看信件,限製同學間交往,強迫順從家長和教師的安排,連考學校填誌願也加以幹預等等。(5)錯誤的教育方式,指不但不能收到預期教育效果反而給受教育者造成身心損害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例如,罰站、罰款、罰打掃場地教室、甚至體罰等。(6)不相容的心理衝突。許多家長和教師不去細心體察了解中學生的一言一行,同時又不向中學生敞開胸扉,讓他們了解自己,自然會加大與中學生心理距離,增加相互間在理解上的困難,造成認知結構上、思想感情上、道德觀念上、興趣愛好上的種種衝突。(7)特殊情境中的偶發刺激。例如:當眾被批評、有年齡相近的異性在場時被指責、在家長麵前被“告狀”,當眾被別人表示不信任或侮蔑,不適當的玩笑等等。

3中學生逆反心理特點

在上述兩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學生逆反心理有如下特點:(1)在時間上,逆反心理一般發生迅速,消失也迅速。(2)在強度上,一般都容易形成強烈的情緒高峰,衝擊力較強。(3)在方式上,直露而不偽裝掩飾,任性而很少有理智控製。(4)容易接受同伴的逆反情緒的感染。(5)發生頻率明顯地高於其他年齡階段。

三、中學生逆反心理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中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具有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兩方麵作用。

1消極作用

破壞相容理解的心理氣氛和心理平衡,隔斷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感情聯係,給思想教育增加障礙;加劇中學生的心理自我封閉,加深師生間、同學間的隔閡和矛盾;影響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損傷中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妨礙他們智力和才能的進一步發展。逆反心理的長期存在,容易形成錯誤的認識,減弱情緒自控能力,增加中學生反社會性情緒,導致偏頗人格的形成。

2積極作用

逆反心理可促進中學生社會知識的深化,成為中學生不斷成熟的階梯,是中學生接受社會同化的必然過程;能激發中學生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發展,增加思維的敏捷性,推動辯證思維的形成;可滿足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勇於探索奧秘勇於冒險的積極心理品質;磨煉他們的意誌增強中學生心理承受力,促進中學生從順從依賴走向獨立與創造;促進中學生感情的豐富和分化,建立抗爭和進取的意識。

四、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1對策準備

(1)正確的認識是對策的思想基礎。對策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上,以一定的思想認識指導對策的製定和施行。逆反心理並不是中學生心理世界不可捉摸的“魔星”,它是這樣產生的:當個體主觀因素不能吸收、容納客觀刺激而發生碰撞衝突時,為了維持心理平衡,保持原有的認知結構,滿足心理需要,減少心理損害,於是作出與正常狀況下相反的心理選擇,這種心理選擇在特定情境中經過主客觀交互振蕩強化後,形成具有一定傾向的逆反心理。由於中學生主客觀因素碰撞和衝突的機會較多,因而逆反心理的發生頻率也高。對中學生逆反心理常見的錯誤認識有:逆反心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應當避免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應當及時消除;產生逆反心理的學生有思想品質問題;采用強製手段能有效控製逆反心理等等。這些錯誤或片麵的認識的持有者,沒有認識到逆反心理在學生心理發展上的意義,沒有了解逆反心理產生的條件、原因和一般過程,僅僅表麵地從主觀感覺上去認識逆反心理,因而,不能對中學生逆反心理采取正確對策。

(2)觀察和分析是對策的必要手段。中學生逆反心理類型很多,起因則更複雜,也許一聲嗬斥、一個冷眼、一次隨便的說笑都能誘發逆反心理的產生。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共存,但二者不是均衡的,有的在最初階段表現出較多的積極作用,有的則在消極作用發生之後才明顯表現出積極作用的一麵,有的逆反心理以消極作用為主,有的逆反心理隻是從最後的教訓中發現一些積極意義的東西;這二者同時又是相互轉化的,在不同的處理過程中,在不同的個體對象那裏,逆反心理有各自不同的運動軌跡。因此,要想實施有效的對策,就必須經常不斷地觀察分析,掌握第一手情況,把握學生的脈搏,抓住可能形成的機會,為正確對策提供可靠依據。

(3)建立相容的師生感情是實現有效對策的基本條件。中學生逆反心理對策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相容的師生感情是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從事教育的人們知道,師生感情極大地影響教育活動的展開和成效。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活動則需要更多的感情參與,因為中學生在逆反心理影響下,對教育的接受性下降很多,情緒往往會處於敵視或抗爭狀態,對其實施有效的控製、調節和深化教育,需要良好的師生感情作先導,用感情效應開啟逆反心理的大門。

2對策的一般過程

(1)確定對策目標。發現中學生逆反心理之後,我們首先要對該逆反心理的性質、作用作出中肯的分析判斷。有較多積極作用的,例如,對舊習俗、舊思想、不正風氣、不良現象的直率幼稚的排斥反應,再如,求新求異的心理追求等,我們就要確定主動誘導強化的對策目標。有較多消極作用的,例如,偏執的報複情緒、派性反應等,我們就要確定及時消除或促進其向相反方麵轉化的對策目標。對於正負作用參半的逆反心理,要根據該逆反心理的不同內容不同階段的反映,作“扶正抑邪”的對策目標。

(2)選擇時機。逆反心理過程同時伴有強烈的情緒活動,這種情緒活動一般表現出波浪起伏的特征,它有高峰期和低穀期。逆反心理的情緒高峰期,對教育的接受性下降到很低水平,易激動易發怒,理解水平也顯著下降,對外界刺激進入一種心理防禦狀態,如果在這時施行教育,很容易引起誤解和錯覺,甚至把一般對立引向絕對對抗,增加以後教育的困難;而在情緒低穀期,中學生一般都容易冷靜地承認和看待現實,接受引導和規勸,教育效果比較好。選擇時機,就是要選擇最佳的教育機會。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調適和教育,不但要注意情緒時機,還要注意個性特點和個性環境中種種機會,譬如:某學生與任課教師發生“頂牛”,恰巧該生家長來校,由於家長到來,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情緒活動減弱,我們便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和家長一起,對該生冷靜地分析問題,提高他的認識,調節他的情緒指向。這種機會很多,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善於把握。以上所說的選擇時機,僅是就一般情況而言。有些逆反心理情緒激烈,破壞性強,傷害性大,我們就應不擇時機,一旦發現就要堅決製止,如已經發展為有激烈的外部衝突的逆反心理。

(3)誘導、敦促自我調節。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最後回歸是靠中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譴責、自我覺醒來完成的,任何其他人的努力都無濟於事。教育者的責任在於:為逆反心理的回歸創設一定條件,加速其回歸進程。在許多情況下,中學生等情緒高峰過後,目睹事態後果,往往很後悔,心裏主動反思和調整;也有些中學生不能主動自我調節,有的遲遲不能覺悟,有的明知故犯,這就需要我們從外部施加壓力和伺機誘導,敦促其調適心理。教育者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失誤:發現逆反苗頭,不問青紅皂白,要求學生順從自己的主觀願望,馬上去掉逆反心理。這種操之過急的做法往往影響中學生逆反情緒的利用和回歸,容易導致中學生形成錯誤的自我認識和偏執的性格,增加以後教育的難度。

3對策技術舉隅

對策的技術手段多種多樣,許多教育者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對具體對象的種種努力,形成了若幹富有個性特色的對策技術。這裏僅就一般形式粗略提出幾種

消除法:為了消除具有消極意義的逆反心理,常用的技術手段有:糾正偏見;必要的批評;釜底抽薪(想方設法撤去引起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客觀刺激);讓步引導;找解鈴人;施加壓力(感情壓力,輿論壓力等);協調關係;改變自我角色;設置情境等等。

激發法:這類技術手段較多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常見的形式有:強化刺激;設置障礙激將法;暗中引導;創設情境;故意設疑等

五、逆反心理的預防

糾正學生的逆反心理絕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唯唯諾諾、沒有個性的書呆子,而是要防止那種與正確教育相抵觸的情緒和狀態,預防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需經長期努力,更需多方配合,筆者僅從環境熏陶、言傳身教、搶占陣地、綜合治理等方麵談點拙見。

1建立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是基礎

創建一個優良的校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場所十分必要。我們要盡力把我們的校園建成為成才的樂園、文明的沃土、求知的殿堂,校園內充滿著真誠相待、無私奉獻、默默耕耘、奮發向上。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每個學生都必然氣順心暢、情緒穩定、摒棄雜念、專心攻讀、他們不必去逆、沒有什麼要反。

2依靠教師真誠的言傳身教是關鍵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學生美好的心靈需要教師精心的塑造,學生的逆反心理同樣需要教師的耐心去撫平,去糾正,而最好的辦法便是言傳身教。言傳要傳真經、講正理,以理服人,真正使被教育者心服口服,切忌以勢壓人,激起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言傳要做到感情真摯、時空得當。語言適度、疏導為主,切忌情感對立、錯選時空、語言強硬、堵人言路,誘發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言傳要做到細心、耐心、以心換心,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切忌態度粗暴,以教育者自居,情況不明、隨意指責,加劇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總之,言傳要盡量做到有理、有情、有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