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友與代溝誤區
交友的誤區
一天,王祥心事重重地來到谘詢室。一進門,王祥就抱怨道:“我不想與他交往下去了!”事情是這樣的:
“他是我同班同學,我們結識已有一個多學期了,這期間我倆比較談得攏。記得第一次我把一本有價值的學習參考書借給他,過了好長時間他才還給我;第二次,有一天放學後,我幫他完成清潔值日任務後一道回家;第三次,我見他的筆芯用完了,就把備用筆借給他做完作業;第四次,他有一道數學題解不出,我見到後主動幫助他,使他很快做完了作業……幾次交往後,我再也不想與他交往下去了,我該怎麼辦呢?”
“你所講的四次交往都很正常,為什麼還覺得不開心呢?”
“是這樣的,我認為同學交往應該平等,但是,我借書給他看,而他有好書卻不借給我看;我幫他擦桌子,他卻不幫助我打掃衛生;我借筆給他完成作業,而有一天當我用完稿紙後,他卻不知借些稿紙給我;我幫助他解決難題,他也應該幫助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幾次交往都是我主動而他卻沒有反應,我覺得他欠了我的。”
王祥同學的問題在於他的非理性交往觀念。他認為交往就是等價交換,他付出的每一次交往都要得到回報,這是造成交往障礙的一種錯誤觀念。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說過:“大多數人的行為失常,實際上是日常交往中交際態度的失常。”人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進行的,青春初萌的少年由於知識水平、社會閱曆所限,對人際交往的認識不盡全麵,常常引起交際行為的偏差。因此,端正交往態度,糾正不良認知,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將有利於青春少年的人際溝通與交往。
一、交往是互酬的
同學交往是彼此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與交流情感的聯係過程,這是一個動態的互酬過程,是“施予”與“獲得”的統一體,彼此有所“施”,才有所“得”。這裏的互酬不僅包括物質方麵的內容,更主要的是精神與情感方麵的要求,需要彼此之間的關心與幫助。
交往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相互交往可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好感或惡感、排斥或吸引等心理上的距離和關係,即形成了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的關心、愛護、安慰、幫助與合作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催化劑,每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多多少少都需要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同時也需要關心和幫助他人。得到他人的關心與幫助是幸福和愉快的,但是,在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的同時,幫助者也會得到情感和理念上的滿足和愉悅。
交往中的互酬原則,不僅要求在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還要求在思想、感情上做到相互幫助、相互愛護、相互安慰、相互尊敬。交往中的任何一方不能隻顧索取,而不給予,否則,就會失去朋友。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班集體中最不受歡迎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因而,在交往中應樹立互酬的觀念。當然,交往互酬不同於商品交換,不能像王祥同學以等價交換的態度對待同學之間相互交往。否則,隻能給相互的溝通與交流設置無形的障礙。在這方麵,魯迅先生為青春少年做出了表率。他對朋友關懷備至,處處用自己火熱的心,使朋友得到溫暖,把厚友薄己作為交友的原則。早在學生時代,當得知朋友麵對失業危機時,他就主動為其尋找職業。他常常為朋友介紹、推薦文章,為朋友的書稿寫序、校對等,這些都贏得了朋友的讚賞與無私的回報。
少年朋友,你不要埋怨周圍環境的冰冷,要改變不理想的情感氛圍,你就要率先付出熱忱的關心與幫助。
二、交往是平等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有理性的主體,都有自己的尊嚴。在交往中,不論性別、年齡、地位如何,都是平等的主體,而無尊卑優劣之分。試想,那些權力至高無上的皇帝們,表麵上看總有人前呼後擁,好不熱鬧,其實,他們的內心卻是非常落寞與孤寂的。沒有彼此的平等,就永遠享受不到心靈溝通的溫馨體驗,終將落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現代社會雖已匡除了封建的等級觀念,但青春少年中也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有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對學習差的同學不屑一顧;有的學生幹部慣於支配同學,指揮同學;一些小群體的“首領”則常常頤指氣使……這些同學依仗自己的某些優越條件,不尊敬他人,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往往不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蕭伯納曾與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到蘇聯訪問,在街頭遇見一個聰明伶俐、非常逗人喜愛的小姑娘,他同她玩了好久,臨別時對她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學著他的口氣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卡嘉。”這件事給蕭伯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萬分地說:“一個人不論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應平等相待……”的確,平等待人是正常交往發生和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要求。
登上同一級台階,然後敞開心扉,去擁抱友誼!
三、交往需要敞開心扉
謝青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學生,在交往中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事,常默默地忍受,可有時又忍無可忍,不免與同學發生糾紛。對此,她相當苦惱,不知是否該“忍”下去。
在同學交往中,對於他人的缺點能夠予以容忍,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忍”畢竟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與壓抑的心態,很難堅持到底,所以常常會出現“忍無可忍”的現象。“忍”,雖能將人際關係維持到某種水準,但卻不能使其發展下去。
敞開心扉,將一個真實的自我展示給周圍的夥伴,在同學麵前不掩飾、不說謊,不管是同學的優點還是缺點,都如實地告訴他,這是將交往引向深入並贏得友誼的關鍵所在。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把自我向他人敞開,比死死地關閉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滿足,並且這種感覺會感染對方。古人亦雲:“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說:“你用真誠鳴鑼開道,所有的心都會撤去崗哨。心與心是感應的,真誠、摯愛,將在心的世界裏長驅直入,一往無前。當你走通了所有的心途時,一切理性的箴言,都將被你重新潤色,你是世界完美、善良的光束點。”
大膽地暴露你內心的渴求吧,她自然質樸,美麗非凡,並充滿了生命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