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來,學者們對自閉症兒童的情緒缺陷問題才重新關注起來(例如Fein,Pennington等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自閉症患者的認知和語言的發展問題大部分是與情緒、社會性發展關係密切的本質性障礙,或者是一種社會依存能力的缺陷。這種缺陷表現在:
(1)自閉症兒童自我感情表現異常,或反應貧乏,這在臨床心理學的記錄中,充滿了豐富的案例。Ricks(1975)對幼兒自閉症在各種場合中發出的聲音進行研究:他們在需求之時,睡醒打招呼之時,欲求不滿之時和高興驚奇之時等四種狀況中的發聲非常獨特,與弱智兒童的正常兒童和發聲完全不同。Langdell(1981)的實驗表明,自閉症兒童的滿足和悲傷的表情是何等貧乏。這些異常與年齡、智商(IQ)無關,是一切自閉症兒童共有的認知特征的反映。
(2)自閉症兒童對他人感情的感知、理解和反應,也同樣存在著缺陷。Langdell在其(1981)實驗中,讓幼兒自閉症者區分“溫和的”和“悲哀的”不同表情的人臉照片,結果成績很不理想。Dawson(1989)將自閉症兒童和弱智兒童分成兩組進行實驗,任務是給照片分類,看看他們是根據照片中人臉的表情分類,還是根據照片中人頭上的帽子形狀分類。實驗結果如下:
分類根據表情分類根據帽型分類自閉症兒童(15人)69弱智兒童(15人)150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見,非自閉症兒童全部從表情進行分類(沒有任何的實驗提示),而根據表情分類的自閉症兒童隻有6人,但以“帽子”作為分類的優先手段的自閉症兒童卻達9人之多。此外,自閉症兒童中有5人,雖明確地給予實驗提示(要求從“表情”進行分類),但結果仍然不成功。從這個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還沒有建立對他人的感情理解的認知機製;他們對他人所發出的“信號財產(signal properties)”不能感知,當然對他人的感情反應,自我社會行為的調整也就不能確立。
(3)自閉症兒童的另一個異常表現是模仿能力的缺陷。Dawson和Adams(1984)的實驗報告指出,自閉症兒童在U-HGIS模仿測定中,成績低下。這些心理測試從模仿敲頭到模仿皺鼻子、扮鬼臉等,詳細地測定兒童的各種模仿能力。自閉症兒童在這些模仿測定中均表現困難。但也有不少實驗心理學家指出,如果進行細致的教育、指導,自閉症兒童的模仿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能力特征
許多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的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人際關係的經驗非常有限,特別是通過身體的接觸來豐富人與人之間的情緒交流非常困難。這種障礙與他們的抽象及象征的基本認知能力有著深刻的關聯,即與他們的思考發展過程密不可分。
首先,根據許多心理臨床的觀察報告,人們對自閉症者在“認知他人,理解他人”的問題上“苦戰惡鬥”的狀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Rutter(1983)的案例報告,一個自閉症患者在對他人的“心靈解讀(mindread)”問題上非常苦惱,他對什麼是“朋友”不能理解,他不知道他人與世界是怎樣發生聯係的,對人與人之間是如何發生關係的,不能作出推斷。
因此,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認知他人,理解他人的特征加以把握,特別是掌握對自閉症兒童來說什麼是他們理解容易之處,什麼是他們理解困難之處的問題,從臨床心理學角度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於我們在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心理治療過程中研究工作的展開。
其次,從80年代到90年代,許多自閉症研究者強調以下這些結論:自閉症兒童的基本障礙是對有意義的刺激形成記號化的能力有缺陷。他們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管是有序或無序的,有意義或無意義的,都按照自己固有的、單純的、機械的認知類型去處理,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思考的認知能力缺乏。從自閉症兒童的智力測定成績來看,語言的係列化(verbal sequencing)和抽象能力的得分最不理想。
自閉症兒童的判斷、推理能力非常貧弱,他們把自己的語言和認知運用到場景中的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困難。在一個自閉症兒童的案例研究中,曾經有這樣的測試場麵:例如對“如果你被人打了以後會怎麼辦”的問題,這個自閉症兒童的回答是:“叫這個人到醫院去。”這種應付變化(應變)能力的缺陷,和大腦損傷患者的問題具有同樣的特征。自閉症兒童對於詞語測試,例如“單一”,“困難”,“將來”等抽象語義把握困難,當要求他們對上述抽象的詞語進行同義詞的類推時,幾乎無法著手。在問題判斷上,當實驗者問某個自閉症兒童“如果你的舌頭沒有了怎麼辦”時,這個兒童立即擔心地攪動著舌頭,搜尋口中的舌頭是否存在,反映出一種十分奇特的理解水準。
但是另一方麵,大量的臨床案例又報告自閉症兒童具有超群拔眾的機械記憶力。美國的Kanner在1943年報告的11個自閉症兒童案例中,第一案例中的叫“T”的自閉症兒童,2歲便能熟記曆代美國總統的照片和名字,2歲過後便能記誦聖經中的讚美詩,對長老派教會的25個教理背誦如流。發生在一些自閉症兒童中的奇特現象之一,就是進行“日曆的計算”,即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的問題,他們頃刻之間就能正確解答出來。這些自閉症兒童並不理解他們自己已掌握了計算日曆的法規和公式,隻是在無意之中以非常迅捷的甚至比大數學家苦心研究了多年的計算公式更快的速度解決了問題。另有一些自閉症兒童還表現出傑出的繪畫才能和音樂才能。部分自閉症兒童的繪畫特異功能,表現在對客觀事物精確細致地描繪上,這是正常兒童所不具備的能力。此外在音樂上,不管如何複雜曲折的旋律,不管樂曲的節奏和節拍如何地富於變化,他們都能直感地加以正確地把握,個別的自閉症兒童甚至還能表現出良好的演奏和指揮的能力。
3、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特征
自閉症兒童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上,也呈現出獨特的異常類型。一般在語言能力測定中,不僅要測試語言能力的高低,還要測試出其社會關係的理解能力的高低。社會關係的理解能力是指語言的意義要放到一定的環境、文脈(社會關係)中去理解。社會的環境、上下文的文脈發生了變化,語言的意義也隨之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前麵所述自閉症兒童的“應變能力”有著嚴重的缺陷,因而非常不利於他們對環境和文脈的把握。例如在詢問自閉症兒童“手指被切開時怎樣處理才好”這一問題時,他們的回答是“出血”。
語言韻律的障礙,是自閉症兒童最顯著的語言特征之一。各種臨床研究和診斷,都可記述到自閉症兒童異常的高聲尖叫,奇妙的聲調,失去節奏平衡和不同尋常的交談方式等現象非常顯著。這種會話韻律的異常,一般到其青少年期尚無很大的改善跡象。從理論上說,語言的韻律與人的大腦半球有關係。一般來說,詞句文法構造的韻律由大腦左半球控製,語言中的社會、情緒的構造由大腦右半球控製。而自閉症兒童的語言韻律障礙,其原因與神經學的缺陷有關。許多研究者認為,語言的韻律,是解明自閉症障礙本質的一條重要的線索。
在單詞和意義的理解以及概念的獲得上,自閉症兒童並不比弱智兒童遜色。TagerF(1987)的研究表明,自閉症兒童的障礙在於對語言概念的高度信息處理(如抽象能力)和概念的活用等問題上,但他們對語言的意義和概念的掌握本身不存在很大的問題。輕度和中度的弱智兒童,在單詞的意義理解和概念的掌握上,要比自閉症兒童速度遲緩,但一旦確實理解、掌握之後,在文法、判斷、選擇句、疑問句、人稱代詞等的使用上,就能緩慢地接近正常的發展軌道;而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展,卻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軌跡。這是各國自閉症研究者全力以赴要解開的謎:例如自閉症兒童在語言上很少使用信息共有或要求提供信息的詞句,並經常使用一些與社會規則或語言環境相矛盾的用語,或者不根據講話者和聽話者相互關係進行會話。此外他們會話的開始與持續經常會表現出缺乏一貫性或者反邏輯性等特征。
自閉症兒童最特別的異常是在使用“人稱代詞”上顯示出極大的困難。他們對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的使用常常出現混同現象;此外他們會對某個代名詞(比如“你”)反複、固執地使用,而全然不顧語言環境或文法關係。這早在1946年Kanner的研究報告中就已有記載,他稱之為“人稱代名詞的固著”(pronominal fixation),以後又稱為“人稱代名詞的逆轉”(pronominal reversal)。這一現象在弱智兒童及其他障礙兒童中是沒有的,它是自閉症兒童獨有的語言發展障礙現象。
4、自閉症兒童的認知和語言發展的研究
最近10年以來,關於正常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研究,對語言障礙、自閉症兒童的教育、指導具有基礎性的意義,這已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認同。他們提出要在自閉症的治療、教育過程中靈活使用正常兒童的發展理論研究成果,特別是有關認知發展理論的研究成果。當前關於語言獲得理論中的兩大核心理論即根據製約論(constraint)獲得語彙的理論和根據普遍語法論獲得統語知識的理論,為自閉症理論研究提供“新鮮的血液”。
製約論是指一個幼兒在學習語言的初期,受到一種內在的認知機製的規定,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發揮學習語言能力的“潛在能力學說”。幼兒在開始學習語言時,沒有基礎的先導知識,要掌握一個一個的語彙,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但實際生活中,兒童幾乎沒有反複“嚐試錯誤”,就急速、大量地獲得了各種語彙,這說明兒童內部有一種正確的學習、認知機製在起引導作用,它規定著語言獲得的方向。研究者把這種機製、規定稱之為“製約”。這種“製約”的能力是兒童與生俱來的,還是人的認知能力中某個特定領域固有的因素,各國的研究者對之尚無統一的見解。
自閉症兒童有沒有“製約”機製?如果有的話,又是一種怎樣性質的“製約”?這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語言獲得理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UG理論(Universal Grammar普遍語法,簡稱UG)是指2歲前後的幼兒,在沒有語法基礎知識的生活初期,在獲得大量的詞彙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急速地獲得了各種語法結構(國外稱之為統語理論Syntactic theory),這是一種驚人的內在認知機製和學習能力。許多人也許對幼兒這種驚人的能力不以為然。但一個學過外語的人就會知道,語法結構(統語知識)的獲得要比詞彙數量的獲得更加困難。
從認知發展理論和語言獲得理論來看,自閉症兒童的語彙和統語知識的獲得機製,是特定部分的有異常(即“領域固有性”的問題),還是全體本質性的障礙,抑或是一種根本迥然不同的獲得機製,極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確證。此外,從Rondal(1995)的研究結果來看,一般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韻律、統語知識屬於自律性的演算領域,與一般認知機能不同,隻依存於語言認知機能,例如語彙、詞義、語用論等方麵的能力。”那麼,自閉症兒童的一般認知能力和語言認知能力,是否相互獨立,還是相互關連、相互影響?這一點目前尚不清楚。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相互關係必須進一步考查和研究。
Duchan(1984)等研究者主張從“語用論”和“社會的、情緒的相互作用”的理論角度去研究自閉症兒童的認知和語言的發展,其主要觀點如下:
(1)對於自閉症的障礙本質和病理症候的理論知識,須從認知發展科學角度加以活用。
(2)應對自閉症兒童固有的奇特的行為及情緒表現深入地加以理解。
(3)應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特征和語言獲得途徑深入地加以研究。
(4)充分利用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能力中的長處(如機械記憶力、視覺信息處理優先等特征),去發展他們的一般認知能力。
(5)積極研究如何構築自閉症兒童的認知“發展模式”。
90年代以後,對自閉症兒童的認知和語言的特征探討,受到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的極大影響。它們與以傳統的行為主義方法來研究的70年代最盛時期的理論模式,形成尖銳的、鮮明的對照。這些新的理論洞察和研究結果,在何種程度上,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和教育起到了指導和應用的作用,將有待於新的臨床資料的積累和實證性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第四節 嬰幼兒孤獨症研究
嬰幼兒孤獨症是一種嚴重而廣泛的發展障礙,在出生3年內發病,表現建立人際關係的願望和能力的嚴重缺損。嬰幼兒孤獨症發病率很低,一般認為約04‰左右,有些調查者(Rimland,1971)仔細地把孤獨症與容易與之混淆的兒童精神病患兒區分開後,發現實際上孤獨症兒童隻占嚴重精神障礙兒童的極少部分。他認為嬰幼兒孤獨症的發病率約為005‰。雖然孤獨症兒童十分罕見,但是它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對它的研究關係到對兒童發育過程和兒童精神異常的認識,對研究人的認識和情感活動的內在機製也將有所啟發。1993年夏,我曾在北京一家孤獨症兒童訓練中心參與臨床實踐,觀察接觸了一些孤獨症兒童並觀察了運用行為矯正技術對孤獨症的治療過程。下麵我想從自己的體驗,從近來讀到的有關文獻出發,大致介紹一下嬰幼兒孤獨症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嬰幼兒孤獨症的定義
嬰幼兒孤獨症是一種廣泛的發展障礙,特征是對人的反應全麵缺損,言語發展有質的缺損,和對環境的異常反應及特有的異常行為。發病在3歲前,起病緩慢。發病早的患兒從未能發展言語和社會性行為;發病晚的患兒開始會有基本正常的發展,但是在發病後言語和社會性交往能力重新喪失。
嬰幼兒孤獨症的症狀具體表現為:
1社會交往障礙
不能與他人(包括父母)建立情感聯係和社交關係。不能應用非言語交流如眼神、表情、姿態和手勢進行交流。事實上,患兒明顯回避與人對視。沒有對人的依戀。一個患兒家長說:“我騎車帶著他出門,不小心摔倒了,渾身是血,他看了無動於衷”。患兒受傷後也不尋找安慰和幫助。拒絕父母抱他或對被抱冷漠。與同齡兒童沒有夥伴關係。
2言語交流障礙
早發的嬰幼兒孤獨症口語發育會極為遲緩,少數患兒直到7、8歲隻能說幾個字。2歲多發病的患兒會把已學會的言語交流能力喪失掉。更多見的情況是:患兒能夠說出許許多多的詞句,甚至可以似乎很“流利”的說出一長串詞句,但是這些話不是用來與人交流的。他們常常回聲式的重複別人說過的話。而且,他們也不努力學習語言,不試圖用手勢語等手段作為語言的代替。
3行為異常
常見某些儀式性或奇異的動作,例如用某種特殊方式扭轉手指、用腳尖走路、快速旋轉等。患兒可以持續幾小時的做這些動作。同樣他們常常沉迷於一些單調的活動,如沒完沒了的反複開關電燈。他們往往會對某一物或某一種與人無關的活動產生強烈興趣,以至於長時間地玩弄這個物體或做這種活動,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某個患兒對算術感興趣,不斷練習以至於對加減法極度熟練。還有一點,患兒從不做象征性和想象性遊戲。
二、嬰幼兒孤獨症產生的原因
1、心理社會學方麵的研究
早期對孤獨症病因的解釋是,他們的母親或者說父母是冷漠的不關心人的,這導致嬰幼兒在情感上遠離父母,退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因此,孤獨症是對一個冷漠的、危險的外部世界的逃避。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Kanner和Betteleim(Rimland,1964)(Bettelheim,1974)Kanner提出孤獨症兒童的父母是“冰箱型的父母”,這種父母的交往方式總是冷淡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家們也持類似觀點。(Cantwell,Baker&Rutter,1978)行為主義者也提出,孤獨症是父母對孩子的強化不適當的結果。孩子微笑、發聲時父母沒有獎勵,結果孩子就沒有發展出正常語言和社交行為。
但是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觀點。有研究者比較了以後發展為孤獨症的兒童和正常兒童的家庭交往的錄相,結果沒有發現兩種兒童與父母的交往方式有明顯差異。從另一方麵講,即使嬰幼兒孤獨症患兒的父母有冷漠表現,它也可能是父母對冷淡的孩子的一種反應,是嬰幼兒孤獨症的結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還有一些研究者指出過分選擇性的注意是孤獨症的原因。孤獨症患兒表現出對一些無關的刺激過分注意。例如,在說話時用詞的微小差異甚至發音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這樣他們反而難以形成應有的語詞概念。
2、生物學的研究
現在,嬰幼兒孤獨症的病因是遺傳或生物學異常這樣一種觀點已被廣泛接受。支持這種解釋的研究有很多。
首先,從表現上看,許多孤獨症患者在一出生就表現出對人的冷漠。因此很難說他們的行為是受父母行為影響的。
再有,雙生子研究也證實了遺傳因素的影響。Rimland(1971)報告說在同卵雙生子中,如果有一個是孤獨症,另一個幾乎百分之百也是孤獨症。Folstein和Rutter(1977)的研究則發現,同卵雙生子中一方如果是孤獨症,另一方有36%是孤獨症。而異卵雙生子中一方是孤獨症,另一方無一是孤獨症。由此可見,孤獨症在相當大程度上受遺傳影響。
研究者已經找出正常兒童與孤獨症兒童的許多生理生化差異,包括腦電波活動、腦電圖類型、氨基酸結構、兒茶酚胺與5—羥色胺水平的差異(Campbell等,1974;Gohnson等,1974;Ritvo,1976)但是沒有發現哪一種生理生化異常是所有孤獨症兒童共有並且獨有的。由此可推斷,多種生理生化異常都可以導致孤獨症。
三、嬰幼兒孤獨症的治療
目前,對孤獨症兒童的治療主要是應用行為療法。
應用行為療法治療孤獨症時,針對不同的具體目的要選用不同的具體技術。主要的技術有幾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