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心理障礙(1 / 3)

第一章 社交心理障礙

第一節 孤獨心理

一、孤獨心理概述

在兒童心理門診及訓練中心,經常遇到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谘詢或要求訓練。這些家長反應:“我的孩子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跟人說話,是不是得了孤獨症?”或者說:“這孩子不願意和同伴在一起玩,一有集體活動就往後躲,老師讓我們帶他去醫院查查有沒有孤獨症?”

現在,“孤獨症”一詞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起或關注。但到底什麼是“孤獨症”,人們卻未必能夠真正了解。孤獨症屬於兒童期產生的全麵發育性障礙。孤獨症兒童一般在2~3歲左右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自閉性症狀,同時伴有智力落後的現象。孤獨症兒童在以後的各個年齡階段,會因教育或環境等因素或有所改善或惡化,一直持續到成人期。

孤獨症有三個最基本的症狀:①社交能力障礙。對人際關係反應淡漠,甚至包括父母親情;②言語能力障礙。有的孩子直到七八歲仍不會說話,有的孩子雖然能說話,可是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很差;③刻板行為。他們有固定而重複的動作,要求特定事物處於不變的狀態。比如有的孩子老愛玩手,有的孩子固定地把鞋子每次都放在某一層鞋架上等等。

其實,孤獨症的發病率比較低,大約萬分之二。而被家長帶來谘詢的孩子多數是被誤解了。這些孩子有的是由於性格天生比較內向,氣質上對新的事物傾向於“躲避型”,有的是因為教育環境造成的“社交性匱乏”。大家都知道,孩子喜歡遊戲,他們從遊戲中不僅能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而且在與其他夥伴互動的過程中能逐漸培養良好的社交技能。然而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生活環境單一,或者有些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早期幾乎沒有接觸過其他孩子,所以當他們突然被放到集體中時就可能手足無措,如有的孩子不懂得和其他孩子合作開展遊戲,甚至因為破壞了遊戲規則而被同伴排斥。語言較弱的孩子一旦遇到需要用語言表達的場合時,如果沒有適當的鼓勵,就會產生退縮現象。受到的打擊會強烈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們由於害怕得不到肯定,從主觀上就不願意參與到群體中去,顯得愈發不合群、孤獨。像這些孩子的情況主要屬於社交技能上存在障礙。

孤獨症的兒童雖然也存在著不合群的現象,但是正常兒童的社交技能不足的原因與孤獨症兒童的發病病因、發病時間有明顯差異,障礙程度以及問題行為也有本質的區別。正常兒童通過有針對性的性格培養、心理訓練是可以克服社交技能上的障礙的。而孤獨症兒童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訓練,隻能在語言、行為上有一定的改善。

二、校園裏的孤雁

永強是一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大約十七八歲,走路時習慣低著頭,臉上經常帶著女孩般靦腆的微笑。

他很孤獨,在班裏幾乎沒有朋友。他也很少說話,因為沒有相熟的朋友。複雜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曆,使他養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這使他交友的嚐試都以失敗告終。他又是個很要強的男孩,常常發狠地做某些事。

他學習成績不好,再加上有點古怪的舉止,便經常為一些人所嘲笑。有一次與本班一同學口角,他一怒之下打了人,把那個同學打得住進了醫院,這一來,同學更覺得他太怪,都對他敬而遠之,他於是變得更加孤獨,同時也變得很自卑。

作文時,他寫了一篇《失敗的人生》:“在眾多人中,我的人生是失敗的。也許我過早地下了這個悲觀的結論。在這個世界上,願意傾向我的人太少了,似乎世上隻剩下了一個我。準確地說,我是沒有朋友的,在我眼中除了生了就是仇人,除了嘲笑就是仇視。我徘徊,我苦惱,我尋找生活中的自我,朦朧之中我有所醒悟,但一瞬間又即刻消失,我還是我。我想改變這一切,但我已失去了自尊,我沒有勇氣去做。我不知道我以後的人生會怎樣。”

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申訴!孤獨者往往無法與周圍的人和環境進行協調,因此他們會越發感到孤獨和自卑。從永強這痛苦而絕望的呻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感到自己所負的責任:我們應該看看周圍的人中有沒有像永強這樣很孤獨的人;如果有的話,想想我們有沒有關心他們。其實,他們封閉起來的心靈是最渴望交流的,他們最需要朋友。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勇氣。

相反,如果我們對他們從未注意或漠不關心,那麼很可能我們的生活就會由此造成悲劇。

虹,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十六七歲的年齡,應是如花一樣爛漫的季節,但人們卻很少從她臉上發現笑容。她很少與人說話,整日默默無語,所以大家從未注意過她,她終於在這種苦悶的世界裏,服毒自盡了。

她在遺書中說,自己性格內向,不善交往,學習也不出色。她感到處處不如別人,感到自己沒有能耐,很自卑。沒有人注意她,沒有人願意聽她的心裏話。她感到活得很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所以她厭倦了人生,選擇了死亡。

一個年輕的生命消殞了。人們在深深自責的同時,還應該想到些什麼呢?

我們是否要真誠地告訴“孤獨者”,生活中並非全是陰暗和冷漠,同樣也充滿著七色陽光。走出封閉的世界,敞開心懷,你就會發現一個個誠摯的眼神,一個個善意的微笑,你會發現人們並非都是冷酷無情,你生存的空間,同樣是一個溫暖的世界。

生活在群體之中的中學生,一方麵尚未完全擺脫童年時期的單純性,另一方麵又具有了某些“成人感”。所以,中學生之間的同學關係有時會變得很微妙。一般地,中學生在觀察身邊人際關係時,顯得很敏感,而在他們的內心,則更充滿著矛盾。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這一代中學生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世俗感”也在增強,諸如家庭出身、經濟狀況都會成為他們相互關係中分化組合的因素。

一位女中學生,她來自農村,同宿舍的室友都是城市人,在她的眼中,自己是圈外人,覺得同伴們看不起她,欺負她,因而很孤獨,很痛苦。

這是她自己的敘述:

“我是一名高中生,因為父母都是知青,遠在外地,我隻能在學校住宿,到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家。

我曾以為,隻要你真心熱情地對待每個人,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真心和熱情。可是,我錯了。

我們宿舍的同學都是生在城裏,長在城裏。自從她們知道我是農村來的,在北京無依無靠,再加上我忍讓的性格,她們就開始欺侮我。

她們星期天回來總是帶許多水果、零食,相互讓對方吃,偶爾也假惺惺地讓我吃。因為我從來不買,我也不想吃她們的。可是一旦推不過,我要是吃了,她們準會馬上變了臉色。

在宿舍裏,她們大吵大鬧,隻顧自己高興,吵得我頭昏腦脹,無法睡覺。我不愛說話,她們說我不合群,借口孤立我。

在班上,她們也欺負我。坐在我後排的那個同學,每次離座位時,都使勁往前推桌子,撞我的椅子,她的桌麵比我的椅背高許多,正好磕著我後背。平時上課,她的腿腳老在後邊晃動,弄得我一天下來腰酸背疼。

我很孤獨,很無助,和這些人在一起使我每天心煩意亂,無法學習。”

這位女中學生的觀察和感覺說明了中學校園裏的人際關係開始走向複雜化,比起童年時期簡單純樸的兒童夥伴關係已經大不一樣。如何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已成為中學生們麵臨的問題。

中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友誼則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感情財富,真誠地希望每一個中學生都能摒棄孤獨,擁有更多的朋友。

三、孤獨心理的克服方法

孤獨感使人自懼自畏,自憐自歎,對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和心身健康十分不利。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信息每天都在潮水般的湧現,幾乎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青少年隻有在與他人的廣泛交往中才能捕捉篩選對自己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貯存,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變革過時的陳舊觀念,從而使自己盡快成長為合格的人才。這就要求青少年人具有更加開放的個性,而這種性格隻有在廣泛的人際交往中才能形成和發展,孤獨心理則與之格格不入。當代青少年為了適應開放的世界,必須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孤獨不應該屬於當代青少年。

1打開友誼的大門

友誼是人類最高尚美好的情感之一。對友誼的需要急劇增長是青少年心理的顯著特點。建立友誼是戰勝孤獨最有效的辦法。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英國著名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在《人生論》中曾說到,“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是一片繁華的沙漠。”“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鬱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鬱會使人致病。除了一個知心摯友外,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心痛。隻有對於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猜疑與煩惱。總之,那沉重地壓在你心頭的一切,通過友誼的肩頭而被分擔了。”

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也曾形象地說過,“友誼是我的指路的明燈。在生與死的掙紮中,在受到絕望的打擊以後,我的心常常迷失了道路,落在急流的水裏,在此時將我引到彼岸的正是這友情。它救了我,猶如飛馬星痤救了北極探險途中的麥克米倫。”

打開心靈的大門,廣交朋友,建立和發展友誼,我們就會從孤獨的陰影中走出。

2克己容人,助人為樂

青少年渴望友誼,但往往又苦於找不到知心朋友。有的青少年抱怨說:“小學全班皆朋友,中學一半是朋友,大學沒幾個夠朋友。”感到自己朋友越來越少、越來越孤單。這裏既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交友向深層次發展的問題,也有不知道如何交友的問題。

首先,一個人能不能廣交知己,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修養有關。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篇》)那些豁達大度,開朗樂觀,大公無私的青少年,結識的朋友就較多;那些孤芳自賞,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青少年,自然朋友就少。因此,不能隻要求別人適應自己,而要自己主動適應他人與社會。

第二節 嫉妒心理

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試驗:把一隻與雄猴在一個獸籠裏共同生活了幾年之後的雌猴,帶到對麵有另一隻雄猴呆著的獸籠裏,這就使原先的“丈夫”產生強烈的嫉妒,真的放聲大哭,猛烈地搖晃著獸籠,覺也睡不著,血壓升到最高限度。可以想象,把這三隻猴子放到一個獸籠子裏會發生什麼事情。

嫉妒是本能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任何事情表現出來,在心理上造成強烈的衝突,產生心理能量,使競爭白熱化。

嫉妒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較優越的地位的時候所產生的感覺,能導致想排除別人超越的地位,或破壞別人超越的狀態的心理和行為衝動,而且是一種具有憎恨色彩的欲望。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別人的嫉妒,同時,我們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嫉妒別人。

嫉妒是本能,它對競爭結果超越意識的客觀反映的同時,也超越了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它的本意是讓競爭者名副其實。由於我們的祖先是群體動物,個人的競爭總是在群體裏進行,嫉妒的意義與生存環境是吻合的。嫉妒的不識目的性往往帶給人精力上的耗散和心理上的痛苦,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人如果受嫉妒心理需要的指引,就會將精力投向被嫉妒者,這不僅自己轉移了競爭的真正目標,也是自我挫敗的過程。嫉妒是憎恨與痛苦的綜合,使人陷入癡迷狀態而喪失競爭力。

產生嫉妒有四種情況:與自己不相等或不如自己的人居於優勝地位,如與自己考試成績一樣的同學考上了大學,自己卻名落孫山,或者比自己更難看而體格也更差的同學得到了令人羨慕的戀人;自己討厭而輕視的人居於優勝地位,以玩世不恭的態度溜須拍馬使人厭惡的人,居然得到領導的賞識;與自己同性者居於優勝地位,在畢業十幾年後,看到同性同學發財,會嫉妒,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異性身上,會羨慕。值得注意的是女人更容易被相互競爭、相互嫉妒的感情所困擾。如果把幾個女人放到一個存在競爭機製的集體,就會發現,她們不和這個集體中的男人競爭,而是女人相互之間競爭。認識到這點,或許可以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生活。極力抑製自己那種競爭心理,給女同事以支持和幫助;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居於優勝地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平常使自己感到受他們的無形壓迫的人,這種人諸如能畫得一手好畫善於歌唱,腦筋聰明,體育競賽的本領高強等具有多方麵的才能或能力,或者在穿時裝、曲線美等各方麵都要比自己更動人的人,這種人在有意無意之間炫耀自己而感覺到更加幸福,如果再強調是由於自己才幹或能力的關係,就會由引起的反感而產生嫉妒,所以,當她在半路上受傷、失敗或者受到意外的挫折時,就容易使嫉妒者產生幸災樂禍的感覺。

一個小孩,當他的媽媽去抱別人家的孩子時,他就會很快地跑過去,把那個孩子支開。小孩的嫉妒大多是與母愛有關,母親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替換的重要人物,自己的母親去抱別人家的孩子,等於侵犯了母親的專屬權。在交友關係中,當別的小朋友在得意地炫耀一個新奇玩具時,便故意地加以破壞。自己喜歡的玩具家長不給買,就會痛恨有玩具的小夥伴,這就是嫉妒在兒童時期的表現。

嫉妒能在心理上造成強烈的衝突,嚴重的可以導致心理障礙。有兩個好朋友,甲在少年宮書法班學習書法,並且是書法班最好的學生,她鼓勵好朋友乙也參加書法學習,二個月後,乙參加了書法班的學習。三個月後,乙成為書法班最好的學生。甲開始疏遠乙,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明顯地下降。當老師將乙的書法作品拿去參加書法大賽時,甲不僅不去書法班學習了,而且也不去上學了,說頭痛,到醫院檢查一切正常,最後,甲到其它學校借讀,不僅頭不痛了,學習成績也開始上升了,嫉妒所產生的後果是心理挫敗。

嫉妒破壞人與人的友誼,人相互間越了解,就越容易相互嫉妒,人能允許互相不相識的人飛黃騰達,卻容不下最好的朋友升官晉級。而實際上,朋友之間的相互殘殺,往往兩敗俱傷,朋友之間隻有相互提攜才能共同進步。

駕馭嫉妒的前提是使嫉妒的心理能量得到釋放,同時競爭的結果又能使個人目的和社會需要一致。俗話說,傻子過年看鄰居,人家做啥他做啥,所以,嫉妒他人的人是傻子。在現代社會裏,嫉妒無濟於事,害了別人自己又能怎麼樣,不僅費時間,感覺也難受,如有的人嫉妒比自己學習好的,甚至把人家的書扔到了廁所裏,這就能阻止人家學習了嗎?自己不僅耗費了精力,什麼也沒得到。人應該關心的是自己想做什麼,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實現自己的目標。

有一個並不遙遠的故事,不知你是否讀過《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這本書,書中這樣寫道:

當我散步時,一邊走,一邊不時與那些高鼻碧眼,腳穿高跟皮鞋的金發女郎和西裝革履的美國上班族擦肩而過,一個過去時常在我腦中浮現的問題,又跳了出來:

為什麼那些脖子上掛滿金飾物,麵似高傲,上帝又賜予一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的青少年女性,生於斯,長於斯,然而在美國這塊自己的土地上,隻能爭到一個給別人當秘書、收聽電話,或者當售貨員、替人跑腿等等廉價的“打工飯碗”?

每當我在周末走進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溜冰場餐廳,看到那些可愛的女子們在四處照應來客,端水和記帳,這時我就想:她們不能當演員嗎?為什麼幹這一行?而且可能幹一輩子!

……這時我常想:這些白皮膚藍眼睛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幾乎從一出生就講著一口發音純正的美國英語,他們已經具備了上帝所賦予的種種優點,可是為什麼反而生活得這麼累,精神壓力這麼大?

……這些女工幾乎是純一色的美國白種年輕姑娘,其中有一位長得像瑪麗蓮·夢露。這些長著一頭金發,有著一雙雙碧藍的、灰色的、棕色的眼睛的女工們一聲不吭地拚命幹著,沒有片刻或瞬間的停息。汗水從她們的臉頰上流淌下來,而他們竟全都站著勞動,在偌大的車間裏竟然沒有一隻凳子!我對那位領我參觀倉庫的老板講:“這樣的活兒是完全可以坐著幹的。”而老板卻回答說:“這是規定,從上班到下班必須站著工作,才能保持精力集中和工作質量的完工。”天哪!她們究竟是姑娘呢,還是機器?

而我——一個在1985年夏天闖入美國自費留學的異鄉學子,雖然舉目無親,曾給美國人的家庭做過保姆,在中國菜館端過盤子,卻能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取得了使那位天使般的美國姑娘羨慕不已的成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經營上千萬美元的進出口貿易。我在曼哈頓中央公園邊上擁有自己的寓所,並可以無憂無慮地去歐洲度假。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有競爭意識的人和無競爭意識的人,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作者去美國時,身上隻帶著40美元,在總領事館住了一夜付了22美元,最後隻剩下18美元。陌生的社會環境、不流利的英語、黃種人,這一切不利的條件都無法與那些生長在美國、說一口流利英語的白種人青少年相比。可是,她經過自己的奮鬥,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家。作者能成功的惟一本金就是競爭意識,隻要你有了願望,你就要相信,經過努力就能夠實現,這就是信念,有了信念就開始去做,做,在競爭的社會中就是競爭。當人有了競爭意識,他不會嫉妒任何人,因為他做的事與他人已經不相幹了,當他從一個層次奮鬥到更高層次,嫉妒的心理能量成為奮鬥的源泉和動力,嫉妒的欲望在信念中獲得了升華,而行為上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同時也在為社會發展做自己的貢獻。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國際間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還是個人間的競爭,都非常激烈。這就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敢於同他人開展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在競爭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因此,21世紀的人才,好勝心強,不甘示弱,樂於表現自己,不怕他人的嫉妒和誹謗,關心社會的發展,有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有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和堅定的信念。

21世紀也是一個交往頻繁的世紀。社會化大生產的規約化、分散化、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發達,將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人際、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同時,由於一係列全球性的威脅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環境惡化、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的難題要求人們具備全球觀念,攜起手來,通力合作。個人如果不團結周圍的人,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外部力量來共同奮鬥,而是我行我素,閉門造車,其結果往往很不理想。積極的合作則能利用整體的力量,形成最佳結構,發揮最佳功能,達到預期效果。近年來,諾貝爾獎金得主已經有65%是屬於集體獲得的,這種趨勢仍在發展,可以預見,21世紀的重大發明將多數屬人才群體。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強調未來人才“敢於負責”,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樣與人配合”。

你若想在未來社會做出成績,必須培養合作意識,首先就是要擺脫嫉妒他人的心理,這樣,才能理解不同意見,容得下反對意見,尊重他人,信賴他人,能與他人真誠合作。這種合作意識的另一麵就是要求未來的人才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要有說理、宣傳、交際、組織等社會活動能力。

第三節 猜疑心理

一、猜疑及其不良影響

猜疑是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猜測對方損害自己的一種負性心理反應,是一種消極有害心理現象。過分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不信任,認為“他人就是地獄”。傾向於把別人的好意或中性態度誤解為惡意,傾向於追究別人隱蔽的動機,而不滿足於按人們的日常經驗對別人行為作表麵的評價。經常感到人家是“笑裏藏刀”“指桑罵槐”“殺雞給猴看”“居心叵測”或“別有用心”。對別人的批評、拒絕過分敏感,甚至耿耿於懷,總想報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那些猜疑心理嚴重的同學總是疑神疑鬼的。幾個同學在一起談話,他認為是在背後議論自己;老師的批評,他認為是有同學在背後“整他”;與同學說話,同學稍微怠慢,就認為人家跟自己過不去,是有意諷刺和嘲笑自己。他們與同學格格不入,精神總是處於緊張、焦慮和恐懼之中。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猜疑不僅嚴重地影響學習,而且是搞好人際關係的一大障礙。它經常在同學之間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影響團結,破壞友誼,甚至釀成悲劇。正如弗蘭西斯·培根在《論猜疑》一文中指出的,“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猜疑確是應當節製或者至少應當節製的,因為這種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遠朋友,而且也擾亂事務,使之不能順利有恒。”

猜疑心理不僅影響人際關係,而且也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有關專家認為,過分猜疑的人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容易產生“敵意”,因而使身體持續產生“準備戰鬥”的本能反應,大量分泌壓力荷爾蒙,導致心跳加快,全身神經係統處於警戒狀態,會出現心浮氣躁、血壓上升、心悸、失眠、頭暈等心因性症狀,長期積累下去就容易發生心髒病或中風。有人統計,“敵意”偏高的人患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比率是其他人的五倍。

過分猜疑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它的產生除社會原因外,從心理學角度看,主要是性格和思維障礙造成的。

性格孤僻、內向、偏執和情感憂鬱的人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有這些性格的人,往往不願意與別人交往,喜歡獨往獨來,待人冷漠,不能與人群交流思想感情,因此也無法了解別人內心的真實想法,隻能是懷疑、猜測。偏執性格的人看問題片麵、固執,但又常常想入非非,主觀臆斷,多疑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情感憂鬱的人,一般心理都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多思多慮,總是擔心受到別人的攻擊,不得不時時對別人懷有戒備之心。人們常說,心地狹隘,自私自利的人好猜疑。因此,要消除猜疑心理,必須加強性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