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氣節篇
第一章 人格
當曆史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被改革開放大潮衝擊下的中華大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得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從而也引起了人們對社會變革的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人自身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對人自身的進一步深入的探索。對社會變革最敏感的青年們一麵關心著時代的發展,一麵更多地把目光轉向自己,探索人生,剖析自我,渴望開發潛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他們開始涉獵中外學者關於人格發展的學說,大量西方人格理論著作擺上青年的案邊床頭,對他們產生著各種影響。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們也開始認真探討人格及人格健康發展途徑,關心在社會變革時代青年能否適應新社會條件,提高心理素質,確立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建立新型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規範,以期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塑造、培養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基於上述現實,了解西方的人格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其進行客觀地分析及評價,汲取其精華,揚棄其糟粕;同時,根據中國國情,建立科學的健康人格的標準,探索正確的培養途徑,造就幹幹萬萬個健康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現代化,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第一節 人格熱
一、什麼是人格
人類對自身已經進行了數千年的求識探索。當人從自然界脫離出來後,就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開始了對人自身的認識。但是,對現代科學意義上的人格探求則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著名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都對人性和人的行為有過許多論述。在以後的各個曆史時期,對人格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止過。本世紀20年代以來,人格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成為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許多領域,包括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的專家學者,都對人格問題進行了相當廣泛的探討,出版了大量的論著。
人格究竟是什麼?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概念看似簡單,其實卻極為複雜。人格是指一個人的特性,是對他的總的、本質的描述。因此,人格的內涵和外延相當廣泛和豐富。它既是一個哲學概念、心理學概念,又是一個倫理學概念、社會學概念和法學概念。美國著名的人格理論家G·W·奧爾波特30年代曾綜述前人關於人格研究的成果,概括出50多個人格定義。這充分表明,人格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的概念存在頗多的歧義。人格定義的多樣性一方麵說明了人格問題的複雜性,另一方麵也說明人格研究的廣泛性。
西方的人格一詞 personabity源於拉丁文的 person-a,原指“麵具”。麵具是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瞼譜,它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角色特點。將“麵具”的意義指人格包含了兩層意思:即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現的種種行為和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從西方大多數現代人格主義的基本傾向性界定來看,人格定義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最為通行的是把人格界定為個人內在的,全部生理、物理結構和心理意識外在化的狀態,其次是強調人的個體差異性,從個人心理行為特點的一致性中顯示人格內容;再次是從人的生活過程中去定義人格,強調環境、社會影響和後天學習的相關因素。最有代表性的人格定義是奧爾波特提出的,他認為人格就是一個人真正是什麼。他進一步解釋,人格是在個體內在心理,物理係統中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
綜合國內外學者關於人格的不同定義,人格應當是:以精神麵貌為核心的,身心統一的、與他人相區別的一個人的總體特征。由定義可見,人格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它是心身統一,內外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人的各種心理過程,人的認知能力、行為動機、情緒反應、人際關係、態度信仰、道德價值等是構成人格的要素。人格是在人的社會過程中,在遺傳、環境、學習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對一個人的人格進行判定時,必須考察他的內部心理特征與外部行為的特征。
馬克思認定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並明確指出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黑格爾“抽象地、單獨地來考察國家的職能和活力,而把特殊的個體性看做它們的對立物”。他認為,國家的特殊職能和活動和“實現它們的個人發生聯係,但是和它們發生聯係的並不是這些人的個人人格,而隻是這些人的普遍的和客觀的特質;因此它們是以外在的和偶然的方式同這種特殊的人格本身相聯係”。馬克思針對黑格爾的這一觀點,指出不能割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把它們對立起來。個人的人格與作為“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的國家職能的聯係不是“外在的”和“偶然的”,而是“突體性”的聯係,特殊的人格的本質是人的“社會特質”。
二、人格熱對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關係的影響
根據馬克思的關於人格的本質是人的“社會特質”這一基本觀點,我們就能找到分析“人格熱”緣由的正確線索。“人格熱”的深層動因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關係的變動。
第一,這種經濟關係的變動使個體的素質人格變得更為重要,塑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人格,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立於不敗之地。
經濟改革確認企業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並把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製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作為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而企業活力的源泉,在於企業中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在於他們個體的素質和人格,特別是企業領導者、決策者的素質和人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許多與產品經濟條件下不同的素質和人格。馬克思稱實現商品價值是“驚險的跳躍”,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搞生產和經營就必須承擔風險,而在產品經濟條件下,很少甚至不會提出這種人格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家總是具有敢於承擔必要風險的心理素質。一個廠長的素質與人格關係到一家企業的興衰成敗,這是眾多事實所證明的。
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並存。從事個體經營的人們,要想獲得成功,他們的素質與人格如何也顯得非常重要。在個體戶經營的服裝、水果、農副產品等行業中,競爭激烈。隻有善於捕捉信息,善於經營,才能占據競爭的有利位置。個體戶在從事自己的職業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塑造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人格。
第二,這種經濟關係的變動使人生價值的思考變得更為突出,一個人對義利問題的態度也表現了他將按照什麼樣的價值取向來塑造自己的人格。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已為多數人所接受,從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需要中可以很自然地衍生出不同層次的人格,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格。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對物質生活需要更為重視,以功利為價值取向的人格塑造頗為流行。但是,有的人見利忘義,以致形成了畸形人格、病態人格。當然,也有些人對於重義輕利的人格塑造也不讚同。那麼,應該如何設計和塑造自己的人格,滿足人性的各層次需要,同時又不斷走向高層次的人格境界?這是人們所感興趣的。
三、人格與倫理人格
有人在上海近5000市民中作過一次道德心理調查。調查顯示,有27.71%的人以為“重義輕利”可取,而有29.22%的人以為應予摒棄,否定者超過了肯定者。重義輕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它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猛烈的衝擊。我們是站在中華民族“黃土地”上來談論新時期人格塑造的,“人格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是相伴而生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格的主要內容是倫理性質的,人格與倫理人格幾乎可以等用。實行對外開放後,我們看到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生產力,看到了中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一個有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的炎黃子孫總是在思考:中國為什麼落後?中國如何改變落後?許多學者從人格入手,剖析中國倫理人格的利弊得失,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是也有的青年學者措詞激烈,認為隻有在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商品經濟條件下現代中國的人格問題。
在“人格熱”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問題的評價,我們必須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傳統人格精神確實與現代人格精神有衝突,著名學者張岱年把它概括為四個方麵:
尊官貴長與民主精神的衝突;
因循守舊與革新精神的衝突;
家庭本位與個性自由的衝突;
悠閑散漫習慣與重視紀律、效率的衝突。
但是張岱年還認為傳統人格精神與現代人格精神有相契合的一麵。
首先,民本思想。中國雖然沒有成熟的民主傳統,可是有民主思想。“民為邦本”,把人民視為國家的根本,孟子的“民貴君輕”肯定人民的需要。
其次,革新思想。《易傳》曰:“革去故,鼎立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而通之以盡利”。
再次,重視人格獨立。中國過去缺乏明確的個性自由思想,但比較重視人格獨立。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他讚美伯夷、叔齊,說“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在戰國時代還有一句話,叫做“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知識分子,你可以把他殺掉,但不能侮辱他的人格。
張岱年的分析是很有見地的。我們當然不能對傳統人格精神中封建性的糟粕兼收並蓄。但是我們更不能對傳統文化中其民主性的精華視而不見,甚至走向民族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包括中國傳統人格精神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曆史上曾經使中國長期居於世界的前列,即使在現代生活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也可批判繼承。另外,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民族文化的發展從來就是具有連續性的,民族虛無主義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就意味著割斷曆史。脫離原來文化的基礎而談論新文化的建設,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民族虛無主義帶來的是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喪失,不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不利於中華民族人格素質的培養。
四、人格熱與西方人格熱
近幾年來中國的“人格熱”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出現的,有關現代西方人格問題的理論著作被大批介紹進來。“人格熱”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格熱”。正確分析現代西方的人格理論,科學地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對於中華民族人格理論的建構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人們所關注的。
現代西方人格理論可分為兩個層麵:人格哲學和人格心理學。兩者所研究的中心都是“人格是什麼”,但前者從最根本意義上研究這個問題,以抽象和思辨的形式提出關於人格的一般理論,而後者側重研究人格的內在結構、特質和因素,人格的類型和模式,人格的發展與人格障礙等具體問題,並進行一些實驗的和實證的分析。兩個層麵的區別是相對的,兩者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對現代西方人格哲學理論的研究,首先要追溯到叔本華意誌哲學那兒。19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把人生作為哲學的中心問題,他認為要闡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必須回答人是什麼。在他看來,人是什麼的問題也就是人格問題。他指出:“人是什麼,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質是什麼,用一個字來說,就是人格。”叔本華認定意誌是人的本質,是人格的根本和動力,而意誌是盲目的欲求和永不疲倦的衝動,這本身就意味著痛苦。他的結論是:我們的由意誌決定的人格隻是一種痛苦型人格。
尼采在年青時曾經接受過叔本華的人格哲學,但是後來他把叔本華的生命意誌轉變為權力意誌,把痛苦型人格轉變為超人型人格。尼采並不否認人生的痛苦,他主張人不應逃避痛苦,而應勇敢地麵對痛苦,在超越人生的痛苦中獲得生命的意義。“超人”是尼采提出的理想人格,這種人格理想表明他對現代工業文明造成的人的“非人格化”的憂慮,並試圖尋求重新給人以價值和尊嚴的道路。但是,這種人格理想的實現,卻以犧牲弱者和成全強者為途徑。尼采的“超人”充盈著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極端情緒,而且表現出明顯的反民主主義和反人道主義的政治化倫理傾向,以致被德國法西斯主義所利用。
現代西方人格哲學流派除了唯意誌主義外,還有存在主義、人格主義等。存在主義是一種較為完備的人格哲學,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是存在主義的思想先驅之一,他以“孤獨個體”為核心概念提出了他的人格學說。他把個人歸結為精神性個性,認為恐怖、厭煩、憂鬱和絕望等情緒狀態是人的基本存在狀態,並以此來揭示人格的本質。克爾凱郭爾所描寫的四種情緒狀態實際是一種病態的人格特征,他的人格理論是一種關於病態人格的學說。克爾凱郭爾提出了“選擇你自己”的口號,認定“選擇”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的因素。而人生選擇麵臨著至少三種主要的可能性,他把這些可能性稱為“人生道路的不同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薩特等存在主義者發揮了克爾凱郭爾相關個人選擇的觀點,提出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命題:“存在先於本質”。這個命題告訴人們,人是被突然拋進了一個世界,他在這個世界裏不斷地設計、不斷地選擇,才獲得了自己的本質和人格。存在主義肯定了選擇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無道理,但是這種選擇輕視和否認人類活動中的那些客觀的和必然的因素,既無根據,又無確定的標準,是建立在主觀隨意基礎上的,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存在主義把人格引向人的存在自身,而人格主義則把人格引向人的存在之外。在人格主義那兒,人格具有本體論的意蘊,它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礎,整個世界都因與人格相關而獲得意義。人格主義者認為人格是一種精神存在,它具有自身同一性、活動性和創造性,並且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人本身的力量即人格決定了人的認識,人與世界的關係,而每一人格均朝向一種至高無上的,無限的人格,即上帝。上帝是每一有限人格的理想和歸宿。人格主義的特點是將基督教神學和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世界觀融合在一起,它的主要根據地在美國,而波士頓大學教授鮑恩被公認為美國人格主義的創始人和領袖。
在剖析西方人格哲學各流派時,我們不能不涉及德國哲學家舍勒,他對人格與價值關係的研究,開拓了人格理論的一個層麵,並對存在主義、人格主義等現代人格哲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舍勒看來,人是在實現價值的道德活動中同時實現了人的理想人格。他提出了一個價值的等級序列,每一價值等級不僅充滿相應的情感、內容,而且有一個對應的從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的發展序列,這就是感性價值、實用價值、生命價值、精神價值、宗教價值,與此相對應的理想人格是享樂的藝術家,傑出的領導人、英雄、天才、聖者。
在人格心理學中,主要有三大流派:行為主義、弗洛依德主義和人本主義。行為主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其創始人是心理學家華生。華生把心理學規定為關於行為的科學,並把人的全部行為歸結為有機體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動作,認為隻要分析刺激——反應,就可以掌握行為的規律,有效地理解、預測和控製人的行為,並且按照環境來塑造或改變人的人格。華生的行為在當時曾贏得了眾多的追隨者,但對於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並無多大的吸引力,在“人格熱”中很少有它的位置。而弗洛依德主義和人本主義頗受一些青年人的青睞。
如果說行為主義的人格結構是人的外顯行為模式,那麼弗洛依德主義的人格結構則是人的精神狀態係統。弗洛依德把本能作為人格的動力基礎,認為人格的所有結構部分都起源於生物本能,而他的理論的目的就在於探索人的深層心理結構。他把一個人人格心理過程的動態結構分為無意識,潛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其中無意識處於深層,它是一切意識行為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一切活動的動力根源。
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他描述了人格的組織結構。弗洛依德認為個體的整個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大係統組成。在一個精神健全的人身上,這三大係統統一和諧,使人們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而當這三大係統相互衝突時,人就會處於失調狀態。根據弗洛依德的解釋,所謂“本我”是人格的初始麵,是非邏輯、非時間和非道德的,“自我”是人格的邏輯麵和條理麵,是以知覺係統為核心而構成的意識自我,而“超我”是人格的最高層,它代表良心、自我犧牲。弗洛依德的人格學說包含了不少超傳統的見解,對我們了解人格和人的行為的深層底蘊,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但是他把人格發展以致整個社會文化都說成是本能欲望的原始衝動的作用,失之偏頗。這個無可彌補的缺憾,引起了他的學生們的反叛。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格理論的傑出代表者,他與弗洛依德明顯的不同點在於他著重研究健全者的人格,而不是像弗洛依德那樣研究病態者的人格。弗洛依德把人格的動力基礎歸之於無意識與性本能,而馬斯洛則持完全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應該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一個係統研究,從整體多維的角度來考察人格的動力問題。他把人格的動力歸之於需要,但這需要又決不是像弗洛依德那種單純的生理的性需要,而是多重的,複雜的,高低層次不同的需要,其中既有生理需要,也有心理需要;既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他的需要五層次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中,羅傑斯的注重人格趨向和自我形成的人格理論和阿爾波特的人格特質論也是很著名的,限於篇幅,不再一一闡述。
總之,西方的人格理論學派眾多,內容豐富。改革開放使人們有機會接觸這些人格理論,促進了人們對人格問題的興趣,推動了“人格熱”的升溫。研究西方的人格理論,並不是毫無益處的,它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而且這些人格理論中,也包含有一些真理的顆粒,例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但我們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西方人格理論在價值取向上是以“個人為中心,自我為本位的”,換言之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這突出地表現在尼采的“超人”人格和存在主義的“選擇說”中。在理論研究上,西方的人格理論以非理性主義為特征。它們一反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傳統,強調人的非理性一麵,例如,意誌、情感、性本能,叔本華、尼采的唯意誌主義,薩特等的存在主義,弗洛依德主義的人格理論中非常明顯地體現這一理論特征。在個人主義、非理性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方人格理論往往充滿著悲觀主義情緒。站在社會的對立麵來談個人的發展,往往悲觀;脫離理性來談人的情感,往往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