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舉。就是通過認知,把德才兼備的人推薦出來。季氏的總管仲弓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即給手下各部門管事的人帶頭,對他們的小過錯不加追究,選拔德才兼備的人。西漢韓嬰記載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孔子認為“薦賢賢於賢”,並說:“知賢,知(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能發現賢才,是聰明才智;能推薦賢才,是大仁;能引導賢才,是大義,能夠發現和推舉賢才者,常喻之為善識千裏馬的伯樂。宋代黃庭堅詩雲;“世上豈無千裏馬,人間難得九方皋。”知人善舉是人類的美德,但並不是常人都可做到。白居易在常樂裏(今西安交大學生區)居住時,曾寫了一篇《養竹記》。他說:竹子被人賦予樹德、正直、虛心、立誌等品性。竹子混雜草木之中,要靠人愛惜賞識它,發現人才也同此理。故“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賢,唯用賢者異之”。
知人善諫。知道別人的不足,要善於批評指出。我國古代曾實行諫宮製度,專門批評朝廷得失。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宋代,劉安世也是著名的諫官,號稱“殿上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次批評皇帝,雷霆震怒,“少霽複前,或至四、五(次)”。劉安世一度曾擔心連累老母,其母深明大義說:“諫宮為天下淨臣,汝父欲為之而弗得,汝當舍身報主,勿以母老為慮。”日常交往中,搞好人際關係,不等於一團和氣、抹稀泥,對於缺點和錯誤,及時提出善意的批評和建議,這是對朋友同事的愛護和關心,可以避免因小誤大,鑄成大錯,釀成大禍。
知人善去。組織管理人事,要把無能的人、品行不正的人及有嚴重過失者從領導崗位上撤下來,不搞異地做官升遷;承擔一般工作,發現心術不正。歪門邪道之人,有對要善於疏遠之。《韓非於·外儲說左下》提出任人應有術,賞罰分明、愛憎分明,“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又說:“以罪受誅,人不怨上。”認為應該禁止的使其得利,應該得利的卻加以禁止,像這樣,即使神通廣大,禁令也不能實行,應該懲罰的卻加以讚美,應該獎賞的卻加以低毀,即使堯那樣的賢君也不能治好國家(“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譽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
知人善學。我國古代認為通過知人,可以向別人學習。一是把品德高尚的人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二是凡是別人的長處,自己都應吸取,成為自己的品行。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公孫醜上》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也。”意思說:舜有大德,善於取人的優點,放棄自己的成見而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夠愉快地吸取別人的長處而行善……能夠吸收他人之長而行善,這就是讚許別人共同行善。
知人善助。助人為樂,先人後己,舍己為人等品質,從來是我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認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者是聖人,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雍也》)就是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站得住,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通達,同時也要讓別人通達。凡事都要以身為例想到別人,這就是實行仁德的方法。《荀子·修身》則說。“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又說:“行乎冥冥施乎無報”,暗中做好事而無需報答。《禮記·雜記》也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我國古代在社會交往中,總結了許多認知方法。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他又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即考察他的行為,觀察他所從由的道路,察看他以什麼為安,那麼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呢?
孟子認為,知人應觀察對方的眼睛,他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光明)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蒙朧)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孟於·離婁上》)他還認為,根據人的言辭可以判斷人的品性為人,“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窮”。即偏頗的言辭能剖析它的表麵性,放蕩的言辭能剖析它的沉溺性,邪辟的言辭能剖析它的狡辯性,躲閃的言辭能剖析它的理屈性。
《呂氏春秋》專門有一篇叫《論人》,介紹如何識別人“情偽、貪鄙、美惡”的方法。指出認知一個人,“外則用八觀六驗”,“內則用六戚四隱”。
“八觀”是根據人所處的地位來認知,內容是:
“通則觀其所禮”,即顯貴之時看其所行的賓禮。用之於今就是說,有地位時看是否脫離群眾、蠻橫無禮、趾高氣揚。
“貴則觀其所進”,即任要職之時看其推薦的部是什麼人。用之於今就是說,作為部門領導是用人唯賢還是用人唯親。
“富則觀其所養”,即富裕之時看其所養的門客賓客,用之於今就是說,作為大款先富,要看他用財結交什麼人,是吃喝嫖賭,還是為大眾服務。
“聽則觀其所行”,即聽他所言之後要看他如何去做。用之於今就是說.不僅要說的好聽,而且要言行一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
“止則觀其所好”,即無事之時看其追求崇尚什麼。用之於今就是說,通過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可以看是追求享受還是貢獻,是低級趣味還是助人為樂。
“習則觀其所言”,即作為帝王的近習(親信)看其所進之言。用之於今就是作為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要看他是出好主意還是壞主意。
“窮則觀其所不受”,即窮困之時看其不受非分之財用之於今就是說,作為普通公務人員,看其是安貧樂道、清政廉潔還是索賄受賄。
“賤則觀其所不為”,即貧賤之時看其不為非義之事,用之於今就是說,盡管地位低下,決不做有損國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擲地有聲。
“六驗”是依據人的情感來認知人,內容是:“喜之以驗其守”,即使之喜悅,看其是否不變操守;“樂之以驗其僻”,即使之高興,看其是否邪僻不正;“怒之以驗其節”.即使之發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約束;“懼之以驗其特(持)”,即使之恐懼,看其是否不失持守;“哀之以驗其人”。即使之悲哀,看其是否不變其人,能否節哀自製;“苦之以驗其誌”,即使其處於艱苦環境,看其是否有大誌。
“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他們代表了人的家庭關係。考察六戚,就是看能否處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沒有倫理道德,不講和睦,就難以處好社會關係。
“四隱”指“交友、故舊、邑裏、門郭”,他們代表了個人的社會聯係,是狐朋狗友還是良朋益友、高朋諍友?通過社會交往、居住環境,考察“人以群分”,可以分析交往趣味情操。
二、對自我的認知
自我認知,就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活動以及對自己與局圍事物的關係進行認知。包括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評價等。
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自我認知的基本思想。自我認知要求主動地、有組織地對自我進行認知,其基本途徑是:從社會交往中認識自己,交往是個體從社會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源泉,交往又是一種人與人的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發現他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目的地擴大交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以人為鏡,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社會交往是一種互動行為,要正確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經常的反省自己。嚴於自我解剖,“一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裏仁》)這種“自省”就是自我定性,時時總結自己的收獲和差距,防上主觀性、片麵性,製定新的奮鬥目標。自我認知的目的是經過社會生活的實踐與體驗,使自我適應社會環境,整合於社會。
自我認知是完整性與可分性的統一。所謂完整性,指人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統一體,認知是自我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社會群體相互作用而完成。所謂可分性,指人的自我認知可以分成若幹要素,它們按一定的結構組成認知係統,這個係統便於對自我認知進行理論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把自我認知分為三個要素:物質的自我,即自我的身體、生理、儀表等要素組成的血肉之軀;社會的自我,即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名譽、地位、人際關係、處境等,也是自我在群體中的價值和作用,別人對自我的大致評價等;精神的自我,即對自己智慧、道德標準、心理素質、個性的認識。如自我的能力、性格、氣質如何?詹姆士的劃分方法,與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三要素思想頗有相似之處。這三種自我的劃分方法,在社會實踐及心理分析時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它們對自我認知確有不同的影響,但人的行為最終由統一的自我來完成。
此外,自我還可以分為現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前者指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交往中以習慣行為表現的自我;後者指自我希望成為什麼樣子。一般說來,兩者大致相同時,自我表現為一定的心滿意足;當兩者發生矛盾時,自我表現為一定欲望和追求。
自我呈現,又稱自我暴露,指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等方式把自己的個性及內心世界的奧秘表述和顯露出來。在社會交往互動中,客體(他人)總是透過主體的自我呈現來認識主體,主體也要通過自我呈現,觀察客體對自己的反應,進行社會比較和行為語言定性,從而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調整自我,協調自我。自我呈現表現為下列方麵:
正相呈現:即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地顯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對人推心置腹,忠誠老實,作風正派,不誇大自己的能力,也不掩飾自己的不足,即所謂“君子坦蕩蕩”。(《述而》)社會交往中,正相呈現的自我,常能和集體群體的目標保持一致,與人平等互愛,很少利害衝突。
反相呈現:即言行不一、表裏不一地顯現自我,內心活動與外部行為不一致。反相呈現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普通人迫於某種壓力如人際關係不正常、民主生活不健全情況下表現為反相呈現的自我,進一步分為:言不由衷,嘴裏說的並非心裏想的,如文化大革命中許多人迫於“四人幫”的淫威,不得不說違心話;正話反說,含譏諷意味,如旁敲側擊,指桑罵槐,冷嘲熱諷,顛三倒四等;以退為進,因環境所迫,不宜自我實現而有意反相呈現;另一種是作風不正的人自然而然表現的處世行為,即所謂“小人喻於利”,(《裏仁》)屬一種唯利是圖之人,表現為陽奉陰違,投機鑽營,兩麵三刀,口蜜腹劍。或表現為聲東擊西,混淆視聽,混水摸魚,想方設法獲取個人利益,與集體和群眾的利益大相徑庭。
放大呈現:即在一定情況下,將自我的某些信號進行放大,以強化對別人的刺激。如談戀愛時自吹自擂;取得一點成績,炫耀自己的能力;高學曆在低學曆麵前神氣活現等。
收斂呈現;即有節製的表現自己的行為,不願或不屑表現自我的長處,縮小信號以減弱對別人的刺激,常見三種情況:年輕人在長者麵前,下級在上級麵前,洗耳恭聽,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隨聲附和等;強者在弱者麵前,表示不以強淩弱,謙虛客氣,大智若愚,謹言慎行等;有意收斂呈現,在一定的時期內,作為一種策略和手段隱藏自己,如韜光養晦,委曲求存,夾尾做人,低三下四,逆來順受等。
單向呈現:有目的地表現出某一特長或某一方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的最好方式就是揚長避短,把自己的優勢顯露出來。如人除了專業角色外,還可以有書法、音樂、美術、舞蹈、體育、剪裁、烹任等方麵的特長,也可以顯出才華來。
無意呈現:未經仔細考慮,把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想法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如原形畢露、無意吐真情、不打自招、情不自禁等。
1.自我的特征
自我是一個統一的、一致的有機體。一般說來,個人的目標必須統一,隻能圍繞一個主要目標,而不能把許多目標作為等量齊觀的主攻目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個人既想當科學家,又想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等,目標難以統一,精力分散,疲於奔命,潛能難以發揮。東一榔頭,西一棒錘,收獲甚少,便會導致自我焦慮、不安、苦惱和空虛,這稱之為自我的同一性危機。
自我常被看作一種動力和行為的源泉。人要認識世界,自我是內因,世界是外因。自我總喜歡自以為是,自行其事,不願接受別人的強迫;總喜歡自我選擇、自我預見、自我決策、自我組織等;麵對別人的說三道四、評頭品足、幹涉控製,自我會產生逆反心理,感到討厭和不愉快,甚至公開對抗。
自我是獨立的、唯一的。即便是雙胞,也不能成為一個自我,而各是各的自我。在同一房間中,大家言談、衣著都一模一樣,人一般會感到焦慮與不安。當一個人的獨立性沒有滿足時,他會發動自己去表現自己,標新立異。西方心理學家實驗表明,個體在群體中常被“去個性化”而打上“社會化”的烙印,社會化要求個體實行自我約束。他們對大學生曾作過“匿名群體”(或“黑房間”)測試,把互相陌生的大學生分為兩組,每組都有一定數目的男女生,甲組在燈光下給30分鍾相識時間,幾乎未發生接觸;乙組在黑暗下給30分鍾相識時間,90%的學生發生過接觸(擁抱或親吻),感到興奮與友情。說明取消一定的約束後,自我能比較自由地表現自己。
自我總是在不斷地評價自己。社會交往中,自我經常對自己的能力、動機、興趣、需求、價值等進行感覺和評價,並表現為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評價不佳時則表現為自卑感、羨慕之心、嫉妒之心等。
自我尋求實現。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生來就有創造欲,有精神寄托和事業向往。我國古代有類似認識,天生我材必有用,“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史記·貨殖列傳》說;“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種穀植樹是一種自我實現,來之以德是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在社會活動中都想成為一定的“人物”。
自我是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不能離群索居,人是社會成員就要接受社會規範約束。西方強調個人主義;我國提倡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統一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反對極端個人主義。
2.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是人通過自我認知,調整和修養自己的心理,並使自己的外部行為與社會環境相適應。主要有下麵內容:
自我監督,對自己進行檢查、督促。包括自知,正確估價自己,不卑不亢;自尊,不自輕自賤,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個人自尊心,不出賣靈魂與肉體;自勉,見賢思齊,不斷用高標準來勉勵自己,脫離低級趣味,做有益於人民的人;自警,自我暗示、提醒,克服不良的心理行為。
自我批評,自己批評自己的短處,辯證的否定。包括自我反省,使個人的思想品德變得日益完美;自責,對自己的不足進行曝光,勇於承擔責任,接受群眾監督。
自我控製,實行自我約束,防止感情用事,理智的接人待物,抵製和克眼一切外來的不良影響。包括反躬自問.反思自己的行為,人際矛盾,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控製自己的情緒、欲望、言行,客觀地對待批評,力求更好地把握自己。
自我調節,通過自我疏導,使自己從矛盾、苦惱、衝突、自卑中解脫出來。包括自解,自我疏導,不自尋煩惱,不折磨自己、懲罰自己;自慰,自我寬慰自己,知足常樂,淡泊名利,承認差距。降低欲望,幸福率=所得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感會降低;自遣,自我消遣,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如美食、郊遊、看書、書法、繪畫等;自退,設身處地地退一步想一想,退一步海闊天寬,降低目標,轉換方向,另辟新路。
自我組織,在新環境,重新振作,重新審視和組織自己的心理行為。包括內化順從,認輸服輸,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放棄自己的意見;同化,把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融彙在一起,吸收他人的營養豐富自己;自新,自我更新,從更高更新的角度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重打鑼鼓另開張。
我國古代把自我認知叫“修身”,就是修養自身的品性。《大學》認為,修身必須首先端正心思。心有憤慨,就不能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有憂患,就不能端正。也就是說,自我認知要心平氣和,誠心誠意,防止感情用事,不能自己欺騙自己,不能不求上進及滿足於現狀,要胸襟寬廣,謹言慎行。修身的目標(境界)則是從社會交往的客觀需要中總結而出,即仁、敬、孝、慈、信,交往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修身要求仁、敬、孝、慈、信,既有倫理意義,也有政治意義,因為它歸根到底是德育,“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
《荀子》中專門有一篇叫《修身》,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修身的具體內容概括起來有八個方麵:(1)看見好的品行,一定要認真考察自己有沒有這種好品行;看到不好的行為,一定要懷著憂懼的心情反躬自問。要把批評中肯的人視作老師,恰當肯定的人視作朋友,阿諛奉承的人視作害人的寇賊;(2)注意調理血氣,保養身體,就可以像彭祖那樣長壽;(3)一切行為、一舉一動都應遵循禮法來辦,包括飲食、起居、容貌、態度、參政等;(4)人要有完美的誌向,以道義為重,如此便能傲視富貴,蔑視王公;(5)體恭敬,心忠信,以禮義為法度,仁麵愛人;(6)學習應該有一定的目的.“道雖邇(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要有重點,方向明確,目標不能太多,“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至;”(7)要有三種品德,即尊敬老人,不輕視不侮辱處境窮困的人,暗中做好事而不求報答,有此三者就不怕任何禍害;(8)身處貧困,心誌要寬廣開闊;身處富貴,體態要恭敬從容;休息時要精神不怠;勞累時要容貌莊重;盛怒下罰不過重;喜悅時賞不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