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生活,享受幸福時光
俗話說:“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如果你整天沉溺在自己悲傷的情緒中,日久天長,別人眼中的你就是眉頭深鎖的苦命人;相反,若你能夠從生活中隨處取些點點滴滴的快樂,自然而然,你的眉宇間就會散發出溢人的光彩。快樂是自我的,隻要換個想法,轉個念頭,人生就會更好。
法則 49揮卻瑣事的煩惱
處於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煩惱愈來愈多。但是,對於如何解決這些煩惱,能認真思考的人卻不多。美國的著名詩人惠特曼,有首詩中這樣寫著:“因寒冷而發抖的人,才能感受太陽的溫暖;經曆過人生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煩惱並不可怕,人人都有煩惱,重要的是要設法解決這些煩惱。
很多時候,我們若想擺脫小事的煩惱,隻消轉移重點即可——也就是說,在心裏采取另一個新而愉快的觀點。
有一個作家在這一點上麵就做得很成功。以前他在自己的寓所寫作時,常常被除濕機的噪音吵得幾乎發瘋。後來有一回,和朋友去野外露營。他說:“我們燃燒營火的響聲就好像我的除濕機的聲音。為什麼我喜歡木柴燃燒的聲音,卻痛恨除濕機的聲音呢?回家後我對自己說:‘木柴的響聲很動聽,除濕機的軋聲也一樣,我這就去睡覺,再也不介意那些吵雜聲了。’果然有幾天我還是會在乎那些聲音,過了一陣子後竟然不覺它們的吵雜了。”
“人生中許多瑣碎的煩惱也是如此,都隻是被誇大了它們的重要性,讓我們心煩意亂得一點也不值。”
迪斯奈有言:“生命易逝,不容輕擲。”這句話不知幫助了多少人度過多少不快樂時光。
蒙瑞斯在星期雜誌上寫道:“我們常常縱容自己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沮喪不已。事實上,想想人生幾何,我們何必介意那些可能一年後就沒有人會再介意的小事呢?何不讓我們把這些一去不回頭的寶貴光陰用在可貴的感情、重大的思想、真誠的愛意以及恒久的事業上?畢竟“生命易逝,不容輕擲呀。”
然而世上許多人經常自尋煩惱,整日憂鬱人生,他們為了忘掉很多愚蠢不值一顧的煩惱,必須吃更多的藥丸。有人說憂慮傷人,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也是有根據的論點,心理醫生梅耶說:“煩惱會影響血液循環,以及整個的神經係統。很少有人因為工作過度而累死,可是卻有很多人是煩死的。”
心理學家們認為,在我們的煩惱中,有40%都是杞人憂天,那些事根本不可能會發生。另外30%則是既成的事實,煩惱也沒有用。另有12%是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病狀。此外,還有10%是日常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說,我們有92%的煩惱都是自尋煩惱。而就像梅耶醫生說的,真有人是煩死的。
這兒給你一個良好的建議:不要去煩惱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情。你的精神氣力可用在更積極、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上麵。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目前的生活,別坐在那兒煩惱,起來做點事吧,設法去改善它。多做點事,少煩一點,就能輕鬆生活,享受幸福時光。
有人認為寬恕是懦弱、是沒骨氣的表現,但事實上恰好相反,隻有堅強的人才會寬恕別人,因為寬恕是積極的力量,足以改變你及你所愛的人。
在另一方麵,關於恨的可悲處是它對憎恨者的影響。
一位初為人婦的女孩,她因憤怒而痛苦,她丈夫的雙親對她說過一些很不友善的話,她說:“我永遠無法再和他們恢複舊日的關係,他們雖然道了歉,但我永遠無法忘記他們說過的話。”
真為這女人感到遺憾,在這份憎恨中的最大受害者無疑的就是她本人,而不是她的公公和婆婆。無論是基督教的上帝或佛教的釋迦牟尼,都要我們去除憎恨、惡意、憤怒,實在是因為這些恨意不僅傷害別人,也會逐步毀滅自己的靈魂,使自己遠離幸福。
柯羅拉·芭頓的朋友,有一次向她提到一件別人對她做的最殘忍的傷害。
“你忘記了嗎?”她的朋友問道。
“是啊!我徹徹底底地把它忘掉了。”她回答道。
如果你有怨恨藏在心中,你就不能自由和快樂,所以趕快拋掉它們。你可以收藏郵票、文物等等,但千萬不要收集怨恨。
記住!恨會延生更多的恨,愛則會帶來更多的愛。
聰明人懂得如何揮卻瑣事的煩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有巨大潛力的人為一些次要、渺小的非主流的東西阻擋了前進之路,有些人甚至因為斤斤計較而毀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應該做到:
1把著眼點放在較大目標上。因小失大的人就像是一個沒有做成生意的售貨員一樣,他向經理報告說:“是的,買賣沒做成,但我肯定使那位客人知錯了。”在銷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誰對誰錯。
婚姻中,重要的目標是幸福、平靜,而不是誰能在爭吵中取勝。
在與同事一起工作時,重要的是發揮他的潛力,而不是就他們犯的小錯誤大做文章。
在與鄰居相處時,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與友好相處,而不是總盯著他們是否在說別人的閑話。
如果用部隊裏的術語來說,我們寧願失去一場戰鬥而贏得一場戰爭,也不願因贏得一場戰鬥而失去一場戰爭。
2常問:“這是否真的很重要?”在每次消極的激動之前,問問自己:“這事值得我那樣大動幹戈嗎?”沒有比這一提問更好的、治療為麻煩事而煩惱、激動的藥方了。如果我們碰到麻煩事時,問自己一聲:“這事是否真的重要?”則最少90%的爭吵和不和將不會發生。
3不要掉進瑣事的圈套中。在演講、解決問題、與同事交談時,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要為一些表象、膚淺的事情所淹沒,集中精力於大事上,這樣你方能遠離瑣事的煩惱。
法則 50拋開名利的束縛
古代聖賢之所以修養能達到極高境界,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能不為虛名所累。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讚揚,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人生在世,確實有許多偶得的虛名,而這偶得的虛名,自然當真不得。
有一次,孟子本來準備去見齊王,恰好這時齊王派人捎話,說是自己感冒了不能吹風,因此請孟子到王宮裏去見他。
孟子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輕視,於是便對來人說:“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去見他。”
第二天,孟子便要到東郭大夫家去吊喪,他的學生公孫醜說:“先生昨天托病不去見齊王,今天卻去吊喪,齊王知道了怕是不好吧?”
孟子說:“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今天病好了,我為什麼不能辦我想辦的事情呢?”
孟子剛走,齊王便打發人來探病。孟子的弟弟孟仲子應付差役說:“昨天大王有命令讓他上朝,他有病沒去,今天剛好一點,就上朝去了,但不曉得他到了沒有。”
齊王的人一走,孟仲子便派家丁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攔截他,讓他不要回家,快去見齊王。
孟子仍然不去,而是到朋友景醜家住了一夜。
景醜問孟子:“齊王要你去見他,你不去見,這是不是對他太不恭敬了呢?況且這也不合禮法啊。”
孟子說:“哎,你這是什麼話?齊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拿仁義向王進言,難道是他們認為仁義不好嗎?不是的。他們隻是認為夠不上同齊王講仁義,這才是不恭敬哩。我呢,不是堯舜之道不敢向他進言,這難道還不夠恭敬?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我趕不上,但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為什麼要覺得比他低而非要去趨奉不可呢?’爵位、年齡、道德是天下公認為最寶貴的三件東西,齊王哪能憑他的爵位便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如果他真是這樣,便不足以同他相交,我為什麼一定要委屈自己去見他呢?”
逍遙任我在,不為虛名行,孟子的思想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不為官位所累,功成身退,隨遇而安,這實是明智之舉。戀戀不忘自己的官位者有很多最終人官皆失。“無官一身輕”是有道理的。古代就有很多這樣的不為官位所累的人。
韋世康是京兆陵村人。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居之士,魏、周兩代,朝廷召他出世任職,他拒絕不出,人稱逍遙公。韋世康自幼受其父影響,處事沉穩,頗有器度。
隋文帝楊堅做北周丞相時,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作亂。楊堅派韋世康出任絳州刺史,並對他說:“汾、絳地區是北齊、北周兩國的交界地區,現在受尉遲迥叛亂影響,恐怕會動蕩不安。我把這一地區交給你,你要好好地守衛它。”韋世康上任後,盡心竭力,事無大小,都親自處理,結果轄區之內清靜無事,受到楊堅的讚揚。
韋世康天性恬靜簡樸,喜歡古事,不在意得失,在絳州任職期間,曾有隱退的意思。他在給子弟的信中寫道:“我生在多事之秋,為朝廷所看重,因而為之效命已經多年。如今人雖未老,但壯年已過,已經經不起世上的風風雨雨。對於俸祿和名聲,我並不在意,為了防止它過高、過滿,我還不如早退。”後因幾個弟弟都勸他,說現在辭職不合適,韋世康才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隋開皇四年,韋世康因為母親去世,辭職回家操辦喪禮。時間不長,朝廷又起用他。韋世康堅持請求辭職,楊堅沒有批準。
隋開皇十三年,韋世康回朝任吏部尚書。休閑的時候,他對子弟們說:“我聽說功成身退,是古人的常道。現在我已年近六十,名聲地位也很高了,想辭職隱退,你們覺得怎麼樣?”子弟們都表示同意。於是韋世康趁皇帝宴請百官之機,先對皇帝下拜了兩次,然後說:“我這個人沒什麼功績,現在地位官職卻很高。如今年紀大了,恐怕不能擔負起國家的重任。因此希望陛下能批準我回家養老,把職位讓給有才能的人。”皇帝安慰了他半天,結果仍沒有批準,讓他出任荊州總管,以便輕鬆從事。
韋世康一直有辭職隱退的打算,可惜都沒能成功。最後終於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死在官道上。
為官時不執著於為官,辭官時亦不執著於辭官,韋世康可謂不為官位所累的代表了,但後世有幾人能做到呢?
為官之道如此,錢財亦如此。錢財乃身外之物,有人一生惟恐懼其無多,比財豐富,炫奢顯毫。殊不知,這樣對其自己對其子孫都沒有好處。有人曾出一對聯說:“後世若如我,留錢做甚麼?後世不如我,留錢做甚麼?”話語精譬,足以戒人,可惜有的人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外都不乏這樣的例子。
杜克家族是美國煙草公司的創立者,擁有幾代人都花不完的錢財,然而,作為這個家族財產的主要繼承人杜克小姐卻一生孤獨,最終把價值12億美元的遺產留給了與她有一段情緣的愛爾蘭男管家。這個年輕的男管家也沒有什麼好結果,在突然間擁有了如此巨額的財產後,他放縱情欲以至過早夭折。
杜邦家族的財產繼承人為所欲為,開槍射殺了一名摔跤手而被判處終身監禁。
伍爾沃思家族的財產繼承人巴巴拉·赫頓的一生也同樣讓人覺得可憐,她把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那些愛錢勝於愛她本人的男人們身上。
現在,有不少大企業老板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隻給自己的後代留下生活費,待他們成年後便停止提供,讓他們自己到社會上闖蕩、摔打、自謀生路。當他們有能力承擔重任的時候,才對他們委以重任。
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的老板約翰·馬隆就做出了這樣的驚人之舉:他準備把15億美元的家產悉數捐給慈善事業,不給自己的子女留下半個子兒!馬隆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把太多的財產留給孩子們,不但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反而會毀了他們的前程。同時他也宣布,雖然他的財產中的大部分將留給一家教育基金會,但他的成年子女可以從這家教育基金會中得到一筆定期支付的教育費用。
世界首富、微軟大王比爾·蓋茨首先宣布,他不會給他剛出生的女兒珍妮弗留下太多的遺產。蓋茨說:“太多的遺產對孩子們來說是沒有多少好處的。我的孩子將來每人最多隻能得到1000萬美元的財產。”
美國第二大富翁沃倫·巴菲特對他的三個子女的吝嗇更是出了名。他公開對三個子女說:“我死後,如果你們能從我這兒得到一個子兒的話,那就算你們走運。”
英國房地產開發巨子彼得·德薩瓦裏也宣布說,他死後,價值2400萬英鎊的遺產全部用於興辦英國的圖書館業,而他的五個女兒別想從他這裏繼承一個便士。
這些富翁是要他們的子女像他們一樣從零開始,走一條從無到有的成功之路。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意思是輝煌十年,衰落十年。當我們注意觀察一下國際頂尖企業家的時候,哪一個不是白手起家,從無開始的?但是,當他們把輝煌的事業交給他們的後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今不如昔,甚至日落西山。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究其原因,是他們的後代沒有經過摔打,沒有經曆磨難,心理承受能力遠遠差於他們的父輩而導致的破落。因此這些富翁的所作所為便易於理解了,這是為了他們子婦的幸福所作的最佳選擇。
名利榮辱,容易使人動心,動心則容易全力追求它們,最終為它們所害。在名利榮辱麵前,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誠能可貴的。
格蘭特將軍在美國南北戰爭時,經過一番苦戰之後,方才擊潰英明的李將軍所統率的南方軍隊。雙方在阿波瑪吐克斯這個地方簽訂降約。勝利的一方如換作別人則一定趾高氣揚,逃脫一切,但格蘭特絕不流露驕矜之色,仍保持謙遜的態度。在訂約時,李將軍穿著完整的全新軍服,腰佩維吉尼亞州所賜與他的寶劍,氣宇軒昂。反觀格蘭特將軍卻穿著轉戰各處時所穿的軍服,它早已經肮髒不堪。若不是佩戴著陸軍中將的官階牌,幾乎與一般士兵不分軒輕。兩人站在一處,未免相形見絀,但格蘭特將軍卻毫不介意。
大凡獲得真正勝利的人,他的功業,已昭然在人耳目中,無待自己表揚,所以態度反而謙遜恭敬。如果所得勝利,實無足彌,但惟恐別人等閑視之,故不得不刻意炫耀。所以妄自尊大的人,就算勝利,也定屬淺薄可鄙之輩,而且最後也絕不能成功。
李將軍在失敗時隻見戎裝佩劍,整齊莊重。這倒不是他態度驕矜,而是他胸襟豁達,勇於接受失敗的表現。就因為他所處的地位崇高,所以在失敗之際對於儀表更應注重。這表示他雖然暫時失敗了,猶有重振雄風的一日。
英國柯沙斯上校在督導巴拿馬運河工程時,潛心工作,不計外界的毀譽。在別人批評他的時候,他置之不理,並準備以該工程的完成來答複那些批評他的人。
到了巴拿馬運河大功告成,大家紛紛讚揚他,但他仍將全副精神貫注在運河上。在水閘內細察啟閉水閘的機器,在河邊注意往來船舶,務使通行無阻,而不是站在通過運河第一隻船的船頭上接受大家的祝賀。等到開慶功大會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柯沙斯上校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離開這裏了。
成亦平常,敗亦平常,其中的道理有多少人能明了,又有多少人能親身實踐呢?而這就是區分人生境界高下之所在了。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話確實很有分量。羅丹在這裏指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大多數人老是抱怨世上沒有美,更談不上審美。人生藝術當然地包括審美的藝術。
正確、恰當地使用生命,需要人生藝術,而生活中無時不需要美,我們無時不與美打交道。那麼讓我們一起去破譯有關審美的密碼吧。
法則 51善於發現美
美是令人神往的。
但在哪裏能找到美呢?這向我們提出了善於發現美的問題。古人曾讚美祖國河山的壯麗,以自然美、人畫、作詩、構成藝術美的境界。
今天,人們正以新的審美視角俯瞰自然、社會、欣賞藝術,審視人生。在人生旅途上,美使人活得自在、活得樂觀,活得灑脫,美當然地成為人生的追求。
人生之美隻屬於那些追求美的人們,對於那些淡漠美的人來說,美好似天際的燈模糊且不可及。
1“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何為美?有人因為美的難以把握,提出美是困難的!感覺到美的存在,美的事物就在周圍,有時甚至陶醉於美的氛圍中,然而對什麼是美卻思考得很少。美學之父鮑姆嘉通認為,美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包括兩層意思,其一,寓雜多於整一,整體與部分協調一致;其二,意象的明晰生動,試圖以感性形式來說明美。
2美就在眼前,就在心裏
有人說,“人心便是一切美的根源”,現實中並無美醜可言,美和醜不過是人的一種主觀判斷。西施之美,東施之醜不在於她們本身的模樣、風度,而在於審美者的主觀態度。這種看法,把尋覓美的方向引向了人的內心世界及其主觀態度,品味起來,破綻頗多。美如果是人主觀自生的,那麼自然界,人類社會本身就不存在美醜的問題了。美就成了人們的一種念頭和想法,想到美則美,想到醜則醜。那麼人生也是如此,本無美醜,而是人們想象它怎樣就怎樣。美醜之分就在人的想象中。倘若想象一旦停止,美將化為烏有。
同時,一些人把尋覓美的方向引向了人的頭腦之外,欲從人的外在空間尋覓美的根源。這種看法在人的觀念之外尋美,卻不從客觀事物本身為對象,而是把美歸結為一種神秘的客觀精神的產物,並且給絕對精神起了各種各樣的名稱。
實際上,美並不是精神的產物,也不單純停留於客觀或主觀方麵。
自然美是在人與自然的實踐關係中產生的,是人類勞動實踐的創造及其轉化形式。隻有在人類世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勞動實踐中才能尋覓到自然界的美。想像得出的是,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無所謂美醜。自然美是相對於人而言的。有了人類和人類社會以後,自然界處於人類的社會關係中,與人發生關係,在人類社會勞動的實踐中被人類利用、改造之後,人類才有了對自然物的審美意識,自然地也就成為人們審美關照的對象,開始了對自然界的審美活動。
藝術作品的美被人們稱之為藝術美,藝術美以現實生活中的美為基礎和前提,更集中,更強烈,更普遍地反映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美,其中也包含對生活中醜陋現象的抨擊和鞭撻。藝術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典型性,並集真、善、美於一身。
3美在平凡生活中
生活的美就在平凡生活之中。人生離不開生活,美的發展與生活同步,與人生同步,也與人生同行。生活中積極肯定的形象成為人生的審美對象。人生之美在哪裏?問題在於對美的開掘、欣賞與發現,(清代)葉又說: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焉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見。發現美需要有良好審美感受,如同聆聽音樂須有會聽音樂的耳朵一樣。
美在生活之中,生活中美好事物層出不窮,人生之路沐浴陽光、雨露。然而,人們卻又常常對人生之美感到困惑和不安,不清楚什麼樣的生活為美?為什麼美?所以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麵前時洋溢於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引起愉悅的事物就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事物,而生活就是人們所“願意”、“喜歡”的生活,“應當如此的生活”,乃至“任何一種生活。”
美感是由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引起的人感情上愉悅的心理狀態。美的事物應當在心理上引起人的積極感應,在感情上引起人的共鳴,在理智上給人以啟迪。美的事物震撼人的心靈,愉悅陶冶和鍛鑄人的情感、意誌、注意和記憶,給人以想像的翅膀,使人心曠神怡。而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在長期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自身的社會曆史勞動中形成的。就人類整體而言,人類具有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完善和世代相傳的審美心理和生理結構功能;從個體來看,每個人都具有在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中建構的審美感受能力。人生對美的追求是在一定的審美感受力作用下進行的,而且審美感受能力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並且不斷發展和升華的。
在生活中,感受頗多,外界刺激接連不斷。所以,有時在眾多感受美的時候要費一番周折。比如:人體舒適、愜意的感受是否是美感?外界刺激通過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傳入大腦皮層,引起人體的愜意和舒適,即是生理快感,這僅是美感的初步階段。它要具有社會美的屬性,即具有社會意義還須進一步發展和升華。美感以快感為基礎,但快感並不等於美感。生理快感動物也有,而美感隻與人的視覺、聽覺等審美感官發生聯係。美感的形成或過程較為複雜,但其社會屬性卻有別於生理的快感。
生活美的根源在於不僅取決於色彩斑斕的生活,也還在於人們對特定生活審美感受的真偽、善惡和深淺。當你帶著想象的翅膀飛向生活,追索美的時候,不要忘記應隨著找準前進的目標,不要忽視了審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和升華。
因此,泰戈爾有詩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4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美的生活”深刻而又膚淺。說它深刻,是因為把美和人類生活聯係在一起,而再也不是純粹形而上學的虛無縹緲的抽象本質。說它膚淺,是因為它沒有能夠科學規範這種“生活”的基本內容和實質。
但是,當我們把探尋的目光投向美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的發現,原來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精靈,讓我們目不暇接。
生活中的美有科技美、愛情美、人體美、服飾美、環境美、形式美、藝術美等等。現在擇其要者,作一說明以幫助大家對“善於發現美”這一問題的理解。
(1)發現愛情之美
“愛情”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題,是發自雙方內心的真誠意願,因此單相思式的愛情是不現實的,是虛幻的。愛情是特定男女之間的感情的雙向傳遞,失去任何一方都等於失去愛情本身。這種感情傳遞,隻有相互尊重才能獲得純粹的意義,也就是說,雙方必須是平等的。
愛情不但具有男女對等性,還具有審美性,這是人類高於其他動物的地方。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兩性作愛行為由動物的以嗅覺為主發展為以觸覺為主,進而將視覺引入其中。視覺的參與使男女之間除了性的互求以外,又逐漸增添了審美的因素,延伸到愛情關係,相戀者也培養起對對方的審美態度。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幾乎所有熱戀中的人都把自己的情侶看成是最美的人,盡管實際上並不如此。
情感與理智的交織是愛情的第三個特征。必須承認,情感是愛情的本質因素,熱戀中的人常常出現如癡如醉,“失態”、“顛相”等情況,正因為如此,十四世紀波斯詩人哈菲茲才把醉漢和戀人相提並論。但人畢竟是自然界的高等性質,愛情不得不以理智因素作指導,如醉如癡,理智失控大都僅僅發生在某些瞬間或某個階段,而不是貫穿愛情的全過程。如果愛情僅僅出於本能,即僅僅具有生物性,而不合乎理性,那麼它就不會蘊含精神文明的魅力,它就會僅僅表現為一時的激情。如果愛情僅僅是理性的,僅僅是來自思想,那就永遠無法振奮心靈,它的生命力也就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