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中尋找激情
人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激情,那樣,工作也就有了活力。很多人都說:“我實在太忙了。我得趕著去工作了。”如果這樣的回答聽起來很耳熟,這個策略對你就可能是有幫助的。
法則 30找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
找一份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那麼此生一天也不用煎熬了。
一位退休的老人,在鄉間買下一座宅院,打算安度晚年。但不幸的是,在這宅院的庭園裏,種著一株結實累累的大蘋果樹。
鄰近的頑童,幾乎是日以繼夜地來“探視”這株蘋果樹,同時還帶來了石頭或棍棒。
想安享寧靜的老人,玻璃常被擊破,有時不堪喧鬧會走到庭院中驅趕樹上或園中的頑童,而頑童回報老人的,則是無數的嘲弄及辱罵。
老人在不堪其擾之餘,想出一著妙計。有天,當他如往常一樣,麵對滿園的頑童時,他告訴他們,從明天起,他歡迎頑童們來玩,同時在他們要離去前,還可以到屋子裏向老人領取一塊錢的零用錢。
孩子們大喜,如往常一樣地砸蘋果,戲弄老人,同時又多了一筆小小的零用錢收入,故此天天來園中玩得樂不思蜀。
一個禮拜過去後,老人告訴小孩們,以後每天隻有五毛錢的零用錢。頑童們雖然有些不悅,但仍能接受,還是每天都來玩耍。
再過一個星期,老人將零用錢改成每天隻有一毛錢。孩子忿忿不平,群起抗議:“哪有這種事,錢愈領愈少,我們不幹了,以後再也不來了。”
從此,庭園中恢複了往日的幽靜,蘋果樹依然結實累累,不再飽受摧殘。
聰明的老人為了對付貪心的小孩,在原本隻為了興趣而快樂的事物上加入酬勞,再假以時日,使酬勞逐漸降低,終而使興趣失去了。原本能夠使自己快樂的遊戲,也因酬勞的失去,而再也沒有任何樂趣可言。
或許不隻小孩子是這樣,在我們許多的工作上也常能發現這種結果,因為金錢的緣故,而使我們原本熱愛的工作失去了魅力。
然後,人們開始詛咒金錢是萬惡的,因為加入金錢,而使得單純的工作興趣不再有意義。事實上,金錢非善也非惡,貪財才是萬惡的根源。
真正犯錯的,並不是金錢,而是我們對工作與金錢的態度是否正確,是我們對付出與獲得的心態能否達觀。
我們可以再一次去審視自己的工作,清楚地分析出自己為何要從事這項工作,而這項工作的最終目的何在。然後回想自己從事這項工作時起初的心願,緊緊把握住這份心願,就能不為起伏不定的酬勞所迷惑,從而能由工作中獲得最大的樂趣。
莫為金錢所產生的阻礙而使我們原本單純熱愛工作的心態喪失了。時時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而這份快樂,也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人緣和更大的財富。
法則 31時時給自己一劑興奮劑
現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但是也還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的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有人說,“興趣如一爐炭水,能把你的自信烘得轟轟烈烈,把你的希望之炬,映得紅紅火火。”這雖然是一位散文作家的文學修辭,但現實生活中的確如此。
興趣大體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事業興趣,二是業餘興趣。
事業興趣是指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濃厚的興趣,有時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例如愛因斯坦酷愛物理,李四光嗜好石頭,陳景潤專心數學等。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除了工作以外還有別的興趣。例如數學家蘇步青好讀古詩,建築學家李國豪喜愛騎自行車,曆史學家蔡尚思每天離不開冷浴,這些都屬業餘興趣。
業餘興趣又可分為下列五種:
一是求知興趣。業餘時間好看書,尤其是文藝作品;
二是藝術興趣。喜歡聽聽音樂,繪繪畫,練練琴等;
三是實用興趣,鑽研烹調木工一類,以此改善生活;
四是娛樂興趣。好看電影、電視,喜歡集郵、旅遊或下圍棋、遊泳等;
五是刺激興趣。追求不健康的娛樂活動,尋找刺激性的消遣,如賭博等。
有一位律師安娜,她在夏天的時候去找她姐姐。她姐姐建議她去拜訪隔壁的雕刻工作室。安娜對於雕刻完全不懂,而且她也不感興趣,但是實在是沒有什麼事好做,她隻好過去看看。也許是她看得太投入,也許是雕刻藝術太誘惑人,她竟然找到了真正可以改變她一生的興趣。
她報名參加了雕刻訓練班,同時繼續她的法律工作。但一到下班時間或周末,她就投入雕刻的世界中。漸漸地,她開始置辦各式各樣的工具,在家裏也設立了一個工作室。不久,她就在當地的藝術展覽館出售她的作品。後來,她辭掉她的律師工作,成為一位專職的雕刻家。她經常巡回各地,在各地的美術館中展出她的作品。
安娜說,她從來沒有享受過這麼美妙的生活。在投入雕刻生涯之前,她的生活充滿了電話聲、約會、宣誓證言、訴訟摘要、法院出庭,以及無數需要法律專業來解決的雜事。現在,每天早上她起床後,穿上牛仔褲,然後到工作室去雕刻,這就是她工作的全部。同時,她的興趣也為她帶來了美好的生活。
興趣需要培養,還需要一定素養。有興趣就能產生自信,有自信就能使你的興趣變為成功。
對工作具有興趣和愛心,就不僅會積極熱忱地工作,同時會從工作中享受到很大的樂趣。真正的幸福就是能自動培養工作興趣而愉快地工作,積極地去學習那些不熱愛,甚至可惡的工作,改變對工作態度的方法,是要重新認識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如果一個賣冰淇淋機的人老是想“因為有許多人買冰淇淋吃,我才賣這種機器,要是萬一有一天沒有人吃了怎麼辦呢?”照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肯定不會對這種工作感興趣,提不起精神來。如果能想到小朋友吃了冰淇淋高興,家庭主婦吃著打發寂寞,工人吃了清暑,對工作的態度肯定就不一樣了。
在工作時間裏打撲克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製造撲克牌的人對此不感興趣在所難免。但又不易改換工作,那麼,改換思路如何?如果想到正常的娛樂給人們消遣休閑的快樂,不也就會覺得這件工作有意義了嗎?
同樣一件事情,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興趣、不同的看法,會給當事人的心情以不同的影響。認識到工作的意義,興趣和愛好也就隨之而來。
法則 32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最快樂
蘇格蘭教文史家卡萊爾寫道:“有事可做的人是有福的,不要使他再求別的福份……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於工作時,他的身心就會構成一種真正的和諧,即使是最卑微的勞動。”
卡耐基說:我雖不全同意卡萊爾的說法,但我不妨以我自己的體驗支持這幾句話。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在工作時,身心舒暢;而在喪失或放棄工作後,他們的心靈即形萎縮。甚至,連他們的神情也變了,曾經一度興奮的眼神也變得冷淡無光起來。
誠然,有些人在做著不適於他們的工作。由於他們不喜歡所做的工作,而使工作變成一種苦役。一個把大部分生產力注入工作的人所感到的喜悅,他們全都不能感到。
假如你不幸陷入了這種苦境,你就必須設法補救,因為,如果你對自己工作感到枯燥無味,你便很難享受到積極人生的樂趣了。
什麼事都盡量往好處想,決不能鑽牛角尖。我可以製造情緒,或者引導情緒,但不能被情緒牽著走。有句話說,你如果不能改變事實,就不如改變想法。
人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即使賺錢也不例外,而且要“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每天樂此不疲,這樣至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即使是事業成功人士,也常常聽到他們歎息自己成功背後的苦惱,就是自己不得不應付繁忙的公務,或不得不周旋於社交場合,或為了應酬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或礙於情麵,不得不做有違心願的事。有時候,我們經常搖擺於情感與理性之間,有時情感戰勝理智,有時理智支配情感。當我們情緒走向極端的時候,理智往往無法控製它;當我們情緒比較平和的時候,理智卻很輕易地駕馭它。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記住一點:雖然情緒不能立刻控製理智,但卻能支配行動。因此,要調節行為,就必須從控製情緒開始。
過去做事情覺得非常愉快的人並不多,每個人對工作的好惡不同,假使能把工作趣味化、藝術化、興趣化,就可以把工作輕鬆愉快地做好。菲力有句話說:“必須天天對工作產生新興趣。”他所指的就是工作要趣味化、興趣化。人生並不長,因此最好盡量選擇適合你興趣的工作。工作合乎你的興趣,你就不會覺得辛苦。
千萬不要和朋友這樣談論自己的老板和公司:“我要應付那些我不願做的事。為什麼一定要給那個討厭的工頭幹活。老板一點也不了解我,信任我。”這樣你容易給人一個消極、愛發牢騷的印象,也會使你自己喪失上進的動力和興趣,阻礙你的發展。
不成功人士往往麵帶一種溫怒厭世的表情。他們不喜歡他們的工作和他們生活的世界,懷疑他們周圍的人都是不誠實和愚笨的。他們把一切都看得那麼黑暗並用他們自己對生活的絕望態度和無所寄托的頹喪情緒影響著他們周圍的人。
相反,成功學大師曼狄諾則設法說喜歡自己的工作。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中,奧格·曼狄諾寫道:
我不是被束縛在工作中的奴隸。即使我憎恨那些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我還是明白苦差是開掘精神寶藏的必需品,隻有它能夠改變我的命運。這就好比耕耘播種為的是收獲果實一樣。假如我沒有忘記我是上帝的子民,成功而降生到這個世上,那麼我一定不滿足於那些指派給我的工作。
無論我做任何工作,讓我為之傾注愛心,那樣,我將不會失敗。
我每天所做的事情雖然有限,卻也是有意義的。世界的進步並不單單靠英雄們有力的臂膀向前推動,每一個誠實工作著的人都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對於工作的真愛,不是源於金錢,不是因為時間的消耗或是技能的實踐,而是來自對於成功本身帶來的驕傲與滿足的渴望。
對於出色的工作的最大獎賞就是已經做完了它。
卡耐基說:“如果你不能選擇自己更喜歡的工作,就要盡力喜歡眼前的工作。”他為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1把收入看淡些
有一次,英國女王參觀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當她得知任天文台台長的天文學家詹姆·布拉德萊的薪金的級別很低時,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布拉德萊得悉此事後,懇求女王千萬別這樣做,他說: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麼,以後到天文台來工作的人,將會不是天文學家了。”這說明不僅布拉德萊對收入看得很淡,其他科學家也是如此,他們往往與高薪無緣。
卡耐基指出;關於工資與工作的相互關係,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有種種議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們的喜悅,不是隻靠金錢就能得到的。工資可以減少人的不滿,但不能增加人的滿足感。應該說,能夠增加人的滿足感的,還是工作本身。不管什麼工作,如果能夠自發地、自主地去進行,人們就會從中感到工作的意義。而且重要的是,選擇工作,不要隻顧眼前利益,還要從有利於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也不要隻考慮報酬,須記住,有得就有失。重要的是,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和確定自己發展的方向。
2工作永遠要使老板滿意
在你的事業生涯裏,你隻要盡可能地不斷付出,而不尋求馬上報答,會使你得到比酬勞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信任。你把集體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目標,並更深地理解之。(如果老板的目標和你的不一致,你就別留下,而要另換門庭。)隻要這樣,老板才會器重你、提拔你。
3把命運轉化成使命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西齊弗的故事。西齊弗因為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懲罰,降到人世間來受苦。對他的懲罰是:要推一塊石頭上山。每天,西齊弗都費了很大的勁把那塊石頭推到山頂,然後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時,石頭又會自動地滾下來,於是,西齊弗又要把那塊石頭往山上推。這樣,西齊弗所麵臨的是:永無止境的失敗。天神要懲罰西齊弗的,也就是要折磨他的心靈,使他在“永無止境的失敗”命運中,受苦受難。
可是,西齊弗不肯認命。每次,在他推石頭上山時,天神都打擊他,告訴他不可能成功。西齊弗不肯在成功和失敗的圈套中被困住,一心想著:推石頭上山是我的責任;隻要我把石頭推上山頂,我的責任就盡到了;至於石頭是否會滾下來,那不是我的事。
再進一步,當西齊弗努力地推石頭上山時,他心中顯得非常的平靜,因為他安慰著自己:明天還有石頭可推,明天還不會失業,明天還有希望。天神因為無法再懲罰西齊弗,就放他回了天庭。
西齊弗的命運可以解釋我們一生中所遭遇的許多事情,西齊弗的努力也可以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寫照,但是,西齊弗能把命運轉換成使命的方式,是否亦是我們的生活模式?
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認同自己的存在,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個人能透視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命運,更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更困難的,則是把命運轉換成使命,因為,使命的含義要超過神話中的內涵,它不但要替自己的存在謀求出路,它還要在感受到失敗痛苦中,去替人類、替世界創造快樂與幸福。
4從內心喜歡自己的工作
日本本身沒有什麼資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能夠迅速崛起。經過50年的發展,如今,日本的汽車業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汽車業;光學儀器和照相機威脅到德國;製表業威脅到瑞士;動畫和遊戲機更席卷世界市場。這主要歸功於日本人對工作認真,而且多數人會在工作中自尋趣味,對工作抱積極的態度,因此生產出來的東西得到世界消費者廣泛地認可。日本人因何能對工作抱積極的態度呢?中穀彰宏說:“工作的有趣與否,不在於工作本身是否有趣,而在於你有沒有熱誠勤奮地去做你的工作。再枯燥無味的工作,努力去做,也會變得有趣;再有趣的工作,慢吞吞、興味索然地做,都會變得無趣。不信你把自己裝成慢吞吞、沒有興趣的樣子,去玩遊戲機看看。”如此說來,日本人其實非常懂得工作哲學,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這方麵向日本人學習呢?
卡耐基指出:“正確的思想,會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麼討厭。老板要你對工作感興趣,他才好賺更多的錢。但是我們何不忘掉老板想要什麼,而隻是想著:對工作感興趣,對自己有好處。提醒自己,這樣可能使自己從生活中獲得加倍的快樂,因為你醒著的時候,約有一半要花在工作上,要是在工作中找不到快樂,就決不可能再在任何地方找到它。不斷提醒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可以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上移開,而最後,還可能帶來晉升和加薪。即使不這樣,也可以把疲乏減至最少,並幫助你享受自己的閑暇時光。”
“生活成功的主要道理之一是,每天保持對工作的興趣,能夠有持久的熱忱,並能將每一天看得同樣重要。”
法則 33專注於工作可以忘掉一切煩惱
很多人最大的毛病便是: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然而實在並非如此。當我們戴一頂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總以為眾人都在注目了。其實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別人或許也正和我們一樣以為自己正受到他人的注目呢!如果真正有人注意我們,那大概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感覺使我們表現出一種可笑的態度,而不是由於衣服。
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別的情形上。如果某人十分專心於他的工作,你絕不能使他感覺不安,因為他甚至不覺得有人在身旁。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你便覺得不安,解救的方法是專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強克製自己的不安。如果你曉得自己做得很好,人家看你時便不會感覺不安的;這種不安是因為你怕工作做得不好,怕弄出錯處,怕別人看出你秘密的思想,於是引起你臉紅手顫,聲音戰栗,這些行為都是你怕顯露出來的。但是正因你害怕才越發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