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開朗

眼前就是一片明亮樂觀的心境和高尚的品質,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對萬事萬物的看法,並且通過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同時也將最終支配我們的生活。其時,這個世界是一個內心的世界,如果我們情緒低落,愁眉苦臉,反映出來的社會是絕望和無助;如果心態平和、樂觀地麵對生活,那麼世界給予我們的將會是最美好的一切。

一、幸福是一種意向

林肯曾經說過,“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其實,人與人之間原本隻有很小的差別,但這種很小的差別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

毫無疑問,一輩子能夠做你想做的事是最幸福的。然而究竟誰有能力決定你的未來是幸福還是不幸呢?答案隻有一個——你自己。

美國一位相當具有知名度的電視主持人,有一回邀請某位老人在他的節目中接受訪問。這位老者在節目中所說的話並沒有預先備妥,也未事先排演過,但是,由於他說話的內容十分樸實、自然、得當,因此每次話音未落,總會使人開懷一笑,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當然,這位主持人也因感染了其中的溫馨氣氛而愉悅不已。

由於好奇,這位主持人禁不住問這位老人:“你為何會這樣幸福呢?你一定有關於創造幸福的不可思議的秘訣吧!”

“不!不!”老人回答,“根本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秘訣,這件事就好比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張嘴巴一般,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我隻是在每天早晨起床時作一個選擇。你們認為我會選擇哪一樣呢?——我隻是選擇‘幸福’而已。”

這件事乍聽起來,也許單純得令人難以置信,而這位老人的見解聽來也似乎過於淺顯。但是,卻讓我們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曾說:“人們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那麼幸福。”換言之,如果你希望變為不幸,那麼你就會陷入不幸的深淵中。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個道理更簡單的了。

想獲得幸福的人應采取積極的心態,這樣,幸福就會被吸引和聚積到他們的身邊。那些態度消極的人不會吸引幸福,隻會排斥幸福。

一支流行歌曲開頭的一句話含義深長:“我想獲得幸福,但是我隻有使你幸福了,我才會得到幸福。”

尋找自己幸福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竭盡全力使別人幸福。幸福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瞬息萬變的東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會發現它在逃避你。但是如果你努力把幸福送給別人,於是它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作家克萊爾·瓊斯是美國中南部俄克拉荷馬城大學宗教係一位教授的妻子,她談到他們的結婚初期所經曆的一種幸福:

在婚後的頭兩年中,我們住在一個小城裏,我們的鄰居是一對年老的夫婦,妻子幾乎瞎了,並且癱在輪椅上。丈夫本人身體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房子裏,照料著妻子。

在聖誕節的前幾天,我和丈夫情不自禁地決定裝飾一棵聖誕樹送給這兩位老人。我們買了一棵小樹,將它裝飾好,帶上一些小禮物,在聖誕前夜把它送過去了。

老人們感激地注視著聖誕樹上耀眼的小燈,傷心地哭了。她丈夫一再說:“我們已經有許多年沒有欣賞聖誕樹了。”以後每當我們拜訪他們,他們都要提到那棵聖誕樹。這是我們為他們做的一件小事。但是我們從這件小事中得到了幸福。

由於他們的友好,他們得到了一種幸福,這種幸福是一種十分深厚而溫暖的感情,這種幸福將一直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你可能是幸福的、滿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為你有權利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決定的因素是你受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心態的影響,這個因素也是你所能控製的。

積極的心態,對你的健康,進而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每天過得愈來愈好。”有些人每天在醒來時和就寢前都要把這句話朗誦好幾次。對他們說來,這句話並不是華而不實的語言。

就某種意義說來,說這句話的人正在運用積極的心態,正在把生活中較好的東西吸引到他的身邊。

積極的心態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多好處,消極心態則可能引發疾病,對此相信許多人有過深刻的體會。心中有消極的思想是一件危險的事。

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人因為他們內在的挫折、仇恨、恐懼或罪惡感,而給自己的健康造成損害。顯然,要保持健康身體的秘訣是,擺脫所有不健康的思想。我們必須潔淨自己的心靈,為了有健康的身體,先得祛除心中的消極念頭。

常有人提起,憤恨不滿的情緒常常會引起疾病。一位美國政壇元老曾說過:“有兩件事對心髒不好:一是跑步上樓;二是毀謗別人。”這兩件事不僅對心髒不好,而且對人的身體也有害。所以,學會寬恕很重要,你會發現體諒別人會起到奇妙的治療效果。

情緒上的積怨和不滿,多年以後會在生理上造成病痛。不過,也有人因為日常生活的不愉快引起頭痛、背痛、關節痛。

許多家報紙曾報道過一則新聞:有一名男子在過馬路時不幸被車子撞倒而喪命。驗屍報告說,這個人有肺病、潰瘍、腎髒病和心髒衰弱。可是,他竟然活到了84歲。為他驗屍的醫生說:“這個人全身是病,一般情況,30年以前早該去世了。”有人問他的遺孀,他怎麼能活這麼久?她說:“我的丈夫一直確信,明天他一定會過得比今天更好。”

許多人認為,在運用積極心態時,多使用積極的表述,也有利於身體健康。語言文字是有影響性的。如果你經常運用消極的話語來描述你的健康,便可能激發對你身體不好的消極力量。你習慣性使用的一些字眼會反映出你內在的某些消極性思想。而你的思想是積極還是消極,會影響你內在的各種器官。

精神治療協會前任會長卡特博士在談到一個人持肯定的態度對健康的影響時,甚至反對像“我今天不會生病”這樣的說法。他認為那隻是半積極的態度。應該改說:“我今天覺得比昨天好。”這是非常積極的陳述,因而是一種更健康的想法。卡特博士說:“肯定的態度是以科學的事實為基礎的,這些事實得自生物學、化學、醫學等。正確地運用肯定的態度將有助於改善你的健康,延長你的壽命,使你精神充沛,倍感幸福,從而在各方麵取得成功,並且還能替你保持一件最主要的東西——心靈平靜。”

這是一些采取肯定態度對待健康的成功例子,你不妨也試試。記住要每天堅持,訓練自己的思想按積極思想考慮問題。

事實上擁有積極心態,僅是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將這種積極心態付諸行動。當你在做的時候,你心裏必須想著,這些都是存在的事實。行動有活力而積極,將會使你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可以享有新的能量及活力。

其實我們的身體並不覺得疲憊、生病或老化。你應該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先看清楚其實你是健康的,再遵守並實行各種健康的法則,你就能變得充滿活力、精神十足。

二、培養快樂的好習慣

人隻要心裏決定快樂,那麼大多數人都能如願以償。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來源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可憐下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瑣事會使我們感到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思考使我們感到快樂,也就是:用大部分時間想著愉悅的感覺。對於煩惱、小挫折,我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應出暴躁、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我們可能“練習”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這種不快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我們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的結果。例如:司機沒有必要衝著我們按喇叭;我們講話時某位人士沒注意聽甚至插嘴打斷我們;認為某人應該幫助我們而事實竟沒有;甚至個人對於事情的解釋,結果也會傷了我們的自尊;我們要搭的公共汽車竟然遲遲未開;我們計劃要郊遊,結果卻下起雨來;我們急著趕搭飛機,結果交通阻塞。這樣我們的反應是生氣、懊悔、自憐或換句話說——悶悶不樂。

你讓外在的事情任意支配著你的感覺與反應,你就像是馴服的奴隸一般,當事情或環境發信號給你時,你就迅速地聽從命令。

學習快樂的習慣,你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成為奴隸,快樂的習慣可使一個人不受外在情況的支配。

遇到悲哀的情景與逆境,隻要我們在不幸事件之上不再加入自憐、懊悔與不順的情緒,我們即使不會感到完全快樂,通常也多少能感覺到些歡愉。

三、積極追求才最美

一個人要想打開自己人生的局麵,必須先了解自己,戰勝自己。要做到這兩點,必須靠積極的心態去生活,不能用消極的情緒度過每一天。清晨,當你睜開眼睛時,你是否經常如此想過:人活著是一件多麼美妙之事!又一個多麼愉快的清晨!我從未感到如此開心!我想今天一定會是美好的一天。

找回自己小時候那種吹口哨的心情,使之成為你此刻的生活態度。找回那種內心深處完全自然、毫不做作的樂趣。其實,真正的樂趣並不是表麵上的,或隨時可見的,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你是因你的處境和你所做的事而感到深深的幸福。如果你暗中注意這種人,就可以發現他們總是在唱歌或吹口哨。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下午,一位先生和他的太太露絲還有小女兒麗莎一起去散步。他們在一起很快樂,玩得很開心。他們沿著公園走著,步履輕快,挺胸抬頭,興致高漲。“抬頭挺胸走路真有趣!”他們齊聲說。

他們走了約一裏多的路,覺得全身舒暢,充滿活力。當他們走過第五大街的萊特大廈和古根漢姆博物館時,麗莎說:“看,多美啊!”以前,這位先生從沒想過這些建築物有多特別,經麗莎一說,他便抬頭又看了一次,這時,他才真正了解偉大的建築師萊特注入在這個建築中的人生樂趣。它高高的尖頂直入雲霄,真正傳達著一種振奮、快樂。他第一次覺得開始喜歡上它了,而這可能是他當時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

這正是積極心態的關鍵所在。其實,萬物早已存在,當你覺得心情舒暢時,你會情不自禁地表現出快樂的神情,同時會欣賞萬物,心中的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心理學家亨利工·林克博士說,當他看到病人沮喪時,他會要病人先沿著街道快步疾走一番。“快快地走,繞街道走十圈。這樣走動可以鍛煉大腦的活動中心,使你的血液從情緒中心流瀉出去。而當你走回來後,你會變得較理性,而且比較能接受積極思想。”

你的身體健康狀況與你是否能享受生活有關係。當你精神振奮、心境開闊、容光煥發時,生命也便呈現出新的意義。適量地運動及休息,是心情愉悅的必要因素。

所以,要獲得人生深度的樂趣,首先要感覺正確。而要想讓自己的感覺正確,必須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

其次是要思想正確。要好好對待自己的心靈,積極地思考。一個積極思考者常會有意識地使自己保持心情愉悅。你期望快樂,便會找到快樂。你尋找什麼,便會發現什麼。這是人生的基本法則。開始找尋快樂吧,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凡是能往前看的人,期待將會發生偉大事情的人,他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人。

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的是一種心態。你的內心狀況決定你的快樂、積極,還是悲觀、消極。安東尼奧斯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他就不可能快樂。”菲爾普斯也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那些具有有趣想法的人。”

因此,如果你不快樂,你必須先對你的思想來一次徹底的改造,進而才能徹底享受人生的樂趣。如果你的心中充滿了憤懣、怨恨、自私或者灰色思想,當然,一切快樂的光芒便無法穿越。你需要改變精神生活,采用另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然後,才能真正獲得人生的樂趣。

有些人也許會問:“老天生來就待我不公,我生下來就有生理缺陷,那我該怎麼辦呢?”如果你屬於這類“不幸者”之列,那就想想海倫·凱勒的人生經曆吧!還有誰能比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女孩更為不幸的呢?可她成了美國著名的作家。也許你又覺得這是世上僅有的,那就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則平凡人物的故事吧!

有一個名叫丹普賽的孩子,他生下來就是一位畸形人,四肢不全,隻有半邊右足和一隻右臂的殘端。作為一個孩子,他想跟別的孩子一樣從事運動。他喜歡踢足球,他的父母就給他做了一隻木製的假足,以便使他能穿上特製的足球鞋。丹普賽一小時接著一小時,一天接著一天地用他的木腳練習踢足球,努力在離球門愈來愈遠的地方將球踢進去。他變得極負盛名了,以致新奧爾良的聖哲隊雇他為球員。

當丹普賽用他的跛腿在最後兩秒鍾內、在離球門63碼的地方破網時,球迷的歡呼聲響遍了全美國。這是職業足球隊當時踢進的最遠的球。這次聖哲隊以19比17的比分戰勝了底特律雄獅隊。

底特律雄獅隊的教練施密特說:“我們是被一個奇跡打敗的。”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對祈禱者的回答。

“丹普賽並不曾踢中那個球,那球是上帝踢中的。”底特律雄獅隊的後衛沃爾凱說。

丹普賽的故事很有趣。但是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的回答總歸是:“它的意義很小——除非你能形成一種習慣,用以認識、敘述、吸收和應用普遍的原則,將它作為自己的原則,然後以合乎需要的行動貫徹到底。”

不論你在生理上是否有殘疾,不論你是兒童還是成人,從丹普賽的故事中,你都能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那些能夠產生強烈的願望以達到崇高目標的人,才能走向偉大。

·那些擁有積極的心態並不斷努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