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情商理論的提出
一、“情緒智力”的產生和來源
“情緒智力”的全稱應該是“情緒智能商數”,它相對於“智力”的概念,是指人們的情緒智能活動水平的高低。它如同智力一樣能夠被測定,通過一定的指數或尺度被顯示出來,因而叫作“情緒的商數”。現在,由於社會對這個問題的普及,因此又簡稱為“情商”,或“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理論萌發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家哈華德、嘉特納推行的一套兒童多元教育計劃——《教育係列設計》中。嘉特納指出:“現在,已到了從更廣闊的範圍來探討智能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教育對孩子惟一最大的貢獻是支援,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步入適合他們發展的領域,並使他們獲得對成就的滿足感。但今天我們迷失了這個方向。現在的學校教育仿佛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大學教授,同時也依據這個狹隘的標準對每個學生作出評價。學校的這種等級評比可以休矣,應該把力氣花在找出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上,並促使其發展。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導致成功的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
1983年,嘉特納出版了一本引起爭議的書《心的構造》,對智力至上主義提出了質疑,認為那種主張智力不優秀就不能取得人生成功的觀點是錯誤的。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分為七大類。其中兩類是學習能力方麵的智能:語言智能和數學、推理能力,此外有藝術家和建築家顯示的空間掌握能力,魔術師或體育家所顯示的身體運動能力,具有音樂才華的音樂大師表現的音樂想象能力。剩下的兩種智能,被嘉特納稱為“人格智能”,它分為人際交往能力和內心洞察能力。前一種能力常見於領袖人物身上,後一種能力經常表現在傑出的心理醫生、精神分析學家身上。嘉特納的“人格智能”說,為後來的“情緒智力”理論發展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思路。
以後,嘉特納不斷充實、完善他的“智能多元性”理論。他指出:“人格智能”的本質是“認知他人的情緒、氣質、動機、願望等,並作出適當應付、處理的能力”,而“內心洞察能力”指的是“能夠把握自己的感情,辨別自身的情緒變化,使個人具有適應行為的能力”。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塞洛維接過嘉特納的“人格智能”的概念,將其中包括的“情緒智能”的基本思想,分以下五個方麵加以闡述。
(1)認知自己的情緒。這是情緒智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個不能認知自己情緒的人,隻會淹沒在感情的洶湧急流中。一個能夠把握、明白自己情緒的人,很少會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在生活中也會充滿自信。
(2)自我感情的調控。妥善地管理、調控自己的感情,首先要建立在認知自己情緒的基礎上。不善於調控自我感情的人,會無休無止地和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作戰;相反,善於調控自我感情的人,即使身處逆境和困難之中,也會奮發而起,有所作為。
(3)自我激勵的能力。超越自身的喜怒哀樂之情,控製自我的衝動感,是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素質。自強不息、自我激勵的人,也是一個富有創造力、能承受挫折、取得成果的人。
(4)認知、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這是根本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一種人與人之間心心相印的共感能力。這種共感能力是建立在自我情緒認知基礎上的,由己及人,對他人所表現對社會生活的感情信號能敏感地加以接受,那麼他就可以成為傑出的教師、心理醫生或商業家。
(5)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是建立在認知、理解他人感情基礎上的。這是一門學問和技術。具有妥善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人,大多具有領袖、社會名人的氣質,也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塞洛維的“情緒智能”五大領域的分類闡述,為情緒智力學說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與塞洛維共同對“情緒智能”的理論作出貢獻的另一位學者是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梅耶。梅耶認為“自我情緒的認知”是一種自我內在心理狀態的觀察、內心反省能力。自我情緒的認知和自我行為的變化,這兩者是不可分的。
比如孩子間的爭吵打架,大人能製止住孩子們的打架鬥毆行為,但並不能解除孩子的憤怒情緒。“他搶了我們的玩具!”孩子覺得他的憤怒是有理由的,當然憤怒的感情是不能被製止的。隻有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在憤怒,由憤怒的感情會產生不適當的行為,這種不適當的行為對人對己都會造成傷害時才有可能控製住自己的憤怒情緒。要製止不適當的行為產生的傷害,首先要認識、放棄自己憤怒的感情,這樣個人行為的改變才是有效果的。
梅耶教授從人格學理論上,根據人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方式,將其分成以下三大類型。
(1)自我認知型。這一類型的人能明晰地把握自己的情緒變化,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自我調控能力強,能較早地擺脫不快、憂鬱的情緒,保持健全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人生觀。因此,這一人格類型也可稱為“積極型”。
(2)自我埋沒型。這一類型的人常常沉溺在自己感情波濤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認知自己的情緒變化狀態。一旦陷入不快、憂鬱的情緒中去,常常不能自控或悲觀絕望。因此,這一人格類型也可稱為“盲目型”。
(3)自我放任型。這一類型的人能夠認知自我情緒的變化,但不能妥善地處理、管理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他們隻是被動地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主動、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情緒,喜則容易興奮衝動,憂則容易悲觀絕望,缺乏積極的調控能力。因此,這一人格類型也可稱為“消極型”。
梅耶的情緒認知處理“三類型”,為“情緒智力”的理論研究、數量統計及心理測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但是,普及“人格智能”或“情緒智力”的理論,在美國社會和世界各國引起巨大反響的不是嘉特納,也不是塞洛維和梅耶,而是曾一度在美國哈佛大學執教,以後又擔任《今日心理學》雜誌高級編輯及《紐約時報》記者的丹尼爾、戈爾曼。他在1995年出版了一本的科普著作,現通稱為《情緒智商》。此書1995年10月在美國發行以來,連續九個月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名列榜首,丹尼爾、戈爾曼的名字和他的《情緒智商》一書,也聞名世界。
二、戈爾曼和他的《情緒智商》
丹尼爾、戈爾曼生於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197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此後,為了進一步開展心理學方麵的調查研究,曾先後到印度、斯裏蘭卡等國,對亞洲文化中的精神鍛煉及心理治療等訓練技術,進行學術研究。因此,戈爾曼博士對東西方的文化都有他個人的真知灼見。
從亞洲回國以後,戈爾曼在美國的哈佛大學執教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到一家頗有影響的《今日心理學》雜誌社去任高級編輯。經過九年的編輯生涯,於1984年起到著名的《紐約時報》任記者,並成為該報的心理學專欄作者。在他任新聞記者期間,曾發表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而且具有學術深度,因而曾多次獲得新聞獎。
《情緒智商》一書,從1995年秋出版起,長時間成為美國的暢銷書,連續36周位列各類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銷售量達60萬冊以上。
戈爾曼的《情緒智商》在整個美國社會引起了轟動。美國的各類學校、企業、商業等各界群起而探討情緒智力的社會效應及其教育和訓練方法。戈爾曼在給日文版的題為《給日本讀者》的序言中,作了這樣說明:
就在我們寫這篇文章之時,我們的關於對“心理的智能指標”(EQ)必須重新評價的提案,在美國受到大眾熱情的接受。1995年10月,在美國出版的《EQ-心理的智能指標》之書,一直高居暢銷書的榜首,銷售量已達到50萬冊以上。美國各地的學校,把心理智能當作同數學、語文一樣重要的科目,列入必修課程,開始教育孩子。企業界也開始注重對職工的“心理智能”教育,正在摸索情緒智商的訓練方法。
戈爾曼博士的《情緒智商》一書,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日本也引起了特別的關注。1996年4月,《情緒智商》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在中國的台灣省率先出版,而且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重印32次之多,銷售量近60萬冊。1996年7月,該書在日本出版了第一個譯本,在日本出版不到一個月,就連續印刷了4次,銷售量居其他各類外文譯本的首位。
《情緒智商》一書不僅創造了“情緒智商”這一新的概念,並把它普及到家喻戶曉,而且它抓住了世界各國青少年教育的關心課題。戈爾曼博士在給中文版《情緒智商》一書的序言裏,這樣指出:
著者撰寫《情緒智商》一書時深感美國社會危機四伏,犯罪、吸毒與自殺的比率急劇升高,其他的情緒健康指標也日益惡化,尤其以青少年的情況最為嚴重。我們認為解決之道唯有提高自身與下一代的情緒智力與社會能力。
在日文版譯本的《給日本讀者》的序言裏,戈爾曼又這樣開誠布公地指出:
關於情緒智商,對日本來說首要的課題就是糾正學校教育中“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傾向。主要的一點是,從各種調查數據中知道通過學習能力的考試得到的認知能力隻不過反映了人多種多樣智能中的極少一部分。自我感情的認知和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終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
顯而易見,戈爾曼博士寫《情緒智商》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給目前的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上文所提到的“情緒智能”“情緒智力”“情緒智慧”和“情緒智商”,實際上表述的是同一概念。其實,使用“情緒智商”這個概念時,還應體現具有可測量性,數量性及尺度化的意義包含在其中。我們在日本與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談起英語“EmotionalIntelligence”的譯義,許多學者認為譯成漢語中的“情感智慧”一詞更為妥切。日文版在譯“EmotionalIntelligence”時,用一個副標題將它譯成“心理的智能指標”。
但是,實際上戈爾曼在他的原著中沒有一處使用過“情緒智力”這個術語。現在這個引人注目的“情緒智商”用語,是美國的《時代》雜誌在1995年10月9日特集號中,從刊物的封麵到第9頁著重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時所使用的術語。在雜誌報道的原文中這樣寫道:
“人生能否成功”,從真正的意義上講決定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因素,不是智商(IQ)而是情緒智商(EQ)的高低。
這篇報道,在全美引起廣泛的議論,成為熱點討論的話題,“情緒智商”的用語一下子傳遍整個美國社會。嚴格而言,在心理學學科上使用這個用語是欠正確的,但是為了與智力區別,形成鮮明對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譯本及此書的報道和介紹文章,征得著者戈爾曼博士本人的同意,還是使用目前社會上通用的家喻戶曉的“情緒智商”這個用語。
三、《情緒智商》的內容
戈爾曼的《情緒智商》一書首先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闡明人類情緒活動的神經中樞結構和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動是怎樣影響人們的心理、情緒活動的。其次是把感情和智慧聯係在一起考察,即情緒的變化和活動的方向體現一個人的智慧高低,從而得出“情緒智商”這個新的心理學概念。然後論述“情緒智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應該如何應用情緒智商,提出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應該重視培養下一代高水準的情緒智商。
全書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戈爾曼引用了現代神經生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闡明什麼是情緒活動,人類內心深處的愛、熱情、欲望等情緒活動的力量怎樣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發展的力量。感情常常是衝動的,衝動的激情又往往壓倒理性,改變正常的行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