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緒障礙概述(1 / 3)

第一章 情緒障礙概述

第一節 情緒障礙的體現

一、過度緊張

以持續緊張而難以鬆弛為特點的情感狀態或心情,可以稱之為過度緊張。

這種情況相當常見,但人們往往把它說成是純粹或主要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例如說工作太緊張或者學習太緊張。其實,過度緊張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意味著張弛自我調節發生了障礙。顯然,這不是原因,而是原因造成的結果。

做化學實驗時,將試管裏的氯酸鉀加熱,怎麼燒也不發生氧氣。如果加一些催化劑如二氧化錳,氧氣就發生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過度緊張的產生與此相似。工作或學習的客觀要求本身並不會導致一個人心情過度緊張。必須有“催化劑”,這就是一個人的某些心理上的特點,它把客觀要求轉變成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甚至苛求,才會導致過度緊張。很明顯,考試不及格也毫不在乎的學生,對工作沒有責任心和任務完不成並不感到丟麵子或難為情的人,不會在學習工作麵前感到過度緊張。造成過度緊張這一“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最常見的是愛麵子和虛榮心、爭強好勝的心理、自卑心理。這幾種心理實質上是一回事。

過度緊張可以是疾病的先驅狀態。如果嚴重而持久,它本身也就成了一種病態。

過度緊張有以下一些特點:

1緊迫感。感到任務迫在眉睫或事情太多而時間不夠用。有人整天忙碌,好像一年四季都在趕任務,總有做不完的事。從來沒有事情告一段落而可以鬆一口氣的體驗。

2負擔感。感到肩負的責任重大,力不從心,也擔心失職;或者感到名位太高,能力和品德都難孚眾望;或者感到任務太困難太複雜,怎麼努力也很難幹好。總之,原有的工作樂趣和滿足感消失了,工作成了純粹的精神負擔。

3效率下降感。感到工作學習進展緩慢,質量不佳,特別是感到盡管比過去更加努力成績卻下降了。實際上,成績並未下降,至少別人還看不出來。

4疲乏過敏。感到疲乏和腦力下降(如注意力難於集中,更難於持久,感到記憶力變壞了),同時感到自己不冷靜了,容易著急生氣,容易因刺激(突然的聲響,閃過一個人影子等)而產生驚跳反應。

5自控感。感到必須加強自我控製,如果放鬆控製,似乎工作學習就會出大問題,或者自認不應該和過分的情緒言語就會迸發出來。

6不安全感。感到世風不正,社會太複雜,人們勾心鬥角,似乎到處都潛伏著危險,因而必須加倍謹慎小心,或者,感到心裏似乎有什麼事,像做了虧心事一樣,老是心裏不踏實,放心不下,體驗不到輕鬆愉快的心情是個什麼滋味,過去的賞心樂事現在完全不能享受了。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處於過度緊張的人都有上述六個特點,更不會六個特點同樣突出。實際上,通常隻是某幾個甚至一兩個特點比較明顯。重要的是,一旦出現上述特點,就得設法改變它。辦法不外兩個方麵,一個是從客觀方麵改善自己的處境,一個是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兩者的重點要落在自己主觀這一方麵。這首先要求對造成過度緊張的根源有恰當的估計和了解。完全或主要歸之於客觀方麵的因素,往往會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措施。最好是找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谘詢。有些人由於未能及時處理,情況變嚴重了,出現各種生理功能紊亂,如睡不好覺、頭昏腦脹、心跳手抖,等等。病人誤以為身體什麼地方得了病,病急亂投醫,依賴藥物,消極地休養,致使病程拖延了下來。其實,過度緊張一出現就加以矯正並非難事,既免得受苦,工作學習也不致受什麼影響。

二、危機

危機已經成了一個常用詞。這裏所說的危機是指一個人精神生活中的某種狀態,不是指身體或生理上的改變,更不是指社會現象如經濟危機之類。

危機一詞在心理學和精神衛生文獻中似乎有些濫用。就拿青春期危機來說罷,絕不是每一個從童年到成年的人都得經曆危機。一直保持心理相當穩定、逐漸走向成熟的人,也就是不經曆青春期危機的人有的是。

建造理論體係的心理學家們對危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是有啟發的。但是,作為精神衛生的研究對象,尤其是作為精神衛生谘詢的服務項目,我們對危機得有描述性定義,否則工作會無從下手,研究者之間會沒有共同語言。

危機的定義可以用下述四個特點來描述:

1當事人有異乎平常的體驗或心情,還往往有行為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但沒有精神症狀,不構成任何一種公認的精神疾病。

2有確定的生活事件作為誘因。

3當事人麵臨著新的困境或難題,這突出地表現在過去慣用的應付方法失效。

4來得快,消失得也快,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不超過幾個星期。

危機意味著心理內在的穩定和平衡打破了,需要重建。

危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與生命史中的特殊階段密切相聯係,如青春期危機、更年期危機。第二種幾乎完全是意外事件所造成,如親人死亡、政治迫害等。但是,還有一些危機似乎是以上兩種的混合狀態或中間過渡狀態,例如青年人婚姻生活中的危機、老年退休初期引起的危機等。

危機的結局如何,好還是壞,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

(1)人格的潛力或代償功能。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愈是健全、適應能力強、可塑性大,就愈是可能順利地渡過危機,導致良好的結局,反之則結局壞。

(2)周圍人的影響。如果周圍人給予及時而有效的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結局可能良好;反之,如果有人在旁邊火上加油或落井下石,則結局很可能不好。

危機有四種可能的結局:

(1)學會新的應付方法,成功地渡過危機,人變得更加成熟了。

(2)危機雖然過去了,表麵上沒有什麼事了,但遺留下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構成所謂“心理的瘢痕”或精神上的隱痛點,以後“一碰就痛”,以致對適應某些處境發生困難。

(3)自殺,在危機中自殺的並不少見。

(4)未能渡過危機,轉變為某種精神障礙,如神經症、抑鬱症、反應性精神病等。

精神病學家雖然早就對危機有所認識,但直到最近幾十年,隨著社會精神病學的發展,尤其是醫院外的精神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理論和實踐才有了顯著的進步。危機幹預已經成為精神衛生的一個重要服務項目。

下麵,我們再稍微詳細討論一下青年人的危機。

我國的某些教育家認為,現在青年人麵臨著兩大巨變。一個是社會的巨變。隨著開放和改革廣泛而深入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曆著空前的巨變。經濟和政治上的巨變必然帶來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巨變,價值觀和價值尺度也必然隨著變。另一個是青年人本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變。這種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是切中青年人各種問題的要害的。

正是由於青年人麵臨著兩大巨變,他們較之任何其他年齡的人都容易陷於危機。社會的巨變,這裏不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報刊書籍中找到有關的知識。青年人處於身體迅速發育成長的階段,生理上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性器官和性功能的趨於成熟。這方麵本書也不討論,讀者可以找生理學方麵的書刊閱讀。這裏著重討論青年期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它與危機的關係。

德國學者斯普蘭格(ESpranger)強調了青年心理的一個特點,就是自我的發現。對於兒童來說,“我就是我”,“我”還不能成為意識的對象。確實,兒童的興趣完全在客觀世界。這並不是說兒童沒有意識,而隻是說,他們還不會“反思”,不會把自我作為考察和分析的對象。兒童的語言和寫作當然會體現他們的觀點、情感和願望,但幾乎看不見他們對自己的觀點、情感和願望的分析,充其量隻是轉述別人對它們的評價。

由於自我的發現,斯普蘭格把青年期形象地稱之為“第二次誕生”。這就是說,青年人把注意由外界轉向自己的的心理,發現它原來是一個與外在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青年人甚至把個人意識完全跟客觀世界割裂開來。他可能陷入哲學的深思,也可能萌發“我是惟一的和獨特的”這樣的想法,產生特殊的使命感,等等。但是,最普遍的情況是,青年人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看到了動搖和衝突:達觀和憂愁,努力和懶惰,理想主義和市儈主義,認真和馬虎,勇氣和怯懦,真誠和虛偽,社交和孤獨,總之,各種相反的品質和傾向交替出現甚至同時並存。顯而易見,這種心理狀態很容易由於某些生活事件而誘發危機。

不同的學者強調了青年心理的不同方麵。但是,它們並非互不相容。我們可以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這樣也許看得更加全麵。

美國學者埃裏克森(EErikson)認為12到20歲左右這個階段的“任務”是解決“身份”問題。他的“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成為使他享有盛譽的概念。由於青年期的活動範圍擴大,智力和體力迅速發展,義務和權利都增長了,他們開始扮演並意識到多種不同的角色。譬如說,一位男青年,他在班裏當幹部,當然很神氣,可是,回家在父親麵前,他卻必須洗耳恭聽父親的教訓;在母親麵前,他有情感上的依賴,而在女同學麵前,他卻必須顯出男子漢的氣概。這多種角色很容易使他陷於“角色混亂”,這就可能構成危機。一旦他能夠保持自我的同一性,把多種角色有機地統一起來,危機也就過去了,這位青年人也就變得比過去更加成熟了。

霍林沃思(LSHollingworth)把青年期稱之為“心理上的斷奶”,強調的是獨立和依賴這一對矛盾。嬰兒期斷奶以後,兒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仍然依賴母親,受著各種照顧和保護,心理上並沒有獨立。也許,誘發危機是這樣的生活事件:他(或她)打算和一位異性朋友一起外出郊遊,父母卻不同意。不去吧,在異性朋友麵前失約,以後怎麼做人?何況與異性朋友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情,也早已憧憬著這樣一次新奇的嚐試。去吧,違反父母的意願,使多年來深厚的親子感情受到損害,並且自己也不願意失去這種情感上的依賴。這種處境可以使青年人內心不安,惶惑,不知所措,行為和生活習慣一下子發生明顯的改變,這就成為需要妥善處理的危機了。

一般地說,如果父母明智,善於理解青年人,對子女的教養比較恰當,青年人的危機是不難順利渡過的。反過來說,青年人危機出了嚴重問題,往往跟教養不良有密切的關係。當然,青年人若善於學習,不僅語文和數理學得好,還善於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對社會生活取積極參與的態度,那對應付危機是大有好處的。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青年人碰到了精神上的難題,不要“閉關自守”,要勇於求教於人,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如果覺得世界上沒有人了解自己,誰也靠不住、信不過,這本身就表明精神很不健康,那就最好是去找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谘詢。

最後還得補充說明一點。當青年人開始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後,往往有“保密”的強烈傾向,而這種心理正是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加以克服的。當一個人感到過去自認很神秘而難於啟齒的事原來是大家共有的經驗,甚至感到過去的顧慮實在幼稚而可笑,這個人也就成熟起來了。

三、煩惱

根據親身體驗,我們都知道,煩惱是什麼。但是,要說明白煩惱究竟是怎麼回事,卻非常困難。查爾曼(AChallman,1974)的調查研究發現,即使是語言修養很高的煩惱者也都說不清楚。美國韋氏大詞典對煩惱(worry)的釋義是一種旁觀者的說法,不符合精神現象學的要求,對心理衛生也沒有幫助。由此可見,理性對煩惱是無能為力的。

從精神病理學上說,煩惱是一開始並不太困難就忍受下來卻一直拖延著的挫折感和輕微心理衝突的產物。

就任何一個短的時間段而言,煩惱並不構成什麼嚴重的精神痛苦。正因為如此,在下述任何一種情況下煩惱便隱退了:

(1)體力活動相當劇烈時,如體育鍛煉,體力勞動;

(2)強烈情感體驗時,不論是喜是悲,也不論是怒是懼,隻要夠強烈,煩惱就煙消雲散;

(3)身體急性疼痛時,如沸油燙了手,或者患急性病身體很不舒服時,例如一天跑20次廁所,一個勁兒地拉稀;

(4)生理匱乏時,如饑、渴、冷、困等等;

(5)聚精會神時,如陳景潤正在演算,投機商人正在思考發財的竅門;

(6)實際事務叫人忙得不可開交時。

顯然,煩惱的內容並非人生重大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甚至是些擺不到桌麵上去的“雞毛蒜皮”。盡管事兒不大,但為數極多,每天沒完沒了,躲不開,推不掉,叫人總是不順心、不稱意,憋在心裏難受,發泄起來又不知從何說起,往往還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杜牧的《山行》是千餘年來傳頌不絕的佳作:“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如二月花。”有如此脫俗的審美能力和如此高超的表達能力的詩人,居然也發出“塵世難逢開口笑”(《九日齊山登高》)的慨歎,我輩凡人還能少得了煩惱?

煩惱的事兒雖小,但給眾生帶來的苦痛卻是數不完說不盡的。“人生是一件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虱子。”(叔本華語)煩惱就是這虱子。既然講求心理衛生,也就不得不勉為其難地說一說。

在我看來,煩惱有以下四個特點:

(1)煩惱的內容是現實的、實實在在的;

(2)煩惱總是包含著不少想象;想象出來的煩惱是不真實的,但煩惱中的想象卻是世上最真實的事情之一;

(3)煩惱還總是包含著理性的推斷,叫人不能不信;智力就是煩惱的能力,因為白癡沒有煩惱;

(4)煩惱使注意“攣縮”:一旦給煩惱纏上了,就很難脫身;明知進了死胡同,還得一個勁兒往前走,碰了壁也不回頭。

道家主張“少思寡欲”(《老子·十九章》)。佛家更徹底,要求把一切欲念斬盡殺絕。這很有道理,無欲當然就沒有煩惱。可惜絕大多數人辦不到。黑格爾寫道:“自我意識就是欲望一般。”所謂“欲望一般”是跟任何一種特定的欲望相對而言的,可通俗地理解為各式各樣的欲望。按黑格爾的說法,沒有欲望,也就沒有了自我意識。難怪佛家有“四大皆空”之說。“四大”指地、水、風、火,被視為宇宙萬事萬物的元素,大概相當於我國的“五行”。

愛因斯坦寫道:“首先,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複無常的欲望的桎梏。”搞藝術,搞科學,這個辦法的確不錯,但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別的什麼都不管不顧,那樣肯定不會有什麼煩惱,但誰也無法保證不發生意外死亡,音樂家聶耳是淹死的,科學家居裏先生是被汽車撞死的。

心理衛生不是哲學,它並不企圖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

作家阿城說得好:

世俗既無悲觀,亦無樂觀,它其實是無觀的自在。

喜它惱它都是我們有個“觀”。以為它要完了,它又元氣回複,以為它萬般景象,它又懨懨的,令人憂喜參半,哭笑不得。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第89頁,作家出版社,1998)

我國文化,不論從總體上說還是從根本上說,是世俗的。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裏有一段:“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阿城的理解十分精辟、恰當:“什麼意思?說穿了,道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世俗生活服務的。”想當年,紅衛兵“破四舊”不能說不徹底,月餅改名叫“四新餅”。這幾年,日子好過了,“四新餅”日新月異,精益求精,並且多得吃不完,隻好大量送去喂豬。

在肯定世俗生活的前提下,提出下述關於煩惱的心理衛生公式:

W=DB

這裏,W表示煩惱,D表示欲望,B表示滿足欲望的有效行為。道家要減少欲望,佛家要消滅欲望。在世俗生活中,與其徒勞無功地去跟欲望對著幹,不如使盡全身解數采取有效行動去滿足欲望。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們,那些活得有滋有味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采取有效行動去滿足他們的欲望,而他們煩惱比較少。煩惱與其說決定於尚未滿足的欲望的量(這在任何時候幾乎都是個“常數),勿寧說決定於滿足欲望行動的有效性。滿足欲望的有效行為是廣闊天地,我們每個人都大有可為。反之,壓抑欲望,企圖“想開”、“看透”,大多是苦於煩惱的人。壓抑欲望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隻要人活著,就有欲望,永無完全滿足之時。壓抑欲望隻能激起欲望反抗地增強,使煩惱愈多。尤有甚者,壓抑使欲望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這時再想滿足也不知從何下手,隻能陷在煩惱之中無法脫身。很多人的神經衰弱,實際上就是煩惱病。美國人凱博文(AKleinman)說中國人的神經衰弱都是抑鬱症。這是由於他根本不了解中國的世俗,虧他還是個人類學家!

四、焦慮

嚴重的焦慮是一種神經症,稱為焦慮神經症或簡稱焦慮症,按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病期持續至少三個月才能確診。

焦慮症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兩個方麵,任缺其一便不能算焦慮症。

焦慮症在生理上表現有:胸悶、呼吸不暢、心悸、血管舒張收縮障礙(表現為皮膚血管擴張而發紅,皮膚蒼白,血壓高低不穩定等),容易出汗,尿急尿頻,骨骼肌功能紊亂(如震顫、發抖、肌肉緊張等)。這些生理功能紊亂容易使病人誤以為患有某種內科或神經科病,但各種身體及神經係統檢查都正常,化驗檢查、心電圖及腦CT檢查等也都正常。生理症狀是神經調節功能的障礙。

焦慮症在心理上的表現,簡而言之,是一種既無確定的客觀對象又無明確的觀念內容的惶恐不安,坐不住站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什麼事也幹不下去,整天惶惶不可終日。

精神病學的深入研究分析,發現焦慮症病人的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心情和態度;其特征為:

(1)不祥地感到有迫在眉睫和幾乎無法逃避的危險,但具體的究竟是一種什麼危險,病人卻說不出來;

(2)痛苦地感到自己在處理個人事務上完全無能為力。

(3)持續保持著一種令人精疲力竭的過分的警惕和緊張;

(4)惶恐不安地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自己的身體感受;

(5)無法擺脫的自我懷疑,懷疑的內容涉及:危險的性質究竟是什麼,危險出現的可能性究竟是很大還是很小,對付危險究竟有無良策,以及自己有無能力將對付措施加以實行。

恐懼,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被綁匪囚禁隨時有“撕票”被殺的危險),可以有上述頭三個特征,但沒有(4)(5)兩個特征。

焦慮完全指向未來,這一點跟煩惱不同。由於人生充滿著風險,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例如,誰也不知道將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死去),所以人人都有焦慮,隻不過氣質不同,人們焦慮的程度不同而已,這叫做存在焦慮,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叫做存在主義的哲學流派首先詳細地加以描述的。不能把這種焦慮視為病態。

焦慮不僅給人帶來苦惱和不安,它對人類也有益處。語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焦慮和所謂憂患意識的含義是近似的。焦慮是安於現狀和無所作為的對抗劑,是促進個人社會化之強有力的推動力。很多事情雖然由於缺乏經驗和技巧,怕做不好,但卻必須硬著頭皮去幹,一味逃避是不行的。焦慮使人保持一定的警惕,準備接受來自外界的挑戰。

因此,過分焦慮是病態,不論什麼事都一點也不焦慮無疑也是不健康的。

焦慮症一般是成年人的病,青少年很少患此病,但容易在轉折和考驗時出現短暫的焦慮。焦慮是心理衝突最常見而典型的情感體驗。青少年容易發生焦慮的情況有:麵臨考試時,內心出現某種自認為不道德的行為傾向或欲望時,將要登台演講或當眾表演時,出現性衝動或性行為時,與異性交往或參與社交場合時,等等。其實,這是幾乎所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因此,必須在實踐中去克服焦慮,而不應回避。人生旅程中必經的關卡是不能回避的。回避隻能延緩成長,反複的回避可能導致慢性焦慮,那就是病態了。焦慮,而自己想不出好辦法處理時,最好是請家長、老師幫助,或者找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谘詢。總之,不論是什麼樣的心理上的難題和困境,都得積極設法應對,拖延是不可取的。

除了死亡焦慮外,老年人麵對焦慮處境的情況少,因為他們生活經驗豐富,什麼溝溝坎坎也都闖過來了。青少年由於不成熟,經驗少,焦慮處境比較多。焦慮可以理解為有精力、有力氣,但沒處使,生命力暫時找不到出路。因此,積極的行動,滿足需要的有效行為可以迅速減輕焦慮。焦慮時出現坐立不安便是生命力盲目顯現的一個證據。不少青少年有這樣的經驗:考試前感到緊張不安時,去運動場上打一場球便感到輕鬆痛快,也說明同一個道理。

最後提醒大家,由於焦慮症病人心態的特征之一是惶恐不安地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自己的身體感受,因此,焦慮症是練氣功的禁忌症。焦慮症病人練氣功很容易出現“氣功偏差”或“走火入魔”,這是精神科醫生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的。

五、失落感

人生是一個有得有失的過程。要有所得就必須付出代價,這是公認的常識。即使你什麼也不幹,以為可以避免風險,時間的逝去卻是最大的損失。

初生的嬰兒什麼也不會,但他們卻具有最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前途有無限的選擇和機會。

錢鍾書先生從小受著我國古典文學的熏陶,童年喜歡看“閑書”,到中學時期已經有了中英文很好的功底,但他“考大學,數學隻考得十五分”。這說明,一個人在文學方麵閱讀愈廣,鑽研愈深,他成為數學家的可能性愈小。得之於文學,失之於數學。我們不難從這個例子體會出人生得失的哲理。

患得患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一個人不可能成為萬能博士,也不可能什麼都擁有。

一件玩具壞了,一個小動物死了,兒童會大哭不已,十分傷心。這顯然是幼稚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積累,我們逐漸能夠比較理性地對待失去:既然失而不可複得,當然隻有改弦更張,另選一個追求的目標。對失而不可複得者的絕望是現實主義的,這種現實主義使我們另走一條新的人生旅途。這種現實主義是兒童無節製的悲痛之強有力的遏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陶潛:《歸去來辭》)這無疑是對得失之一種健康的心態。

客觀世界是不按個人的願望和意誌運行的。“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也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度。對於個人無能為力的天災人禍,我們隻能取這種態度。

親人死亡引起悲痛反應,是值得我們同情的。當事人的失落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痛苦的失落感是人生應有之義。我們的責任是逐漸從悲痛中走出來。如果現在一提起“文化大革命”,某人便為他失去的親人痛哭不已,這就有點兒太過分了。如果凡事“太想不開了”,也就很難得到大家的同情和支持。

短時期的失落感是誰也難免的。如果失落感過於嚴重,持續時間過長,妨礙了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那就應該考慮某人是否患了抑鬱症。抑鬱症是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如果家屬或朋友中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勸他們去精神科診治,不可延誤。

為了幫助大家識別抑鬱症,下麵列舉抑鬱症最重要的一些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