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生意誌磨煉之路(6)(1 / 3)

2、對待挫折的間接的消極反應方式——心理防禦機製。挫折和失敗會使自我受到威脅、傷害,並可能會引起自卑、焦慮、痛苦等,這便使個體感到舒適的心理慣常狀態——心理平衡遭到破壞。心理平衡的破壞會使心理防禦機製自發地發揮作用。易言之,人的心理具有一種擺脫痛苦、減輕不安、恢複情緒穩定、達到心理平衡的適應性傾向,此即為心理防禦機製。

作為旨在避免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以適應挫折的一種適應策略,心理防禦機製具有以下一些特點:①任何一個與人的願望相衝突的刺激,都可能自發地喚起心理防禦機製;②心理防禦機製是以某種行為模式出現的;③心理防禦機製保護自我或自尊,以使其在麵臨威脅時免遭可能的傷害,或以間接滿足需要的方式,為其提供出路;④心理防禦機製並不改變事實,而隻是簡單地改變人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或思考方式;⑤心理防禦機製總是不同程度地與歪曲現實、自我欺騙相聯係;⑥心理防禦機製主要是無意識的;⑦大多數心理防禦機製雖然可以暫時地免除或減輕痛苦與不安,但現實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隻能起到一種回避現實的作用,有時反而會使現實問題複雜化,甚至會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衝突的情境之中,⑧人們有時是在正常狀態下,有時是在異常狀態下使用防禦機製的,就防禦機製本身而言,並不能認為是異常或病態的,但運用不當或運用過分,從而影響了個人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就是異常或變態的了。常用的心理防禦機製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壓抑。壓抑又稱潛抑。這是指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情感和行動在不知不覺中排除於活動或意識之外,壓抑到潛意識之中。這是心理防禦機製中最基本的方式。由於壓抑作用,某些欲望、衝動或威脅、痛苦似乎被遺忘了,人在意識上不感到焦慮和痛苦。這種遺忘叫主動性遺忘,它與因時間長久所造成的自然遺忘不同。在主動性遺忘中,被壓抑的東西並沒有消失,隻不過在意識監察下暫時潛伏而已,一旦有機會就會活動起來,並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例如失言、筆誤、記憶錯誤、動作錯誤等,究其實質都是無意識的內容進入意識領域而引起心理的輕微、短暫的擾亂現象。

②否認。否認與壓抑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後者是把已發生的痛苦的事有目的地“忘卻”(壓抑到潛意識之中),而前者是把已發生的痛苦的事加以“否定”,認為它根本沒有發生過,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小孩子摔碎了東西,闖了禍,常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這種情形就像沙漠裏的鴕鳥一樣,被追擊得無法逃脫時,把頭埋入沙堆。這樣,危險看不見了,也就等於不存在了。各種形式的“鴕鳥政策”在人類身上是不少見的,常說的“眼不見為淨”與成語“掩耳盜鈴”等都是否認的例子。

③合理化。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一般人運用最多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這是指當個人遭受挫折、無法達到目標或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常規時,給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來解釋。雖然這些理由往往並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是不正確的、不客觀的或不合邏輯的,但本人卻以這些理由來安慰、說服自己,從而避免心理上的苦惱、減少失望情緒或使自己的行為變得受人歡迎。找借口即是合理化作用之一。人們往往企圖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解釋其行為,在一群動機中選擇一小部分最動聽、最高尚且最適合理性的動機,加以強調,試圖掩蓋內心所不願接受的那些原因,使自己心安理得。“酸葡萄機製”和“甜檸檬機製”便是最典型的兩種合理化機製。前者源於伊索寓言,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即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以衝淡內心欲望,減少不安情緒。費爾巴哈說,這是要把過錯完全推到對象身上,將“我們不能夠”變成令人生厭的“我們不喜歡。”以“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來掩蓋“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自欺自慰。“甜檸檬機製”亦為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一狐狸原想吃到葡萄,但遍覓無著,權將一酸檸檬充饑,這實在是一種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方法,但它卻對別的狐狸說“檸檬味甜,正中下懷!”人類中此種自欺欺人者不乏其人,即認為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以肯定自身的價值,減輕內心的失望與痛苦。

④投射。是指個人將自己所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而且又的確具有的某些性格、態度、觀念與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從而掩蓋自己那些不受歡迎的特征。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如有些人自己對人虛偽,卻說人們都是虛偽的,這就是典型的投射。如果他承認大多數人並不虛偽,他便會自責,心理上就會嚴重失衡和緊張;但如他相信人皆如此,則他就會心安理得,在無意中減輕了自己的內疚,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從而保護了自己。

⑤幻想。這是指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力處理這些問題,便以想象的形式,使自己脫離現實,在空想中處理心理上的紛擾,讓現實中不能滿足的欲望在幻想中得以滿足,如灰姑娘式的幻想便是。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從一個人所構成的空中樓閣的特征可以推知他心中未遂的期望。現實中的困難、失望在幻想中可變成顯著的功業和得意的凱旋。

⑥反向。在一般情況下,人的行為方向與其動機方向是一致的。一個人對自己內心所需、所愛的事物,在行為上也會很自然地表現出來。但是人的某些行動及欲望,由於是自己和社會的規範所不能容忍、不能許可的,所以常被壓抑而潛伏到潛意識中去。但這些潛意識中的內容仍隨時在伺機蠢動,人們害怕它會突然冒出來,不得不嚴加防範,於是在外表上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例如,一個對人過分逢迎獻媚的人,很可能就是內在對人懷有敵意或仇視的人;一個表麵上非常起勁反對色情文學的人,很可能內心非常迷戀色情文學。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即是反向作用的例子。總之,人的某些行為,如果過分的話,正表明他無意識中很可能有剛好相反的欲望或衝動。

⑦推諉。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後,把自己的不良行為推諉於人,以為自己這樣做就會減輕不安、內疚和焦慮。如有的學生考試不及格,往往歸罪於老師教得不好、試題出得太難或評分不公允,至於自己平素是否用心聽講、是否充分複習功課,是否學習能力差,則一概不予考慮。一些研究者認為,推諉是一種最有害的挫折後行為反應方式,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慣於使用此法者,一般人緣都不佳,也不易得到別人的諒解,嚴重者還會導致人格的分裂。

⑧表同。表同又名認同、仿同。表同是與推諉完全相反的表現。推諉是把自己不良的品質強加給別人,而表同則是把別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羨慕的品質加到自己身上,這往往表現為模仿別人的舉止言行,以別人的姿態風度自居。例如有人常把自己與在某項事業中獲得成功的人物或有名望的集體單位聯係在一起,如“我們和×××是同學”“我們是××學校畢業的”之類,似乎自己和他們有某些聯係瓜葛,也可以分享別人對他們的崇敬和尊重一樣,並借此來減少挫折的影響。應該看到,當個人想把自己表同於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時,他就有模仿其某些特性(言行、性格、為人等)的傾向,故表同對於人心理的健康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和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供一些值得模仿的榜樣。

⑨補償。一個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適時,試圖用種種方法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不適感,稱為補償作用。引起這種心理不適的,可能是生理上或客觀現實中的缺陷與不足,也可能是自己的主觀感覺或想象。補償有兩種,一種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一個學生考試屢遭失敗(挫折),就在運動方麵加以刻苦訓練,最終成為一個打破紀錄的運動員以挽回其失去的自我價值。另一種補償作用是憑個人努力,以期在某一弱點上轉弱為強、反敗為勝。如古希臘大演說家德謨西尼斯本患口吃,但他下決心練習口才,甚至通過口含小石頭的方法來鍛煉演講,終成為舉世聞名的演說大家,就是一例。當然,正像器官的代償性肥大一樣,過份的補償也會導致心理活動的畸形。如一個自慚形穢的人如果過度補償,則可能發展為好鬥、富於攻擊性、自高自大等。

升華。人原有的行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現出來,可能會受到處罰,產生不良後果或不為自己的理智所接受,從而不能直接表現出來。但如果將這些行為或欲望導向比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設性,且有利於社會和本人時,這便是升華作用。升華作用一方麵轉移、實現了原有的情感和需要,達到了心理平衡,同時又創造了積極的價值。如某學生強烈嫉妒另一成績比他好的同學,但理智又不允許他將這種心理表現出來,於是他可能發奮努力以試圖超過該同學,就是一例。一般說來,這是心理防禦機製中的一種積極形式。不少文學名著的誕生,與作者遭遇挫折情境有關,是作者個人情感升華的產物,如歌德失戀後寫下了不朽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也是一例。

除此之外,心理防禦機製還有隔離、抵消、幽默、內射等等。從以上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心理防禦機製是如此廣泛地滲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以致我們很難設想一個人沒有心理防禦機製可以很好地生活。當然,對心理防禦機製的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就心理防禦機製可以緩衝挫折、減輕焦慮而言,它是有作用的,它的更大價值在於為人們尋找解決挫折的更為積極、有效的方法提供了時機。然而,正像能夠減輕症狀但不能治病的藥物(如阿斯匹林和抗組織胺藥物)一樣,心理防禦機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心理防禦機製在正常人與人格適應不良者和心理病態者身上都能找到,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傾向於積極、成熟的防禦方式,如補償、升華等;後者大多使用消極、不成熟的方式,如投射、否認等。前者使用防禦機製的次數較少,作用時間短,僅起緩衝作用;後者使用頻率較高,作用時間長,已成為一種習慣性的甚至惟一的反應方式。前者能正確地感知自己是在使用防禦機製,並能合理地調節;後者則往往難以知覺。前者能根據情境來靈活地使用各種防禦機製,後者則總是很少變通,不顧情境變化而采用相同的防禦機製。一個依賴於防禦機製的人,可能從未學會更有效的方法,他在掩蓋、歪曲或否認現實中耗費了很多自我活動能量,削弱了自我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從而使人格的發展也受到不良影響。

二、對待挫折的積極反應方式

除了上述消極的反應方式外,人們還常用一些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挫折。所謂積極的反應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受挫後,能冷靜地分析受挫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分析實現目標的各種主客觀條件,變挫折為激勵力量的一種反應方式。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大都采取這種態度對待挫折。司馬遷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就是這方麵的例證。更詳細地說,這種對待挫折的反應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增強努力。當個體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和阻礙時,通過分析,發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現實的,那麼,就不灰心喪氣,而是多次采取嚐試行為,鼓起勇氣,作出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直至最後達到目標。

2、改變行為。當采取某種行為達不到目標時,個體通過變換行為方式,通過別的途徑和方法來達到目標,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改變行為方向,就有可能獲得成功,達到目標。俗語說的“大路不通小路通,旱路不通水路通”即此意。

3、調整目標。當一種動機和行為由於自身條件或社會因素的限製,經過再三嚐試仍不能達到目標時,不得不調整目標或降低要求而改變行為方向,以減緩心理上的衝突,增強前進的勇氣和信心。例如,一些人多次高考都未錄取,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很多困難和障礙都難以克服,為此而去報考電大、職大等,退而求其次,以便繼續深造,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值得指出的是,這種目標的調整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消極退卻,而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因為調整了不適當的需要,就能使適當的需要獲得滿足。

關於學生受挫後的行為反應方式,研究表明,也不外乎上述積極方式和消極方式兩類。積極的行為反應方式,如嚴格要求自己,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勇於克服障礙,增強獲勝的信心等,隨著年級的增高而增多。消極的行為反應方式則有不同的變化趨勢,其中以攻擊行為的變動尤為明顯。觀察表明,學生受挫後表現的退縮、壓抑、逃避性行為,隨著年級增高而增多;而攻擊性行為則相反,隨著年級增高而減少。隨著年級的增高,那些動手打人、開口罵人等直接性的攻擊行為,逐漸為諷刺、挖苦、指桑罵槐等語言技巧或忍受打擊、克製不語等間接性攻擊行為所替代。不言而喻,不同年級學生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反應方式的差別,是與他們的認知水平、判斷力和自控能力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聯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應該使學生懂得,在麵臨挫折情境時,在使用的策略上,應避免采用直接的消極反應方式,謹慎地采用間接的消極反應方式——心理防禦機製,堅持采用積極的反應方式。

三、挫折防衛機製的合理運用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必然會麵臨衝突和挫折,都會感到緊張和焦慮。如果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挫折防衛機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從而減輕不良情緒的困擾。正如發燒的病人服用退燒藥一樣,雖然不能直接治病,但卻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我們已經知道,挫折防衛機製及其作用形式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挫折防衛機製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以減輕焦慮和痛苦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關鍵是要運用得適當,同時應清醒地估計到它的副作用。

1、挫折防衛機製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