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意誌培養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意誌的一般概念
一、什麼是意誌
人的心理是在實踐活動中,即在人同客觀現實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現實的時候,不僅產生對客觀對象和現象的認識,也不僅對它們形成這樣或那樣的情緒體驗,而且還有意識地實現著對客觀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這種最終表現為行動的,積極要求改變現實的心理過程,構成心理活動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即意誌過程。
意誌就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能夠自覺地確立目的,是人的行為的特征。動物也作用於環境,有些高等動物甚至仿佛有某種帶目的性的行為;但是從根本上說,動物的行為不能達到自覺意識的水平。盡管它的動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卻不可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目的和後果。因此動物的行為是盲目的,是“無意地發生的,而且對於動物本身來說是偶然的事情。”而人類的活動則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實現的;並且“人離開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人在從事活動之前,活動的結果已經作為行動的目的而觀念地存在於他的頭腦之中,他以這個目的來指引自己的行動,“把它當作規律來規定他的行動的式樣和方法,使他的意誌從屬於這個目的。”沒有自覺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識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隻有人類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誌的印記。
人的目的是主觀的、觀念的東西。主觀要見之於客觀,觀念要變為現實,必須付諸行動,付諸實際動作。如果說,感覺(以及認識)是外部刺激向內部意識事實的轉化,那麼意誌就是內部意識事實向外部動作的轉化。這後一個轉化,即表現為意誌對人的行動的支配或調節作用。一方麵,這種支配或調節是根據自覺的目的進行的;另一方麵,正是通過這種對行動的支配或調節,自覺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動物沒有意誌,它隻能消極地順應周圍環境,成為自然的奴隸;人有了意誌,就能夠積極地改造外部世界,從而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主人。人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主動地提出目的,同時主動地采取行動來改變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意誌集中地體現出人的心理活動的自覺能動性。
意誌對行動的調節,有發動和製止兩個方麵。前者在於推動人去從事達到預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動,後者在於製止不符合預定目的的行動。意誌的調節作用的這兩個方麵在實際活動中是統一的。例如,有了利用業餘時間學好外語的決心,這種決心就一方麵促使人去進行外語學習活動,另一方麵又抑製他的不相幹的其它活動。
意誌不僅調節外部動作,還可以調節人的心理狀態。當學生排除外界幹擾,把注意集中於完成作業時,就存在著意誌對注意、思維等認識活動的調節;當人在危急、險惡的情境下,克服內心的恐懼和慌亂,強使自己保持鎮定時,就表現出意誌對情緒狀態的調節。
人的內髒活動是受自主神經係統支配的。曆來認為,這類活動不受意識的控製。但近年關於生物反饋的研究證明,通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隨意地調節自己的內髒活動,如影響心跳節律、血壓升降、皮膚溫度和內分泌水平等。這項發現,擴展了人們關於意誌調節範圍的概念。
意誌對行為的調節和支配並不總是輕而易舉的,常會遇到各種外部的或內部的困難,因此意誌行動的實現往往與困難的克服相聯係。所謂困難,是實現有目的的行動的障礙;而克服困難,就意味著對行動的預定目的的堅持。所以,意誌行動中所克服的困難越大,意誌行動的特征就顯得越充分、越鮮明。
二、意誌和認識
意誌和認識過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
意誌的特征是具有自覺的目的。而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頭腦裏所固有的,也不是主觀自生的,它是人過去和現在的認識活動的產物。目的雖是主觀的東西,它的來源卻是客觀世界。人的行動目的不可能憑空產生。人確立這種或那種目的,歸根結蒂取決於人的需要。而需要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通過人對自身需求的認識而形成的。物質需要是人對物質性需求的反映,精神需要則是人對一定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反映。因此,離開了認識過程,意誌就無從產生。
人的行動目的,也不是任意提出的,它受著客觀規律的製約。從主觀方麵看,隻有當人確信他的願望和目的符合於客觀規律,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時,他才有決心采取此項願望和目的;從客觀方麵看,也隻有他的願望和目的確實符合客觀規律時,他的意誌行動才能實際地得到實現。因此列寧說:“人的目的是客觀世界所產生的,是以它為前提的。”隻有人認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認識了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觀規律間的關係,才能提出和確立合理的目的。
實現意誌活動還需要有行動的手段。關於行動手段的知識和技能,也是通過認識活動而形成的。個體的認識愈是豐富和深入,他所積累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愈多,他在意誌活動中對行動手段的采取和運用才愈是順利和有效。
在實現每一個具體的意誌行動的時候,為了確立目的和選擇手段,通常要審度客觀的情勢,分析現實的條件,回顧以往的經驗,設想未來的後果,擬定種種方案,編製行動的計劃,並對這一切進行反複的權衡和斟酌;這就必須依賴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的過程。這些過程實際上構成意誌活動的理智成分。因此,離開了認識過程,就不會有意誌活動。
另一方麵,意誌也給認識過程以巨大影響。首先,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有目的、有計劃並需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諸如觀察活動的組織、隨意注意的維持、隨意識記的進行、創造性想象的實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的展開等等,都離不開人的意誌努力,即離不開意誌過程。其次,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在變革事物的過程中完成的,而一切變革現實的實踐活動都是意誌行動,都必須受意誌過程的支配和調節。因此,沒有意誌,也不會有深入的、完全的認識活動。
三、意誌和情感
情緒可以成為意誌的動力。當某種情感或情緒對人的一定行為起推動或支持作用時,就存在這種情形。例如,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激勵著人們去保衛祖國和消滅敵人。一個對所要達到的目標抱著漠然的冷淡態度的人,常常是難以表現出堅強的意誌的。
情緒也可以成為意誌的阻力。人在從事他所不樂意去幹的活動時就發生這種情形。“不樂意”的情緒,對於這項活動而言是一種消極的體驗,它妨礙著意誌行動的貫徹,造成意誌過程的內部困難。此外,人在完成某項他所熱衷但卻又感到棘手的任務時,也可能發生這種情形。因為由外部困難所引起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困惑、焦慮、彳旁徨以至痛苦),也動搖和消蝕著人的意誌。
由於意誌本身執行著調節功能,因此,對某項意誌行動起阻礙作用的情緒實際上同意誌處於相互製約、此消彼長的關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意誌行動最終是否得到實現,取決於種種主客觀條件;就人的內部條件來說,主要取決於意誌和消極情緒之間的力量對比:意誌力薄弱而消極情緒強烈,會導致意誌行動半途而廢;意誌堅強則可以克服不利情緒的幹擾,把行動貫徹始終。
意誌對情緒的影響,有時還表現為對情緒的直接控製。如果一個遭遇個人不幸而陷於哀傷心境中的演員,為了不妨礙本職工作,在舞台上仍然能成功地扮演喜劇性角色,那麼他就是憑借意誌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抑製了一種情緒而激發了另一種情緒。
平時人們所說的“理智與情感的衝突”,其實也是意誌與情感的衝突;所謂“理智對情感的駕馭”,其實是由意誌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實現的對情感的駕馭。認識過程本身並不具有控製情感的功能,控製是由意誌來完成的。所謂“理智戰勝情感”,是指意誌的力量根據理智的認識克服了與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戰勝理智”,是指意誌力不足以抑製情感的衝動而成為情感的俘虜,背離了理智的方向。
總之,認識、情感和意誌是密切聯係、彼此滲透著的。發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動,通常既是認識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誌的。任何意誌過程總包含有理智成分和或多或少的情緒成分,而理智和情感過程也包含有意誌成分。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粹的、不與任何認識和情緒過程相關聯的意誌過程。因此,不能把意誌僅僅歸結為反映活動的效應環節,而應看作是完整反映活動的一個方麵。研究意誌,就是研究統一的心理活動的意誌方麵。
四、“意誌自由”問題
關於人的意誌的本質,長期以來在心理學、哲學、乃至生理學家中存在著尖銳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人類究竟有沒有所謂的“意誌自由”。
西方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全否認意誌的存在。它把人的行為歸結為“刺激——反應”(S—R)的簡單公式,認為人的反應是機械地被外界刺激物所決定的。因此它不但否認意誌,而且根本否認人的意識。至今西方一些心理學教科書中沒有論述意誌問題的專章,就反映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這種對待意誌的取消主義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
事實上,人的行為有高度的自主性。就一定條件下的具體行動而言,它的確是受個人的主觀意願所左右的。麵臨同樣的情境,人可以產生這樣的動機,也可以產生那樣的動機;可以采取這個行動目的,也可以采取那個行動目的;可以按這種方式去達到目的,也可按那種方式去達到目的。也就是說,人的行為不是被動地、單純地受外部情境所決定的,它也受著主體內部意識狀態的調節,而這種調節,正是意誌活動存在的證明,是人的意誌具有某種自由的證明。
唯心主義者從另一個極端片麵誇大“意誌自由”,把意誌看成一種獨立於客觀現實的、純粹的“精神力量”,看成一種超越物質之上並不受客觀規律製約的“自我”的表現。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尼采和叔本華就宣揚過唯意誌論,鼓吹人的自由意誌主宰一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英國心理學家墨獨孤斷言人的行為是由一種內在的“驅力”所決定的,而這種驅力是基於機體的神秘的本能。當代著名的澳大利亞神經生理學家J、C、艾克爾斯也把人的意識和大腦看作兩個彼此獨立的實體,說什麼“腦從意識精神那裏接受到一個意誌動作,轉過來腦又把意識經驗傳給精神”。他認為意識精神、意誌是“第一性的實在”,而其它一切事物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實在”。在他看來,既然意誌是第一性的實在,則意誌的自由當然也就是不受任何物質因素所製約的了。
這種意誌觀同樣是錯誤的。意誌是決定人的活動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終極原因。意誌受人的目的所指引,受人的動機所推動;但目的和動機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而人的需要本身又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受自然規律和社會生活條件製約的。人的意誌最終必須服從物質世界的因果製約性。恩格斯在駁斥意誌自由論時曾經指出:“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因此,意誌自由隻是借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恩格斯的這一論斷,既承認了意誌自由的存在,又對意誌自由的本質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和嚴格的限定。概言之,意誌自由隻是人對必然的認識和在行動中對必然的駕馭。
由此可見,在個人的心理活動中,意誌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說它是自由的,因為在一定條件下,人可以按照他的意願自主地能動地確立目的、發動或製止某個行動、選擇行動方式;說它是不自由的,因為人的一切行動都必須服從客觀規律和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否則就會在實踐中碰壁。因此,在相對的、有條件的意義上,意誌是自由的;在絕對的、歸根結蒂的意義上,意誌又是不自由的。
五、意誌的社會曆史性
動物沒有意誌,意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它是在漫長的從猿到人的進化曆程中,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人的意誌發生的源泉不在機體內部,而在社會勞動之中;社會勞動給意誌活動的產生提出了需要並提供了可能。
勞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人類最初在求生需要的驅策下從事萌芽形式的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行動的目的,並學會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既定的目的。
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協同活動。勞動的社會性是意誌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祖先在通過社會勞動來滿足個人的需要時,還必須根據社會的要求,為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而行動。這是因為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必須首先從事某些並非直接滿足個人需要的行動,才有可能滿足個人的需要。比如,他必須製造供別人使用的狩獵或捕魚工具,別人使用這些工具去獲得食物,然後才能供他果腹。這種使行動服從某種社會性的間接目的的情形,是意誌產生的起點和基礎。抑製個人的意願和需求,忍受或克服個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困難,而使行動服從既定目的、任務的能力就從這裏形成和發展起來。
人的自覺目的的提出,以及達到目的的計劃和手段的擬定,都需要借助於語言作為工具,而語言正是也隻是在社會勞動中才產生出來的。因此,意誌是隨著人類的形成,在勞動和語言交際的基礎上產生的。
從個體發展上看,意誌產生的契機也是社會性的。初生嬰兒無所謂意誌活動。他們在與周圍成人的交往中,最初逐步學會根據成人的言語指令來調節自己的隨意注意,爾後又逐步學會按照成人的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身體動作,再以後,隨著兒童完成對言語的掌握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才慢慢地能夠依照自己的願望和意圖去采取有目的的行動。
意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任何時代、社會製度和階級的人都有意誌這樣一種心理活動形式。但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製度和不同階級的人,他們的意誌的思想內容是不相同的;他們的動機和目的的思想內容是不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誌也受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
六、意誌的品質
堅強的意誌品質是克服困難、完成各種實踐活動的重要條件。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意誌品質時,應當與其意誌活動的內容和意識傾向聯係起來。隻有在那種具有社會價值的意誌行動中,才能表現出堅強的意誌品質;否則隻能稱為卑劣的意誌品質。
堅強意誌的基本品質是: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製力等。
1、自覺性
這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並充分認識行動的社會意義,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於社會的要求方麵的品質。這種品質反映著一個人的堅定立場和信仰。它貫穿於意誌行動的始終,也是產生堅強意誌的源泉。
具有自覺性的人,在行動中一方麵不輕易接受外界影響,另一方麵也不拒絕一切有益的意見。
與自覺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獨斷性。具有受暗示性的人,隻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議時才表現出積極性,而且他們很快屈從別人的影響,對別人的思想、行為會不加批評地接受。有著獨斷性的人,表麵上似乎是獨立地采取決定,執行決定,但實際上缺乏自覺性,不考慮自己采取的決定是否合理,固執己見,經常毫無理由地拒絕考慮別人的任何批評、勸告。受暗示性和獨斷性都是由於沒有真正意識到行動的意義的緣故。
2、果斷性
這是一種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並實現所作決定的品質。具有果斷性的人能全麵而又深刻地考慮行動的目的及其達到的方法,懂得所作決定的重要性,清醒地了解可能的結果。具有果斷性的人同樣經曆著複雜的、劇烈的內心鬥爭(包括對立的動機鬥爭和激烈的情緒感受),但在動機鬥爭中,沒有多餘的疑慮;需要行動時,能當機立斷,不躊躇,即使生命危險也敢作敢為,大義凜然;在不需要立即行動或情況發生變化時,又能立即停止執行已作出的決定。
意誌的果斷性和智慧的批判性、敏捷性有著密切的聯係。由於明辨了是非和利害關係,認識到行動有勝利的把握,才堅決采取行動。但是在複雜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高水平的果斷性並不是每個人所固有的。果斷性必須以正確的認識為前提,以大膽勇敢和深思熟慮為條件。
與果斷性相反的品質是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優柔寡斷的人的主要特征是思想、情感的分散,他們沒有力量克服矛盾的思想和情感,不能把思想、情感引上某種明確的軌道。在各種動機之間,在不同的目的、手段之間搖擺不定,遲遲做不出取舍。由於患得患失,躊躇不前,常常懷疑所作決定的正確性,擔心實現決定的後果,或者作出決定後,又不能堅決執行,當要他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候,又可能會抓住任意地遇上什麼,就選擇什麼。
草率決定主要是由於懶於思考而輕舉妄動,為了立即擺脫隨著選擇目的所產生的使他不愉快的緊張狀態,而不考慮主、客觀條件,也不考慮後果,貿然抉擇。這都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3、堅韌性
這是指在執行決定時能堅持到底,在行動中能長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堅韌的毅力,勇往直前,頑強地克服達到目的途中的重重困難方麵的品質。意誌的堅韌性在於,一方麵善於抵抗不符合行動目的的主客觀誘因的幹擾,做到麵臨千紛百擾,不為所動;一方麵善於長久地維持業已開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動,做到鍥而不舍,有始有終。
和堅韌性相反的品質是頑固、執拗。頑固的人隻承認自己的意見,自己的論據,並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盡管這些論據是錯誤的或不好的,仍然一意孤行。另外有些人很聰明,甚至很有才幹,但在某種複雜的條件下,或者一遇到困難就不能長期地控製自己的行動,放棄或改變自己的決定,使其工作成績不大,這種見異思遷、虎頭蛇尾的品質,也是與堅韌性相反的意誌品質。
4、自製力
這是指能夠完全自覺、靈活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動作和言語方麵的品質。自製力反映著意誌的抑製職能。有自製力的人,能克製住自己的恐懼、懶惰、害羞等消極的情緒和衝動的行為,不論勝利還是失敗都能激勵自己前進,這就是平時說的忍耐克己。因此具有自製力的人,組織性、紀律性特別強,情緒較穩定,學習時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湊於“忘我們”的境地,並且記憶力強,思維敏捷。反之,則思想易開小差,並時常破壞紀律,逃避學習。
自製力是意誌的很重要的品質,對於教育工作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必須不計其數地心平氣和地向不守紀律的學生說明其行為的不體麵之處。
七、意誌的特征
由意誌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意誌具有三個方麵的特征,這正是下麵分別論述的內容。
1、意誌與目的性
明確的目的性,是意誌的第一個特征。
什麼叫目的性?目的性就是當事物沒有出現前就有所預見,並按預見行動。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克思的話為我們給目的性做了生動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