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生情緒情感教育指南(1)(1 / 3)

第一節 根據學生的情感特征,加強情感教育

一、小學兒童情感的培養

兒童情感的發展與其需要、興趣以及個性的發展有密切的聯係。兒童入學後,由於教育、環境的改變。以及生理的不斷發展,他們情感的傾向性、深度、穩定性及效能等各方麵都發生了變化,呈現出下列新的特點:1、情感不斷豐富。兒童入學以後,首先,由於學習成為主導活動,兒童把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因而,學習的成敗會使他們產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其次,兒童入學後處於一定的集體之中,小組、班級、少先隊、學校都是小學生的集體,集體對個人的要求和評價,以及同學之間所處的各種相互關係,都能引起各種複雜情感,例如,個體對集體的責任感、義務感以及同學之間互助合作的友誼感都相應地發展起來。再次,兒童入學後,還參加一些勞動和社會活動,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也體驗著各種複雜情感。因此,小學兒童比學前兒童情感內容更豐富,並且日益具有社會化的性質。2、情感不斷深刻。這表現在下述方麵,由對個別具體事物產生的情感轉化為對社會集體所產生的情感;由體驗與事物外表相聯係,轉化為體驗與事物本質相聯係,例如學前兒童常常根據一個人的表麵特點來評價其好壞,從而產生好惡感情,而小學生,尤其是中、高年級學生,已能根據一定的道德品質來評價好壞,從而產生相應的感情。3、情感的穩定性不斷增強。學前兒童的情感一般是不穩定的、易變的、最明顯的是表現在和同學們的交往中。這種不穩定的情感也表現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身上,但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情感就較穩定了,這與較大兒童已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有關。4、情感的控製能力不斷增強。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的衝動性不斷減少,對情感的控製能力不斷增強,這突出表現在他們能夠更好地自覺克服各種外部誘惑、堅持完成學習任務。5、高級的社會性情感逐步發展。小學兒童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教學的影響下,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步得到發展。

針對小學兒童的上述情感特點和他們的年齡特征,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時,需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出發,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

培養小學生優良的積極情感,班主任應注意抓好以下幾項工作:1、提高兒童的認識能力,使其情感向正確方向發展。班主任要通過各種活動,注意調動各種因素的積極作用,引導兒童全麵分析問題,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情感。2、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情感榜樣。首先,班主任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注意自身的情感在兒童情感發展中的榜樣作用;其次,具體的材料,實際的範例比單純的口頭講述效果更大。3、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行動結合起來,使情感體驗具有實際效果。4、培養學生控製和調節情感的能力。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善於調節情緒的強度,使他們學會用語詞或理智防止或緩和自己不適當情緒的發生;其次,教師要鼓勵和發揮兒童的自覺性,養成自我檢查與調節的習慣;再次,需要豐富兒童的情感經驗。5、升華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和自尊心。培養同情心,要教育學生同情弱者、尊老愛幼,幫助苦難者,關心和幫助殘疾人,愛護小動物,防止捉弄殘疾人,虐殺小動物。培養學生的羞恥心,主要是讓他們懂得什麼行為卑鄙,什麼行為可恥,要啟發學生對錯誤的內疚、後悔的情緒體驗,要堅持正麵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諷刺、羞辱和體罰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尊心的途徑是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和長處,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要表揚,但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成績,表揚過份,以防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情緒的產生;同時也要向學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們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另一方麵,教師要幫助兒童克服消極情感。小學生的消極情感主要有害怕、焦慮、妒忌感、自滿和自卑等。

在學生的生活中,對某些東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例如怕黑暗、怕老師等,甚至有損於身心健康的,這往往與成人不正當的教育有關。教師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的情緒,可采用下列策略:1、說明情由,消除不正確的認識。2、幫助學生獲得應付他所害怕的對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3、係統脫敏法。這個技術的基本前提是害怕的心理狀態不能與不緊張的身體狀態(如肌肉放鬆)同時並存,而且認為這種不緊張的身體狀態能夠阻止與害怕相聯係的反應。根據這個原理,教師先要訓練學生學會放鬆身體的技術,同時將害怕刺激分成幾個等級。然後,用圖片、幻燈或言語指示向兒童呈現害怕的對象和事件,並要求學生想象害怕的對象或事件,每次相象時,都要求學生放鬆肌肉。當害怕刺激呈現後學生不再害怕時,就說明他對這級刺激的害怕消除了。於是,再逐級上升害怕刺激,直到過去最使學生害怕的刺激呈現也變為中性為止。4、預防害怕的發生。

小學生的焦慮主要是怕失去老師的愛、怕學習失敗、自己的願望與社會規範衝突、怕自己不為同伴所接受、體驗到太多的羞恥或懷疑感、關心自己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安全等原因引起。教師針對引起焦慮的原因,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幫助學生克服焦慮:1、提供愛和支持,幫助學生處理矛盾;2、滿足兒童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3、鼓勵獨立性和創造性,回避可能導致懷疑、羞恥或內疚的反應。

妒忌是由於自己和別人比較,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好,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教師要教育學生,在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時,不要覺得別人比自己好,就產生妒忌,而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力爭趕上和超過對方。

另外,教師對班上成績優異、表現好的學生,要適當表揚、提高要求,以防他們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成績差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教師要注意發現他們的進步和長處,給以適當的鼓勵,提高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中學生情感的培養

初中生的情感有以下特點:初中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具有半外露、半隱蔽的特點;充滿熱情、富有朝氣;情感的兩極性明顯,往往出現矛盾狀態;初中生的集體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個人的自尊心及榮譽感、熱情,友誼感有較快發展,兩性情感開始萌芽。

高中生的情緒情感發展逐漸趨向成熟,具有下列特征:情感體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比較穩定、對情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達能力明顯增強;他們情感體驗的心境狀態和情緒的兩極性更明顯;情感體驗有明顯的文飾、內隱、曲折的性質;高中階段是世界觀開始形成的時期,與世界觀形成有關的情感體驗,在高中生的精神生活中已占有顯著地位,已經構成他們鮮明性格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學生的社會義務感、責任感、友誼感、集體榮譽感等道德情感已得到較穩定的發展,美感更加豐富,理智的情感發展也較快;出現初戀的情感。同時高中學生在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穩定性和效能方麵也存在個別差異。

培養高尚的情操,調適不良的情緒對中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也是班主任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一項重要任務。

1、培養高尚的情操包括培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中學階段是道德感逐步穩定和成熟的時期,階級情感、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勞動情感、社會公德情感等,都要到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才深刻化,並為中學生的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對中學生加強道德感教育十分重要。首先,班主任要根據《中學生守則》,抓好“五愛”教育,嚴格要求,使中學生守則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要求。其次,使情感與行為結合起來。再次,在中學生道德感的培養中,加強“五講四美”教育,使中學生獲得文明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最後,班主任還應發揮榜樣的感染力,在道德情操上起表率作用。

中學生的理智感是他們在智慧活動過程中發生的情感體驗,主要表現為求知欲的擴大和加深。為了中學生的理智感,教師在教學和活動中,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思考、多探究,並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創造,培養他們廣泛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完成中學的學業,盡量避免讓學生體驗過多、過強的失敗情緒,對成績差的學生要多鼓勵,善於發現人們認識活動中的優勢領域和興趣。成功和興趣是推動學生理智感發展的重要保證。

美感是人們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後所得的一種愉悅的體驗。中學生美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在繪畫、音樂、舞蹈、閱讀文藝作品等活動中發展了美感;二是在人的外貌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審美體驗。

學生的美感教育有多種途徑,主要應通過音樂、體育、美術和語文等涉及藝術的學科進行,還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組織各種文藝活動小組,如繪畫組、歌詠組、舞蹈隊、樂隊。此外,還可利用節假日、春遊秋遊,組織學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裏,既可使他們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又能激發起他們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界的情感。社會也是進行美育的重要場所,利用社會上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對學生進行心靈美的教育是美感教育中經常持久的內容。另一方麵,由於性意識的萌芽與發展,中學生逐步產生對自己和對別人外貌方麵的審美體驗。教師應該根據這一心理,加強對中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進行儀表美、心靈美的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操,引導中學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和鍛煉、提高自身素質上去。

2、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良情緒情感的調適

中學生由於內外原因的影響,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情感,如不及時教育和輔導,可能養成某種低級的情趣,危害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有針對性地調適情緒紛擾,糾正低級的情趣,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重要環節。

班主任在幫助學生調適不良情緒,根除消極情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矯正使學生產生消極情感的錯誤觀念。例如,耐心幫助學生分清“自尊心”與“虛榮心”、“自豪”與“自傲”、“羨慕”與“妒嫉”等不同心理品質的是非界限。

(2)要善於疏導,不要簡單禁止,要輔導學生自己以適度的節製和升華來消除不良的情緒。

(3)對學生加強正麵教育,利用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中學生有一種積極向上、自我完善的心理狀態,教師應善於發現和把握他們心靈中閃光的東西,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這對於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虛榮心理、利己主義情感、不友好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4)對學生不臆測、歧視,不要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消除其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5)輔導學生擴大胸襟。引導他們逐漸養成涵養謙遜的品德,使他們心胸開闊,學會多角度、全方位看問題,學會用理智駕馭和調節自己的感情。

3、正確引導學生的友伴群體、培養積極健康的友情

中學生與同齡人之間關係比起小學兒童來更為複雜、多樣和有內容。中學生的朋友關係對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在初中階段,歸屬的需要、獨立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交往和友誼的需要迅速發展,同伴群體對於滿足中學生這些迅速發展的需要,起著其他環境所不可比擬的作用,因而對於他們有著異常的吸引力,並對其人格發展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中學生朋友關係的有利方麵可歸納為:(1)帶來穩定感,滿足歸屬的需要;(2)分享學習和生活的快樂;(3)使他們獲得與別人合理相處的經驗;(4)使寬容大度和理解力得到發展;(5)獲得掌握社會技術的機會;(6)得到自我表現、發揮特長的機會;(7)促進誠實品質的發展;(8)相互交流學習的策略和體會,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有研究認為,中學生友伴群體對成員的作用主要有:(1)凝聚作用;(2)控製作用;(3)互助作用;(4)信息作用,友伴群體具有靈敏的信息交換和傳遞作用;(5)準備作用,中學生的友伴群體的活動和其間的人際互動為他們畢業後走入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準備作用。

中學生對友誼關係也有著特殊的要求,那就是相互坦白和真誠,互相關心、諒解,同情和善於保守秘密。但由於他們認識水平不高,往往片麵理解友誼,這就使中學生的友伴群體也往往具有消極作用。這種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1)容易導致不良行為。這種不良行為,可能表現為由於講哥們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導致團夥罪錯發生;也可能表現為由於重情麵,容忍、附和、遷就某些不良思想行為,從而使一些學生的錯誤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2)容易產生小團體傾向。友伴群體雖無固定組織程序,結構鬆散,但中學生友伴群體中成員間心理默契高,情緒感染快,在正式群體中,友伴群體過分整合,極易形成小團體傾向,可能會危害班級、學校的利益,不利於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3)容易形成個體角色衝突。中學生友伴群體中的成員大多是學校、班級等正式群體中的一員,從而,在很多情況下,學生會產生角色之間的衝突,即同時受到雙重角色期待。在一定條件下,兩種角色行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協調現象。

因此,班主任應該關心學生的交往和思想情感的方向性,合理指導,努力使學生建立健康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友誼,形成健康的友伴群體,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此,班主任需注意以下幾方麵:

①正確認識中學生的友伴群體

首先要認識出現非正式群體的必然性,其次要認識非正式群體作用的兩麵性,再次必須認識中學生友伴群體的特點。在這三方麵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就不能正確對待中學生的友伴群體。部分班主任無視學生心理發展的合理需求,往往把非正式群體作為班級這一正式群體的對立麵,並扣上“小集團”的帽子加以批判,這是錯誤的。中學生友伴群體的形成,正如前所述,有其客觀原因和條件,並有著積極和消極雙重作用,同時由於學生人格發展尚未成孰和完善,其友伴群體呈現下列特點:感情基礎好,內聚力強;規範不成文,但約束力大;情感有餘,理性不足,群體內易出現從眾行為;自然領袖威信高,影響力大;信息靈敏,活動默契。因此,班主任與學生的友伴群體交往,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分為二地看待其中的每個學生,運用適當的策略,引導好學生友伴群體的健康發展。這對學生也意味著一種關心、一種信任和一種鼓勵,同時也是一種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否定和漠視的態度,對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和班集體建設,往往都是有害的。

②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友伴群體

對目標和規範與班集體的目標、規範相符的友伴群體,班主任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使之與正式群體相輔相成,既促成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又帶動良好班風的建設。對偏離集體目標,但不具破壞性的學生友伴群體,班主任要做好教育轉化工作,必要時,需聯合多方力量進行,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有破壞性的學生友伴群體,必須分化瓦解,不能養癰遺患,姑息不管。否則,很容易演變成犯罪團夥。

③以普通一員的身份與學生友伴群體開展交往,不要以教育者自居。

這樣容易形成平易近人的姿態,使學生產生平等、民主的感覺。這種氣氛易於實現師生感情上的交流,感化學生,使他們擺脫精神上的重擔,摒棄差等生的自卑感、恐懼心理、或者對教師的逆反心理,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④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發揮群體內部力量的作用。

在學生的友伴群體中,通常有一個或幾個處於群體核心位置的人,充當群體自然領袖的角色。他們的思想感情、舉手投足對其他成員都有著直接影響。顯然,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是引導學生友伴群體的重要環節。為此,班主任應該善於發現核心人物,並掌握其思想狀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對其他成員的影響方式和程度,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品德工作。在交往中,班主任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把握靈活性,合理變通,和風細雨,因勢利導,以取得良好效果,並引導和幫助他們在友伴群體中發揮積極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⑤促使學生友伴群體與班集體和諧一致、協調發展。

中學生對來自同輩群體的接納或拒絕傾向很重視、很敏感,在他們眼中,來自集體與夥伴的評價,比父母、教師的評價更重要。而在學校教育中,往往忽視這種平行教育的影響作用。因此,班主任應教育全體學生,對小團體成員采取關心、友好的態度,注意多和他們交往、鼓勵並吸引他們參加班級的各種活動,使他們感到班集體的溫暖和歡樂,從而自覺自願地接受班集體規範的製約,與班集體的活動目標保持一致。

⑥協調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

中學生的友伴群體是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彼此進行交往的結果,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轉化工作不僅要依靠班主任,往往還應取得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對那些具有破壞性的群體,尤其要如此。

⑦正確引導中學生合理交往

交往對中學生的人格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注意指導學生擇友,防止他們因為社會經驗不足,是非觀念不強,而受一些品德不良的夥伴和社會上不法青年的影響,同時,也應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提供交往機會,滿足學生正常的交往需要。

此外,建立積極健康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情感交流;進行青春期教育,合理看待異性同學交往等,也是對學生加強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班級工作的情感誘導

在班主任工作中,實施情感誘導,發揮其教育功能,關鍵是一個“愛”字,即熱愛學生。這種情感是教育“要求”內化的催化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能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並為滿足需要去努力。所以,愛是情感誘導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主任必須用誠摯熾熱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中的熱點和興奮點,真正達到師生心理相知,心心相印。有些教師喜歡用教育者的身份和高八度的調子去壓服學生,這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盛氣淩人,不尊重學生的人格,便會人為地使師生之間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和尊重是啟迪學生心扉的鑰匙。隻有對學生以誠相待,尊重、信任他們,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圍,做好細致的“導行”工作,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可親、可敬、可信賴時,他們的心靈之窗才會打開,教育才能奏效。

實施情感誘導要運用正確的方法。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1、語言誘導

情感誘導中,語言發達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同樣一件事,是關心詢問,還是訓斥指責,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學生遲到為例。有的班主任見到學生遲到,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有時甚至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訓斥、挖苦。結果,有些因故遲到的學生便認為老師太不近人情,進而產生抵觸情緒;個別無故遲到者,也會因心理逆反而來個“破罐破摔”。因此,隻有誠心誠意地詢問其遲到原因,分析遲到造成的損失與影響,並幫助他們尋求避免遲到的辦法,學生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2、目光誘導

班主任的目光,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時時在變換中傳遞教育的信息,經常向學生投注自己的期待:或掃視,或凝視,或嚴肅,或輕鬆……這目光期待,在學生心靈中激起回響。學生的目光也在差異中反饋著某種接受程度的信號。當然,這是因人而異的:有的會心,有的漠視,有的專注,有的係亂。這目光對教師既有鼓勵,也有提示。此外,班主任在指出學生的缺點和不足時,要少做“裁判”,多當“參謀”;要暗示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改正錯誤、獲取成功。

3、身教誘導

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這是因為,對學生來說,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義的人物。要做好情感誘導,班主任應參加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他們的中的一員,把握好教育契機,以增強教育效果。學生都有渴求進步以及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因此,班主任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班主任的行動是無聲的命令,班主任身體力行,學生也會把班主任作為學習效仿的榜樣。

4、積極肯定、因勢利導

班主任在和學生的接觸中,要善於隨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捕捉學生心靈的火花,點燃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們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性。

例如,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上課時,要求學生用“給”說一句話。一個學生立刻站起來說:“我把一個蘋果給爺爺吃。”老師立即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回答,全班同學也表示讚同。有一位學生卻提出相反意見,說:“他為什麼不把蘋果送給奶奶吃呢”?全班同學當即哄堂大笑起來。這時,教師並未一笑了之,而是熱情地表揚了這位學生:“你提得很好,我們既要尊敬爺爺,也要尊敬奶奶,光尊敬爺爺是不夠的。那麼,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說才好呢?”

“如果讓我說,會和他說的一樣,因為我沒有奶奶了。如果他還有奶奶的話,就應該說‘我拿了兩個蘋果,一個給爺爺,一個給奶奶。’。”

“你說得好極了!”老師的表揚使他的發言博得了全班同學的陣陣掌聲。在教育效果上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正視學生表露出來的情感,對積極的情感,要保護、引導,對消極的情感,要進行調節、轉移、溝通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