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能革命三個月訓練計劃
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你大腦的外殼是什麼?而是要給你揭開操練大腦功能的秘密——這個秘密盡管不為人所知,但是,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人們拯救自我們的智慧。讓大腦在訓練過程中發射出光芒吧,它可以給你帶來欣喜和收獲!
一、第一個月訓練計劃
第一周:梳理智商
熱愛一個人並不困難,但是迷戀一個人的大腦——它所提供的思維智慧卻是艱難的。因為大腦是思維之源。
亞裏斯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動物學家、物種分類學家和亞曆山大大帝的導師。他去世一千多年之後,仍被尊稱為“他本人”(Hehimself),無需冠以任何介紹詞。備受敬重的亞裏斯多德對腦子嗤之以鼻,聲稱它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器官”罷了。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發覺亞裏斯多德經常反其道而行。也就是說,把他的某些話作相反解釋才有道理。心髒不過是一個可以輸送氧氣到人體細胞,維持組織存活的生理器官。腦才是主控有意識及無意識行動的器官。愛、恨、痛苦、恐懼、想象、靈感、狂熱、同情、懷疑、推測、榮譽、幽默感、都來自腦部,腦子操縱全局,從本能的呼吸動作到擁抱親愛的朋友,都是由腦發號施令。
但是,每年二月十四日人們卻寄出向心愛的人致意的情人卡。多少年來,情人的象征一直是一顆心,從沒有人想到向腦說聲謝謝。唯有莎士比亞在劇本《威尼斯商人》裏寫下的幾句話:
告訴我們,奇思遐想是從哪裏來?
從心底還是從腦中……?
早在亞裏斯多德提出輕視人腦的看法之前,人腦就是科學家喜歡鑽研的課題。然而,即使有最進步的鐳射技術和微晶片設備,人腦依舊深不可測;它的若幹功能極其神秘。腦子跟智力是否是同樣的東西?腦子是否隻是一個生理器官,智力是否隻是摸不著、看不到、永遠無法靠科學弄清楚的一種東西?遺傳對智力發展是否比較重要?還是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或是有比遺傳、環境、甚至兩者加起來都重要的其他因素存在?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棋盤上預先看出下麵幾步棋的布局,有些人卻難以辨識自己這步棋會導致什麼後果?為什麼有些人是戰略專家,有的人是戰術專家呢?
腦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有那些特質?不妨從它本身的成分和組織來看。
以下是放鬆心智肌肉,開始作腦能增進單元之前的熱身活動。
閱讀腦部構造時,不時停下來看鏡子,打量自己的頭部。擬想頭顱覆蓋下的實體。隨著書中討論展開,盡量用鏡子找出它在頭部的位置,並且用手指出各部位。指得不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這些腦部區域,並不隻存在於本書內,而是確確實實在你的頭顱裏麵。這個簡單練習的作用在於,把讀到的字眼跟近在眼前的事實連在一起。
準備好了嗎?開始。
中樞神經係統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頭內的神經細胞群(腦神經),其二是脊髓內的神經細胞群(脊髓神經)。
將頭蓋骨揭開往裏看,會在三層薄膜和大量腦脊髓液之下,看到一大團狀似核桃仁的旋繞狀物體;不過它遠比核桃仁柔軟。
這就是人腦,它比任何醫學檢查所能顯示的圖像都要複雜。它包括了左、右腦半球兩個主要部分。左腦半球和右腦半球幾乎像照鏡子般相像,不過又不盡相同。
每一個半球依序由額葉、頂葉、顳葉四個部分組成。隔開半球與半球、葉與葉的三個隙縫,看起來就像是山脈之間的罅隙。它們分別是縱裂、頂葉和中央溝。
腦子是怎麼樣工作的呢?中樞神經係統由脊髓、腦幹(包括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小腦,以及兩個腦半球組成。不妨從尾端的脊髓開始說明。脊髓能接收皮膚和肌肉傳來的訊息,再送出指示行動的訊號。從脊髓往上延伸的部分稱為腦幹。腦幹從頭部和頸部接收類似的訊息,再按照前述過程行事。除了嗅覺和視覺之外,腦幹幾乎是傳遞人體所有感官讀息的必經管道。視覺直接傳入大腦皮質,嗅覺直接傳入大腦中的邊緣係統。
在腦幹之內,延腦之上是橋腦,橋腦之上是中腦,中腦之上是間腦。延腦控製和調節許多重要的身體功能,諸如心髒跳動的頻率,血壓和呼吸等等。
覆蓋著橋腦和中腦的是小腦。腦半球之下則是一大團緊密糾纏的基底神經核。基底神經核與小腦密切合作,控製了所有身體協調及平衡的功能。
智力又是怎麼回事呢?它是不是從腦中某一點蹦出來的呢?能不能找到它的根源,或是正確無誤地指出,它在一群細胞、化學物質和液體組成的複雜網路中的位置?兩個腦半球控製了人類最高的功能,諸如認知、觀念、想象力和智力等等。總之,腦半球可以稱為“體內小宇宙”(心智)的住所。
第二周:與白字再見
最初的腦能革命就是讀與寫,試想一個白字連篇的人能夠用現在我們開始運用文字來增進腦能嗎?
開始運用文字來增進腦能。你知道“狗尾續貂”、“舉案齊眉”、“一傳眾咻”的定義嗎?
腦能操練:詳細查出上麵諸字的定義。答對一個詞得一分。你答對的並不多吧?兩分以上就算不錯了;一般人大概連兩分都拿不到。得了零分也別難過,很多人跟你一樣。但是你也要加油呀。
練習中的大部分字義都不算艱澀,平常講話多半用得上,但是許多人卻常常弄錯意思。
健全的字義能力是健全心智的表征。字義跟手、眼一樣,都是腦子使用的工具。英文的名詞和動詞發源於希臘文、拉丁文和盎格魯·薩克遜文(挪威文和日爾曼文的遺產),字義特別豐富。幾乎所有事物都有確定的名稱,幾乎所有狀況都有適當的字眼可供選擇。由於美國社會瞬息萬變,英文裏不斷出現新字,諸如不足(shortfall)、倒讀數(countdown)、電視(video)等。外來語也不斷地進入英文之中,諸如好管閑事的人(kibitz)、比薩(pizza)、可酥(croissant)和海邊小屋(cabana),隻是千百個外來語中的四個例子罷了。
英文是莎士比亞、喬叟、狄更斯、亨利·詹姆斯、珍·奧斯汀、伍爾芙、濟慈、雪萊、拜倫、艾略特、福克納、海明威等傑出作家使用的語言。不花功夫駕禦英語豐富瑰麗的詞藻,就像眼看麵前擺了一桌豐盛的宴席,而不肯動手去吃一樣。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方法。掌握精確的語言,思想會更明晰,表達起來更輕鬆,人際溝通也隨之改善。長而繁雜的字眼,不一定比短而精簡的字眼有用。重要的是言簡意賅。
腦能操練:在字典中查出一個日常用語的意義。例如看報時,找出報上的一個字,到字典裏查查看,即使已經知道這個字的定義也無妨。它可以是用過好多遍的普通字眼,但是一定要讓你感到好奇,想要進一步了解。無法立刻拿到字典,不妨把它寫在一張小紙上,放在口袋或皮包裏,回家後立刻查字典。不要把這個字記在記事本上,或企圖把它背起來。隻消讀一兩遍定義,不必為它手忙腳亂。每天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查字典就會跟刷牙一樣自然。
腦能操練:每天挑一個不太熟悉的字眼查字典。大聲念幾次,直到熟悉聲音和節奏為止。別挑華麗、複雜的字眼,簡單的語言通常是最明確的語言。同時,不要研究深奧的文字。你很難用到它。即使用了,對方也不一定聽得懂。
盡量找些有用的字眼。譬如形容物體、行動、甚至精確形容抽象觀念的字眼。必要時才用在日常語義裏,千萬不要濫用這些字眼,或者用這些字眼去欺騙別人。無論字義能力增加多快,絕對不要用複雜或深奧的字眼,加深聽者的印象。缺乏信心的人,才想加深別人的印象。事實上,這樣做隻會使你顯得不夠聰明。
腦能操練:每天學習一個新字的發音,每天找出一個經常碰到卻又不熟悉的發音的字,正確又大聲地念個幾遍。
如果你無法確定某個字的正確發音,即使知道它的意義,你也不會想去用它。地位崇高的大人物,諸如電視主播和政治家,對這個字的發音若跟你不同,你可別以為是自己念錯了。新聞工作者經常讀白字,其他人卻深信不疑,跟著照念。艾森豪總統就曾把“核子”(Nuclear)和“二月”(February)兩字念錯,而且他不是唯一念白字的名人。人類擁有肖伯納所說的“天賦的清晰語言”(thedivinegiftofarticulatespeech),卻經常誤用它。
注意:不要把許多常用字眼的念法,視為理所當然。初學者最好先從“教育”(education)這個詞的發音查起。它的正確念法會讓你大吃一驚。
腦能操練:注意收音機和電視新聞裏的大人物,念了那些白字。自己跟人說話,念了那些白字。
更加注意一般字眼的讀音和意義後,你會慢慢發現到“白字先生”何其多!持續觀察下去,你會發覺不僅別人在念白字,自己也經常把常用的字念錯。念白字的人通常會對知道正確讀音的人怒目相向。千萬不要以為你念錯的字無關痛癢,或認為別人因為你念白字而小看你是小題大作。莎士比亞的名言:“留心一下你的言語,要不然前途無‘亮’”,絕非無的放矢。
腦能操練:選擇一本專門從字根或字源增強字義能力的書籍。每周學一個熟悉字眼字根的意義。
知道字根之後,就可以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開啟字義之門。你學到的將不僅是字義“是什麼”,還有這個字“為什麼”這麼念、“何時”開始這麼念。這種進展神速的感覺,就像到健身房練習的頭幾個禮拜,看以自己的胸圍擴大了幾寸,腰圍縮小了幾寸一樣美妙。不過以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那時你要靠精神力量支持下去。
你會不會覺得本書太注重發音呢?其實發音事關重大。它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如果你領帶的後半截老是比前半截長兩寸,別人一定會對你行“注目禮”。錯誤的發音亦然。一個人若不知道自己常常念白字,或根本不在乎念白字,別人對他的印象必會大打折扣。
第三周:和數學作朋友
數學跟智力的關係較小,跟腦能的關係較大。這個事實可以讓你寬心不少:不了解數學的基本原理,可能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很多人麵臨的一大問題,在於認為自己已超過了學習的年齡。年紀一大把才開始,真是窘死人,因此唯有盡量逃避。他們認為自己落後太多,趕上簡直比登天還難。
你也有數學細胞。
請相信我們,你並不像自己所以為的那麼缺乏細胞。畢竟你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得還不錯。你努力保住飯碗,保持收支平衡,使用信用卡,支付稅款。如果你還是認為自己無法以簡單的算術,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請再深思。這些年來,數學一直蒙上不白之冤:其實數理思考遠比一般人想得簡單,而且非常有趣。
我們知道你一定會問:“既然我們已經能像現在這樣過日子,我們能料理付帳、付稅、保持收支平衡、保住飯碗而不必跟數學原理打交道,我們為什麼要去掌握它呢?如果一百塊錢的電子計算機能代勞,速度又比我們快,我們何必在這方麵費心呢?”
答案很簡單:數學能擴展你的能力,增強你的能力,對於使用邏輯有莫大的幫助,而邏輯本身對生活大有用處。更具說服力的理由是,數學是一個概念控製係統。它能讓你的生活過得更有效率。它像為人處世的不二法門,能幫助你掌握某種概念,為你執行大大小小的任務。
數學跟語言一樣,是人際溝通中約定俗成的東西。人們都知道“我們很冷”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我們都認同“冷”的定義,並且能把它的含義傳給別人。同樣的,大家也認同數字的定義。如果我們對你說:“桌子上有三個蘋果,”你一定知道我們說的“三”是什麼意思。數字表達的意思比語言更為精確。不論在美國或蘇聯,在地球或火星,三就是三。哈格賓(LancelotHogben)在其巨著“百萬人數學”(MathematicsfortheMillion,我們希望你也把這本書列入“智力急救箱中”)中寫道:“數學語言跟日常用語截然不同,基本上它是一種理性的語言。”本章所要強調的正是這種理性特質。
數學能夠幫助你擴展智力範圍;它協助你的方式,正像維修工人用竿子卸不到的屋頂燈泡一樣。它是一種工具,一旦學會如何使用,它就會供你差遣。
數學是非常有權威的東西。答案不是對就是錯;沒有模棱兩可可言。不過這種絕對性也嚇得許多人掉頭就跑。
請別忘了,數字也有誘人的一麵。數字可以預期,使人放心。它不像字義暗藏玄機。你不必為發音擔心,也不怕碰上同音字(如“冒”昧與“貿”然)。
可靠的數字。
數字跟字義完全不同。“五”這個數字的重要性,永遠不會有所改變。不論在等式的什麼地方,五永遠是五。在任何數學演練中,它永遠執行五的任務,不會變成四或六。世界上鮮有像數字這樣恒久不變而又可靠的東西。
這就是數字為什麼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在家裏、在工作場所、在思考範圍中,發生極大效益的原因。你可以相信數學,數字是一個忠貞不二的好朋友。
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盡管省下幾秒鍾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她每算一次帳,就要用計算機算上兩次。這多出來的幾秒鍾,累積下來也夠瞧了,尤其是店員生意興隆的時候。(好比登廣告引來大批顧客,或是舉辦換季大清倉活動時。)她出錯的機率也可能加倍出現。
明白數字的精確度會影響一切之後,就可以利用它來節省時間。數字幫助一個人以事實和邏輯來做選擇,而不靠猜測來做選擇。前述這位店員做起事來效率不高,原因就在此。不能靈巧掌握局部的人,就不能靈巧地掌握整體。數字能夠對店員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對你也是一樣。
舉例來說,整體的範圍甚廣,從如何分配時間(增加娛樂時間,或是賺錢能力),以至於應不應該在另一個城市,從事全然不同的工作。數理式的邏輯觀點幫助你考慮所有的因素,並且在加入情感因素前,依照它們的重要性,以不含感情的方式權衡輕重。以數理的方式思考,幫助你把感情跟理智分開;把兩者混為一談,對於智力絕對有不良的影響。
隻要你能夠分清楚,什麼是感情、什麼是理智,感情豐富也沒有什麼不好。健全的數理頭腦將助你發現,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哪一些事情事關重大,哪一些事情無關緊要。
腦能操練:利用計算機算算,如果你因為沒有數理概念而每天浪費5分鍾,一輩子將損失多少時間?不妨假設你會活到80歲,而你從10歲開始需要用到數學,因此耗費了多少時間?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銀行及一般貸款機構都提供信用卡。其付款限期以及未結清帳款所抽的利率都有所不同。信用卡少則每年抽14%的利率,多則每年抽19.8%。付款限期少則5天,多則25天。
腦能操練:你所使用的信用卡中,哪一種收費最低廉?那一種收費最昂貴?那一種付款限期最長?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立刻把它查清楚。隻持有一種信用卡,它的收費是不是國內最便宜的一家?如果不是,為什麼?你能說出原因嗎?
法律規定利率和付款期限,必須印在每個月的通知書上。不過,它們多半印在通知書的底部或背麵。不喜歡和數字打交道的個性,也許會讓你忽略了這項有價值的資訊。你為什麼要付比較高的利率呢?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或許你會以數理思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那就是你根本不在乎。與其花太多時間來計較金錢,不如不去管它。把時間耗費在斤斤計較上,倒不如拿這個時間去賺錢。對許多人來說,這種思考頗有道理,也適合他們的個人情況。
腦能和數學思維關係十分密切,正確的運用將大有裨益。
第四周:推理天蠶變
正確推理,是腦能革命的首次突破。
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錯誤的觀念?
為什麼我們要以這樣的問題,作為開頭呢?因為我們要強調有多少人看到證明自己錯了的證據後,仍然固執己見。
有邏輯頭腦的人,見到跟自己不同的答案會說:“我們不妨遵照這個解決方法做做,看看是否行得通。”
沒有邏輯頭腦的人,置身同樣情況時通常會說:“我們活這麼久了,打從8歲時起,我們就曉得它的答案,我們根本不需要尋找解答,因為我們早就知道了!”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種情形發生。很多人總是緊緊抓住已經知道的東西,不肯開放手腳,吸收簡單的邏輯觀念。
不過這裏也不會采用教科書式的邏輯推理。它將教你如何明確地了解事實,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邏輯,解決問題。
邏輯應該跟著你一齊踏入社會,而不該留在學校裏,至少我們不希望如此。因為生活中少了邏輯,日子一定不好過。用合乎邏輯的方式過生活,將可減少許多生活上的錯誤。
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學家杜威(JohnDewey)在《如何思考》(HowWeThink)一書中,列出以下幾個步驟,做為找出問題核心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
第一個步驟是察覺問題的存在。第二個步驟是為它下定義、做分析,以及找出問題發生的大環境。第三個步驟是從不同的角度,以理性的方式掌握問題,考慮若幹可供選擇的方案,想出幾個行得通的假設。最後一個步驟則是選擇一種解答,查證它的效力。
腦能操練:碰到印成白紙黑字的問題,別隻盯著它看,應該想辦法解決。這裏就有一個有趣的問題:一名男子看著牆上的一幅畫像說:
“我們既無兄弟,也無姊妹,但是這個男人的父親,就是我們父親的兒子。”
請問他在看誰的畫像?
如果你猜“他在看自己的畫像”,那麼你和其他無數人一樣,都答錯了!那名男子是在看他孫子的畫像。
我們在《展示》雜誌上的專欄“請問瑪麗蓮”(AskMarilyn)裏提到這個謎語,但是我們隻給了正確答案,沒有詳加解釋。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蔬忽,卻引發了如潮的抗議。信件如雪片般飛來,數百封信全都指出,這名男子絕對是在看自己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