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認知事物的基礎(1)(1 / 3)

我們思考問題時不使用語言,而是靠生動有形的形象去進行。當這些形象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時,我們再去花費頗多的努力去表達它。

一、記憶的實質和意義

記憶的本質

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記憶是人的智力活動的組成因素之一。智力活動的水平(包括記憶)將影響整個心理活動的水平。平時人們說某人記性好與不好,所指的就是記憶。也就是在需要的時候,某人對他所經曆過的事物和學過的知識是否能夠正確地反映出來。但這還不夠確切,必須給它以明確的定義:記憶是人所經曆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積累知識和經驗並使其得以應用的前提或基礎。它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所接觸過和認識過的事物、知識和經驗,或體驗過的情緒,或做過的動作,在頭腦中留下、保持、恢複痕跡的過程。

記憶包含兩個方麵;儲存資料及提取資料。“儲存資料”是指大腦將輸入的資料儲存起來;“提取資料”是指有需要時,將資料從儲存庫提取出來。

比如我們閱讀,書中的資料便慢慢輸入大腦儲存;日後考試時,我們便從大腦資料庫中,提取所需的資料。

這好比一間公司的資料儲存架,秘書小姐每天都將公司的文件擺放在此架上;一旦有需要時,就從架上找回有關文件。

以前提過,大腦的記憶容量是相當驚人的,一般人在有生之年也用不著它的1%。我們的意思是說,大腦這個“資料儲存架”的容量是很大的,我們不用憂心大腦沒有足夠的地方擺放資料。

但我們仍常常抱怨自己的記憶力不好;現在我們知道,大腦的記憶容量是極高的,可以擺放很多資料,隻是在“提取資料”方麵出現問題。

比如,在考試期間,想了半天也記不起法國大革命的細節內容;但當考試結束,步出試場的時候,我們讀過有關法國大革命的資料便一一湧現。明顯地,不是我們“記不下”所讀的東西,而是我們已記了,隻不過考試時不能隨心所欲將資料提取出來罷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出現?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問題出在我們儲存資料不得其法——因為資料庫的資料擺放沒有係統,以致尋找時便出現問題。

若我們儲藏資料時,有係統,有條理,分門別類,到要尋找資料時,便容易多了。

秘書學教人將資料分類儲藏,秘書小姐懂得這些技巧,故此當她的上司需要某某資料時,她即時可提供。

人類記記亦是一樣。若我們懂得一些記憶的原理和技巧,使記憶變得有係統,則到需要資料時,便可即時提取。

記憶的特性

人類的記憶,有以下五個特性:

(1)初段的記憶較強——我們對任何事的開始,都有較強的記憶。比如,上課首10分鍾的內容,我們會記得較好。此外,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個印象也會較深,比如和某人初相識時他表現得不太友善,那麼即使他日後變得隨和,我們也很難改變對他的印象。

(2)後段的記憶亦強——我們對任何事的結尾,亦會有較強的記憶。比如,上課末5分鍾的內容,我們會記得較好。因此,教學技巧好的老師,通常都會利用下課前的5分鍾,總結課堂內容,重申要點。

在開始記憶及結束記憶時,記憶保留的百分比均較高。在兩者之中的時間,記憶保留的百分比則較低。

(3)有聯係的事情較易記憶——互相關連的資料,較零碎的資料容易記憶。比如要記著以下的數字:1,1,2,3,5,8,13,21,34,55,89若你勉強記下會很吃力。但若你知道這些數字的關係——即前兩個相加等於下一個,那麼記憶便容易許多。

(4)突出的事物較易記憶——我們對特別、古怪、荒謬、與眾不同的事,皆有較強的記憶。比如現在叫你回想小學的日子,可能你已記憶模糊;但你一定能憶述那些較特別的事情,如忘記帶書被老師批評、考試成績優異給父母稱讚、代表學校出外參加朗誦比賽等等。

(5)經常溫習記憶較強——許多心理學家相信,記憶就是大腦細胞間形成電路;若這些電路的電流較強,則我們提取資料就會較易。要增強電流,可通過重複電路達成。換句話說,經常溫習,可增進記憶。

記憶對人類實踐活動的意義

我們能否設想:一個人對其所接觸過的事物,思考過的概念或理論,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做過的動作等等(統稱為知識經驗),全部忘掉,忘到“顆粒不剩”、“片甲不留”的程度。這樣,這個人就既不能將昨天和今天的事情聯係起來,也不能將剛才一刹那的事情和現在一瞬間的事情聯係起來。於是這個人就既不能行動(因為他剛才做的事情,甚至走到哪裏都可能忘掉了),更不能思考他將要做什麼……這樣的人的心理就永遠隻能停留在剛出生時的水平。但事實上人們誰都不是這樣的。我們不僅可以反映當前的事物,而且還能反映過去和未來的事物。而把當前與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的心理活動,正是記憶。正如詩人所說:“記憶把往事超越年華而相接。”對於人類來說,記憶就是儲存知識經驗的無窮寶庫。因此,它被譽為“人類心靈之倉”。

人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每一個神經細胞通過其接觸與其它任何一個神經細胞均可建立起聯係的網絡。如果把這140億個神經細胞的功能全都發揮出來,則可儲存1015比特(信息單位)的信息。這到底是多大的容量呢?有人鑒定,一個漢字按10個信息單位計算,一個人每小時讀10000個漢字,一天讀8小時,那麼,大腦的容量就相當於一個人讀300萬年所接收的信息量。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這相當於當今世界上最大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藏書(約1億冊)的四五倍。從人腦可能的總容量說,當今世界上記得最多最好的人,也不過隻使用了它的百分之一二而已。20世紀20年代有一個叫舍列舍夫斯基的俄國人,是個新聞記者。專欄編輯每天都要向記者們布置一個長長的地址和任務的清單。但編輯發現,舍列舍夫斯基竟然沒有在紙上寫一個字。編輯本來打算訓斥他,然而舍列舍夫斯基卻準確無誤地複述出了地址和任務。於是,一個“記憶非凡的人”被發現了!心理學家魯利亞對此進行研究,要舍列舍夫斯基記住多達70個的一列詞或一列數,舍列舍夫斯基稍事停頓便開始檢查自己記下的東西,接著就絲毫不差地複述出來。更有甚者,他還能將70個詞和數倒背如流。十六年後,當問到他(當年的)實驗作業時,他往往先坐下來蒙上眼睛,稍停一會兒就回答道:“……那次實驗是在您的住宅裏進行的,您坐在桌邊,我們坐在搖椅……您穿一件灰上衣,就這樣一直盯著我們……至今我們依然曆曆在目。”接著他就再次一字不差地將70個詞和數以及其它有關情節複述出來。如此多次詢問他某年某月的事,他都照樣將詳情細節說得準確無誤。像這樣記憶非凡的人固然極其稀少——一個自發應用“直觀”、“形象”紡織成一幅幅合乎邏輯的或逆邏輯的圖像的人。他記下了他所經曆過的那麼多事情,也並沒有將他的腦子塞滿。因此,可以說人腦至今還隻是一塊剛剛開發的處女地!它有無限潛力可供人盡情使用而不會枯竭。因此,任何人對自己記憶持悲觀、否定的態度,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記憶是思維的工具、源泉和儲藏所

思維是人腦間接和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心理過程。它更是須臾不能離開記憶。

就思維的間接性而言,其所借助的(間接)內容,隻有一部分是當前的(屬瞬時記憶),其餘絕大多數則是非當前的,即(短時和長時)記憶中的內容。人們應用思維的目的是獲取理性的知識。這就必須通過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等思維過程,對當前和非當前所提供的原材料反複、仔細地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即舍棄事物某些非本質的東西,而同時又保存那些本質的東西(抽象);並將這些本質的東西綜合起來,以詞語的形式固定下來(概括)。而最後概括的結果通常就是對概念下定義。從其過程及內容與結果看,也隻有記憶才能提供充分、詳實、有據的“原材料”,並作為工具,以保證過程的連續性和內容的可靠性,從而得出關於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而借助已有認識進行“推理”,其實就是在記憶寶庫中做深化知識的工作,以獲得更多的理性知識。學生學習一個新的公式與概念,無一例外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的,也就是在記憶中的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的;而新知識仍有賴於記憶加以儲存。否則,何從積累得起係統的知識。因此,記憶是思維的工具、源泉和儲藏所,思維須臾不能離開記憶。

思維對於記憶亦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須知,記憶的目的、方向和內容,以及記憶的方法與時機的選擇等,都是由思維決定的。因而,不能設想沒有思維的記憶。

記憶在注意中扮演什麼角色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隻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一種“狀態”:或者是與認識過程難分難解的狀態,或者是與意誌和情感密切相關的狀態。即然人的認識、意誌和情感都不隻是“當前”、“瞬間”的,而是繼時性地,即與記憶的內容密切相關的,那麼,注意之離不開記憶也就不言而喻。然而,注意對於記憶(全過程)所起的定向作用卻常常被人們忽視。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有意記憶必須靠有意注意來保證,而無意記憶卻正是由無意注意所引起才記憶下來的。

從人們應用智力活動的目的來看,人們應用智力活動不外是為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和增長品德,或應用它解決實際的問題,乃至發明創造。而所有這些方麵,都與其已有的知識、技能等水平有關,也與智力活動的水平有關。無論從前者還是後者看,記憶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礎。我們不能設想離開記憶的觀察和注意,也不能設想離開記憶的思維和想象。記憶在所有智力活動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視觀察、思維、想象與注意對於記憶的作用。如果把人的智力活動比作“攝像”,那麼,記憶就是攝像的“底片”,觀察是攝像機的“鏡頭”,注意是調整攝像機焦距的“光圈”,而思維與想象則是構思畫麵並支配手去攝像的“大腦”。它們既各有其單獨的作用,但又是相互配合之下人的整體心理活動之中的單獨作用,誰離開誰都不能發揮自己的單獨作用。

二、對記憶的全麵認識

一個人要學習和記憶,盲目行事不可取,應先將學習和記憶的理論問題搞清楚。記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有沒有規律可循?這就是記憶的基本知識。記憶的理論與其它眾多的理論一樣,產生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任何一個有誌於學習的人,都不可忽視學習與記憶理論對自己學習活動的指導作用。

記憶的過程

記憶是一個完整而又統一的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及回憶(再現)與再認三個環節。識記並且保持下來,是回憶與再認的前提;回憶與再認則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從當代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和加工、儲存以及提取和輸出的過程。

(1)識記

識記是記憶的起始環節。它是指識別和記住事物的特點及其間的聯係,從而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人們要想記憶任何事物,都必須先與它接觸,把它辨別、認識清楚,然後才將它記住。這裏所謂“接觸”,也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或皮膚)觸摸,以及用鼻子嗅,用舌頭品嚐滋味等等。這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感覺和知覺活動(簡稱“感知”),即觀察。人們首先通過一次或多次的感知而獲得對事物的映象;再通過思維與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加工,獲得理性的即深入事物本質的認識;體驗到本人對客觀事物和他們關係的情感;以及做過的動作等等。這些通通都可能在人的心靈上留下痕跡,這就是識記。學生的識記大量的是在課堂上通過聽課、複習、作業和其它教育與教學活動實現的。但除此以外的各種活動同樣滲透著識記,而其內容與前述識記的內容,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青少年身心全麵發展中,共同起著作用。

就識記的識別方麵而言,則既有識別的目的、任務與什麼樣的內容的問題,又有采用什麼樣的方式與方法進行識別的問題。就識記的記住方麵而言,也有目的、任務與複習的方式、方法及複習的數量等問題。這些問題通通都影響到識記的效果。這些暫留待後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