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渡數學王國(2)(1 / 3)

37、拿破侖向法國數學家挑戰

尺規作圖特有的魅力,使無數的人沉湎其中,樂而忘返。連拿破侖這樣一位威震歐洲的風雲人物,在轉戰南北的餘暇,也常常沉醉於尺規作圖的樂趣中。有一次,他還編了一道尺規作圖題,向全法國數學家挑戰呢。

拿破侖出的題目是:“隻準許使用圓規,將一個已知圓心的圓周4等分。”

由於圓心O是已知的,求出這個題目的答案並不難。

我們可以在圓周上任意選一點A,用圓規量出OA的長度,然後以A點為圓心畫弧,得到B點;再以B點為圓心畫弧,得到C點;再以C點為圓心畫弧,得到D點。這時,用圓規量出AC的長度,再分別以A點和D點為圓心畫兩條弧,得到交點M。接下來,隻要用圓規量出OM的長度,逐一在圓周上劃分,就可以把圓周4等分了。

如果再增添一把直尺,將這些4等分點連接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正4邊形。由此不難看出,等分圓周與作正多邊形實際上是一回事。

隻使用直尺和圓規,怎樣作出一個正5邊形和正6邊形呢?

這兩個題目都很容易解答,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一試。

不過,隻使用直尺和圓規,要作出正7邊形可就不那麼容易了。別看由6到7,僅僅隻增加了一條邊,卻一躍成為古代幾何的四大名題之一。尺規作圖題就是這樣變化莫測。

38、三角架豎立的奧秘

三角架有許多用處:攝影愛好者用它來支撐照相機;露營野炊者用它來做燒水做飯的支架;……。三角架簡單實用,但使用時必須注意,三角架的“頭”應處在它的三隻“腳”所構成的三角形之中,這樣才穩定。若三角架的“頭”偏出了三隻“腳”所在的三角形區域外,那麼三角架就會翻倒。

這是因為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如果物體的重心越出物體支撐點的範圍,物體就會不穩甚至翻倒。要使三角架穩定,就應該使它的“頭”落在它的支撐點範圍——三角架的“腳”所構成的三角形之內。所以正確掌握重心位置是物體穩定的關鍵。表演雜技頂花瓶的演員正是利用了這一道理,才會有驚人的表演。演員把一根木棒頂在放有花瓶、茶杯等東西的玻璃板下,使得玻璃板上的重心落在木棒上,玻璃板上的花瓶、茶杯等就不會翻倒。

█小檔案

把三根杆子的一端係在一起,另一端支開,就構成了一個三角架。係在一起的是三角架的“頭”,支開的三端則是三角架的三隻“腳”。“頭”與三隻腳構成三角形的重心垂直時,三角架最牢固。

39、蜜蜂的超前智慧

蜜蜂不僅勤勞,也極有智慧。它們在建造蜂房時顯示出驚人的數學才華,連人間的許多建築師也感到慚愧。

在數學上,如果用正多邊形去鋪滿整個平麵,這樣的正多邊形隻可能有3種,即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蜂房是蜜蜂盛裝蜂蜜的庫房。它由許許多多個正六棱柱狀的蜂巢組成,蜂巢一個挨著一個,緊密地排列著,中間沒有一點空隙。

蜜蜂憑著它本能的智慧,選擇了角數最多的正六邊形。這樣,它們就可以用同樣多的原材料,使蜂房具有最大的容積,從而貯藏更多的蜂蜜。

也就是說,蜂房不僅精巧奇妙,而且十分符合需要,是一種最經濟的結構。

曆史上,蜜蜂的智慧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注意。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曾經指出:這種充滿空間的對稱蜂房的角,應該和菱形12麵體的角一樣。法國天文學家馬拉爾弟則親自動手測量了許多蜂房,他發現:每個正六邊形蜂巢的底,都是由3個全等的菱形拚成的,而且,每個菱形的鈍角都等於109°28′,銳角應該是70°32′。

小小的蜜蜂可真不簡單,數學家到18世紀中葉才能計算出來、予以證實的問題,它在人類有史之前已經應用到蜂房上去了。

█小檔案

蜜蜂的勤勞是最受人們讚賞的。有人作過計算,一隻蜜蜂要釀造1公斤的蜜,就得去100萬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花叢離蜂房的平均距離是1、5公裏,那麼,每采1公斤蜜,蜜蜂就得飛上45萬公裏,幾乎等於繞地球赤道飛行了11圈。

40、烏龜殼上的神奇“洛書”

相傳在大禹治水的年代裏,陝西的洛水常常大肆泛濫。洪水衝毀房舍,吞沒田園,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每當洪水泛濫的季節來臨之前,人們都抬著豬羊去河邊祭河神。每一次,等人們擺好祭品,河中就會爬出一隻大烏龜來,慢吞吞地繞著祭品轉一圈。大烏龜走後,河水又照樣泛濫起來。

後來,人們開始留心觀察這隻大烏龜。發現烏龜殼有9大塊,橫著數是3行,豎著數是3列,每一塊烏龜殼上都有幾個小點點,正好湊成從1到9的數字。可是,誰也弄不懂這些小點點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一年,這隻大烏龜又爬上岸來,忽然,一個看熱鬧的小孩驚奇地叫了起來:“多有趣啊,這些小點點不論是橫著加,豎著加,還是斜著加,算出的結果都是15!”人們想,河神大概是每樣祭品都要15份吧,趕緊抬來15頭豬和15頭牛獻給河神……果然,河水從此再也不泛濫了。

這個神奇的故事在我國流傳極廣,甚至寫進許多古代數學家的著作裏。烏龜殼上的這些點點,後來被稱作是“洛書”。一些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說它揭示了數學的奧秘,甚至胡說因為有了“洛書”,才開始出現了數學。

撇開這些迷信色彩不談,“洛書”確實有它迷人的地方。普普通通的9個自然數,經過一番巧妙的排列,就把它們每3個數相加和是15的8個算式,全都包含在一個圖案之中,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在數學上,像這樣具有奇妙性質的圖案叫做“幻方”,“洛書”便是其中的一種。

█小檔案

幻方不僅吸引了許多數學家,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數學愛好者。我國清朝有位叫張潮的學者,本來不是搞數學的,卻被幻方弄得“神魂顛倒”。後來,他構造出了一批非常別致的幻方。“龜文聚六圖”,就是張潮的傑作之一。圖中的24個數起到了40個數的作用,使各個6邊形中諸數之和都等於75。

歐洲著名數學家歐拉曾想出一個奇妙的幻方。它由前64個自然數組成,每列或每行的和都是260,而半列或半行的和又都等於130。最有趣的是,這個幻方的行列數正好與國際象棋棋盤相同,按照馬走“日”字的規定,根據這個幻方裏數的排列順序,馬就可以不重複地跳遍整個棋盤!所以,這個幻方又叫“馬步幻方”。

41、七座橋引出位置幾何學

18世紀,東普魯士(今屬奧地利)有個城市叫哥尼斯堡,那裏有七座橋。一天又一天,這七座橋上走過了無數的行人。不知在什麼時候,七座橋觸發了人們的靈感,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居民中傳開了:一個散步者怎樣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橋,每座橋隻走過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

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分別以C、D兩點表示兩個小島,以A、B兩點表示南北兩岸,用連結兩點的線表示連接兩塊陸地的橋。這樣,就把“七橋問題”抽象成了一個“一筆畫”問題。由圖可見,A、B、C、D四個點都與奇數條線相連。因此,由歐拉定理斷定,一筆畫出圖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從而不重複地通過七座橋的路線也是不存在的。

“七橋問題”是一個幾何問題,但它卻是歐幾裏德幾何學所沒有研究過的。歐幾裏德幾何研究的,都是與幾何圖形的長度、角度等有關的性質,而在“一筆畫”問題中,線條的長短、曲直、交點的準確方位,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點線之間的相關位置,或連續情形。因此,歐拉認為這是一門新的幾何學分支,並據萊布尼茲的提法,叫它“位置幾何學”。

42、“賭徒之學”

17世紀時,法國有一個很有名的賭徒,名字叫默勒。一天,這個老賭徒遇上了一件麻煩事,使他傷透了腦筋。

這天,默勒和一個侍衛官賭擲骰子,兩人都下了30枚金幣的賭注。如果默勒先擲出3次6點,默勒就可以贏得60枚金幣;如果侍衛官先擲出3次4點,這60枚金幣就歸侍衛官贏走。可是,正當默勒擲出2次6點,而侍衛官隻擲出了1次4點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侍衛官接到通知,必須馬上回去陪國王接見外賓。

賭博無法繼續下去了。那麼,如何分配兩人下的賭注呢?

默勒說:我隻要再擲出1次6點,就可以贏得全部金幣,而你要擲出2次4點,才能贏得這麼多金幣。所以,我應該得到全部金幣的3/4,也就是45枚金幣。”

侍衛官不同意這種說法,反駁說:“假如繼續賭下去,我要2次好機會才能取勝,而你隻要一次就夠了,是2∶1。所以,你隻能取走全部金幣的2/3,也就是40枚金幣。

兩人爭論不休,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

事後,默勒越想越覺得自己的分法是公平合理的,可就是說不出為什麼公平合理的道理來。於是,他寫了一封信向法國著名數學家帕斯卡請教:

“兩個賭徒規定誰先贏s局就算贏了。如果一人贏了a(a

帕斯卡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他把這個題目連同他的解法,寄給了著名法國數學家費爾馬。不久,費爾馬在回信中又給出了另一種解法。

帕斯卡給費爾馬的信,寫於1654年7月29日,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因為他們兩人的通信,奠定了一門數學分支的基礎,這門數學分支叫做概率論。

43、愛吹牛的理發師

1919年,著名英國數學家羅素編了一個很有趣的“笑話”。

小鎮有個愛吹牛的理發師。有一天,理發師誇下海口說:“我給鎮上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而且隻給這樣的人刮胡子。”

大家聽了直發笑。有人問他:“理發師發生,您給不給自己刮胡子呢?”

“這,這,……”理發師張口結舌,半響說不出一句話來。

原來,這個愛吹牛的理發師,已經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如果他給自己刮胡子,那就不符合他聲明的前一半,這樣,他就不應當給自己刮胡子;但是,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胡子,那又不符合他聲明的後一半,所以,他又應當給自己刮胡子。無論刮不刮,橫豎都不對。

像理發師這樣在邏輯上自相矛盾的言論,叫做“悖論”。羅素編的這則笑話,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理發師悖論”。

理發師的狼狽相是很好笑的,可是,數學家聽了卻笑不起來,因為他們自己也像那個愛吹牛的理發師一樣,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20世紀初期的數學家們,比那個愛吹牛的理發師更狼狽。理發師隻要撤消原來的聲明,厚起臉皮哈哈一笑,什麼事情都沒有了;數學家可沒有他那樣幸運,因為他們遇上了一個無法回避的數學悖論,如果撤消原來的“聲明”,那麼,現代數學中大部分有價值的知識,也都蕩然無存了。

這個數學悖論也是羅素提出來的。1902年,羅素從已被人們公認為數學基礎理論的集合論中,按照數學家們通用的邏輯方法,“嚴格”地構造出這個數學悖論。把它通俗化就是理發師悖論。如數學中的集合論就是一例。

█小檔案

集合論是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種數學理論,它已迅速深入到數學的每一個角落,直至中學數學課本。它極大地改變了整個數學的麵貌。正當數學家們剛剛把數學奠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時,羅素悖論出現了,它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指出,誰讚成集合論,誰將變成一個“愛吹牛的理發師”,從而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數學家們尷尬萬分,如果繼續承認集合論,那麼,號稱絕對嚴密的數學,就會因為羅素悖論這樣的怪物而不能自圓其說;如果不承認集合論,那麼,許許多多重要的數學發明也就不複存在了。

44、數學的“軟工具”

有一個兩人遊戲:桌麵上放著一堆火柴,由兩人輪流從這堆火柴裏每次取走1—3根,誰取走這堆火柴的最後一根,誰就是獲勝者。要想取勝,就必須找出獲勝的規律。

如果原先隻有1根火柴,這時很明顯,誰先輪到誰贏。如果有2根或3根,那麼結論也與1根火柴一樣。如果有4根火柴,先取一方隻能取走1根、2根、3根,而剩下3根、2根、1根,那麼後取方總能取勝。因此,如某人能在取火柴後留下4根,就一定能獲勝。

依次對5根、6根……火柴實驗,可發現,隻要在某次取後分別留下8、12、20…根火柴,就一定能獲勝。也即獲勝的規律是,必須每次取火柴後留下4n(n=0,1,2,……)根火柴,定會獲勝。

拿火柴的一般獲勝辦法,是從個別的、簡單的情況出發,通過實驗推論得出結論,然後再總結出一個一般性結論,這種方法就叫歸納法。它是人類認識客觀法則的重要方法。

歸納法是數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除它之外,還有演繹法、綜合法、類比法、分析法等,它們統稱為邏輯方法,也稱為數學的“軟工具”。

█小檔案

由歸納法歸納出來的規律不一定都是成立的,因而嚴格地講應稱為“不完全歸納法”。有一笑話就是說明這種情況的,說的是從前一個地主,請了先生給他兒子認字,先生便教他臨摹,寫一劃教:“這是一字”,寫兩劃,又教“這是二字”,寫了三劃告訴他:“這是三字”。地主兒子一看寫字太簡單了,於是告訴他父親已全部學會,可以辭退先生。一天,地主要請姓萬的人來喝酒,讓兒子寫帖,兒子從早到晚都在寫,遲遲寫不完帖子。地主進屋一看,兒子正在一劃一劃地寫,還抱怨要寫1萬個一劃太累了呢。

這說明簡單地歸納會出錯。

45、小數點的大用場

小數是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而使用小數點“、”則是近300年的事。在南宋大數學家秦九韶的著作《數書九章》中,出現了十進小數的現代記法。例如,他把324506、25記為如圖的形式:用“餘”字明確表示該位以後都是小數部分,“餘”字就相當於現在的小數點。

最早的小數點記法是在16世紀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著作中出現的,他使用的小數點“、”與現在的意義相同,是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

西方人把十進小數的發明歸功於16世紀的比利時數學家斯蒂文。他引進的十進小數符號是比較複雜的。例如,他把5、912寫成

59①1②2③。

後來,也有的西方人這樣來記5、912:

5,9′1″2′″

他們是用“”或“,”來表示小數點,用“①、②、③”或“′、″、′″”表示小數點後的第一、二、三位小數。

46、紀塔娜女神的智慧

在非洲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神話:一個酋長要分給紀塔娜女神一塊土地,這塊土地的大小可以用一張灰鼠皮圍起來,這位酋長十分得意。心想,一張灰鼠皮本來就很小,用它能圍出多大一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