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運動漫談
古代的健美運動
希臘半島孕育了歐洲最古老的文明。古希臘在體育方麵的成有著廣泛而久遠的影響,它的主要運動項目至今仍在全世界流傳,健美運動也不例外。
從曆史資料來看,公元前大約八世紀左右,氏族社會解體以後,古希臘形成了近百個城邦國家,他們把戰爭作為獲得財富的重要途徑。而要在戰爭中,戰勝敵人,則需要強壯而又矯健的鬥士,因而身材結實,身手矯健的人物就成了他們特殊的健美觀念,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健美標準。古希臘人認為:健美的人體,不是善於思索的頭腦或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呼吸寬暢的胸部,靈活而強壯的脖子,虎背熊腰的驅幹,背骨四周或凹或隆起的肌肉,擲鐵餅的結實胳膊,以及幫助身體向前衝刺、跳躍的腿、腿彎和腳,這些是人體健美的體現,誰擁有這些,誰就是理想的健美人物。古希臘人塑造、培養健美人物,主要是通過體育運動來實現的,他們認為神明都喜愛競技,所以敬奧林匹斯山宙斯神的四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敬特爾裴城邦衛神阿波羅的四年一屆的畢提運動會;敬奈美山俗宙斯神的兩年一屆的奈美運動會和兩年一屆的伊斯米運動會,都是炫耀力量,展示人體健美的聚會。運動會上桂冠獲得者,人們為他唱讚歌,為他雕像,並被認為是本城邦的驕傲,受到凱旋般的歡迎。每個城邦國家,都由國家出資修建健身場。用於健身場的費用即使挪做軍費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健身場是古希臘青年的學校,每個人必須在那裏練習跳躍、拳擊、奔跑、擲鐵餅,係統鍛煉機體、肌肉,把身體練得強壯、輕靈、健美。青年人在健身場學習期間,必須避免刺激,過禁欲生活。沒有在健身場學習過的人,被看做是沒有教養的人。
另外,欣賞和展覽裸體,是古希臘人特殊的風尚和習慣。從最高統治者、一般人,到他們供奉的神靈,都喜歡看健美的裸體,喜歡欣賞裸體人健康、活潑的形態和姿勢。浴場、健身場、競技場和戰利品前,可裸體。就是婦女參加競技,也幾乎一絲不掛。在莊嚴的敬神儀式中,也往往是裸體慶祝。著名的雕塑《擲鐵餅者》,人物健美、跳動的肌肉顯得靈活、溫暖,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正是這種風尚、習慣和宗教的觀念,幫助人們發展人體的健美,並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們的祖先是講“美而壯”的,孔子主張“盡善盡美”,墨子也講“善美”,指的是又好又美,荀子曾議論過外形身體健美和內在的精神之關係。從我國古代文藝作品中不難看出,在古代我國也是主張身體魁梧,以武藝高強,英俊健壯,品德高尚為健美。特別是我國作為民族形式的健身運動,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如石擔、石鎖等鍛煉器械和許多健身操等。
早在剛剛步入農耕經濟門檻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健美觀念便在當時的人物造型上反映出來。在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的全身裸露、體態豐腴的女性立像,向我們顯示了在生產力低下的曆史條件下,人們希望女性能繁衍健壯後代的願望。這凸腹豐臀的婦女形象,還意味著孕育萬物,乞望豐產。史前藝術家能如此準確的掌握人體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人體各種球形塊麵的協調關係,令今人大為驚歎。
毋須贅述,當時的男性也必然以雄健強壯為美。原始的勞動、狩豬、戰爭要求每個人具有強健的體質。原始的健美觀念則產生在這種環境之中。
《荀子·非相篇》記載:“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敢也。”先秦時期最可信的文字史料《詩經》,充分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男女均以健康壯碩為美的觀念。這時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不是所有的人都負有勞動或戰鬥的義務,但在整個文化傳統中,由於觀念的延續和繼承,以及人類自身審美認識的發展,使當時的人們仍然崇尚健美。
《詩經·鄭風》有:“子之豐兮,子之昌兮。”豐者,豐滿、標致;昌者,健壯。《邶風·簡兮》中說:“碩人俁俁。”俁俁者,大而美也。以上是女子對健壯、魁梧的男子所表達的讚美和愛慕之情。再如,《陣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也是對男子形體偉岸,且有男子漢氣質的描寫。前幾年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個個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也可作為當時審美觀念的形象見證。
此時的女性,以修長健碩勻稱綽約的形體為美,其審美標準的情趣較史前大進了一步。如《衛風·碩人》中說,衛莊公夫人莊薑初到衛國,國人稱讚她的美麗:“碩人其欣,”“碩人敖敖”。欣、敖敖,均為修長貌;碩人,即身高體胖。古人說胖,猶指人之健壯,並無臃腫之貶意。她“手如柔荑,膚如脂,領如蝤蠐,牙如瓠,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從這段描繪中可以看出,這時已注重人體的勻稱協調美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不講人體比例的協調美,此說沒有根據。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賦》中所描寫的東家女子就美得恰到好處,以至增寸則長,減之則短。
在進入封建社會後,隨著意識形態領域的日益封建化,女性成為男子的附屬物,審美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男兒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班昭《女誡》)。因此,世人逐漸崇尚女性的細腰輕柔的纖弱之美,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的淫靡,連大將軍都塗脂抹粉,仿女人舉止。
唐代的強盛和繁榮,不僅使遠古的健美觀念得以複蘇,而且增加了新內容。眾所周知,唐代女子以豐碩為美,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即為典型代表。史料上記載,她善跳且疾速如風,這絕非發福之人所能為。著名的藝術考古學家常任俠先生指出:“在盛唐的壁畫中,女子的性格多是健壯的,這是當時審美觀念如此。”以《敦煌舞姿》的摹像可以看出,被時人認為是美的形體,的確健壯美麗,從袒胸露懷的外表,還可見古希臘、羅馬的人體美表現形式的影響。攝自《敦煌彩塑》和《龍門石窟藝術》的兩幅照片。使我們有幸直觀唐人所認為的美男子的形體。他們身材魁梧,胸、臂、腹、腿上的肌肉飽滿,線條明晰,造型準確適度,完全符合人體解剖特征。這形象地說明了早在唐代人們對顯示形體的健力美有了相當的認識和理解。
更重要的,我們從唐代的文學中了解到唐人已知道通過體育活動來達到健美的目的。韓愈在《嶽陽樓別竇司直》中有:“騰踔較健壯。”王建《醉後憶山中敵人》有:“鬥健目登樓。”騰踔即跳躍,鬥、較都是比試之意。為比健壯而鬥而較,足見唐代男子追求健美風尚之一斑。正如杜甫在《遺興五首》一詩中所寫的“大夫貴壯健。”
從宋時起,由於理學對人束縛,糾糾武夫,為人所鄙視,女子以三寸金蓮為美而忍痛摧殘肢體,及至明清,健美觀念在整個封建社會後期日見消亡。
從我國古代對人的體質要求和形體審美觀,表明中華民族在人體文化方麵多有建樹,對今人來說不無借鑒和啟發之處。
中華民族古老的健美觀念在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從深深的沉沒中再次複蘇,並吸取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健美觀念衝破了層層樊籬,正在指導著人們走向運動場,走向健身房,可以想象,它將在曆史的發展進程中更加完善、充實,為增強整個民族體質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起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近代和現代健美運動
十九世紀以前,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前德等國家,早就有人用杠鈴、壺鈴等器械及其它重物來鍛煉身體。這種形式的鍛煉,就是現代競技舉重的起源,也是現代健美運動和力量舉重的起源。當時人們鍛煉主要是追求力量的增長,而在體型方麵並無特殊的要求,他們常在舞台上或其它場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演和比賽體力,當時這些大力士們的體型大多數是寬厚的肩膀,粗大的腰圍,給人以健壯有力的形象和印象,吸引人們進行鍛煉。
大約到十九世紀初期,人們對體型的看法,逐漸有了改變,大力士們在各種場合除了表演各種力量外,還經常運用肌肉控製、造型等形式來展示自己發達豐滿、線條明顯的肌肉和勻稱健美的體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收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必然要求在訓練方法上有所改變,將增長力量和發達肌肉,改善體型體態,培養良好的心態等結合起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隨著舉重比賽的出現,人們既崇尚舉重,也逐漸喜愛發達肌肉,鍛煉健美的體型和塑造健美的表演形象,這樣使舉重運動開始一分為二,逐漸形成為競技舉重和健美運動。這一時期,在健美運動方麵最有影響的是前德國的大力士先道。當時人們公認他練就了一身赫格爾斯型的功夫,稱他的一身集中了健、力、美的精華。被人們公認為是健美運動的創始人。
先道原名叫沃德勒·穆勒,1867年出生於普魯士的康斯綸堡,少年時體弱多病。小的時候有一次他與父親去羅馬旅遊,在參觀佛羅林美術展覽時,先道看到古代的角力士雄偉體魄的雕像,感到十分欽佩和羨慕,便好奇地問父親:“當今是否也有這樣體格健壯的人?”他父親說:“恐怕很難看到這樣的人了。在古代,人們為了生存,保衛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就必須要有過人的臂力和強壯的體魄,因而就要努力的鍛煉,練就一付強健的身體。”父親的話給先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從中受到啟發和鼓舞,聯想到自己經常被人欺辱,自己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不懈每天鍛煉,改造自己的身體,到了15歲的時候,先道已經與啞鈴、杠鈴和角力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得象雕塑中的力士一樣,他經常偷偷一人背著父母到馬戲班裏跟演員一起煉功學藝。後來。他拜聞名全歐洲的大力士兼教練路易士·布馬捷為師,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先道表現得異常刻苦認真,一邊練身體一邊磨練自己的意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訓練,他無論在體力和肌肉發達方麵,以及力量的技巧表演和意誌品質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不僅練就了過人的力量和精湛的力的表演技藝,而且練就了一付剛柔相濟的肌體和完美無暇的體格。據說當時有幾個歐洲素負盛名的角鬥家同時登場與他一人相搏,他竟無懼色,勇猛矯健,力挫群雄。站在舞台上的先道,上披單襟的豹皮力士服,下著三角褲,足蹬半高統皮靴,活脫脫一座希臘大力士雕像。從此,先道聲威大振,名揚全歐洲,在英國,每有先道出場,總是坐無虛席,他成了人們心目中傳奇式的偉大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