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肥胖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不斷改變,但勞動與鍛煉卻不斷地減少或減輕,因此肥胖的人群在不斷地壯大。在國外,肥胖症患者的增多與交通發達、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有關;與家務勞動機械化、體力勞動時間縮短也有關。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同時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營養攝入過多,飲食結構的變化,由過去的粗食轉向以細糧為主,大量攝入甜食、動物脂肪等,也引起了肥胖症的多發。肥胖症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它已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世界上肥胖症的發生率為7、8%~64%;美國肥胖症發生率為30%,原民主德國為30%;保加利亞為22%;原蘇聯農業人口中發生率為22%,城市人口為28%;我國北京市的肥胖症發生率也高達21、7%;嬰幼兒肥胖發生率為16、6%;大連市肥胖新生兒發生率為7、02%。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症發生率同樣不低。近年來,各級衛生組織所檢查的大量數字表明肥胖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北京首都兒科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女性青年14~16歲肥胖症檢出率達4、58%,男性青年17~18歲肥胖症檢出率達5%~6%。1992年在長春南關的小學生及幼兒園中調查發現,肥胖率為10%~20%,這樣高的發生率與家長們的錯誤“優育”有關。家長喂養孩子不當,又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營養不均衡,消耗又很少,就“催”出了一個個的小胖墩。

第二節 肥胖的定義及計算方法

當進食熱量多於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其數量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體重指數大於24(國外男性以27,女性以25為標準)時稱為肥胖症。簡而言之,過多的脂肪累積於體內就形成肥胖。它是營養失調性疾病,導致機體發生一係列的病理及生理變化。脂肪過多就會引起體重的增加,故肥胖症主要表現為超重。當一個人進食過多,飲食所含的熱量過高,超過了人體的代謝、生長發育以及生產勞動等能量消耗的需要時,多餘的營養物質就會變成脂肪儲存在身體各部分。這樣這個人的外形上看起來就比正常人胖,自然他的體重也比正常的重。對於外形明顯胖的人診斷為肥胖症很容易,但對於輕度肥胖的病人,體重指標就很重要。所以肥胖症主要以體重作為衡量標準。這就需要一個確定的計算方法和固定的標準體重。標準體重可查詢標準體重表,也可自己計算。標準體重的阿部正和計算方法為:

身高>160厘米者:[身高(厘米)-100]×0、9

身高<150厘米者:身高(厘米)-100

身高介於150~160厘米之間者,身高每增加1厘米體重應在50千克基礎上增加0、4千克。正常人體體重應在標準體重的±10%範圍內。

除根據體重測定診斷肥胖症外,還有根據身長、胸圍、腹圍來推算肥胖程度。如普通體型常可采用下列計算公式:

半身長-5厘米≤胸圍+腹圍2<半身長+5厘米

其他還有總體水測定法、全體鉀放射測定皮下脂肪厚度測定法、體密度測定法等等。這裏隻介紹簡單的測定方法:將腹壁皮膚沿人體橫軸方向捏起,其厚度大於5厘米時,一般定為胖肥。其他方法比較複雜,就不介紹了。

體重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體重(千克)/(身高)2(米2)

第三節 肥胖程度的確定

一般在標準體重的±10%範圍內仍屬於正常現象;如超過標準體重的10%~20%為超重或肥胖;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以上則為肥胖病。

肥胖程度(%)=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肥胖的判定沒有絕對的標準,隻能相對而言。超過標準體重的20%~30%為輕度肥胖,超過31%~50%為中度肥胖,超過50%以上則為重度肥胖。這隻是一個大致的範圍,還需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再定,比如肌肉相對比較發達的人,如摔跤運動員,由於他的肌肉較多,則體重自然比標準體重要重,但他們又不是脂肪很少的人,因此他們是否屬於肥胖就應因人而異,參照其他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