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個性及其特性
一、個性的語源
個性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ersona。其意是指希臘羅馬時代戲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假麵具,它代表劇中人的身份。心理學家們沿用其含義,把一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種種行為的心理活動都看作是個性的表現,所以各種心理學著作中對個性總是從一個人的整體活動方麵給予說明。
在英語中把個性稱作Personality,俄語稱作днчностъ。它們都可以譯成人格。心理學中的個性或人格這一科學術語有別於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從倫理道德觀點出發運用“人格”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如說某某人的人格高尚,某某人的人格卑劣,也常說某某人缺乏人格。這裏包含心理學中關於個性或人格這一術語的部分含義,而不是從人的整個行為的心理活動方麵說明,因此,它並不是心理學的科學概念。在西方把人格常常用於廣告宣傳用語。在廣告上醒目的寫著,要人們從姿態、容貌、衣著、發型、裝束等方麵表現一個人的人格。要尊重人格的所謂“人格”也遠非心理學中對個性或人格的解釋。
二、個性概念的定義
個性心理學的曆史較短,各家各派的觀點極不一致,因此,個性的定義也多種多樣,並沒有為所有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確定義。在許多心理學書籍中,都把許多學者關於個性理論的主張並列地介紹。著名的個性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探討了有關個性的各種各樣的定義,據他的統計給個性所下的定義有五十種之多。從其內容和形式分類有下列五個方麵:
第一,列舉個人特征的定義。如華倫認為個性是個人品格的各個方麵。如智慧、氣質、技能和德行。
第二,強調個性總體性的定義。如華生提出,個性就是我們所由開始與我們所已生活過的產物。它是“反應群”的全部……。康鐸認為,個性可以解釋為“一個特殊個體對其所做所為的總和”。
第三,強調對社會適應,保持平衡的定義。如戈登認為,個性是“個體與環境發生關係時身心屬性的緊急綜合”。
第四,強調個人獨特性的定義。如卡茲認為,個性是“個人所以別於他人的行為”。
第五,對人的行為係列的整合機能的定義。阿爾波特就是從這個角度給個性下定義的。他認為“人格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係統的動力組織”。阿爾波特個性定義比較全麵地概括了個性研究的各個方麵。首先他把個性作為身心傾向、特性和反應的統一。其次指出了個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再次強調了個性不單純是行為和理想,而是製約著各種活動傾向的動力係統。至今西方許多心理學教科書仍然采用阿爾波特的個性定義。
蘇聯心理學家一般是從人的精神麵貌方麵給個性下定義的。從這方麵理解個性的心理學家又有兩種情況。有的把個性理解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我國的許多心理學教材也持這種觀點。另外一些心理學家隻從心理的差異性方麵把個別心理特征理解為個性。前一種說法是比較恰當的。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個性特征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傾向的製約下構成的整體。後一種說法過於狹窄,沒有看到個性傾向在個性中的作用,缺乏對個性各個特征作有機的整體看待,它顯然沒有揭露出個性的實質。
“個性”概念的內涵非常廣闊豐富,它是人的心理傾向、心理過程的特點,個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態等綜合的心理結構。給個性下定義必須兼顧人的心理的整體性、獨特性、多麵性和動力性等多種特性。
三、個體和個性
個體可以指是生物個體,也可以指是人類個體。人類個體泛指個別主體,即具有生物的、社會的全部固有特點的某個具體的人。人類個體是從生物個體發展來的。物種隨著生活條件的日趨複雜,引起機體結構和機能的分化,構成物種的各種形態。作為人類個體是人性化的自然實體和社會實體統一的個體。
個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於它的社會性。這也是人類個體區別於其它一切生物個體的最根本的東西。在人身上的社會品質不僅比生物品質占優勢,而且生物品質也被社會品質所改變。人的靈巧的雙手,適應於直立行走的腳,發達的腦,都是在社會勞動中完成的。正是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生產勞動,改變了人的生物學的身體組織,發展了自我意識,把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同外部世界相聯係,進行理智活動,才成為有個性的人。
總之,社會的東西在人身上是相對獨立的品質,應該作為人本身的東西進行專門研究。研究個性也就是從本質方麵考查人。
如果自然科學以人的個體為對象進行研究,要分析他的生物機體,探討他的生理麵貌。而心理學以人的個體為對象進行研究時,則探討受社會條件所製約的心理麵貌。即揭示人的行為動機,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心理特性在反映外界事物上的中介作用,以及在個人行為上的調節作用。
個體和個性的區別和聯係:人類個體是族類發展和遺傳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因此,個體既具有生理麵貌特點,又具有心理麵貌特點。個性則是指心理麵貌的特點,從這種意義上說,個性的概念比個體的概念要狹窄些。人類個體所具有的生物學的身體組織結構特點不屬於個性心理學研究對象。從個別個體的發展過程來看,也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具備個性特征。初生嬰兒隻是作為自然實體存在,他們不知不識。由於意識還沒有發展,也就沒產生個性。在他們之間存在著的個體特征,不能認為是個性差異。皮亞傑的一句話點破了這個道理。他說:“社會每分鍾使成千上萬的野蠻人問世,應使他們文明化,成為社會的個體。”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運用個性的概念時,比心理學上的個性概念要廣泛。如講到“個性全麵發展”的時候,既要有心理特征方麵的發展,又包含有道德意識的發展,也包含身體素質方麵的發展。在這種場合個性和個體的含義已經相同了。
總之,不能把個體和個性相混淆,否則將導致個性先天決定的錯誤。個性心理學的對象是個體在後天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而不是個體的個人特點。
在區別個體和個性兩個概念的同時,也必須看到二者並不是截然對立的。事實上在正常人身上並不存在無個體的個性,也不存在無個性的個體。有人常常把見風倒、隨風使舵的人稱之為沒有個性的人。其實不然,隨風倒正是他的個性特征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如果看不到個體和個性二者之間的有機聯係,將會導致二元論的錯誤。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對於各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當然是在一定曆史條件和關係中的個人”,“是有個性的人”。這清楚地表明了什麼是個體,什麼是個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四、個性的獨特性和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麵貌。比如人們的興趣、喜好是極其多樣的:有人喜歡體育;有人愛好美術;有人酷愛音樂;有人對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人們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人長於組織工作;有人思想的表達力強;有人富於想象力;有人邏輯思維較為發達。人們在氣質和性格的表現上更是多種多樣:有的人脾氣暴躁;有的人慢性子;有的人熱情直率;有的人不夠真誠;有的人勇敢;有的人公而好義;有的人以一己利益為重。如此等等,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正如俗語所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人們的內心世界之不同,就像人們的麵孔各不相同一樣。不僅在一般人之間存在心理麵貌上的差異,即使心理麵貌相似的雙生子,以及同體兩頭人,他們的心理麵貌也不完全相同。
1943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舉行婚禮的兩個新郎,哥哥昌·班克和弟弟英·班克,是連體兄弟。盡管他們二人是一體,但脾氣卻不完全相同。昌,脾氣躁些,英,則較隨和些,比較溫馴。兩人有不同意見時,英常常讓著點,以免麻煩。他們二人也曾由於爭吵打過一次架,但在母親開導下,他們學會了互相寬恕對方,從此,再也不打架了。
1953年在莫斯科觀察了一對連體的四歲小姑娘。這兩個小姑娘可以相對暢談起來;在同一時間,一個可能睡著了,另一個則睜眼不眠;一個有這樣的興趣,而另一個卻有另外的興趣。但他們二人共有著同一身體,同一的血液,同一的肺,同一的胃,同一的心髒,他們隻是腦不同而已。
可見,人的個性表現是極端個別化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然而,人有獨特性並不排斥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的共同性。就是說,個性中還存在著共性。所謂心理上的共性是指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特征。如民族的個性,階級的個性特征都具共同性。
據研究,我國人民具有與西方迥然不同的個性特點。我國人民一般說,在情感方麵比較含蓄,內傾的較多,性情喜安靜,遇事考慮多,與人交談有些拘謹,善於克製自己等等。產生這種情況,有多方麵的原因。如自然環境,社會物質條件,生產方式,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影響等等。從測查也表明,解放後三十年在黨的教育下,也形成了我國人民個性的一些新的、優秀的品質。而儒家思想影響的某些方麵,在人們的個性中依然存在。
據一些學者對不同文化的民族調查表明,這些民族都有本民族固有的個性特征。米德等人研究居住在新幾內亞的三個民族的個性特征。居住在山地、河川地帶和湖泊地帶的三個民族在性格和氣質方麵都各自有本民族特征。
居住在山地的阿拉比修族,男女在家庭中都要照顧孩子,男女同樣負擔家務。無論男女老幼都不欺侮別人,不爭強好勝,不自作主張,都愛護別人,互相協作。大家都有安定感,表現得都很親切、溫和。
住在河川地帶的孟都古母族,習慣於狩獵肉食生活,男女之間有權力和地位之爭,對孩子的處罰非常殘酷。所有的人在氣質、性格方麵都表現出攻擊、殘酷、冷酷、嫉妒、競爭、粗暴、尊大等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區的張布裏族,男女兩性所扮演的角色有明顯地劃分。女性操生產勞動和消費的實權,她們性情剛毅。男性從事美術工藝和祭祀,整日學舞蹈、裝飾和吹笛求愛,以取悅於女人。母親對孩子除哺乳和身體保護之外,則很少接觸他們。孩子從一歲起就由父親擔負養育責任。女子在氣質和性格方麵是攻擊、支配的,表現出明顯的保護者的活潑、快活。男性對女性則表現有自卑感。
個性中的共性和個性是統一的,它們的統一性有兩種含義。第一,某一集團共有的個性總是通過本集團內的成員個人體現出來,它製約著個人的獨特性特點。如某一階級共有的個性總是在本階級內的成員身上表現出來,盡管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特點,但他並未失去本階級的風格。
第二,人類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心理規律也表現在不同的人身上。比如,人們在觀察問題時,有的人觀察得比較認真、細致,有的人粗枝大葉、馬虎,但他們都有共同的觀察能力。這種不同的觀察能力也是共同的觀察力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再如,在一個班級裏,有的學生活潑熱情,生龍活虎般地積極參加班集體的活動;有的沉默寡言,無聲無息地為集體埋頭苦幹。他們這些不同的特征,都有一個共同的熱愛班集體的思想為基礎。
如上所述,人的個性既有個別性又有共同性,但是,這並不意味人們的個性孤立地存在著不同的和相同的兩個部分。個性的特性和共性的關係是指共性寓於個別性之中,每一個具體人的個別性是一般人的個性的具體表現。正是研究了具體人的個性,通過歸納、概括找出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借以發現規律,再把這些規律運用到具體人身上,這就可以看出個性心理現象的本質特點。
五、個性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在個體的生活中那種暫時的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上的特征不是個性特征。個性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一個人在出生後,經過社會生活實踐,逐漸形成一定的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而使自己的活動總是帶有一定的傾向性,而使自己的心理麵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都可以顯示出相同的品質。比如一個好激動的人,在工作崗位上處理問題時總是匆匆忙忙,與人有約時坐臥不寧,遇見突發事件時則驚慌失措。個性特征是或多或少固定而又經常表現在一個人身上的心理特征。比如,一個處世謹慎的人,經常循規蹈矩,持事穩重,但他偶然也會表現出冒險,輕率地舉動。在這裏,謹慎標誌著他的個性特征,而輕率則不是他的個性特征。任何人都會偶然忘記某種東西,但不能說健忘是所有人的個性特征。如果某人在生活或工作中,經常表現出丟三忘四,那麼則可以說這個人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個性特征。
總之,在一個人身上總會表現出許許多多的心理特征:有些是經常出現的,是比較穩定的;有些則是偶然的。構成個性特征的則是指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征。正是個性具有穩定的特點,才能表明具有個性的人,否則就很難說明人的個性是什麼樣子。也正因為個性具有穩定性的特點,我們才能把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在精神麵貌上區別開來;我們才能預料到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他將會做些什麼,這也是對一個人了解和使用的依據。
個性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並不排斥個性的可變性。穩定的不是指一成不變的,而是指較持久的一再出現的定型化的東西。個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在一個人的長期生活曆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它既經形成就比較穩固。但是現實生活是十分複雜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也是紛繁多變的,因此作為人的生活曆程的反映的個性特征,也必然隨著現實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而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大家都很清楚,在人們正常生活著的時候,他的個性總是發展著變化著。
人的個性變化有兩種情況:第一,在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東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是逐漸形成的,在生活過程中不斷鞏固,逐漸成為個人典型的特征。這些特征隨著生產關係、社會製度的變化而逐漸變化。比如,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發展,人們逐漸形成共產主義世界觀、共產主義勞動態度、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等。
第二,人的個性表現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展變化。
首先,隨著人們所處的情景、人們在交往中受到的影響而改變。盡管一個人始終表現出其個性特征,但在不同場合有程度多少之別。例如一個懶散的學生,在嬌慣他的人麵前這種弱點表現較多,在老師麵前則表現較少。一個勤快的學生,在他感到老師和同學信任他時,則表現得更加勤快。
其次,由於一時的心理狀態影響也會給個性打上烙印。例如一個活潑愉快的學生,由於生活中某些重大事件影響,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擊,可能會變得憂悶不樂,出現個性變化。
再次,人的身體自然特點,特別是神經係統特點,既影響個性的表現,也影響個性特征的形成。神經過程的平衡性或不平衡性,強或弱,靈活性或惰性,都會給人的個性特征塗上一定色彩。
除了神經係統類型特點之外,身體的其它特點也影響個性。科學上已經精確的判定,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任何紊亂,都會明顯地反映在人的個性特征上。
年齡和人的健康狀況也能使個性發生某種改變。兒童和青年一般表現得活潑好動,老年則變得不好活動。長期體弱多病的人,其活潑開朗的個性則有可能發生變化。
六、個性的生物製約性和社會製約性
人是生物實體,也是社會實體。因此,在考慮個性就其本性來說是社會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個性帶有自己的生物學烙印。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不能預定個性發展方向,然而它卻構成個性形成的基礎,影響著個性發展的道路和方式,影響著個性行為形成的難易。實驗表明,甲乙兩個學生在學習方麵都很用功,均非常關心學習成績的高低。但由於兩個人的神經活動類型不同,甲的神經過程是弱的、惰性的,乙的神經過程是強的、靈活的,興奮過程占優勢。一次,他們同時得知各自都得了較差的分數,兩人的反映很不一樣。甲的反應是長久的(由於神經過程惰性影響),乙的反應是短暫的(由於神經過程靈活性的影響),甲的不良分數引起了抑製狀態,而乙的不良成績引起興奮的高漲。
在充分看到個性的生物學意義的同時,絕不能把個性歸結為是先天的、固有的;也不能把它的發展看成是由遺傳所決定的特征的成熟過程。任何一個人初生下來都不具有個性品質,既沒有寫作能力,也沒有為社會為集體工作的熱情,也表現不出勇敢或怯懦的、堅強或優柔寡斷的、勤勞或懶惰的個性特點,更沒有為克服困難所具有的決心。從野獸哺育大的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出,盡管他們具有特殊的人的身體組織,有雙手,以及高度發達的腦,但由於他們生活於動物之中,沒有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他們的機體組織雖然生長著“成熟著”,可是他們並沒有人的智力,也沒有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質,當然也沒有形成人的個性。
到20世紀50年代末,據記載已有30個小孩是被野獸哺育大的。這些被發現的野孩子都缺乏人的心理特點。現以其中記述最詳細的狼孩為例。
在1920年辛格博士在狼穴的深處救出被狼哺育大的兩個裸體女孩。其中大女孩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隨後她們被送到米德納坡爾孤兒院撫養,一個取名為卡瑪那,另一個叫阿瑪那。年小的阿瑪那一年後就死去了,卡瑪那一直活到1929年。
最初,她們爬行,如果快走時,便半曲著腿,用手掌和腳掌著地。她們害怕光亮,能辨別方向,適於夜間生活,白晝蜷縮在屋角困覺,要不就臉朝牆蹲著。憑嗅跡追尋食物。她們常常撕破衣服,扔開被子、毛毯,即使天氣寒冷也不怕。隻吃地板上的生肉,從不食任何手裏的東西,能不用手幫助啃骨頭。
卡瑪那和阿瑪那彼此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們互相偎倚著睡覺。阿瑪那死時,卡瑪那流了眼淚,兩天兩夜不吃不喝。她對其他的人卻懷敵意,其他的孩子引不起她的興趣。她對小狗很感興趣,同它們一起玩耍,同在一個缸裏吃東西。
剛入孤兒院時,每天晚上她像狼一樣嚎叫許多次,並竭盡全力找尋出路,以便逃回叢林。
為了恢複卡瑪那的“人性”,辛格博士花了許多功夫。兩年以後卡瑪那雖然學會直立,但還得人扶著。到1926年在人扶著的時候能直立行走。四年後隻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話,學會了6個詞。七年後也隻學會45個詞,會說幾句不流利的話。她在十七歲死去的時候的智力,僅相當於四歲小孩的水平。
每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處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中,他們既受物質財富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係的影響,也受政治生活的影響;社會上存在著的意識形態也通過各種手段影響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著活動著,逐漸掌握一定社會的風俗習慣和道德準則,形成他們的世界觀、生活目標,從而成為複雜的社會關係的體現者,也就成為具有個性的人。譬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由於資本家和工人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他們所形成的個性也不同。牟取暴利,依靠別人生活,揮霍無度等等,在資本家的心理中起很大作用;而工人階級對本階級同誌式的團結友愛的感情,勤勞等等,則是工人的典型心理品質。
在個性中不僅集團的或階級的共有的特征受社會關係製約,就是每一個人所表現的與其他人不同的個別心理特征,也是受人們所在的具體的特殊的社會環境支配。因為社會關係除作為一般的東西影響人之外,它又總是通過個別的家庭、具體的教育機構以及個人的具體實踐在人的個性中起作用。這些關係就像空氣之於人一樣,它們時時刻刻地包圍著人們。人們就是在多種多樣的事物影響下,在多種多樣的社會關係影響下,形成了豐富的多樣的具體的人各不同的個性。心理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並不是個別人所具有的抽象屬性,就其現實性來說,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的。
總之,作為具有個性的人是生物實體,人的個性受生理製約,同時,人也是社會實體,人的個性又受社會製約。因此,在研究人的個性心理時就不能忽視這兩方麵的任何一方對個性形成的影響。如果想在其中尋求任何一種作為個性形成的基礎,都會導致各種形式的還原論。不是用生理學的東西就是用社會學的東西偷換心理學的東西。但是,在指出人的個性受生物性製約的同時,也必須充分看到,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社會生活條件。
第二節 個性心理結構
一、個性心理結構的一般概念
任何複雜的現象都是由一些成份或部分組合成自己的結構或構造。心理現象也有自己的獨特結構。探討個性心理結構,在於找出個性的各種特征和表現,揭示出個性的本質特點。
1、個性心理結構的成份
個性心理結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結構的成份有:(1)個性傾向性,這是指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等;(2)個性心理特征,這是人的心理特點和獨特結合。其中包括:第一,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對現實環境和完成活動的態度上的特征,即性格。從廣義方麵來說,除上述兩種比較穩定的帶有一貫性的個性特點之外,還應該包括心理過程(如認識、情感、意誌等過程)和心理狀態。心理狀態包括有:表現在情感方麵的激情和心境;注意的集中和分散;意誌中的信心和缺乏信心;疑難和應激等等。
廣義的個性結構實際上是指人的整個心理結構。把個性和人作為同一語來理解。
2、個性心理結構的整體性
個性結構中各成份並不是機械的總和,它們彼此緊密聯係,相互依賴著形成個性的整體結構。
個性傾向性是指決定人的態度和積極性、選擇性的動力係統。
個性並不是社會環境的消極產物,而是積極活動者。人在掌握社會經驗和改造周圍現實的活動中,總是通過活動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內部世界去實現的。這些內部世界係統使人以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程度的積極性,組織自己的行動,有目的有選擇地對客觀現實進行反應。它構成人的活動動力係統。如在同一班級就學的學生,盡管同一教師,用的是同一教材和同樣教法,但每個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是否理解,理解的深淺程度都各不相同。再比如,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的人們,總是依據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認識水平,以及他們的信念,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有的人安於現狀,有的人則積極進取;有的人肯於為社會貢獻力量,造福於人民;有的人則為自己的私利而奮鬥。這些都表現出個性所特有的傾向性。